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专业水平提升安排意见

时间:2022-06-03 03:54:47

导语:中小学教师专业水平提升安排意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中小学教师专业水平提升安排意见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专业水平提升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和核心要素。为了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促进教育事业快速、健康、和谐发展,着力培养“四有”好老师。近几年,县委、县政府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高度重视。教育资金投入不断加大、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快、教学改革不断推进、教育生态不断向好。现就进一步加强教师专业水平提升做出如下安排意见

一、建立教师队伍补充长效机制

有计划、有侧重地对教师队伍进行有效补充,着力解决教师结构性短缺、城乡配备不均衡等问题。

二、确保教师培训取得实效

1.制定教师专业成长五年规划并严格落实,为教师专业化铺就科学、规范的成长之路。

2.多方调研,寻求接轨,量身打造适合我县教师实际的培训内容,为教师专业化搭建适用、实用的成长平台。

3.进一步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努力建设教师终身教育体系。在职在岗教师都要按照专业对口的原则,以岗位技能培训、学历提升培训和新课程培训为重点,切实开展教师全员培训。

4.加强领导、完善制度,从行政推动的角度,为教师的专业化筑起坚固、呵护的成长堡垒。

三、树立教师成长专业典范

1.加强教研员队伍建设,凸显教研人员、骨干教师业务排头兵作用,保证学科教研人员真正起到指导、引领全县该学科的任务。

2.发挥骨干教师作用,不仅要给他们精益求精提供更多更大的平台,也要让他们的示范引领真正落地生根,惠及广大教师。

3.抓住特岗教师专业知识强、有活力、进步快这一特点。争取三年时间把他们培养成教师中的“骨干力量”,做好自己的工作并带动他人进步。

4.评优树模常态化,奖励激励机制常态化,积极向上、富有生机的良好教育氛围自然形成。

5.建立名师名校长及“青蓝”培养工程。下大力气,加大投入,力争在3-5年内培养一批在全县乃至全市都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学校管理专家和学科名师,让他们在教师队伍中发挥骨干示范作用,从而带动全县教师队伍整体素养的提高。

四、立足岗位,提高教师专业能力

1.抓“校本研修”实现教师专业成长。

校本研修是教师最简单,最有效的成长方式,教师们在坚持自修的基础上通过“同课异构”“示范课展示”“专题研讨”“主题培训”“问题研究”等形式提高自身业务能力;

2.抓“岗位练兵”实现教师专业成长。

岗位练兵坚持常态化,除校本教研中的练兵之外,坚持一年一次的课堂大赛,原则上秋季教研组进行初赛、学校进行复赛,春季全县进行决赛并推送省市参赛,获得荣誉纳入骨干教师梯队,参与全县教师业务引领工作。

3.抓“同伴互助”实现教师专业成长。

校内实施青蓝工程、示范课引领;校外进行城乡帮扶,骨干示范,适时进行送教送培活动,校际联课研讨活动,发挥本土优质资源,互帮互助,共同成长。

4.抓“课题研究”实现教师专业成长。

课题研究也叫问题探究,教师抓住教学中存在的难点问题进行专项研究,结合教学实际,既能攻克难点,也能提升能力。

5.抓“业务检测”实现教师专业成长。

学校一学期组织一次,教研室一学年组织一次,针对教育教学理论、新课程标准、教学技能技巧、当前教育动态等内容对全体教师进行笔试,检测教师自修情况,激励教师学习劲头,保障教师学习效果。

五、激发教师爱岗敬业责任感

1.通过组织教师学习《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让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激励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工作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2.在制度上规范教师的师德,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用、评价的首要内容。形成正确的师德导向,增强教师职业的神圣感和使命感。大力弘扬教师热爱奉献、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精神,促进师德教育的制度化、科学化、经常化,增强师德教育的实效。

3.在舆论监督中约束教师的育人行为。定期开展学生、家长和社会对教师满意度的调查,深入基层学校,发现和表彰先进典型,针对存在问题采取改进措施,提高全体教师师德水平和德育能力。

4.充分利用好绩效工资、教师培训经费等激励政策,严格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强教育工作的意见》。积极协调沟通,千方百计激发教师的责任感、积极性。

六、教育信息化深度融合、构建“互联网+教育”新的教育形态

1.实施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能力提升工程。

建设本地特色教育资源库,充分发挥省市级教学名师和工作坊作用,逐步录制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年级所有学科视频资源,整理收集其教案、教学设计、课件、作业和课外扩展等相关资料。将有关“优课”“微课”、课题研究、中小学生微电影征集和全国中小学校本德育课程案例等活动评选出的优秀作品添加至本地特色资源库中。征集和建设一批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要求的虚拟实验、微课、创客类特色资源,丰富优质教育资源库内容。探索建设职业教育和学前教育资源库。

2.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服务体系,积极开展信息化应用研究活动,加强中省市各类教学资源应用,创新教学模式,探索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基于信息技术的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等应用。积极组织参加“优课”、微课大赛和课题研究、微电影征集、全国中小学校本德育课程案例评选等应用活动,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

3.构建终身学习服务体系。

在各级各类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与共享的基础上,聚合各类资源和服务,满足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学习需要,构建“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共享,推动终身在线学习,发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智能化学习平台,提供丰富的个性化学习资源,创新服务供给模式,实现终身教育定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