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时间:2022-11-28 04:36:00
导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前言
“十一五”时期是万宁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今后五年是万宁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明显进展的关键时期,是进一步打牢经济基础、大幅度增加经济总量的关键时期,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全面打造万宁旅游强市的关键时期,是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树立对外开放新形象的关键时期。经过多年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市委、市政府对万宁发展形势的把握更加理性、全面。发展思路更加清晰、稳定,全市已形成了加快发展的氛围。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支柱产业的轮廓已经形成,产业发展后劲明显增强,新一轮投资热潮正在到来,万宁已经具备了支撑经济更大发展的物质基础。面对这种战略机遇,全市上下要振奋精神,开拓进取,务实创新,努力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的台阶。
《万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依据《中共海南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而编制,体现了市委、市政府的发展意图和工作重点,是“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蓝图和行动纲领。纲要广泛征求了社会各界的意见,集中了各方面的智慧。纲要着重阐述了未来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措施。与纲要相配套,市政府各部门还编制了若干专项规划,从专业领域角度更详细地明确了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具体任务和措施。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要加强统筹协调,将规划目标、任务分解到政府各部门的专项规划、行业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中去。在规划执行过程中,如遇到客观条件发生重大变化,严重影响主要目标的实现,市政府将适时对规划主要目标做出必要的调整。
第一章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规划背景
“十五”期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一省两地”的发展战略,紧紧抓住在创新中加快万宁发展这一主题,成功阻击了非典、禽流感等重大疫情,战胜了台风、干旱等自然灾害的挑战,消除了泡沫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十五”计划目标基本完成。
全市经济保持持续健康较快发展的势头。经济总量得到有效扩大,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37.92亿元,五年平均增长9.6%。人均生产总值7835元,五年平均增长9.2%。
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小海防潮堤、水利基础设施、卫生基础设施、农村电网改造、农村公路改造、文明生态村、中小学危房改造、自来水工程、城北新区基础设施等一大批重大项目相继建成,全市各项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新的进步。
招商引资效果显著。“投资拉动、城市化带动、龙头企业驱动、园区式启动”和“万宁招商年”战略得到顺利实施,招商引资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成功引进了中信泰富、中信国安、香港华润、香港任氏、美国芦荟、香港恒通等大企业落户万宁。外商直接投资五年平均增长31.4%。各项改革不断深化,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启动期和机遇期。从全国看,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区域经济整合趋势逐步加强。随着中国-东盟“10+1”自由贸易区的加快建立,我国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步伐和规模将得到迅速扩大,全国经济社会将继续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从海南的发展趋势看,经过建省后十七年的不懈努力,全省经济总量不断巩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改革开放力度不断加大,产业、环境、体制三大特色逐步凸现。特别是在我省成功消除泡沫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告别“金融高风险区”后,全省又将面临新一轮的开发热潮,这都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在看到有利条件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是“三低一小一滞后”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资本、人才缺乏,科技、信息、思想观念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服务意识、工作效率、社会信用、政策措施、投资环境不理想等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存在,需要不断加强和改善。
第二节指导原则
“十一五”期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抓住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突出加快发展这一主题,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着眼于主攻“三低一小一滞后”的主要矛盾,全面打造万宁旅游强市,加快建设生态万宁、信用万宁、和谐万宁、平安万宁,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出坚实的一步。
按照上述要求,“十一五”时期发展要坚持以下原则:
——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培养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以人为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努力打造环境特色;
——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努力打造产业特色;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努力打造体制特色;
——统筹协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努力构建和谐万宁;
第三节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及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取得明显成效,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得到显著提高。力争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热带高效农业基地、新兴工业区和滨海休闲度假旅游胜地建设大见成效,海洋渔业经济和生态市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体制创新有实质性突破,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有明显提高;就业机会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较大幅度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改善;科教兴市步伐加快,公民素质普遍提高,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届时,万宁市将成为经济比较繁荣、科技比较先进、文化比较发达、人民比较富裕、政治民主、社会文明的新型生态城市。
“十一五”时期发展的主要目标
经济总量显著扩大,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突破,地方财力大幅度增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阶段性进展。
——全市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62.5亿元,年均增长10.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318元,年均增长9.5%。
——努力提高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8亿元,年均增长15.7%。
——在优化结构和提高质量效益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产业结构明显改善,产业竞争力进一步提高,一、二、三产业的比重由2005年的36.7:19.9:43.4调整为2010年的30:25:45,工业占全市GDP的比重为15%,地方财政收入明显增强,企业经济效益继续改善。
——投资强度不断加强。“十一五”期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将达到156亿元左右,年平均超过31.2亿元,年均增长32%左右。
