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态立县是发展古浪经济的重要方略
时间:2022-09-06 01:57:00
导语:论生态立县是发展古浪经济的重要方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党的十六大科学地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对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国家的发展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为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我县是有近40万人口的农业大县,基本县情是“人口多、资源少、基础薄、生态差”。如何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三者的辩证关系,达到生态、生产与生存的统一,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农民脱贫致富双赢的目标,加速全县小康社会建设进程,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内,全县干部群众面临的首要问题。
提出“生态立县”战略,是基于新形势、新机遇和新的发展条件下,对古浪县情的基本认识。生态立县不是单纯的生态建设,而是有着广泛外延和深刻内涵的新概念,从“生态系统”是指“群落内所有的生物及非生物环境,由复杂的相互作用所联系着的生态体系”这一定义可以扩延到“生态立县”的基本含义。笔者认为所谓生态立县,是指立足本县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可持续发展和系统工程理论为指导,正确处理农、林、水、牧各业关系,调整内部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培育特色产业,保护生态环境,加快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一、生态立县是改善古浪生态环境的根本途径。
我县是国家四十三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全省十八个干旱贫困县之一,是典型的生态制约型农业大县。依其自然地貌特征,全县大致可以划分为南部山区、北部沙漠和中部绿洲三大区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甘肃省的主要地貌类型和气候特征。
林业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近年来,特别是1999年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全县林业发展的决定》的五年来,坚持“南护水源,北治风沙,中建绿洲”的指导思想,点、线、面结合,封、造、管并举,乔、灌、草兼顾,多林种复合,多树种搭配,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配套,实行山、川、沙综合治理。完成人工造林28亩,植树5200多万株,封山育林18万亩,封沙育草60万亩,新增有林地面积11。2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998年底的6。06%提高到7。26%。以三北防护林建设四期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和天然林保护工程为重点的林业生态建设在全县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基础作用。
但是,受自然条件恶劣、历史欠帐较多、资金投入不足等多种不利因素影响,全县生态建设仍然徘徊在低水平、低档次、低效益上,呈现局部治理,整体尚未根本改善的局面。目前,县内水土流失面积473万亩,沙漠化面积247万亩,两项占全县国土面积5287平方公里的90。7%,治理水土流失和遏制沙漠化扩展已成为生态建设迫切而艰巨的长期战略任务。除了山区幸存的11。7万亩天然次生乔灌木林具备一定的水源涵养功能外,大量的坡耕地十年九旱,广种薄收,荒漠草场过渡放牧,退化严重,加之缺少植被保护,降水时空不均匀,遇到暴雨即跑土、跑水、跑肥,产生干旱与洪涝灾害在同一地区共有的现象,使有限的地表泾流未能充分利用,排泄浪费,流失水土,淤积水库,降低地力,群众生活更加贫困。县境内长达132公里的风沙线前沿分布着井、河、黄三大灌区的56万亩耕地,是全县粮食主产区,近年来,林业部门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封育造林,综合施治,基本治理了沙漠前沿的明沙咀、八步沙、红柳湾、白板滩、马路滩、黑疙瘩梁等八个重点风沙口和灌区外围的大部分流动沙地,农业生产条件和群众生活环境得到很大程度改善。目前,民调渠以北和冰草湾北沙窝尚有约80万亩沙化草场没有治理,由于权属不清,交通不便,治理难度大,在超载过牧的影响下,沙漠化进程仍在继续,甚至有加剧的态势,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已成为古浪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心腹大患。
从根本上改善古浪的生态环境,最为现实的途径就是确立“生态立县”战略,按照“高起点谋划,大手笔运作,全方位推进,跨越式发展”的要求,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依托退耕还林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等大工程带动全县生态建设的大发展。
南部山区以退耕还林和封山育林为主要措施,保护好现有天然次生林,在立地条件较好的地段营造乔灌型或灌木型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逐步扩大森林植被面积。北部沙漠设立刺丝围栏封育禁牧,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恢复天然植被,对治理难度大,危害农田村庄的流动沙丘压设草方格沙障,营造乔、灌、草结合的防风固沙林。中部绿洲以干、支、斗渠为骨架配置大网格、窄林带、多树种的农田林网,改善农田小气候,农渠选择深根性乔木和灌木树种,减轻树木胁地影响,发展经济林、饲料林等,重点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
要立足退耕还林、三北四期和天然林保护三大林业重点工程,积极引进新树种、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强化技术服务,提高造林质量,注重治理实效,提升绿化档次,抓好通道绿化、面山绿化和城镇、村屯绿化,加速改善县域生态环境。
二、生态立县是发展古浪农业的必由之路。
