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时间:2022-11-28 02:57:00
导语: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十一五”时期是海南区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也是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科学合理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二次创业进程,构建和谐文明海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
(一)“十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基础
综合实力明显提高。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1亿元,是“九五”末的4.3倍,年均增长33.7%;人均GDP达到4.2万元,是“九五”末的4.2倍。财政收入实现3.27亿元,是“九五”末的近9倍,年均增长55.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区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0161元和4470元,分别是“九五”末的2.3倍和2倍。
工业经济持续增长。2005年,全区工业增加值达到25.1亿元,是“九五”末的4.4倍,年均增长34.4%。累计投入9亿元规划建设了西来峰工业区,引进各类企业146户,投资总额近100亿元,初步形成了优势产业框架,并进入自治区20个重点工业区行列,成为地区经济的主要增长点。
农业经济稳步发展。2005年,农业增加值完成0.78亿元,是“九五”末的1.7倍,年均增长10.6%。五年累计新增保护地面积284亩、葡萄种植面积4786亩。完成农业综合开发3.2万亩,新建改造扬水泵站62座,新修灌溉渠系8.7公里,衬砌渠道141公里,建成人畜饮水工程10处,解决了1.6万人、5.3万头(只)牲畜的饮水问题。2005年6月末牲畜存栏头数达到8.3万头(只)。累计投入3280万元,完成生态治理面积47.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2.8%,比“九五”末提高了11个百分点。
服务业有序推进。200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1.9亿元,是“九五”末的4.1倍,年均增长32.4%。商贸流通、餐饮娱乐等传统服务业进一步发展,建成了金海商城、黄河市场、公乌素果品批发市场和建材批发市场。仓储、物流等服务业逐步兴起,亚力达物流中心投入运营,铁神物流中心启动建设。形成以京藏高速公路、棋石一级公路和运煤通道为骨干的交通运输网络。
各项改革不断深化。撤办建镇、撤场建乡和党政机构改革全面完成,城乡一体化改革稳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乡、镇、办事处财税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理顺了城市综合执法和煤炭管理体制。教育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稳步推开。
对外开放成效显著。累计引进新扩建工业项目259个,其中投资亿元以上项目4个,千万元以上项目152个,到位资金48.7亿元,是“九五”时期的15.2倍。神华集团乌海煤焦化公司、乌海化工公司等一批产值超亿元企业的引进,为工业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2005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4亿元,是“九五”末的25.9倍,年均递增91.7%。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7亿元。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累计投资3.8亿元,新增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新修改造街路14.8万平方米、给排水管网39公里,新增集中供热面积24万平方米、园林绿地面积24.6万平方米,完成了12条街路的亮化美化工程。生产性投资大幅度增长,累计投入42.6亿元,年均增长78.3%。
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深入实施科教兴区战略,积极引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一步加大;教育事业快速发展,资源整合力度加大,“两基”成果得到巩固提高,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新增校舍面积4.2万平方米。文化事业健康发展,文化广场、青少年活动中心、文化图书楼建成并投入使用。卫生事业稳步发展,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逐步健全,新型农区合作医疗工作顺利启动,两乡卫生院实现区办区管,群众就医条件明显改善。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稳步推进,计划生育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分别控制在10‰和8‰以内。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五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参统人数较“九五”末翻了一番;贫困家庭和弱势群体得到有效救助,累计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2348万元。就业再就业工作扎实推进,城镇居民累计实现就业14627人,其中安置下岗失业人员5119人。
“十五”时期,是海南区建区以来发展较快的时期,经济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所有这些,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十一五”时期发展环境
“十一五”时期,我区面临诸多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一是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发达地区的生产要素和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为我区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二是国家宏观调控力度的不断加大,为我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构建优势产业集群,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三是西部大开发进入新的阶段,国家在资金、政策和产业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为我区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四是自治区将乌海及周边地区规划为重化工基地,为我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保持经济快速增长创造了条件。五是经过“十五”时期的快速发展,我区经济实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为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六是近年来通过加强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巩固了政通人和、上下齐心的政治局面,营造了自加压力、人心思进的人文环境,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十一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加以解决。一是经济总量偏小,结构性矛盾突出,产业层次较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二是合理开发资源、有效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三是城乡、区矿发展不平衡,农区和矿区基础条件相对落后,居民生活水平较低。四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社会保障功能需进一步完善。
二、“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