——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明显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投资环境有根本性改观,科学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有新的提高,支柱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一批有竞争力的项目和企业。
——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稳定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4‰以下。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稳步增加,农村富余劳动力较大规模地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城镇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按2005年可比价格计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0年达到9436元,年均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2010年达到4894元,年均增长8%。消费水平进一步提高,交通、居住等方面条件继续改善。城乡分别普及高中教育、“9+l”教育和职业教育,城乡医疗卫生条件继续改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不断加强,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逐步丰富。
——逐步形成合理的城乡发展格局,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城市化水平明显提高,逐步形成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减缓。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取得较大幅度进展,严格控制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土地、淡水等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较大幅度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保持较好水平,人居环境继续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64%。
——构建和谐万宁实现良好开局。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文明程度有新的提高,覆盖全市的安全网络日益健全,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
图1全市生产总值变化趋势图
表1:万宁市“十一五”期间十大创先争优目标
序号目标
9.6
62.5
10.5
1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2全国双拥模范城
3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
4全国“五五”普法先进市
5全国绿化先进市
6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先进一类市
7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市(连续五年)
8省级卫生城市
9全省“两基”教育先进市
10海南省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市
第四节发展思路和措施
坚持以人为本,倡导“天造山水,人创商机;厚德远志,同心共赢”的理念,牢固树立发展是硬道理,招商是硬任务,改善优化环境是硬措施的观念;进一步明确投资拉动、城市化带动、龙头企业驱动和园区式启动的经济发展思路。充分依托、利用资源,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断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巩固和提高第一产业,适度发展第二产业,以全面打造万宁旅游强市为主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形成“三次产业联动、城乡互动”的新机制,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坚持五个统筹,夯实五个基础,促进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继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合理界定政府职能和职责范围,在履行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职能的同时,进一步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按照公正、透明、简便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和规范行政服务中心建设,不断提高办事效率,全面打造服务型政府。推行政府执行文化,严格执行行政首长问责制,建立严明高效的执行机制,强化对行政人员监察,加强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积极推动兴隆华侨农场、农垦管理体制改革,实现管理体制和发展模式的根本性转变。
大力招商引资,实施投资拉动。坚持实施“大公司进入、大项目拉动”战略,把招商引资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利用政府资源,搭建信用平台,为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公共事业项目和优势企业、高新技术产业融资服务。明确招商任务,实行责任招商,讲求招商质量,把招商引资责任和任务层层分解,形成全社会齐心合力招商的局面。创新招商形式,实行重点招商和以商招商。积极参与国内外各种招商活动,发挥已落户我市大公司、大企业的影响,实行以商招商。
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分类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改制和重组。“十一五”期间基本完成市属国有企业转变为混合所有制企业。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取消一切歧视性政策和规定,全方位放宽市场准入。鼓励非公有制企业积极参与我市国有企业改革以及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的投资、建设和运营。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拓宽非公有制经济融资渠道,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第二章优化产业结构打造旅游强市
坚持城乡互动,三次产业联动,在加快发展中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第一产业,适度发展第二产业,全面提升第三产业。着力加强支柱产业。
第一节努力打造万宁旅游强市
围绕建设旅游强市的目标,认真组织实施《海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将旅游业作为我市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来培育和发展,以“突出特色、统筹规划、系统开发、分期实施”为原则,推进旅游业升级转型,将万宁建设成为极富热带海岛特色,集高尔夫休闲度假、保健康复、疗养、水上运动、观光、宗教文化、红色文化、东南亚风情旅游于一体的国内外知名的休闲康复旅游目的地和最佳居住地的旅游强市。
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的方针,抓紧做好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不断优化旅游产品结构,依托资源优势,开发三种特色旅游产品:即依托109公里黄金海岸带,开发滨海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依托温泉、南药、热作、美食、演艺和多国风情等有利条件,开发和提升兴隆康复疗养旅游产品;依托东山岭佛教文化和六连岭革命胜地,以及万宁的母亲河——太阳河,逐步开发万宁文化旅游产品。继续策划和开展文灯节、美食节、东山佛教文化、兴隆温泉文化、东南亚风情文化和六连岭红色之旅等旅游促销活动,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全面启动并加快神州半岛、博鳌(万宁区)、石梅湾、日月湾等精品景区、度假休闲区项目建设,提高滨海休闲度假旅游档次;积极开发热作、瓜果、花卉等生态农业观光游,增加旅游景点;配套完善与旅游相关的购物、餐饮、文化娱乐等服务业;加快发展旅游产品加工业,满足游客需求。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势,发展滨海、兴隆等地区旅游房地产业,提高万宁旅游业档次和规模,叫响万宁旅游品牌。通过地方法规,加强对未开发旅游资源的保护,为做大万宁旅游强市储蓄后劲。加大整顿旅游市场力度,不断完善旅游产业管理体制和行业自律机制,加强诚信建设,树立万宁旅游良好形象。专项治理削价竞争、销售宰客、色情敲诈等行为。加强旅游教育培训工作,提高行业队伍素质。
“十一五”期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数年均增长7%以上,2010年达到374.6万人次;旅游收入年均增长12%左右,2010年达到13.18亿元。旅游业对我市国民经济的支撑能力进一步提高,对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明显增强。万宁作为海南旅游强市的地位逐步巩固。
第二节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
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以提高吸纳就业和增加公共财政能力为目标,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积极发展教育培训、医疗保健等满足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交通运输、信息服务等基础性服务业,改造提升金融保险、房地产、商业餐饮等产业,完善综合服务功能,提高服务业的整体素质。
