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时间:2022-11-28 04:36:00
导语: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第一章发展的基础和环境
第一节“十五”发展取得的成绩
“十五”计划实施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一县一点一地”的产业发展方针和“五抓六看”的工作思路,坚持“依托中心城市,加快发展澄迈;服务中心城市,不断提高澄迈;融入中心城市,缩小发展落差”的努力方向,认真实施“突出龙头、提升中心、拓展两翼、带动腹地、科学发展”的县域总体发展战略,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各项主要任务指标基本达到或超过了计划目标要求。总的看来,《澄迈县“十五”计划纲要》对澄迈经济发展趋势的把握是准确的,提出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是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
——经济增长势头良好。据统计,2005年全县生产总值37.22亿元,比2000年增长58.8%,年均增长9.7%。其中,第一产业年均增长7.6%,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1.5%,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0.1%。全县财政收入达4.91亿元(超过计划目标1.98亿元),年均增长23.5%,比全省平均数高12.3个百分点,占GDP的13.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93亿元,年均增长10.3%。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全县固定资产投资15.6亿元,比2000年增长80.9%,年均增长12.6%,五年累计投资达48.3亿元。
——产业结构调整实现新的突破。一产业稳步增长,二产业增长加速,三产业比重明显跃升,三次产业结构从46:38:16调整到2005年的35:44:21,实现了长期以来由一产拉动经济增长为主到以二产拉动经济增长为主的转变。200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45.84亿元,比2000年增长59.4%,年均增长9.8%(五年间,填平了椰风13.8亿元的工业产值),与“九五”期间相比,规模和增速都出现了新的跨越,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已成为推动澄迈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澄迈开始朝着工业县的方向稳步迈进。热带高效农业发展成效显著,200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20.43亿元,比2000年增长49%,年均增长8.2%,先后被评为“中国果菜十强县”和“中国果菜无公害科技示范县”。
——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十五”期间,全县多方筹资先后投入资金6.08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其中投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53亿元,兴建了南渡江金江段防洪工程、绿地广场、人民西路、环城东路、金永路、千秋文化体育广场和金马大道等一批市政基础设施,改造了县委大院。县城金江镇绿化覆盖率达33.5%,县城墟镇面貌明显改观;老城开发区共投入3.55亿元,建设交通路网65公里、排污管网76公里等一大批基础设施配套工程。此外,完成了金大路、大拉至永发路、仁兴至金江路的改造工程,行政村村村通公路的“通达工程”也已启动。
——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科技工作成效显著,被评为“全国科普示范县”。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明显进步,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均达98%以上。全县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95%和90%以上,先后被评为“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和“全国特色文化广场活动组织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全县参合群众18.9万人,占常住农村人口的72.5%。计划生育工作扭转落后局面,跻身全省先进行列。规范“三权”(人权、财权、事权)工作和公务用车改革取得成效。投资环境不断改善,被评为“中国50家投资环境诚信安全区”。危害现象得到初步遏制,社会治安继续保持稳定。
——城乡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十五”时期是我县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人民生活改善最显著的时期。先后六次给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增资,达到了省政府规定的最高工资限额,即省统一加浮动0.7,人均月工资从2000年的640元增至现在的1360元,增长一倍多。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6.67亿元,比2000年增长42%,年均增长7.3%。农民人均纯收入3368元,比2000年增长37.4%,年均增长6.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28元,比2000年增长36.4%,年均增长6.2%。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失业保险和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明显优化。
第二节“十五”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五”期间,澄迈经济和社会事业都有了快速发展,但是总的说来,与发达市县相比,在发展质量水平上还有相当的差距。
——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2005年全县总人口50.3万人,其中常住人口48.25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5.8%。全县生产总值可达37.22亿元,占全省的4%,居全省中等水平。地方财政收入1.93亿元,可支配财力增长速度低于财政总收入增长速度,加上刚性支出较大,实际用于建设和发展机动财力有限。2005年人均GDP为9319元,比2005年全省人均水平约低1211元。
——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三产比重畸轻。目前第三产业仍属短腿,比重低于全省平均值20.8个百分点。一产质量不高,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程度低。工业化仍处于初始阶段,在工业的技术构成中,传统技术行业占据主要地位,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刚刚起步。全县产业结构还需从“二、一、三”向“二、三、一”的目标努力。
——区域发展不平衡,南北差距较大。北部地区发展较快,南部地区发展相对缓慢。从财政收入的情况分析,我县五年间虽然翻近两番,但如果剔除老城开发区约占全县70%的收入,全县其它九个乡镇财政收入总量仅占30%。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镇化程度低。城镇规划严重滞后,目前全县城镇总体规划尚未完成。城镇建设档次低,管理不力,城镇化程度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的渠道不畅。
——教育等社会事业发展缓慢,危害和社会矛盾较为突出。文教、卫生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土地矛盾纠纷较多,吸毒贩毒现象在一定范围内极为突出,社会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
第三节“十一五”发展的机遇条件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很快,机遇与挑战同在。我们必须认真审视变化了的新形势,应对变化了的新挑战。加快澄迈发展,既要看到困难,更要看到“十一五”发展的有利条件。
从国内看,我国经济结构大规模调整,“十一五”期间将进入全方位宽领域的对外开放阶段。同时,随着“9+2”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和“双大互动”计划的实施,海南和发达地区经济合作加强,这为澄迈县实现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从省内看,海南经济已经步入一个健康稳定较快发展的新时期。“一省两地”产业发展方针的实施和建设“西部工业走廊和东部旅游带”的产业布局调整,特别是随着粤海铁路的开通,货运南站运作的启动,以及环岛高速公路等一系列大型基础设施的兴建,我省重新规划琼北经济区,建立琼北经济轴带,并不断加大对省内五大经济开发区的扶持力度,把老城开发区纳入琼北经济区,同时实施港口资源整合,实行“三港合一”,将马村港(含花场港)定位为海南枢纽港口,这为我县发展临港工业、临港经济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从县内看,澄迈毗邻省会海口市,处于大港口、粤海铁路、环岛西线高速公路交汇处、西部工业走廊首端,区位优势明显。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战略的实施,老城开发区一批能拉动经济增长的大型项目的落户成长,已展示出强劲的发展态势,一些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将对盈滨半岛实施旅游成片开发,这必将为我县经济加快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第二章“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第一节指导思想与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立足澄迈实际,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改善投资环境,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改变乡镇农村北强南弱格局,提升人民生活质量水平,大力发展科技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和谐社会建设,把澄迈经济社会发展纳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轨道,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
二、指导原则