“十一五”时期海南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做大经济总量,构建优势产业集群;高度关注民生,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全力构建和谐文明海南,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目标。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坚持的原则:
——科学发展,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统一。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资源的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调整结构,促进总量扩张与质量提高协调统一。牢固树立工业强区理念,以增量扩张带动产业结构调整,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调优一产、提升二产、带动三产”的发展思路,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统筹兼顾,促进城镇发展与农区发展协调统一。按照人口向城区集中、农业向园区集中的要求,以发展工业的思路谋划农业,发挥工业对农业、城镇对农区的反哺带动作用,建立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
——区域互动,促进本区发展与区域发展协调统一。树立大市场观念,主动融入“小三角”经济区,有效利用区域内的资源、资本、技术、劳动力和信息等生产要素,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群和关联密切的产业链,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合作。
——以人为本,促进人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协调统一。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积极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社会事业,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直接的利益问题,让老百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是:
——经济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8%,达到14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达到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1%,达到10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达到30亿元。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末降低30%左右。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150亿元。财政收入年均增长33%,达到13.5亿元。
——城市建设。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市品位明显提升,初步形成“小而精、小而美、小而特”的生态绿洲型城市。
——对外开放。构筑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引进到位资金42亿元,其中引进外资1000万美元。
——社会事业。科技进步综合指数达到50%;教育布局趋于合理,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区域人才体系基本形成;建成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卫生服务体系,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搞好人口发展规划,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0‰以内,全区总人口达到13.5万人。
——人民生活。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区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9%和27.4%;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0平方米;社会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社会公平和公共安全基本良好。
——生态环境。新增生态治理面积21.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0%以上,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0%;环境状况得到根本改善,工业“三废”得到有效治理和利用,空气质量总体达到国家三级标准,居民饮用水质量达标率超过90%。
——民主法制。完成“五五”普法,全面推进依法治区进程,公民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不断提高;基层民主进一步扩大,监督体系更加完善;民族团结进步,社会政治和谐稳定。
三、“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调优做大工业经济
1、加快结构调整,壮大优势产业。以资源为依托,以能源、化工、建材工业为重点发展领域,通过政策驱动、开放带动、项目拉动、产业联动,优化产业结构,扩大经济总量,提升产业层次,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力构建优势产业集群。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非资源型加工业。
能源工业。按照保护性和集约化开采的原则,创新资源开发利用模式,有效整合配置煤炭资源,采用先进生产技术,提高回采能力和安全等级,提升煤炭工业发展水平。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重点发展煤矸石和中煤发电项目,提高电力保障能力。
化学工业。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提高资源转化利用水平,重点发展煤化工、氯碱化工、电石化工、硅化工,增强后续发展能力。煤化工以神华集团乌海煤焦化公司为依托,大力开发煤焦化下游产品和煤气化系列产品。氯碱化工以乌海化工公司为依托,进一步做大氯碱化工产业,形成产业集群。电石化工重点发展乙炔法生产石油替代品、精细化工产品,促进产品系列化、产业规模化。硅化工重点发展有机硅、无机硅产品。
建材工业。加快水泥、白灰、耐火材料等行业的技术改造,发展壮大传统建材业。以废弃物综合利用为基础,重点发展以粉煤灰、电石渣、白灰渣为原料的新型建材项目,提升建材工业发展水平。
高新技术产业和非资源型加工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项目。积极发展非资源型加工项目,培育接续产业和替代产品。
2、培植优势企业,带动产业发展。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调节,鼓励企业横联合作,培育高载能、煤焦企业集团,推动集团化运营、集约化发展。全力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提升技术装备水平,促使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坚持扶优扶强,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发展壮大神华集团乌海煤焦化公司、乌海化工公司等骨干企业,增强资本聚集效应,带动产业发展。引导企业加强营销管理和产品质量管理,鼓励优势企业争创驰名商标,发挥品牌带动效应。
3、打造精品园区,提高核心竞争力。按照培育大集团、建设大基地的要求,把西来峰工业区打造成煤化工基地,把粤式化工园打造成氯碱化工基地,把六五四高新技术项目区打造成高新技术产业布局区。加快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建成铁路专用线和污水处理厂,采取多种形式从根本上解决工业用水问题,提高综合配套能力。理顺工业园区管理体制,提高企业准入条件,严把项目审批、资源配置和土地供给关,促进工业区良性发展。规划建设一棵树梁、二贵沟项目区,为后续发展开辟新的空间。
(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1、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做好高效农业园区发展规划,加快建设步伐,培育龙头企业,推广工厂化生产模式。积极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优化种植业,强化畜牧业,发展加工业,搞活流通业,形成以葡萄、反季节蔬菜瓜果为主的绿色食品基地和种养加一体化的城市肉食品基地。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和科技服务工作,推进产业化扶贫,加快产业化进程。