一.商贸、物流业。充分发挥商业贸易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先导性作用,以扩大内需,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推进商业贸易现代化为重点,逐步建立高效益、高效率、高质量的现代商业贸易体系,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以商品批发中心为骨干,传统商业和连锁商店为基础,个体商业等为补充的多层次市场为发展方向,联通国内外市场。
“十一五”期间,我市商业贸易的总体目标是:对外贸易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到2010年,实现进出口总额5332万美元,年均增长49.5%;到2010年实现实际利用外资6795万美元,年均增长19.4%;到2010年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23.77亿元,比2005年增长81%,年递增12.6%。
加快出口商品基地建设,扩大外贸主体,拓宽外贸领域,充分发挥东山羊、和乐蟹、后安鲻鱼、港北对虾、兴隆咖啡等原产地标识品牌效应,大幅度提高本地农产品出口比重。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型资源加工业,扩大南药、木制家具、木制工艺品和钛锆产品出口规模。加强商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完善商品市场体系。加强商业网点规划建设。
全力推进物流中心、专业市场建设。整合资源,明确标准,初步构建现代化物流体系,加强镇农贸市场建设,完善商业基础设施。完善和发展各种专业市场。积极发展现代连锁经营,培植上规模的综合超市,拉动我市消费市场的发展。推广应用现代化物流管理技术,积极培育专业化、社会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企业,引导各类物流实体之间的衔接配套,降低物流成本。完善商品市场监测网络,建立应急调控机制。
二.房地产业。把房地产业做一个重要产业来抓。以优化结构、改善供给、规范交易为重点,加强对土地市场调控,保障最低收入家庭基本住房需求。适当发展中低价位商品住房和经济适用房,满足广大居民改善住房条件的需要。加快万城和兴隆及滨海重点旅游区域房地产业的规划建设,加快城东新区商住城等商品房项目开发,积极发展面向岛外市场、面向高收入群体的生态型高级居住区和能够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的商业房地产,把我市发展成为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第二居住地。
三.金融、保险、交通、邮电。
认真执行国家货币政策,强化金融监管,维护金融稳健运行;积极拓宽融资渠道,扩大资金来源。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合理配置资金,优化信贷投向,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和“三农”企业发展。到2010年全社会年末存款余额达到40亿元,年均增8%。2010年全社会年末贷款余额达到15亿元,年均增长8%。
进一步拓展保险市场,开发新型的能满足消费者储蓄、投资等多种需求的保险险种,积极发展医疗保险、信用保险、农业保险等新型险种。支持金融部门维护金融债权,进一步改善金融发展环境。
加快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到2010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量1981万吨,年均增长7%;货物周转量168314万吨公里,年均增长7%;旅客运输周转量165840万人公里,年均增长7%。
邮电信息产业蓬勃发展,到2010年邮电业务收入总量达到19123万元,年均增长5%。
第三节适度发展第二产业
一.工业。培育以资源型加工业为主的产业集群,重点推进农产品、水产品、生物医药、矿产品、木材等加工的新兴工业的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市工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至2010年,全市工业增加值(按现行价计,下同)实现9.37亿元,年递增率16.1%,工业占全市GDP的比重为15%。发挥我市“天然药库”的资源优势和传统种植优势,引进龙头制药企业和南药科研机构,重点培植美国芦荟、广藿香、海巴戟、槟榔等四个种植和加工项目,带动南药产业的发展,培育具有知识产权的优势品牌,形成一批具有强势竞争力的优势品牌群体,推进重点南药品种GAP种植与产业化开发示范项目建设;加快发展水产品加工业,提高水产品经济效益;引进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参与我市农副产品开发,加快发展以本地果蔬、南药等农产品资源为原料的热带作物加工业;巩固木材加工业,以木制品深加工业为发展方向;以发展钛磨粉、海绵钛、高钛铁等矿产品加工为重点,形成有计划的钛锆资源开采、加工,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引进国内外大公司、大企业发展钛锆矿深加工业,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快礼纪工业园区规划建设,为工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环境,使我市加工业由分散走向集中,最终形成产业集群,走出一条以资源加工为主、以工带农、以工富农的工业发展新路子。
二.建筑业。加强对本市和外来施工队伍的管理,规范建筑市场,规范施工报建、建设项目招标投标和质量检验制度,形成竞争有序、建筑质量有保证的建筑市场。通过资产重组、收购、兼并等方式支持建筑企业做大做强。
第三章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和要求,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大政府对“三农”的投入,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强化规划建设,节约、集约使用土地,培养新型农民,明显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第一节巩固和提高农业
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优质热带高效农产品、畜牧业、海洋渔业和林业在农业经济中的比重,扩大第一产业的规模和效益。
“十一五”期间,要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心任务,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比较效益最大化”和“生态平衡”两项原则,以发展协调农业为宗旨,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发展基地农业,拓宽菠萝、贡蕉、毛豆、槟榔、瓜菜、兴隆咖啡、和乐蟹、东澳鹅、野海鸭等产品的生产规模,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的农业种养基地。大胆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大幅度增加畜牧业、大林业和种苗业在农业中的比重;以科技为支撑,以提升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十一五”期间农业经济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至2010年,农业增加值实现18.75亿元,年均增长6.2%;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4894元,年均增长8%。
实施基础先行、特色带动、龙头企业驱动、产业园区启动和科技支撑等四大战略,重点发展热带经济作物、冬季瓜菜、畜牧业、热带水果、农产品加工、劳务输出等。实行农业标准化,建设农产品质检中心,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改善产品包装,培育标准化农产品品牌。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在资金、技术、种苗等方面为农民提供优质服务。稳定粮食种植面积,重点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大力推广新品种和新技术,扩大优质稻面积,开发优质小杂粮,优化品种结构;实施沃土工程,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三增”;发挥季节优势热带气候优势,以“生态市、无公害”为主题,以提高质量安全水平为宗旨,以瓜菜增值、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发展冬季瓜菜和名、特、优、稀、新热带水果生产,重点发展以具有季节和品牌双重优势的菠萝生产为主,着力发展荔枝、龙眼、贡蕉等名优水果,争创品牌优势。适度扩大生产规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动力,提高机耕、机收率。巩固橡胶、胡椒、槟榔等热作生产,扩大发展南药生产。
大力发展海洋渔业。围绕全面建设小康渔村和海洋经济强市的发展目标,配合省业务部门完成全市海洋功能区划和海岛规划;加强对海水养殖、海洋捕捞、使用等综合管理,创造良好的海洋经济环境;加快对普通低位虾池改造,发展养殖业,扩大后安鲻鱼、港北对虾、和乐蟹等知名水产品生产规模;筹集资金,加快港北港和乌场港的扩建和改造,为海洋渔业发展提供条件;依托科技,更新改造渔船;引导渔民更新观念,多渠道支持外海和远洋渔业发展,努力创建一支拥有20艘50吨以上渔船的远洋捕捞船队。到2010年渔业总产量达8.7万吨,比2005年5.36万吨增长62.3%,年均递增10.3%,其中海洋渔业产量7.2万吨,比2005年4.49万吨增长60.4%,内陆渔业1.5万吨,比2005年0.88万吨增长85.7%。
抓住我省建设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的机遇,强化品牌意识,按公司加农民的形式,培育和扩大东山羊、东澳鹅、七彩山鸡、野海鸭等名优产品生产规模,做大畜牧业,使之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力争“十一五”期间肉类生产总量达到3.15万吨,年均增长8%。争取“十一五”期间建成一座畜禽种苗场,满足万宁种苗的需求。