——必须坚持在创新中加快发展。要以“三个有利于”为根本标准,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和创新发展机制,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大进步。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把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进一步扩大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健全公共服务,提高社会福利水平,着力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实际出发,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促进协调发展的要求,深入贯彻“五个统筹”,确保各项事业、各个领域、各个地区协调发展。
——必须坚持实现又快又好发展。要在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各个方面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加快发展。转变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观念,坚持一切开发建设从综合效益出发,着眼于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能耗、少排放,良循环、可持续”的资源节约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不搞破坏资源环境的开发,做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发展定位和基本思路
一、发展定位
根据澄迈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丰富和水陆交通便利条件,继续贯彻“一县一点一地”产业发展方针,未来五年,努力把澄迈建设成为海南新兴工业县、琼北旅游度假新热点和海南热带高效农业基地,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迈出新的步伐。
二、基本思路
按照“依托中心城市,加快发展澄迈;服务中心城市,不断提高澄迈;融入中心城市,缩小发展落差”的努力方向,认真实施“突出龙头、提升中心、拓展两翼、带动腹地、科学发展”的县域总体发展战略(“突出龙头”,即以老城开发区为重点,加快发展现代工业;“提升中心”,即强化县城金江镇城市功能;“拓展两翼”,即推进海榆中西公路干线和南渡江沿江两岸小城镇建设;“带动腹地”,即推动西南部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科学发展”,即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人和环境和谐共处),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着力打造产业、体制、环境特色,推进经济结构优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把现代农业做大、新型工业做强、非公有制经济做活,在继续保持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建设跨上新的台阶。
第三节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十一五”期间发展的主要目标
——经济总量显著扩大。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接近69亿元,年均增长13%左右;人均GDP超过16600元(2000美元以上);财政收总入达到12亿元左右,年均增长2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11亿元,增长10%。
——经济结构明显优化。实施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协调发展三大任务,三次产业比调整为25:55:20,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全省新兴工业县建设迈出新的步伐;以旅游服务业和物流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成为经济增长新亮点;农业产业化明显提高,无公害农业形成全国品牌。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53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07元;就业、医疗和基本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
——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得到加强。科技推广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科技服务工作上新台阶;“两基”教育成果继续巩固提高,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较大发展;学习型社会建设取得较好成效,“文化澄迈”框架初步形成;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实施,卫生县建设富有成效;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得到强化,进入全省先进行列;改革开放取得新的进展,国企体制改革基本完成。
二、主要任务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开展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切实解决“三农”突出问题,整治农村脏乱差,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提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按照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调优一产、调强二产、调高三产。适应国内消费结构升级和人们追求食品质量、安全和多样性的趋势,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及农业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不断推进;按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和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特征要求,认真实施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战略,积极引进一批能够突出投资规模、产出强度、财力贡献力、就业机会和产业带动效应的大型特大型项目,做大做强新型工业,同时,认真抓好博士·院士产业园的建设,强化科技资源聚集效应,努力实现老城开发区工业经济新崛起;以激活盈滨半岛旅游资源为重点,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延长旅游服务产业链条,进一步提高我县旅游产业发展水平。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澄迈。突出以人为本,统筹协调这一主线,促进经济和社会、城镇和农村、南北不同区域、人和自然等协调发展。坚持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摆上重要位置,促进人的关系融洽、和睦;有效化解社会各类矛盾,促进社会有序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更多地关注贫困落后地区和社会各类困难群体,促进共同发展,推进和谐澄迈建设。
——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加快金江镇路网的改造建设步伐,提升县城金江镇城市功能;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步伐,强化农村小城镇聚集功能,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加快卫生镇(场)、卫生村的建设步伐,坚决治理城乡“脏乱差”,促进城乡面貌明显改观。
——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积极开展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切实加强农村硬化、美化、绿化建设,创建一批特色鲜明、示范性强的文明生态村;切实加强林业生态县建设,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认真解决好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问题;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第三章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第一节加快新型工业县建设步伐
“十一五”期间澄迈县工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到2010年,澄迈工业总产值将达到123亿元左右,平均增速21%。工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14.28亿元增加至2010年的32亿元左右,年均增速18%。
——加快老城开发区建设。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认真做好开发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争取省政府和国开行的大力支持,制定鼓励性、优惠性政策,创造平等竞争环境,开放道路、桥梁、港口、通信、能源、环保、交通等基础设施投资市场,引进国内外投资者参与老城开发区基础设施投资,大力加强老城新城区、盈滨半岛旅游区、海南博士●院士产业园暨海南省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铁路与港口物流区、工业大项目区和港口加工区等六大园区以及商场、医院、学校的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建设。拓展现有对外交通的“三横”(西线高速公路、工业大道和货运干道老城延伸段)、“四纵”(桥头—福山公路、马村港疏港干道、金马大道、海榆西线)的主干道体系,扩建南一环路,新建南二环路、北二环路等主干道和北一环路等次干道以及疏港货运大道,规划新建设备齐全的一所完全中学和一座综合性医院(澄迈县第二人民医院),完成文化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图书馆以及体育中心等文化娱乐体育等项目,进一步完善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配套服务设施,力争达到发达地区“八通一平”水平。二是营造一流的投资环境。认真做好老城开发区范围内的庄村搬迁工作,拓展区内工业发展空间。不断完善“一个窗口对外、一条龙服务”和“马上办”制度,进一步创新为投资者服务的方式和内容,推进保姆式服务,巩固提高“中国50家投资环境诚信安全区”的品牌,树立金融示范区、“诚信开发区”的新形象。建立健全社会平安预警、信息反馈、快速反应、纠纷调处、法律援助、挂牌督查等一系列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紧紧抓好公共安全和信用协调两大体系建设,创建安全、诚信开发区,真正让投资者入区有决心,回报有信心,发展有雄心。三是实施“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战略。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提出实行的“三港合一”和马村口岸提升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以及马村中心枢纽港和绕城高速公路建设的契机,整合配置优质海岸资源,为发展临港经济奠定基础,为扩张老城开发区经济总量增添新的动力。积极参与“9+2”泛珠三角区域、大特区与大都市互动和琼港之间经济合作,努力引进一批大型特大型项目。大力发展油气化工、电力、玻璃、水泥等工业和各种高新机械制造业,拉长产业链,全面提升老城开发区工业发展水平。加快华能海口火电“大代小”工程、福耀玻璃和永庆文化生态旅游区等省重点项目建设,促使这些项目早日建成投产。引进新设备、新技术,促进新产品开发,积极引导和鼓励区内企业与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进行合作,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推进企业产品结构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把老城开发区建设成为海南西部工业走廊新兴工业基地和海南省货物集散中心。