2、基本完成城乡一体化改革。认真做好城乡一体化改革各项工作,进一步完善农区低保、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抓好农区居民转移工作,促进农区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聚集。加强政策引导,建立土地流转制度,规范土地流转行为,促进土地向农业企业和种养大户有序集中。
3、推进新农区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全面落实利农惠农政策,逐步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完善水、电、路等公用设施,加快发展农区社会事业,改善农区居民生产生活条件。
(三)大力发展服务业
立足区位优势,突出区域特点,围绕服务工业经济和居民生活两个重点,扩大总量,拓宽领域,打造“小三角”区域特色服务中心
1、服务工业经济方面。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会展业,积极发展材料设备供应专业市场,培育产品销售、机械加工、产品包装等配套中小型服务企业,提高社会化协作水平。物流业要合理利用资源,完善基础设施,建立信息中介网络,发展铁路物流、公路物流,实现仓储、包装、交易、配载一条龙服务。抓好亚力达物流公司、铁神物流公司运营,筹建拉僧仲庙铁路物流中心,打造现代化物流园区。会展业要依托物流园区,鼓励多元投资,培育市场主体,搭建交易平台,发展会展经济。
2、服务居民生活方面。重点发展商贸流通、餐饮服务和房地产业,积极发展社区服务业和旅游业,不断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商贸流通业要加强各类市场的建设和管理,进一步完善现有市场的服务功能,鼓励发展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等新型商业业态,提升商贸流通业整体水平。餐饮服务业要适应居民餐饮消费社会化的需要,培育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餐饮企业。房地产业要适应人口集中的要求,以开发商品住宅为主体,加快建设经济适用住房,规划建设一批设施齐全、环境优雅的住宅区,形成多层次的住房供应体系。社区服务业要加强服务设施和网点建设,健全以便民服务为主体的社区服务网络,提高社区自我发展能力。旅游业要依托周边地区的旅游资源,充分利用本地自然和人文景观,积极发展过境旅游。
(四)实现城市扩容提质
按照“加快城市建设,优化人居环境,发展城市经济,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增强聚集效应,初步建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的新型城区和人口集中居住区。
1、科学合理规划,加快人口集中。抓住城乡一体化改革、乡镇机构改革和国家治理煤矿沉陷区的有利时机,完善城镇建设规划,编制农区和村庄建设规划,重点抓好拉僧仲、公乌素地区的建设,采取政策补贴、贷款支持等措施,吸引农区、矿区人口有序集中。
2、完善城镇功能,增强承载能力。加快旧城改造步伐,以拆促建,努力提高城市整体发展水平。进一步改造城区供水管网,提高供水能力,城镇供水普及率达到100%;推进中水再利用,污水处理率达到75%;加快热网建设,供热普及率达到80%;建设天然气入城工程,集中供气普及率达到60%。提高垃圾清运机械化程度和无公害化处理水平。以提高公路通行能力为重点,与市内两个城区之间以一级公路连通,与各镇之间以二级公路连通,加快运煤大通道、绕城公路、园区道路、村级公路等路网建设,完成城区出入口及海拉路海南段改造工程。加快市政道路建设,城区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4平方米。
3、加大管理力度,提高城市文明程度。严格规划执法,强化项目审批管理,提高市政设施管理水平。加大综合执法力度,有效整治城市交通、环境卫生、市容市貌,提高城市品位。深入开展以“做文明市民、树文明新风、建文明城市”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引导市民主动参与城市管理,共建美好家园。
(五)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1、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障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矿产资源。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的原则,科学制定开发规划,依法加强矿产资源管理,合理利用矿产资源。加快建立二次资源配置机制,促进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鼓励发展节能产业,建设资源节约型产业体系。
土地资源。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立土地储备制度和集约用地机制,垄断土地一级市场,严格审批划拨用地,确保土地有效利用和保值增值。
水资源。搞好水资源普查与规划,加大水资源保护力度,合理有效利用水资源,统筹解决好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和生态用水,确保饮用水安全,切实用好一棵树梁生态项目黄河取水指标。积极引进和推广节水新技术,大力实施各行业节水技术改造。
2、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根本改善环境状况。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加强环保执法监察,认真执行建设项目“三同时”、环境影响评价和排污许可证制度,促使企业全部达标排放。有计划地关停、搬迁城区周边污染严重的企业,依法取缔资源消耗大、不符合国家环保要求的企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加强技术改造,引导企业清洁生产。综合利用二次资源,加快发展环保产业。集中整治矿区环境,深入实施“蓝天绿地”工程,确保地区环境状况得到根本性改善。
3、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促进生态持续好转。以退耕还林(草)、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四期等重点工程为主体,以全民义务植树和社会造林为基础,加快城乡绿化一体化和城市园林绿地建设,抓好禁牧和生态移民工作,构建“城区绿岛、城边绿带、城郊绿屏”的生态网络体系,全面提升城乡绿化水平。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4、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用循环发展理念统揽经济工作,从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弃物利用和社会消费等环节,加快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以煤、电为依托,重点抓好煤化工、氯碱化工、电石化工、硅化工四条产业链的循环和延伸。做好二次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企业层面的小循环、产业层面的中循环和地区层面的大循环。
(六)全力构建和谐社会
1、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科学技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有利于全社会科技进步的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健全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强产学研联合,建立政府、企业、科研院所有效合作机制,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和应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产业化,推动产业升级换代。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行电子政务,发展电子商务,提高信息化水平。
文化教育体育。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倡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深入开展群众性创建活动,营造文明健康的社会风尚。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市场管理,促进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繁荣发展。完善城乡体育设施,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普及大众体育,增强全民身体素质。统筹管理和整合教育资源,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巩固提高“两基”达标成果。继续加大教育投入,逐年提高生均公用经费,免除农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加快发展远程教育,完成“校校通”工程。