推进科技兴农。完善农业科技“110”设施建设,初步建立起与市场化、产业化、本地化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加快农业生产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推广环保型绿色农业,创建无公害农业品牌。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积极推广节水灌溉、生物农业、设施农业等先进实用技术。
大力发展林业。营建果树基地2万亩,营造浆纸林基地3-5万亩,公益林面积由“十五”期末的44.6万亩增加到46.6万亩,改造海防林2万亩,并切实加强对海防林的保护,乡土树种栽培达到1万亩。坚持不懈地抓好森林防火和森林病虫害的检测、防治工作,“十一五”期间确保全市森林火灾发生率低于0.8次/万公顷,年森林火灾受害率低于0.2‰;森林病虫害年成灾率不超过1.9‰,防治率达73%,监测覆盖率达85%。
第二节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
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小城镇建设,完善中心城镇的交通设施,加强农产品集散市场、技术推广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镇对农村的服务促进作用,带动农村的发展。
合理规划农村用地。认真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深化土地管理体制改革,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全面推行土地整理,加大中低产田和荒地、荒山的整理开发力度,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利用。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三集中”模式,即农业向适度规模经营和现代化都市农业规划区集中,乡镇工业向开发园区和工业集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集中,实现节约集约用地的目标。在切实保护耕地的基础上,力求农村各类用地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的最佳统一。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路网,解决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交通运输“瓶颈”。抓住国家加大对县乡公路投入和实施“通畅工程”、“通达工程”的契机,通过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投入和财政性资金扶持等多种形式,构建市域镇村道路运输网,实现全市行政村通柏油路、村村通公路的目标。发展农村通信,实现村村能电话、村村能上网。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认真实施“农村饮水工程”、“基本农田整治工程”、“水利渠道硬化工程”、“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初步建成水源、水质、水量均可保证的农村供水体系,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提高到65%。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服务体系。贯彻实施《海南农村十年发展规划(2004—2013年)》,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补助。加强农村卫生室建设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五年全面解决12个镇卫生院业务用房、配套业务用房、专业设备、技术人员紧缺问题,五年建设207个行政村(居委会)卫生室,使全市农村每一个行政村拥有一所能够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卫生室。健全农村计划生育服务体系,五年建设12个镇计划生育服务所和207个行政村计划生育服务室。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推进行政村和自然村文化室、体育运动场所建设。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安全问题,启动实施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现代化工程,增强防灾减灾能力,提高对突发性灾害的应急处理能力。采取倾斜政策,鼓励城镇优秀教师、卫生技术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服务,提高农村教学质量和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第三节加大文明生态村建设力度
积极实施《万宁市文明生态村建设八年规划》,把文明生态村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综合创建载体,深入开展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建设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发展生态经济,积极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坚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选择经济条件好、生态环境好的村庄优先创建。大力开展联片创建活动,使创建工作上规模,上档次。统筹规划,将规划管理延伸到镇和村落,逐步优化村庄布局。不断加快我市文明生态村长廊建设步伐,沿着海榆东线和东线高速公路万宁段全面开展文明生态村精品工程建设。沿着东山岭、兴隆等旅游景区,六连岭革命老区,以及各城区、镇墟周边地区开展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辐射带动全市文明生态村建设。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建立“政府推动、社会联动、农民主动”的创建机制,开展城乡共建、军民共建、村企共建活动。坚持综合创建,确实把“三农”工作的各项任务有机结合起来,互相协调,互相促进,取得较好的整体效应;确实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资源有效整合起来,发挥集聚效应;确实克服农村工作“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管理体制弊端,形成抓工作的合力效应。通过村道修建、绿化美化、推广沼气、垃圾集中处理、民房改造、改水改厕、文化、卫生、科技等工程,逐步创造良好的村庄周围环境、村内环境和家居环境,制订村规民约,建立村民道德规范,树立良好的民德民风,提高村民综合素质。2010年,全市50%的自然村建成文明生态村。
第四节全力实现农民增收
继续坚持以经济开发为主的扶贫方针,认真落实扶贫攻坚计划,充分利用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资源优势发展经济,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十一五”期间,要实现全市基本脱贫的目标。
加强对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资金支持,加快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尽快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帮助贫困地区发展生产,继续加强以经济开发为主,劳务扶贫相结合的扶贫方式;加快发展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转变观念,提高人口素质;严格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好贫困地区人口增长,确保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国家计划之内。
实施“万人就业”工程,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培养新型农民,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大幅度降低农村从业人员比重,培育劳务经济。在土地征用中采取土地入股、以土地换社保、农民就近就业等方式,解决被征地农民的生活出路问题。
加强农村科技教育,发展壮大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发展生产的基本素质,为增加收入奠定基础。
第五节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全面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规范农村土地承包、流转和征收、征用行为,保护农民利益;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建立起以居住地登记为主要形式的户籍管理制度,对于进城务工经商且有稳定收入、固定住房的农民工,外来工,在就业、子女教育等方面逐步实行同等待遇,并创造条件逐步实现社会保障方面的同等待遇,破除城乡互动的体制性障碍;完善既有利于发展又充分照顾农民利益的征地制度,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林权制度,建立产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到位、责权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顺畅规范、监管服务有效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充分调动农民造林、护林和以林为业的积极性。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完成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市镇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任务。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组织,拓展开发性金融合作平台,探索和建立农业生产保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真正落实村务公开。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积极探索农村事务的民主管理方式,支持各类农民协会等组织开展自治活动。