——加快金江铁路物流加工区建设。金江铁路物流加工区是我县解决城镇劳动力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效载体。我们要充分利用国家开发银行的授信资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进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转移企业,培育我县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把该加工区建成我县重要的农副产品加工和日用化工产业基地。
——加快福山油气化工基地开发建设。我县福山凹陷石油天然油气资源丰富。我们要积极支持开展石油勘探工作,切实抓好油气田供气管道工程、压缩天然气项目、LNG(液化天然气)项目和花场油气处理站等项目建设的协调服务工作,力争使福山花场地区早日成为全省新兴原油、天然气和石油化工生产基地。
第二节推进热带高效农业现代化
制定“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资源比较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目标,继续深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业、绿色生态农业、开放型农业,加快热带高效农业基地建设,促进农业向标准化、专业化和规模化发展,从根本上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十一五”期间,农业发展的目标是:2010年农业总产值达到28.8亿元左右,年均增长7%;农业增加值达到17亿元左右,年均增长6%,农业内部农林牧渔业产值比例调整到48:8:22:22。
——努力培育壮大优势产业。根据资源优势,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做大做强瓜菜、水果、畜牧、水产等优势产业,打造一批享誉国内外的农业特色品牌,扩大直销国内外市场份额,提高我县农产品市场占有率。继续加快北部沿海渔业、北部沿路特色水果、中部沿江粮菜、西部丘陵生态农业等四大功能区建设,发展“一镇一品”特色农业。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和中介服务组织,建立市场、企业、中介、农户“四位一体”的稳固合作关系,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增强开拓市场能力。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发展无公害农业生产,不断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出口创汇能力,建设无公害瓜菜生产基地10个,环境管理受控面积12万亩。2010年农产品商品率达90%以上,出口农产品产值达6%以上。
——大力发展高效畜牧、水产养殖业。依托海南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的建设,充分发挥草山、草坡丰富的有利条件,积极发展牛、羊、鹅、兔等节粮型草食动物饲养业。大力推行猪、鱼、鸭立体饲养,提高综合经济效益。依托我县浅海滩涂和近海资源的优势,大力发展网箱养鱼、工厂化养鲍和高位池养虾,推进主要品种上规模、上档次,形成基地化、产业化。优化淡水种苗和淡水养殖的品种结构,发展高密度罗非鱼等优良品种。2010年,全县种养业产值比达55:45。
——加快发展农副产品加工运销业。充分利用我县农业资源优势,鼓励、扶持和培育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各类农副产品加工业,在瓜果菜的预冷保鲜、储运和深加工等方面,争取创办10家以上具有一定规模的加工企业。充分利用区位优势,集聚毗邻市县农副产品,形成农副产品加工运销的“漏斗经济”,延长产业链,使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初级农产品产值比达0.3:1。加强做好产品的流通工作,切实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问题,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建立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福山、美亭果菜批发市场建设步伐,完善永发市场功能。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立联系到村、设点示范、动态巡查制度,抓好农业科技服务“110”站点建设,努力为农民提供各种农技咨询服务。制定和实施农业标准化推进计划,建设动物疫病控制中心和畜产品安全检测中心,争取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实施“农药残留监控计划”,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准出制度,开通农产品交易“绿色通道”。
——加大农业政策扶持力度。建立起30万亩优质高产水稻种植基地,继续实行和完善超级水稻等良种良苗补贴政策,大力推广超级杂优水稻种植。增加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配套资金,加大农业标准化体系和农村沼气建设项目的投入。启动我县地下水资源勘探工程,搞好干旱地区深水井规划建设,落实生产自救措施,解决人畜饮水和农业用水困难,不断提高农业综合发展能力。
第三节发展以旅游和物流为主的优势服务业
按照“依托中心城市、融入中心城市、服务中心城市”的努力发展方向,紧抓我省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机遇和老城开发区成为海南货运港口、铁路物流中心的机遇,加快发展旅游和物流业为主的优势服务业。2010年,全县接待旅游52万人次,年均递增15.3%,旅游收入2.6亿元。
——加快搞好我县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充分发挥我县的区位优势、资源和产业优势,科学合理地确定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的目标,以整体开发建设盈滨半岛为重点,聘请旅游规划专家,尽快完成我县的旅游规划工作,整合现有旅游资源,深挖旅游特色,打造旅游精品,力争旅游业短期内有新突破,提升其在财政收入中的所占比例。
——加快盈滨半岛旅游区的开发建设。坚持“高标准规划、高品位设计、高质量建设”的标准,尽快搞好盈滨半岛旅游区的规划。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引进具有战略投资眼光,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大集团对盈滨半岛进行整体开发。加强与山东鲁能集团进行合作,加快盈滨半岛开发建设步伐,力争在2006年启动第一期建设项目。以价值8.2亿元的世界首尊金大佛项目为依托,把投资19.2亿元的海南永庆生态文化旅游区项目建成琼北旅游热点和海口市西海岸风景旅游带的一大亮点。同时着力提升金色海湾度假村、金鑫足球训练基地和鸟语林公园、月亮湾高尔夫球场、南泰鳄鱼湖公园等现有旅游企业的地位,打造群体景点,创造集聚效应,力争早日把盈滨半岛开发建设成影视会展、佛教文化、旅游度假、康健娱乐、游艇运动、商务休闲、生活居住等具有国际水准的综合性滨海休闲旅游度假区,使盈滨半岛成为融佛教文化、影视综合、旅游度假于一体的“星光半岛”。
——加快现有景区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全方位、多渠道的招商引资形式,探索行之有效的旅游经济发展途径,加大对加笼坪森林保护区、九乐宫温泉、济公山旅游区、美榔姐妹塔、老城通潮阁和大成殿等景点的投入,优化旅游环境,创旅游牌子,为振兴澄迈旅游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充分利用毗邻省会海口的优势,切实搞好旅游路线策划和对外宣传工作,启动“振兴澄迈旅游”工程。加强与国营农场的旅游开发合作,进一步完善万嘉果农庄、济公山、九乐宫等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发“红色文化游”、“农业观光游”和“森林公园游”项目,加强龙江乌什村、加笼坪等特色景点建设,努力实现我县旅游产业发展新突破。
——加快商业网点和市场体系建设。科学规划建设澄迈县城乡商业网点和市场,重点建设金江、老城、永发、福山等地区,结合当地自然条件、经济水平、资源优势、消费结构等特点,坚持面向扩大消费需求,与城市建设、旅游发展及农业产业化有机结合,逐步建立与全县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市场体系。进一步提高物流业在澄迈经济中的地位和推动作用,促进物流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加快服务行业基础设施建设。采取“先予后取、特事特办、积极扶持”的灵活方式,通过制定优惠政策,拓宽融资渠道,积极鼓励和引进投资者投资第三产业,促进地方经济繁荣,增加地方税收。在老城、金江等地区规划完善商贸、仓储、信息、酒店、餐饮、娱乐、交通运输等综合配套服务设施,积极推进服务行业的蓬勃发展。
第四节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充分发挥和利用澄迈县浅海滩涂和近海资源,加大海洋资源的开发力度,整合优化港口资源,本着深水深用,浅水浅用和统筹规划,以及港口建设与自然生态环境协调的原则,完善海洋经济基础设施条件,以海洋经济促进我县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形成我县经济增长的亮点。到2010年全县海洋产业产值达7亿元,年均增长14%。
——加快构建海洋产业体系。充分发挥澄迈县海域的旅游、渔业、港口资源与生态环境综合优势,按照“压缩近海、发展外海、开拓远洋”的方针,调整海洋捕捞生产结构,引导和扶持渔民造大船,闯深海,大力发展远洋捕捞业。
——打造养殖精品基地和加工基地。利用澄迈县内浅海、滩涂资源条件,积极发展水产养殖和水产品加工业,重点抓好牡蛎、江蓠等优质品种养殖,加快精品养殖基地建设。以老城开发区为中心,加快水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加强海洋基础设施建设和海洋环境资源保护。积极加大投入,完善我县渔业港口基础设施建设,以适应我县海洋渔业发展的要求。科学、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高度重视海洋污染的预防与治理,切实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确保我县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章基础设施建设总体布局