医疗卫生。完善医疗救治、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监督管理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完善农区、社区基础医疗卫生设施,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做好新型农区合作医疗工作,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集中整治城郊结合部环境卫生,营造整洁优美的城乡环境。
人口和计划生育。认真落实人口政策,完善利益导向机制,深入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人才开发。认真落实人才工作政策,优化创业环境,引进和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合理使用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2、强化人本理念,高度关注民生。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做好“两个确保”和“三条保障线”的衔接工作,扩大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加大社会保险费的征缴力度,启动农区居民养老保险,不断增强保障能力。完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扩大低保范围,提高低保标准。完善救灾应急体系,搞好救灾救济工作。按照市委、市政府着力解决“三个五万人”问题的要求,逐步建立健全农区、矿区人口和低收入困难群体的财政补贴和社会救助体系,改善生活条件,提高生活水平。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实行低保户廉租房租金补贴制度。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3、广开就业门路,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认真履行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职能,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在发展中解决就业问题。积极引进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引导劳动者转变择业观念,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强化职业技能培训,积极组织劳务输出,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就业机制,形成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对城镇零就业家庭实施就业援助。
4、创建平安海南,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加强社会管理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基层自治组织的作用,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进一步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深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惩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坚决打击“”等邪教组织和非法宗教活动,保持社会长治久安。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畅通诉求渠道,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和社会纠纷调处机制,确保社会稳定。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责任制,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管理与制度建设,加大监管力度,严防各类安全事故发生。强化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等重点领域的市场监管,提高社会安全保障能力。
四、“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勤政务实高效政府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职能,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行政监督机制,提高科学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水平。规范行政审批和政府投资行为,建立健全政府投资决策责任制度。优化组织结构,理顺职责分工,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构建服务型、责任型政府。
(二)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推进依法治区进程
深入开展普法依法治理,推进政务公开,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群众各项合法权利。加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支持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密切与派的合作,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众团体的作用,支持其参与管理和协调社会事务。
(三)推进各项改革,解决体制性和机制性问题
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出资人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全面完成乡镇机构改革、义务教育和区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事业单位改革,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人事、分配制度。加快城市公用事业改革,推动城市供水、供热、环卫等公用设施市场化进程。
(四)优化发展环境,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创新招商理念,由单一引项目逐步转向引产业,通过构建优势产业集群,实现资源共享。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落实重点项目推进责任制,提高招商引资的成功率。加强投资环境建设,增强服务意识,完善“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体系。加强项目库建设,科学论证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促进资源综合利用、提升产业层次的重点项目,为后续发展提供保障。积极争取国际无偿援助、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扩大利用外资规模。
(五)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增强发展后劲
做好项目规划,积极争取国债建设资金,落实项目配套资金。主动申报国家投资建设项目,争取政策支持,加强水利、电力、公路、铁路、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十一五”规划纲要是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类规划的纲领性文件,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按照纲要要求制定各个专项规划和年度计划,对纲要进一步细化和具体化,用全新的工作思路谋划未来五年的改革发展,确保规划纲要顺利实施,努力开创海南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
- 上一篇:开展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市工作实施方案
- 下一篇: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