第四章加快城市化建设
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充分发挥城镇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辐射作用,强化中心城市功能,完善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设施,优先发展有优势产业支撑的中心镇和重点镇,合理发展一般镇,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合理安排各城镇职能,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结构和空间布局形态。逐步形成结构有序、分工合理、功能优化、经济繁荣的城镇体系。到2010年,万城建成区实际居住人口要达到15万人,万城建成区用地面积达到14平方公里左右,全市城镇人口达到25万人。
第一节加强城市规划
以“一核、二轴、三区、四片”的空间结构形态作为我市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加强城市规划工作,促进人口向城镇聚集,为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提供依据。
合理规划建设用地。深化土地管理体制改革,以供给制约和引导需求,统筹兼顾,综合协调,因地制宜制定城市建设各类用地总量,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十一五”期间,全市建设用地规划的具体目标是:新增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3000公顷左右。各项建设占用耕地控制在200公顷。
继续抓好城镇规划的编制、修编工作,完善规划体系。结合全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突出地域区位特点,高起点、高标准地做好我市城镇规划的编制和修编工作。“十一五”期间,继续深化完善《万宁市城市总体规划》,搞好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的修编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完成《万城镇城北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修编和《礼纪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神州半岛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博鳌亚洲论坛特别规划区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增强城市控制性规划的覆盖率。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指导下,编制好修建性详细规划,完善规划体系,为指导城市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此外,还要完成山根、和乐等11个镇的总体规划编制,确保小城镇规划编制率达到100%。形成城镇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协调一致的规划体制。
第二节加快城市建设
强化规划的作用,严格遵循《万宁市城市总体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逐步完善城镇功能,改善投资环境。加强规划实施管理,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严格实行规划报建,开工许可制度。
“十一五”期间,重点抓好万城中心城镇建设,积极推进城北新区中心公园、“三环一纵”街道和城东新区商住城建设工程。以海榆东线改造为契机,完善城市道路、给排水、绿化、照明等基础设施建设,改造旧城区,增强万城的综合服务功能和吸纳农村人口的能力,提高城市品位。完成兴隆旅游区的环境整治和配套设施建设,使之成为规划合理、管理有序、环境优美、靓丽怡人的旅游目的地。加快神州半岛、博鳌特别规划区、石梅湾、日月湾等重点旅游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区配套功能。加大城市建筑立面的规划管理力度,推动城市建设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地进行。加快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的建设。
着力打造特色产业镇。抓好龙滚、和乐、东澳、礼纪、北大等重点镇的建设,把龙滚镇建设成为菠萝种植和观光特色镇,把和乐镇建设成为水产品养殖与加工特色镇,把东澳镇建设成为旅游特色镇,把礼纪镇建设成为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和物流园区特色镇,把北大镇建设成为热带作物种植和观光特色镇,形成产业特色鲜明、人口相对集中、能够带动周边农村发展的产业城镇组团。启动一批小城镇建设,加快各镇驻地墟镇和中心村商贸业和餐饮业发展,促进“离土不离乡”的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
第三节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加强市容市貌管理。消除占道经营、乱倒垃圾的行为,坚决拆除违法建筑,提高市政、环卫、园林绿化、城市综合管理的控制能力。争取到2010年,实现我市建筑行业实行商品混凝土使用的市场体制。加强对城市建设的规范化管理。提高城市管理队伍人员素质,完善城市管理监督体系,监督工作从事后监督向事前、事中监督方面延伸。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城市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完善教育、文化、卫生和社会福利等公共设施,健全社区服务体系,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
改善人居环境。优先满足城市居民基本住房要求,增加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房的供给,建立健全廉租住房制度,为不同收入的城市居民提供适宜的居住条件。建立适应新城市人口管理制度。
改善就业体系。培育城乡平等、自由流动劳动力市场。逐步将以控制城市人口增长为中心的户籍制度改变为适应现代人口流动的居住制度。
着力消除城市化的体制障碍,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加速推进人口城市化进程。
第五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在加强骨干基础设施和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同时,紧紧围绕支柱产业、市域中心城镇、市域次中心城镇、重要工业园区和旅游开发区、重大项目进行完善配套,提升服务水平。集中建设满足重点园区和重大项目要求的出口路、旅游观光路、输变电设施、供水设施、污水处理设施及管网、垃圾处理站等配套基础设施项目,建立比较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条件。
第一节能源基础设施
1、电力。不断提高电力利用和投资使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满足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断增长的电力需要。
“十一五”期间规划建设一批变电站和开闭所。抓好东星220KV输变电工程,礼纪、龙滚、北坡110KV输变电工程,建设110KV线路115.5km,南林、新梅、后安、日月湾、春园、英豪、东岭、长丰等8座35KV输变电工程,扩建乐来、新中2座变电站,建设35KV线路116km,新建万城区10KV、新海、东山、广场(环市三路)三座开闭所,新建旅游区10KV兴隆、兴发2座开闭所。同时做好电网无功补偿、继电保护、调度和通信自动化工程,改善与加强我市的电网结构,实现技术设备先进、运行安全可靠灵活、电力充足、电能质量好、电网损耗低、成本下降的目标,有力促进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2、燃气。以万城、兴隆、石梅湾、神州半岛为中心建设四座燃气站,并铺设管网,力争重点旅游区域和居民集居地用上管道燃气。
第二节交通基础设施
以发展全市大交通为目标,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加强公路、港口、渡通运输体系建设,建立畅通、安全、便捷的公路、水路运输体系。加强乡村公路建设,加快城际快速铁路建设,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加强港口建设和乡镇渡口建设,发展水运。我市公路发展的目标应达到:完成海榆东线国道路面改造工程,实现村村通公路,基本消灭等外路和无路面铺装公路,等级结构路配置基本适当,路网布局基本合理,公路有较强的抗灾能力和较完善的功能,公路网发展规模基本达到国内先进地区水平,全市公路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到2010年,全市公路里程达到1073.02公里,公路密度达56.96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市镇通行政村公路全部达到四级以上标准。全市80%以上路面达高级、次高级。实现所有等级公路专业养护。在全市范围内建设10个农村客运站,实现镇镇有客运站的目标。
第三节通讯基础设施
深化邮政企业改革,促进邮政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电信业建设要坚持以“高起点、高速度、高效益”的方针,利用国内外先进设备建立起高科技、多功能、多业务、安全可靠、高效运行的现代化通信网。“十一五”期间使全市电话普及率达到65%,实现传输和交换智能化,2006年实现村村通电话,光纤通信到大楼到小区,使我市通信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建成全市城乡现代通信网络;建立高水平动态实时网络管理系统;扩大新业务使用范围,开通个人通信业务。实现电信、计算机、广播电视和信息大融合。建成特快专递查询微机系统,邮电金融计算机系统和综合数据处理计算机系统。