“十一五”期间,澄迈县基础设施建设要紧紧围绕老城开发区、支柱产业、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进行完善配套,提高服务水平。引入多元化的融投资渠道,通过政策引资、政府引资、项目招商、资源融资的方式,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升我县基础设施水平。
第一节交通设施
——加快城乡公路建设。计划投资4.54亿元,修建公路111公里,改建公路1022.7公里。建设县城环城东路、永发—西达农场公路等工程,全线贯通金马大道,改造海榆西线白莲至福山段、马村—金江公路、福山—桥头公路以及通往各个国营农场的公路,修建由马村—大丰,接福山—桥头的沿海公路,参与联线高速公路建设,使县城与沿海港口、粤海铁路编组站、西线高速公路等区域交通设施以及海南中部腹地市县快速联通,促进县城对外交通条件的改善。此外,要规划设计一条沿海公路和县、镇、村公路网络,加大山区公路建设投资,提高山区公路路面等级,力争2010年前实现自然村公路村村通,行政村主要道路基本硬化,县城至各镇及连接高速的公路全面硬化并上等级。
——加强港口建设。启动马村综合枢纽港建设,提升马村港的综合吞吐能力。根据《海南省港口布局规划》,花场湾将成为海南省未来的综合性中心枢纽港。加快马村港的建设和发展的同时,要科学论证花场湾的地形、水文、气象等条件,高起点地编制好港口建设规划。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战略投资者,筹措好巨额建港资金,启动马村港建设,完成一期工程。通过盘活存量和做大增量两个途径,大幅度提升马村港现有的吞吐能力,促进老城开发区的工业发展。计划投资7.7亿元,整合现有马村港码头和华能电厂码头,形成以散杂货运输为主的工业型港区,建成综合性公用码头,吞吐量扩容至1300万吨;探索货主码头市场化运作的新路子,将一部分运作服务社会;在实施新兴港改造工程的同时,做好剩余深水岸线的开发工作。
第二节能源发展
推行开源与节流并举、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开发双管齐下、农村能源循环利用等积极的能源发展政策,以电力建设为中心,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提高天然气、水电、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计划投资近27亿元,改造马村电厂两组330MW亚临界燃机组,实施第四期扩建工程。加强县城和老城开发区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县城110KV变电站、35KV电网和城区10KV配电网等项目,新建线路315.88公里,着力提高电网抵御台风灾害的能力,提高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提高供电行业服务水平,努力降低电网综合线损,降低电价,尤其要确保老城开发区和全县的电力供应。加大福山油气田的勘探开发和油气加工力度,争取建设通往老城镇和金江镇的输气管道,降低一次能源的对外依存度,提高抗风险能力。
第三节水利设施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涉水事务的社会管理,积极推广节水技术,基本形成水资源合理配置格局和安全供水体系,确保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居民用水的需要。在南渡江流经的城镇和人口密集地区,提高防洪标准,推进沿河的堤防工程建设。在沿海地区,配合港口工程和开发区建设,优先实施新兴港、东水港、玉包港等地的防海潮堤坝工程。在南渡江流经的城镇和人口密集地区,建设南渡江瑞溪段长2.7公里的南岸防洪堤工程,推进沿河的堤防工程和一个中型供水厂建设。新建金江大坡水库、促进水库大云渠道和瑞溪加巨水库东干渠道、15宗山塘水库和7宗拦水坝,打抗旱井50眼,扩大灌溉面积3.5万亩。强化渠道防渗工程,力争防渗率达到80%以上。加强田洋整治,计划整治善井洋、大云洋、博德洋、五联洋、茂坡洋、博罗洋和南墩洋等7个田洋共2.6万亩。在南渡江澄迈境上游兴建2座中小型发电站,沿江两岸新建5个电灌站。继续搞好水库加固除险工程,力争2009年底前消除三类危险蓄水工程。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期间初步建成水深、水质、水量均可保证的供水体系,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50%以上。特别是要在水质不安全人口集中分布的永发、瑞溪、金江等和沿海部分村庄,新建和扩建水厂,提高集中供水比重;在目前尚无条件集中供水的农村,修建机井、大口井和水塔等,提高分散供水质量,力争在2008年底前解决全县12.6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同时加强水资源保护与水环境治理,加大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力度,严格保护地下水。
第四节市政设施
——市政道路物流点建设。2006年底前,完成县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和金江镇文明路、文化北路、环城西路、人民路、解放路、立新路、向阳路的改造,搬迁县人民医院,兴建东园商住小区基础设施,加强县城巷道和社区道路的硬化建设。2007年底前,建设占地9万平方米的沿岸带状绿地公园、6.8万平方米的两条景观道路和3万平方米的热带水乡特色商业新区和生态停车场等公共设施,新建若干街头小品、观赏凉亭、景观设施,兴建长约320米的南渡江金江段江中滚水坝。“十一五”期还要建设环城东路,建设一座占地百亩设备齐全的二级车站和一座货物年周转量100万吨的货运站,开辟1-2条城市公交线。完成福山镇福桥路的改造工程和永发镇富兴街改造建设。同时各镇都要建一个停车场,各行政村都建一个候车亭。此外,配套建设中心城镇的长途汽车客货运站、公路加油站、汽车维修场等交通设施。
——城镇供水排水与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强水资源保护与环境治理,加大污水处理设施和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的力度,严格保护地下水。扩建金江自来水厂,同时改造城区的供水管网,提高供水能力,加快建设老城开发区供水工程,兴建金江污水处理厂、老城污水处理厂、县城排水系统改造等工程,提高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能力。通过集中排放、达标排放,加强水资源保护,提高水环境质量。加快各镇垃圾处理场的建设,建设好太平、文儒、桥头等镇(站)的垃圾处理场。
——文化娱乐休闲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澄迈科学文化馆、图书馆、影剧院、文化活动中心、少年活动中心等文化体育设施和金江镇金岭多功能生态区,把沿南渡江两岸旧城改造成沿江带状绿地公园,搞好县城绿化、美化配套工程建设,为城镇居民提供休闲和文化娱乐活动的场所。老城镇要结合盈滨半岛的整体开发,加强生态项目建设,完善盈滨广场等设施,使之成为一个融佛教文化、影视综合、旅游度假于一体的“星光半岛”。
第五节电信设施
“十一五”期间,我县计划投入资金400万元,以电话业务和数据为主,以增强全网综合通信能力、提高网络技术水平为重点,采用先进设备,加快电信传输基础网、电信业务网、电信支撑网、电信智能网建设步伐,扩大网络规模,提升网络质量。2010年,固定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7.55万线,宽带端口达到9500端,光纤总长度500皮长公里,通信网点36个。
第五章统筹城乡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十一五”期间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加快城镇化进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这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一节加强城镇建设规划
加强城镇建设,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十一五”期间要按照“因地制宜、布局合理、量力而行、科学定位、适度超前”的原则,宽视野、高起点、大手笔全面完成全县10个小城镇的总体规划编制和各项专项规划以及金江、永发、福山、老城、文儒5个城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努力构建以县城金江镇为政治文化中心,以老城、福山、桥头、文儒、加乐、石浮、永发、中兴、仁兴等城镇发展为两翼的“H”型城镇空间格局。规划编制要体现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要根据城镇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优势、资源状况、地缘特点、人口分布等条件,以农民增收、以业兴镇和增强经济实力为着眼点,科学合理谋划各个城镇的发展定位、产业发展重点、公共设施布局等,强化城镇功能作用,形成地方特色。要增强全民规划意识,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专家建议,做到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实现科学规划、民主规划、依法规划。要加强规划的领导和管理,增强规划执行的刚性,以法律的手段保障规划实施到位。
第二节加快城镇化进程
坚持遵循“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加大提高城镇建设管理力度,促进城镇面貌发生明显变化,逐步在全县范围内建立起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各具特色的小城镇体系。到2010年,全县城镇化水平要达到40%左右。
——提升县城中心城市功能。要依托金江依山靠水的自然优势,按照“金马大道为轴,金江河段为脉,南蛇山岭为屏”的县城发展思路,以创建省级文明卫生县城为目标,高起点规划,高品位建设,高效能管理,打造金江城市特色,把金江镇建设成为一个文明、整洁、亮丽的现代化中心城镇。要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拓宽投资渠道,充分利用国家开发银行的授信资金,切实加强金江镇公共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拉开城区路网,做大金江城市规模;推进绿化、硬化、亮化建设,做美金江市容;大力发展密集产业和商贸业,做旺金江人气,全面提升金江镇城市发展水平,力争一年变小样、二年变新样、三年变大样,跨入省内先进县城行列。
——加快特色小城镇建设。坚持以产业发展为支撑,扩大招商引资,因地制宜引进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支柱产业,发挥产业带动作用,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建设一批工贸港口型、农贸型、旅游型、交通型的小城镇。老城片区要发挥老城开发区作为全县工业发展重地的优势,进一步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路网构架,优化投资环境,努力把老城镇建设成为我县新兴工业城及旅游新热点。其他建制镇要以道路、市场、小区建设为重点,规划建设一批生产生活资料和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加快完善城镇功能,提升城镇品位,上马建设一批带动力强的项目,吸引更多的农民群众进城购地建房、兴办实体、投资经商,带动和辐射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努力把永发镇建设成为我县农副产品集散地,把福山镇建设成为我县热带水果旅游观光基地,把文儒镇建设成为我县南部商贸流通中心。