古浪县光、热、水、土资源丰富,现有耕地110万亩,其中:水浇地53。79万亩,山旱地56。21万亩,草场338万亩,待开发宜农荒地近50万亩。2002年底全县国内生产总值79856万元,其中农业产值就达51059万元,占63。9%,有14。1万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占乡村劳动力的74%,从农业在全县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农业劳动力所占比重来看,古浪确实是一个农业大县。但是农村经济总量比较低,传统农业仍然占有主导地位,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342元,仅占武威市平均水平的62。9%,可以说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事关全县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长期性战略问题。
我县农业近几年按照“产业调新,产品调特,效益调高”的原则,主攻养殖、制种、果蔬、药草等优势高效产业,产业结构和种植结构有了进一步优化,作物制种、设施栽培、优质农产品和瓜类蔬菜得到长足发展,在全县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农业是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共存的双风险产业,我县自然条件差,农业基础薄弱,抗御风险的能力较低,相对于其它产业而言,具有弱质的属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㈠自然区域类型多,气候条件差异大,自然灾害频繁。我县农业的自然区域大致可分为二阴山区、浅山干旱山区和绿洲灌区三大块,各区域之间降水时空不均匀,海拔、物候、日照、有效积温以及干燥度和无霜期等都有很大差异,干旱、洪涝、冰雹、霜冻、风沙、干热风和病虫害等多种自然灾害程度不同的年年发生,这些自然灾害大多是生态环境恶劣造成的生态性灾害。
㈡山区群众陡坡耕种,广种薄收,加剧了水土流失,部分群众沦为“生态难民”。
㈢草场严重超载过牧,土地生产能力下降,草原“三化”现象普遍,天然草场的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呈现发展态势。
㈣农作物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土壤污染和产品污染并存,农作物品质一般,不具有市场竞争优势。全县农用化肥施用量3。75万吨,按农作物播种面积82。12万亩计算,亩均化肥施用量高达45。7公斤。
㈤农业基础薄弱,产业化程度低,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差。
由于我县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农业发展中困难与希望同在,挑战与机遇并存,在我国加入wto之后,国内农业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进程加快的今天,传统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降低,土地机会成本增加,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农作物增产不增效的问题也随之日益凸现。确立“生态立县”战略,能够利用县内地貌、气候类型多,互补性强的优势,在山、川、沙不同区域内,通过改善农业基础条件,调整内部结构,推广沃土工程、种子工程、地力培肥、舍饲养殖等措施,建立各具特色的种植、养殖、加工基地,发展生态农业,生产无污染绿色食品,实行产业化经营,达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根本性转变,使古浪农业大县真正发展过渡为农业强县。
三、生态立县是培育新型产业、激活古浪经济的兴奋剂。
我县生态环境脆弱,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一直是个难解的扣。突出生态保护,则制约资源开发,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注重资源开发,又往往付出破坏生态环境的代价,但是,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沙产业、草产业、生态旅游业迅速崛起,使这个难解的扣有了破解的希望。
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型产业,我县普遍存在规模过小,缺少龙头,资金紧缺,效益低下等问题。农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中仍未摆脱自然经济的桎梏,产业化程度很低。从省内外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践,除了客观因素仅就主观方面的原因分析,关键是由于传统的经济管理体制下,我县农业产业链条不完善,在农户与政府之间,缺少强有力的经济载体予以维系,无法形成整体规模效益和进行生产环节的利益补偿,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农业产业弱,弱在体制上,效益低,低就低在分散,小规模的经营方式上。
对地方工业而言,古浪矿产资源中储量大、品位高的石灰石,其最终产品仍然是建筑材料、工业原料或辅料,无论产品线延长多少,系列产品开发到何种程度,都难以形成大众消费品,其市场容量不但受制于企业自身的市场研发与营销能力,而且受制于消费其产品的其它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象水泥及其制品一样,生产规模与效益常常与本地建筑市场密切关联,运输成本高,替代产品多,还存在一定的地域性限制。其它如电石、石灰氮、氨基胍盐等系列产品,能源消耗大,生产成本高,市场空间有限。在产品市场分割明显,竞争加剧的现实面前,我县资源单一,生产规模小,流动资金不足,生产工艺落后、成本高,市场营销能力弱,发展潜力不足,只有巩固提高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新型产业,才能尽快激活全县经济。
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就是要利用本地丰富的土地、光热和植物资源,围绕沙产业、草产业、林果业、旅游业等生态产业,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传统产业向新型生态产业的升级。
㈠关于沙产业开发,按照“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思路,重点抓好以下产业:
1、与科研院校和生产企业合作,用沙区丰富的苦豆草生产无公害植物源农药。
2、采用滴灌、管灌等节水措施,在沙漠南缘建立10-20万亩速生林基地,为造纸企业提供木浆原料。
3、种植、加工锁阳、苁蓉、甘草、麻黄等沙生药材。
4、规模发展高效节能日光温室和设施栽培,成为西菜东运和出口蔬菜基地。