第四节水务基础设施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涉水事务的社会管理,积极推广节水技术,基本形成水资源合理配置格局和安全供水体系,确保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居民用水的需要。
“十一五”期间水利建设的主要任务是:
完成小海综合治理暨太阳河水生态治理工程建设;东山河城市防洪生态工程建设;万宁、加坦、黄山、香车四宗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建设;万宁水库、军田水库二大灌区渠系防渗及建筑物配套工程。
续建港北供水工程,新建万城红荣、龙滚墟、东澳新群、石梅湾、神州半岛等6宗安全卫生管网或集中供水工程。
重新规划选定万宁自来水厂取水点,确保城乡居民用水安全。
第六章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第一节优先发展教育
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教育体制、运行机制和投资体制,基本完成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相互衔接和沟通、开放的现代化教育体系。合理调整中小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发展高中教育,加大投入改造学校危房,完善教学设施,完善办学条件,重点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工作,全面提高我市人口的综合素质。加大教育在科教兴市中的贡献力度,为适应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促使幼儿教育、民族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有较大的发展,“两基”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提高。学前教育普及面达60%以上,儿童接受学前教育一年的普及面超过95%,初中入学率约为98.5%,高中入学率约为41%,职业学校在校生不低于普通高中在校生的50%,办好市级示范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建设优质高中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各一所。
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建立有效的教育资助体系,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补助费,认真解决城市低收入群体子女的就学难问题。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扶持民办学校,走多元化办学之路。
第二节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事业的社会环境,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重点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三支人才队伍建设,建设结构合理、素质较高、多层次的人才队伍。调整党政人才布局结构,抓好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加大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力度,优化知识、专业、年龄结构,充实基层和经济社会发展一线的人才队伍。依托重点项目、重大工程和重点基地,以项目引进带动人才引进,消除人才流动的障碍,积极引进工业、旅游、教育、管理等领域急需的各类专业人才。加强人才培训工作,建立带薪学习、经费保障等激励机制。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体系及培养选拔任用机制和激励机制。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公开推荐和全委员表决制度,试行领导干部聘任制和专业技术性岗位雇员制度。
切实加强基础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普通劳动者素质;制定优惠政策,加快人才引进步伐,大力引进旅游业、海洋产业、热带农产品加工、水产品加工、南药等产业的发展急需的高级专业人才。
第三节推进科技创新加快信息化建设
一.科学技术。“十一五”期间,我市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加强科技创新,促进科技进步,实现创建全国、全省科技进步先进市;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服务“110”指挥中心网络以及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提高农业科技服务“110”网络的管理手段,全面提高我市公民的科技素养,促进经济发展。
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和培训力度;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竞争能力强、产值高的高新技术企业;建立起完善的科技创新体制,充分调动、发挥科技人员的聪明才智;加快人才培养,造就一支优秀的人才科技队伍。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农业科技、工业科技、社会发展科技。
二.信息化。“十一五”期间信息化发展的目标是:建设重点信息化工程项目,建成技术先进、带宽充足、接入灵活、资源丰富、安全可靠的传输网络;普遍提高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普及现代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主要领域的应用;培育社新网络有限公司等—批龙头信息产业企业,加快信息产业发展步伐,全面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社区、流媒体与3G信息化的建设。
建成信息化发展的基础设施和多功能、高效率的网络体系,包括党政专用网和企业单位门户网站;各镇农业科技服务“110”服务站,要实现互联互通,实行智能化监管和运作;通过计算机网络互联,实行政府机关办公自动化,服务窗口、柜台转为便捷、高效、透明的网络平台。重点建设万宁数码港和城域网。
第四节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十一五”期间卫生发展的总目标是:到2010年,在全市基本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人民健康需求的卫生体制,让群众享有同小康生活水平相适应、费用比较低廉的基本医疗服务。加大医疗投入,减轻医疗收费,不断满足社会多层次、多样化卫生服务需求,切实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问题。国民健康的主要指标达到或接近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010年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6岁,婴儿死亡率小于20‰,孕产妇死亡率小于30/10万,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250/10万,儿童计划免疫“五苗”接种率达到95%以上。
预防与有效控制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和影响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重大疾病,逐步建立完善“非典”、“禽流感”等重大疫情应急、预警机制,提高对突发事件、紧急疫情的快速反应和处理能力;建立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具有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功能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全面深化卫生体制改革,实行多种形式的农民健康保障办法,使农民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配合文明村镇建设,加大改水、改厕和粪便无害化处理力度;依法加强妇女儿童的预防保健工作,有效预防遗传病、先天性疾病,降低主要先天性畸形形发生率,减少因难产、环境因素导致的儿童残疾的发生,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建立健全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卫生发展需要、结构合理、分布均衡、素质较高的卫生技术和卫生管理人才队伍;大力普及基本卫生知识,进一步控制和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继续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十一五”期间卫生项目的规划重点是:加强医疗机构的建设,迁建市人民医院、中医院,在兴隆地区建设万宁市第二人民医院。新建行政村卫生室,使全市每个行政村都拥有一所能够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卫生室,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制,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问题,;通过新建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转型,建设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心),使社区卫生服务覆盖到全体城区居民。
第五节推进文化、广电、体育事业发展
一.文化。努力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促进社会经济和文化事业建设协调发展。