——加强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抓好环境卫生整治,建立卫生管理长效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城镇“脏乱差”的问题。强化对镇容镇貌的监督,坚决取缔各种违章建筑。加强客运车站点建设,调整和规范商贸经营活动场所,解决城镇管理中的占道经营、马路市场、交通和市场秩序混乱等问题。加强城镇环境污染、噪音扰民和城镇道路占用、开挖的监管,全面提高城镇管理水平。
——建立城镇建设投资新机制。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树立经营城市理念,把土地、项目、股权等一切可以开发的城镇资源全面推向市场,通过以地生财、以项目生财,推进城镇建设市场化、资金筹措多元化和资源利用商品化,通过政府投资、社会集资、政策引资、银行贷款、滚动投资等方式,多渠道全方位地筹集资金投入城镇建设,努力解决城镇建设资金紧缺的瓶颈问题。
第三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十一五”期间要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加大投入,以文明生态村为综合创建载体,努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加快文明生态村创建步伐。把文明生态村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综合创建的重要载体,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和参与,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投工投劳积极性。把解决土地遗留问题、推进新型合作医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把落实计划生育政策、建设无毒村、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等纳入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加大创建工作向问题村、难点村、贫困延伸的力度。认真做好文明生态村建后的成果巩固工作,推动我县文明生态村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五年内建设文明生态村300个,加上“十五”期间已建设的186个文明生态村,使全县半数以上的自然村建成文明生态村。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针对制约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突出问题,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积极实施“农村经济结构调增收100例计划”,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农村生态循环经济,突出发展绿色、无公害种养业,发展乡村旅游等,培育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千方百计为农民寻找致富门路,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加强农民工培训,有组织大规模地引导农民外出务工,大力发展打工经济,使农村富余劳力更多更快地向非农产业、小城镇、大中城市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基本消除农村中小学危房,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巩固和提高“两基”成果,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农村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农村医疗服务设施建设,加强医务人员队伍建设,实现每个乡镇建有一间达标的卫生院,每个村委会有一间卫生室,使每个村民享受到便利的卫生服务。加强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实现每个镇(站)建有一个文化体育活动中心,每个村委会有一个标准的篮(排)球场。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加快繁荣农村文化事业。
——加强农村社会保障。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灾民补助等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扩大新型合作医疗覆盖面,提高农民大病统筹能力,同时实施农村医疗救助,让广大农民享受到卫生保障,防止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加大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推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优抚对象、五保户等人员的供养水平,切实保障孤寡老人、残疾人、失地农民等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创造条件,稳步推进,提高农村参保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促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关心农村困难群众生活,加强农村社会建设和管理。
——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统筹城乡规划建设,加强农村宅基地规划和管理,大力节约村庄建设用地。实行农村基础设施优先发展的倾斜政策,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强农村农田水利、乡村公路、电网、通信、沼气、饮水等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积极开展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搞好人居环境整治,实行家禽家畜圈养,垃圾定点倒放,生活污水集中排放,从根本上治理脏乱差。加强民房改造,实行改水改厕,推广“三联通”沼气池和自来水,逐步实现家家户户建有卫生户厕、饮用上安全卫生水。
——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农村形势和政策教育,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积极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镇创建活动,增强村民文明生态意识,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在农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培育造就新型农民。
第四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十一五”期间要围绕省委建设“生态省”的目标,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严格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保护好我县的青山绿水,促进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严格控制环境污染。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加强环境污染的治理,控制好排污总量。重点加强“一岸一线一区”(南渡江金江段、海岸线、老城开发区)的治理。抓好南渡江金江段排污口整治,使居民生活污水和沿江工厂企业糖厂、医院等污水达标排放,同时在取水口处建立水源地保护区,逐渐改善南渡江金江段的水质。加强海岸线管理,加强海防林建设,保护好红树林,禁止海边兴建重污染项目,确保海水水质达到国家标准,港口、内海水质达三类标准、风景浏览区达二类标准、自然保护区达一类标准。对现有企业实行监控管理制度,对污染严重的企业坚决采取关、停、转、迁等强制手段,确保企业污水污气达标排放,巩固“一控双达标”成果。全部关闭现有的实心砖厂,推广使用环保砖。对新上项目,严格环评审批,从源头制止污染的发生。抓好颜春岭生活垃圾填埋场整治工程,兴建金江、老城等4个污水处理站和9个乡镇垃圾处理场,实施垃圾分类收集、封闭运输、无害处理和资源回收,使城镇垃圾和污水集中处理率达60%。
——加快林业生态县建设。在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的基础上,扩大新造林面积,增强森林生态系统整体功能,提高林业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抓好加笼坪封山育林区等生态保护区建设,禁止乱砍乱伐,保护珍稀树种和各种野生动物。加快“三边”(海边、路边和城边)防护林和北部沿海红树林等建设,到2010年新增有林地9万亩,红树林面积恢复发展到4000亩,实现基干林带全面合拢的目标。加快纸浆林、珍贵用材林等发展,实施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充分利用农村“四旁”(村旁、水旁、路旁、田旁)发展经济、生态林木。力争到2010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50%。
——建设节约务实型社会。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紧紧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目标,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加强节约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引进高新技术,进一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行节电,建立并完善分时电价和错峰用电制度,区别项目性质实行差别电价,严格控制审批高耗能项目,加强电力管理,节约电力资源。强化节水意识,大力推广节水技术,积极推进水价和水资源改革,形成计量取水、超量加价的机制,节约利用水资源。集约利用土地,继续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政策,依法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和天然林地;规范建设用地定额指标制度,禁止建设项目“圈地”,防止土地资源的浪费;加大闲置土地清理力度,加强土地整理和储备,规划预留后续发展用地。促进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严格把好资源开采准入关,促进矿产资源的有序、集约开发。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以节约使用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益为核心,建立节约型的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城镇建设模式。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支持企业推广应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及先进的管理经验,做好挖潜减耗减污文章,推动工业“三废”和生活废物的资源化利用,大幅度降低生产环节的原材料消耗和排污量。重点实施200万吨天涯水泥厂、100万吨华能海口发电厂的粉煤灰和煤渣等废物回收开发利用工程。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生态意识,倡导健康节约、生态友好的消费和生活方式,在全社会形成重视节约和关注生态的良好氛围。