5、选用四翅滨藜等抗旱固沙的优质饲料树种,改良封沙育林(草)区,在保护沙生植被的同时,分区轮牧,收取植被恢复费,适度发展畜牧业。
㈡关于草产业开发,可结合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抓好以下产业:
1、黄灌区建立10万亩紫花苜蓿基地,开发草粉、草块、草颗粒、草复合饲料等,除本县自用外,还可以组织外销。
2、井、河、黄灌区农渠、地头沟营造5万亩饲料林(草),发展舍饲圈养,促进有机农业。
3、以土门、黄花滩为中心培育壮大“土门羔羊肉系列开发”项目,形成年加工羊30万只规模,带动草畜产业。
4、胡家边、永丰滩乡发展麻黄、亚麻种植加工。
5﹑二阴山区的退耕地间作牧草(药材),发展舍饲养殖和后续产业。
㈢关于生态旅游业:
生态旅游业是以自然人文环境为基础,以古今文化遗产、自然风光和野生动植物为旅游对象,以维护自然人文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目的的新型消费方式。作为当今世界旅游业中发展最快的生态旅游,我县自2001年举办昌灵山首届森林旅游节以来,也有了长足发展。以省道308线为轴线,马路滩生态农业、八步沙自然风光、昌灵山森林景观等各具特色的旅游景区,在基础设施、服务功能、观赏景点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程度改善。今后要坚持“生态立县”战略,创新机制、抓好规划、定位市场、完善基础、加强宣传、突出特色,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完善提高现有景点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逐步开发县城“三山”、石门山、香林寺、甘州石﹑寺洼台、冰峡﹑烈士陵园等景区。
四、生态立县是山区扶贫攻坚的着力点。
古浪的贫困,贫困在山区,山区的贫困又贫困在恶劣的生态环境,而要从根本上解决山区群众的贫困问题,最现实、最有效的途径就是生态移民。
生态移民,是因居住地生态环境极端恶化,已经完全或部分失去作为农民生存、生活及生产的基本条件,或是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在政府部门的统一组织下有计划地将农民搬迁到新的生存、生活和生产场所的一种迁移活动。
我县七十年代以来,永丰滩、黄花滩等地的移民是由于生存条件恶劣,“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在政府引导和扶持下,群众自发的搬迁活动,基本属于生存移民的范畴,对迁入地水资源和生态环境曾产业过负面影响。但是,通过三十多年的不间断治理,在移民开发与生态保护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也积累了成功的经验,为今后由生存移民转向生态移民提供了保障,奠定了基础。
县内沙漠前沿土地宽广,尚有40多万亩荒地可以开发利用,唯一制约的因素就是水资源,如何在不新打机井的前提下解决水资源紧张的问题,实行生态移民:
一是利用景电二期工程富余水量,扩大黄灌区受益面积。目前4000多万m3的富余水量,按亩均灌水量400m3计算,可满足10万亩耕地的农业用水,安置移民3-5万人。
二是在井、河、黄灌区广泛采用节水灌溉措施,节余的水量用于扩大保灌面积,如果按节水10%计算,就相当于增加了5万多亩保灌面积,安置移民2万人左右。
三是建设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并购国有农林场(站)和个人的闲置机井和土地,对尚未饱和的村组,实行分散移民。移民容量可采取以水定地,按地定人的办法,统一规划,科学调度,规范管理。
我县山区的贫困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自然条件制约,处境改变艰难;二是人口压力过大,生态环境恶化;三是文化教育落后,群众素质较低;四是农业基础薄弱,种植结构单一;五是思想观念落后,吃饱穿暖即安;六是收入来源缺少,群众生活困难。
生态移民不仅是山区扶贫攻坚的着力点,而且是减轻人口压力、调整农业结构、降低脱贫成本、提高扶贫效益的有效措施,能够为大面积实施退耕还林、封育禁牧,防治水土流失、恢复生态平衡创造条件。
五、生态立县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要在吃穿住用等方面达到小康水平,更重要的是城乡居民要有一个生态良好、山清水秀、鸟语花香、街道整洁、空气清新、水体清洁的生活、出行和工作环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把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我县的全面小康。在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我县,如何优化环境,扩大开放,加快沿线开发和小城镇建设,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处理好生态建设与小康建设的关系,是摆在全县干部群众面前的重要课题。
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生态环境脆弱,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比较差。
二是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山区群众脱贫难度大。
三是农业产业化滞后,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低,经济欠发达。
四是社会文明程度低,群众的环境、道德与法制观念差。
而要解决上述问题,最为可行的办法,就是确立“生态立县”战略,发展生态农业,培育新型支柱产业,实行生态移民和劳务输出,加速生态村镇、社区、住宅建设,建设生态良好、富裕文明的小康社会。
总之,生态立县是改善县域生态环境的根本途径、加快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培育新兴产业、激活全县经济的兴奋剂,也是山区扶贫攻坚的着力点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要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工作要有新举措、开放要有新局面、改革要有新突破的要求,落实“让人走出去,把钱拿回来”和“扶贫小康联动、龙头基地共建、开发保护同步、南迁北治并举”的总体部署,研究结合点,找准切入点,把握着力点,,全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加快生态改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建设山川秀美、富裕文明的小康社会。
古浪县林业局总工程师王宗祥
- 上一篇:银行支行消防演练方案
- 下一篇: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先进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