加快市文化中心(包括影剧院、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宫)、镇文化站、村委会(社区)文化室等文化设施建设;采取现代信息技术,对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建设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加快行政村、自然村文化站(室)建设规划,积极实施“2131”工程;积极推进文化单位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单位内在活力;培养少儿文艺新苗;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继续完善市琼剧团的承包经营,培养文艺新秀、稳定和发展文艺队伍;大力扶植群众业余演出队和专业文化艺术团体。大力发展社区文化、村镇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等各类文化事业。
二.广电。继续巩固广播电视覆盖范围,增加和更新电视发射设备,按“三贴近”要求,提高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质量,增大电视发射覆盖范围,到2010年,全市广播、电视信号覆盖率均达98%,新建广播电视综合大楼和东山岭广播电视发射台机房和配套设施。
三.体育。认真贯彻体育法,以“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为重点,围绕争创全国体育先进市开展活动,提高全社会的体育意识和体育运动技术水平,促进我市体育事业发展、增强人民体质,提高运动水平。加大对体育事业的投入,形成较为完善的群众体育服务体系。
第七章加强环境建设
第一节建设生态万宁
配合提升生态省建设水平,以发展循环经济为突破口,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强化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监测管理,建立节约和保护环境资源体系,合理地开发利用环境资源;坚持开发与治理相结合的方针,积极防治工业污染,大力推广生态农业,巩固“一控双达标”成果,加快建设生态市进程;加强水资源的污染防治,积极研究推广无公害、少污染、低消耗的清洁生产工艺和产品,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废物资源化转率。
一.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在继续保护好8个自然保护区和2个风景名胜区自然生态的基础上,扩大青皮林保护区核心区的保护范围,维护全市生物多样性;全面恢复断带的海防林建设,特别是英豪半岛海防林和太阳河水涵养林的保护和建设,确保沿岸200米纵深的海防林生态环境的完整;扩大城市绿化覆盖率、提前三年完成城市绿化覆盖率占建成区总面积40%的环境建设目标。
继续保持大气环境质量优于国家一级标准,继续保持境内4大河流水环境功能符合《海南省水功能区划标准》要求,继续保持近岸海域和内海水环境质量,确保第二、第三产业的污染物达标排放率达到95%;第一产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提高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水平;继续保持区域环境噪声和交通干线噪声和交通干线噪声符合《声环城质量标准》的要求;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处置和工业粉尘排放继续保持达标率100%;综合整治太阳河下游流域和港北、老爷两内海生态环境,有效遏制生态系统恶化趋势;加强饮用水源地水环境保护,划定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
加大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的工作力度。加强规划引导,强化环境管理,注重源头控制,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加大监管力度,全面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排污许可制度和限期治理制度。
完善环境保护的经济调节机制。逐步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恢复的财政投入,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投资生态建设和环保项目,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建立健全生态环境补偿机制。运用经济手段,加快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
二.大力推行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重点推进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推进增长方式转型,构建节约型的消费模式。
全面推进节约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积极推进节电,节约利用水资源,集约利用土地,加强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鼓励使用再利用材料。
编制我市矿产资源勘查、开采规划,进一步完善矿产资源永续利用制度,加强资源综合利用。积极引进大企业、大项目,促进矿产资源的有序、集约开发,提高矿产资源回采率和综合回收率。
三.改善人居环境,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
充分利用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积极开展文明生态村、文明生态集镇、文明生态社区和文明生态城市创建,加快建设与完善城乡居住环境和配套基础设施,改善城乡人居环境,逐步把万宁建成最适宜于居住的地区之一。
建设文明生态集镇。加快镇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美化、绿化工作力度,提升集镇管理水平,提高居民的精神文明素质和环境意识。
推广创建文明生态社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居民对居住、教育、安全和社交、休闲、娱乐、生活等需求;开展净化、绿化和美化工程,为居民创造优美的居住环境;以社区活动中心和家庭等为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教育,提倡节约能源、资源,倡导绿色文明消费,为居民营造积极向上的文明风尚和生态文化氛围。
建设文明生态城市。按照省文明生态城市建设的总体要求,加快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城市净化工程,加快建设城市绿化工程,积极推进城市美化工程,提升城市的建设质量和管理水平,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态意识和文明水平。到2010年,达到文明生态城市的基本要求。
全面推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生态文化建设。积极开展生态意识教育,普及生态科学知识,培育和引导生态友好的生产方式,鼓励合理消费与绿色消费,倡导节约和保护环境的价值观念。
第二节建设信用万宁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牢固树立“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和“信用经济是市场经济的核心”的观念,强化公众信用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以企业和自然人为重点,建立完善信贷、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的信用记录信息系统,加快征信系统建设步伐,发展规范社会信用中介机构,逐步放开信用服务市场,依法强化对信用行业的管理和监督,实现信用信息共享,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和失信惩戒机制。加强政府信用建设,严格兑现政府承诺。
进一步规范和整顿市场秩序。加强各类协会、商会等中介组织行业自律,完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和稀缺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健全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严格对各类商品特别是食品、药品的质量监管,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等违法行为。
第三节建设和谐万宁
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和谐万宁。继续倡导“厚德远志、同心共赢”的文化理念,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深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开展创建文明机关、文明街道、文明家庭等活动,形成全社会倡导和睦相助、友好向善的良好氛围;以创建文明生态村为重点,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良好的家风、村风和民风。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增强群众工作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克服对待群众态度粗暴、方法简单草率的现象,密切干群关系。加强教育引导,开展“爱我万宁,建设万宁”等主题活动,形成“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事事关乎万宁发展”,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目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的良好局面。
一.加强人口管理。坚定不移地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基本国策,妥善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优化计生、卫生资源配置;已婚育龄妇女都享有优质的生殖健康服务;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管理机制,依法管理人口和计划生育事务,维护广大育龄群众的合法权益,提高育龄妇女社会地位;建设科学、文明、进步的新型的生育文化。