第六章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十一五”期间,要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正确处理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加强社会事业和社会管理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第一节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认真实施《澄迈县农村教育十年(2004—2013年)发展规划》,落实2005—2010年全国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示范市县的达标工作。进一步巩固提高“两基”成果,继续做好“两免一补”工作,逐步实现免费义务教育。“十一五”期末,每个镇都建成一所示范性中心幼儿园,3—6岁幼儿入园率达55%,学前一年儿童受教育率达85%;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入学率达到98%以上,初中三年保留率达95%以上,高中阶段入学率达70%左右。青壮年文盲率降到2%左右,残疾少儿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到90%以上。
——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实施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大力扶持偏远贫困地区的教育。每年改造6所农村薄弱学校;完成新一轮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工作;完成现有中小学校3.6万平方米D级危房改造任务;加快县重点中学的标准化建设,乡镇中学和中心学校(含九年一贯制学校)要达到设备齐全、标准较高的要求。全县农村小学达到有整洁的校园、有安全够用的校舍、有足够的图书资料、有配套的教仪设备、有符合要求的体育卫生设施的“五有”基本要求。积极实施远程教育计划。到“十一五”期末,通过在教学点建教学光盘播放点、在完全小学建卫星教学收视点和初中建计算机教室三种模式,完成全县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建设项目;完成全县教师教育机构网络建设,实现教师远程培训,开展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使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达到70%、75%和90%以上,切实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水平。
——加快发展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兴办一所3000—5000名学生的专业高中学校,以优惠的政策引进和留住优秀的高中教师,加大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工作力度。实施我县技校职校合并后发展规划,加强农业、商贸、旅游、工业等专业师资的引进和培养,在乡镇中学实行“9+1”教育,广泛开展各类职业培训,每年培训各类人员2.8万人次。
——推进教育改革与创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水平;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建设,突出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进一步提高公民文明素质;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积极开展面向广大农民群众的实用技术和文化培训,基本扫除青壮年新文盲,巩固扫盲成果;积极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办学,发展多种形式的民办教育;鼓励职业教育机构与企业合作办学,积极推进非义务教育阶段与成人教育的体制改革和创新。
第二节推进文化事业建设
以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县为目标,努力加强文化、广播电视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到“十一五”期末,“文化澄迈”的框架基本形成,高品位文化县初具规模,实现县广播电视覆盖率达100%。
——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广播电视发射铁塔、澄迈文化体育广场、金江文化商城、广播电视大楼等,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营高效、服务优质的覆盖全县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县、镇、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举办推进社区(乡村)文化、企业文化、机关文化、家庭文化、老年文化、外来文化等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以政府引导为主,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健康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设施,推进新闻、出版、演艺、艺术培训等方面的产业经营,繁荣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提高文化创建水平。保护挖掘开发历史人文古迹和红色旅游文化,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开展文化下乡,不断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积极举办广场文化和加乐农民文化节、龙水节、椰风狂风节等各类文化节,大力推广特色文化项目,带动旅游业的发展,促进文化事业的繁荣。
——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建立起富有活力的文化生产经营体制,文化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布局趋向合理,逐步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
第三节积极推进科技进步
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发挥海南博士院士产业园区的功能作用,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高新技术在促进我县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方面的作用明显加强,建立社会科技普及网络,全面提高我县公民的科技意识,到2010年全县的科技工作迈进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县行列。
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造就一支宏大的科技队伍;加强农业适用科学技术培训,提高县镇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作用,着力推广节水、栽培、施肥、养殖、防治、加工、储存和保鲜等技术,提高农业科技致富水平;以人为本,大力创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良好环境,多渠道加大科技投入,扩大高新技术在生产领域的应用范围,鼓励和扶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重点实施良种科技、生殖健康科技、主要疾病预防控制科技、防灾减灾科技四大专项工程,争取在电子信息、光导纤维、生物医药、果苗栽培与技术应用领域有新的突破;开展创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活动,建设各级活动科普教育基地,建立和完善科普体系,增加科普投入,创建澄迈县科技馆,力争“十一五”期末建成。
第四节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通过推进县乡村卫生管理一体化改革,不断提升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社会效益,增强重大传染病的预防控制能力,进一步完善功能齐全、高效联动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争取我县医疗卫生事业达到全省先进水平。
——加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全县22个基层医疗单位的危房,完成医疗卫生设施和装备的配套工作,建设100个村委会甲级卫生室。完成县疾病控制中心、县人民医院留医部、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扩建与升级,以及老城开发区医院的基本建设任务,新建一所医院。
——优化卫生资源。调整医疗机构布局,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发展的重点放在县、镇两级,进一步完善县级医疗卫生服务的主体结构;加强公共卫生服务、急救医疗服务、卫生执法监督的建设,形成综合性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加强对甲乙类重大传染病的预防控制能力。建设公共卫生安全防控体系,加强安全食品的防控能力。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以改水改厕为重点,加强农村卫生环境整治。继续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完善城乡医疗保障、保险体制,力争“十一五”期末农民参合率达100%。
——深化医院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基层卫生院院长考核评价标准,进一步提高院长的管理水平。规范医务人员分配机制并严格管理,取缔科室承包、开单提成、小金库等违规行为。建立健全科学的医生定期考核制度和医院评价制度,加强对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纠正医疗卫生行业的不正之风,认真解决药物费贵、医疗服务收费不规范等问题,切实减轻群众看病负担,有效地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难题。
——提高卫生人员的业务素质。加强卫生技术人员的培训,到“十一五”期末,县级医疗单位技术人员专、本科学历占75%以上;乡镇卫生临床医疗专业人员,要全部落实大专以上学历的具备执业助理医师以上执业资格;个体医疗机构,乡村卫生室人员全部实现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执业资格,从业人员要达到中等卫生专业的业务水平。在符合规划要求和严格监管的条件下,鼓励社会资本办医,鼓励具有医护资质的人员民间行医。
第五节加快发展体育事业
到2010年全县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占总人口的45%以上,10个社区达到全国或省先进社区标准,3个镇达到全国或省体育先进镇标准。加强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建设,构建起较完善的亲民、便民、利民的体育服务体系,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竞技体育总体实力明显增强,为省输送一批优秀体育人才。加快发展体育产业,鼓励社会力量重点发展体育健身休闲和竞赛表演市场,逐步形成以健身服务、竞赛表演、体育培训、体育彩票、体育用品、体育无形资产开发为主要内容的体育市场体系。
第六节强化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坚持执行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加强全县计生服务网络建设。建立健全“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机制,完善计生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奖惩办法,推进计生工作长期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加大结扎和征收社会抚养费工作力度,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继续实施“少生快富”扶贫工程,不断完善计生奖励扶助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认真兑现计生优惠政策,重奖对计生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加强计生队伍建设,扎实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大力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问题,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改善现存人口结构。“十一五”期末,全县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51万人以下,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下。
第七节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
——拓宽就业再就业渠道。采取政府转型、就业促进、职业培训、监管调控、管理服务与结构调整多管齐下的方法,努力发挥社会保障体系对就业的促进作用。通过教育和培训,逐步把职业培训重点放到农民工的培训上,加大人力资源的开发。实施优惠的就业再就业政策,发展社区服务业,支持多种形式的非正规就业,开发就业岗位,积极开展劳务输出,同时引进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转移企业,鼓励企业扩大用工,增加就业服务网点。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管理,引导更多的农民工进入城镇就业居住,实现城乡互动的良性发展,实现就业总量增加、就业结构优化、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就业者素质普遍提高的目标。“十一五”期末,全县新增城镇就业8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继续完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实施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大病保险、生育保险、住房保障等,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和保障水平。逐步构建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平台,拓宽农民参保渠道,建立社会化服务新格局;进一步完善城乡低保制度和社会弱势群体的福利制度,重点对象是城乡低保户、特困户、失地农民、下岗工人、残疾人等,适当提高农村低保补助标准。“十一五”期末,全县养老保险参保要达到3万人,企事业退休人员社会化服务管理率达100%,农村参保人数占农民比例达10%。
第八节认真实施“人才兴县”战略
建立健全有利于各类优秀人才成长、脱颖而出、人尽其才和人才引进的工作机制,努力为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为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到2010年,全县人才队伍总量达到1.3万人。
——加快建设一支专业化党政人才队伍。创新公务员管理机制,切实加强公务员的培养、选拔和任用工作。优化年龄结构,提高公务员学历、知识层次,努力造就一支知党务、通政务、懂经济、会管理的领导干部队伍。至2010年党政人才达到1600人,公务员大专以上学历人数达到92%以上,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数达到40%以上。
——加快建设一支职业化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加快培育企业经营管理者人才市场,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库。重点培养、引进一批擅长市场营销、经贸洽谈、旅游管理和企业策划等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到2010年力争本科以上专业高层经理人才达100人,各级各类管理人才达到1000人。
——加快建设一支社会化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健全职业资格培训体系,切实加强在职培训和岗前培训。千方百计引进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着重培养、引进一批有突出贡献的各类中青年科技人才。到2010年底,专业技术人才达6400人,技能人才达1000人,农村乡土人才达3000人。
第九节加强安全体系建设
——建立完善公共安全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和应急指挥机制。加强社会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强化道路交通、消防、易燃易爆物品和特种设备等的安全管理,提高对事故隐患的综合治理及危险源的监控水平。认真做好林业火灾、建设施工、学校安全、海洋与渔业安全生产工作,严防突发性环境污染等事故的发生。高度重视食品药品安全,努力提高食品药品安全检测水平。
——做好重大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工作。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加强信息安全系统建设,全面提高信息安全防护能力。加大财政资金用于公共安全领域建设项目的扶持力度,增强公共安全保障和紧急救援能力。贯彻落实《澄迈县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适时组织应急预案实战演习。
——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和灾情紧急救援工作。建立地震、火山应急指挥系统和信息接收处理平台,进一步完善地震预报、震灾预防和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大力消除不抗震设防的建设工程,努力争取我县防震减灾能力达到省内中等水平。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报业务系统、气象灾害预警服务系统、人工增雨系统工程和风能资源开发利用支持系统等设施建设,全面提高气象工作对社会公众、国家安全和资源开发的服务保障能力,使我县气象事业的总体水平跨入全省先进行列。
第十节加强国防动员建设
加强民兵预备役工作,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建设,增强平战转换能力。加强人防设施建设,健全交通战备机构。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意识。深入开展“双拥”活动,进一步密切军政军民关系继续巩固和发展“全省双拥模范县”和“全国双拥模范县”工作成果。
第七章加快发展的保障措施
第一节深化改革,加快推进经济体制创新
——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按照“三个一批”的改革方式,分类推进70多家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和重组,妥善安置1万余名企业职工,切实解决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等问题。一是“整合发展一批”,即引进大企业大集团和境内外战略投资者,通过参股、控股和增资扩股的办法,对我县现有国有企业进行改组。二是“改制退出一批”,即以民营化改制为主,通过拍卖转让、职工合资收购等方式,全面放开搞活国有企业。三是“关闭一批”,即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没有市场前景的国有企业,依法实施关闭破产。同时,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实施办法,实行国有资产经营责任追究制,切实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此外,还要全面完成华侨农场和粮食系统改制工作,促进我县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积极推进农村改革。基本完成镇财县管、村财镇管体制改革,建立有利于激励县、镇政府发展经济、建设财源、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财政体制。大力推进综合配套改革,促进各部门强化管理,不断提高工作效益。稳步推进林权改革,调动农民育林、护林和发展林业经济的积极性。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较大幅度地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初步建立起与市场化、产业化、区域化农业相适应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新体系;规范农村土地承包、流转和征收、征用行为,保护农民利益;大力支持农村信用社改革,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帮助农民解决发展经济资金难问题,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认真贯彻落实《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规定》,最大限度地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一切行业和领域。加大财政对非公企业开发、培育名牌产品的扶持力度,规范对非公企业的检查行为。提供优质服务,千方百计为非公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供水、供电、治安等难题,尤其是解决在土地、环保、用工等方面引发的各种社会纠纷问题。加强涉及非公企业的收费项目的监管,一律取消县政府以及各部门制定的收费项目。建立健全政府赔偿、补偿制度,认真履行各级政府所作出的承诺。建立中小企业商业性或互助性信用担保机制,鼓励设立多种形式的创业投资基金和中小企业投资公司。抓住国开行信用协会在我县试点的机遇,构筑信用融资平台,帮助非公企业拓宽融资渠道,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铺平道路。