2010年,全市总人口控制在59万人以内(包括农垦),人口法定生育率达到98%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5‰以下,人口出生率为千分之十二,性别比为108以下,98%的育龄妇女享受计划生育优质技术服务,计划生育知识普及率为100%,人口结构合理,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达到低生育水平。
严格控制人口数量,继续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健全完善市、镇(场)、村(队)“三级”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完善计生监督执法制度和目标管理责任制制度,健全完善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机制,健全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管理体系,建立健全人口和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建立完善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服务为辅助、公共养老设施为补充、社会保险制度为保障的新型养老模式。加强户籍制度改革,实施统一的“居民户口”登记制度,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有序流动。
二.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理顺分配关系,合理调节收入分配,通过增加公共支出、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等措施,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注重社会公平,关注就业机会和分配过程的公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强调对分配结果的监管;在经济发展基础上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工资标准,认真解决低收入群众的住房、医疗和子女就学等困难问题。
三.加快发展就业和社会保障。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逐步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完善有关法规及促进就业的财税和信贷等政策措施以及企业裁员机制,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继续鼓励各类企业扩大用工,采取辅业改制等多种形式安置富余人员。充分发挥市场引导就业的作用,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促进多种形式就业。完善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增加就业服务网点,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加快就业培训中心建设,逐步把职业培训的重点放到农民工的培训上,初步建立政府扶助、社会参与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进一步消除影响和阻碍就业的体制障碍,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加强劳动者权益保护,建立和完善就业困难群众的救助制度,实现就业总量增加、就业结构优化、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就业、就业者素质普遍提高的目标。
“十一五”期间,新增就业岗位15000个,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40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完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养老保险全面实现统筹,对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基金实行分账管理,逐步做实个人账户。继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扩大覆盖面,鼓励建立大额医疗救助制度。逐步建立并完善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制度。以促进再就业为导向,规范和完善失业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社会弱势群体的福利制度。初步建成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集特困户救助、农村五保户供养、口粮救助于一体的、统一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逐步增加政府对社会保障的投入。
“十一五”期间,养老、医疗、工伤、失业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3.5万人、2.5万人、2万人、2万人,各项社会保险基金征缴率达到90%。
四.加强防震减灾建设,抵御自然灾害。加快构建台风、地震、旱涝等自然灾害综合防御体系,努力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完善气象监测网建设,提高对台风、暴雨、干旱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水平。建立健全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和震时疏散避难广场,提升震害综合防御能力。完善沿海防护林、水利设施、城乡公用设施、民用建筑等防灾安全标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安全信息监管体系,提高社会公众的安全意识。制定完善各类应急预案,适时组织应急实战演习,提高政府应对自然灾害和公共危机的能力。
第四节建设平安万宁
努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强法制建设,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切实做好民族、宗教和侨务工作。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逐步完善市场交易、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规章。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司法监督,促进司法公正,维护司法权威。加强“五五”普法宣传工作力度,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水平。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进一步增强各族人民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加强国防动员建设。要深入开展国防教育,提高全民国防意识。要深入贯彻平战结合、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方针,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使二者协调发展。要加强国防动员体系建设,增强平战转换能力。努力搞好人民武装动员建设、经济动员建设,交通、战备动员建设和人民防空建设。支持人民解放军加快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努力开展创建“双拥模范市”活动。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立良好的社会治安秩序。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规划建设,着重加强巡控力量、流动岗、监控设施等建设,努力形成集打击、防范、控制于一体的治安防控体系。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重点打击严重暴力、黑恶势力和各种经济犯罪活动,继续深入开展打击“两抢一盗”、扫黄打非、禁毒和打击“私彩”等专项行动,推进无毒市建设。完善宣传、教育、预防、治安和惩治相结合的社会治安网络建设。加强对流动人员的管理、服务和维权工作,完善流动人口犯罪预防机制;加强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政策,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严厉打击各种邪教活动。
注释:
1、2010年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按2005年价格计算。
2、“一核、二轴、三区、四片”:“一核”即以万城与乌场港加工区组合形成的城市中心城区,为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和交通中心;“二轴”即东线公路城镇发展轴和滨海城镇和旅游发展轴,在东线高速公路沿线城镇相对集中安排建设产业园区,形成热带高效农业产业带,滨海旅游业和海洋渔业将成为万宁的支柱产业,规划将109公里海岸线打造成海洋产业和热带海滨旅游度假的黄金海岸带,和乐的海洋渔业将会发展成为万宁产业的特色品牌产业;“三区”即生态保护区及水源涵养区——位于西部山区。南桥镇、三更罗镇辖区,特色农业经济区——主要由北大镇、龙滚镇及和乐镇组成,大兴隆旅游产业发展区——海南东部重要的旅游黄金海岸带。由驰名的兴隆旅游区、博鳌水城万宁旅游区、神州半岛旅游度假区、石梅湾旅游度假区和日月湾旅游区共同组成,规划设立兴隆区为旅游产业服务区和中心基地,为旅游区提供全面的管理和服务。旅游产业开发必须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分散开发与集中管理相结合;“四片”即四个重点城镇,包括龙滚镇、和乐镇、兴隆以及东澳镇等各具特色和优势产业的重点城镇,是万宁区域城镇协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