——努力支持农垦改革。坚持以创新机制为主攻方向,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土地使用制度为重点,大力支持农垦推进产业化、股份化、集团化,实现农垦经营管理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采取有效措施,妥善处理场乡土地纠纷问题。加大护林保胶工作力度,促进农垦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第二节扩大开放,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和水平。充分发挥老城开发区的载体作用,着力引进一批大项目。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大力引进国外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力争在商贸、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加强区域经济协作。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加强同泛珠三角和长三角的经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不断拓展对外合作空间,缔结一批区域合作协议,促进我县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拓宽对外经济贸易。充分发挥我县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实施投资多元化发展战略,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建设我县出口商品生产基地。积极推动我县外向型企业的改革创新,促进产品换代升级,充分发挥其出口骨干企业的应有作用。努力拓展瓜菜、香蕉、胡椒、橡胶、福山咖啡等农副产品国际市场。
——加强琼台农业合作。按照项目推进战略,搞好琼台农业合作。充分利用台商的资金、技术、信息等优势,不断扩大投资领域和规模,积极引进先进农业技术,大力发展进口替代型和创汇型农业,促进我县热带高效农业的快速发展。
第三节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服务效能
——深化政府机构改革。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完善政府部门机构设置,理顺职能分工,经济社会管理部门严格将职能限定在规划和行业管理范围内,不能直接干预和参与经济活动,最大限度减少部门之间的“扯皮”现象。合理界定县政府与镇政府的事权,按照事权划清财权。完成乡镇机构和全县事业单位改革,精简机构,减少财政供养人员。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科学编制、严格执行预算,严格监督财政开支。继续深化行政审批改革,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把好行政审批关,简化审批程序,建立审批事项的内容、程序、权限、时限、收费、结果等“六公开”制度。建立审批事项网上申报、受理、审批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对重点项目和重要事项,有关部门要指定专人负责,主管部门领导要全程跟踪服务,不能因为工作不到位而影响项目进展。
——狠抓执行文化的落实。建立和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提高决策水平,制定的工作规划和政策要做到“目标明确而简单”。加强政府信用建设,推进政务公开,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提高行政公信度。按照高度专业和尽忠职守的要求,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增强公务员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团结意识。
——继续实行行政首长问责制。完善并严格执行首长问责制,做到奖罚分明。对县政府所属部门、各镇及华侨农场行政首长,在工作中决策失误、违法行政、执行不力、效能低下、疏于管理和处置不当等行为,将视其情节轻重情况,按照有关规定分别给予诫勉谈话、通报批评、责令做出检查、责令公开道歉、责令辞职、建议免职等问责处理,从而督促行政机关首长依法正确履行职责,防止和减少行政过错,提高行政效率。
——建立健全工作考核评议制度。完善行政效能考核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行政领导绩效考证制度和行政成本考核制度,对主要负责人过错过失行为的要启动行政首长问责程序给予追究责任,对做出重要贡献的给予主要负责人精神和物质奖励。
——不断加强政风建设。紧密联系实际,深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着力解决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思想、组织、作风及工作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改革和完善政府决策机制,创新政府投资体制,提高依法行政效能。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深入基层和实际,倾听群众呼声,密切联系群众,做到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
第四节坚持依法治县,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坚持规划先行、调研先行,大力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强化人大依法监督工作,加强同人大代表的关系;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参政作用,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加强城乡政权机关和基层群众组织建设,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群众依法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引导广大群众的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坚决破除封建迷信,加大对聚众滋事的处理力度。完善村民自治,加强社区民主建设,坚持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实行政务、厂务、村务公开。加强青、工、妇工作,充分发挥群众团体的作用。
——加强法制建设。从严治政,依法行政,推进政府工作法制化。推进执法责任制、考评制,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强化司法监督,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维护市场秩序,保护公平竞争。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增强全民法制观念,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用法、守法水平。推进廉政建设法制化,严格执行中央、省反腐倡廉各项规定和制度,加强各种权力监督活动,坚决清除腐败分子,维护党和干部队伍的纯洁性。
第五节优化安全环境,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组织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以建立健全应急工作机制和长效工作机制为核心,以加强基层基础开展为重点,以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为主线,积极预防和有效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依法打击各类犯罪和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强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加强社会管理、社会治安防范、综治基层建设,深入扎实地开展争创“平安镇”、“平安村”、“平安社区”、“平安单位”等活动,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确保创建“平安澄迈”工作取得实效。继续开展“不让进我家”活动,大力推进“无毒社区”和“无毒镇场”建设。动员和集中全社会力量,以高压的态势严厉打击吸毒贩毒等犯罪行为,坚决从源头上遏制蔓延势头。认真落实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和刑事释放解教人员帮教措施,积极开展“送法下乡”、“送法进校园”等活动,努力增强广大青少年的遵纪守法观念。
——加大安全生产工作监管力度。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落实安全生产措施,积极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治活动,严防重大特大事故发生。建立统一协调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彻底改变相关行政部门各自为政、协调不力、重复管理、执法软弱的局面。建立完善食品安全应急处理机制,出台食品安全重大事故应急预案,明确应急机制各部门及其负责人的法律责任,对主观上故意瞒报、不作为、隐瞒信息等行为,严格追究法律责任,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切实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继续坚持执行领导接访日制度,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领导包案制度和挂牌督办制度,健全县、镇、村三级信访工作网络,形成“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信访工作机制。认真贯彻落实《信访条例》,建立健全集中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联席会议机制和维稳工作协调机制,实行分级负责、归口督查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制度,认真调处社会各种矛盾、纠纷,妥善解决带有政策性、苗头性、群体性的信访问题。实行群防群治、打防并举的工作方针,改进调解工作的方式和方法,把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和群众调解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和各类基层治安组织的积极作用,努力把农村土地纠纷等各种社会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加强党的领导。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面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提高各级党组织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水平,充分发挥全县广大党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党风政风建设,维护党员干部队伍肌体健康,建设廉洁高效的党员干部队伍,以党风廉政建设的实际成果取信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