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扶贫攻坚实施意见

时间:2022-11-15 04:16:58

导语:关于扶贫攻坚实施意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关于扶贫攻坚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全力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的决定》、《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全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切实瞄准扶贫对象,确保真扶贫、扶真贫,不断提高扶贫开发工作成效,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紧紧抓住赣南苏区振兴发展重大历史机遇,整合优化资源,精准锁定扶贫对象,找准致贫原因,区分贫困类型,制定帮扶措施,集中力量扶持,确保真扶贫、扶真贫。

二、精准扶贫范围及对象

精准扶贫全县农村贫困地区,以5个省级贫困村和7个市级贫困村为基础扶持村点,以全县3976户10701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为重点扶持对象,实现“三个全覆盖”:即挂点帮扶省、市级贫困村基础建设全覆盖、帮扶产业发展类贫困户全覆盖、救助保障类贫困户全覆盖。

三、目标任务

用4年时间,即2015-2018年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做到应扶尽扶,应保尽保,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两不愁、三保障”。

(一)减贫任务提前完成。我县以2014年底建档立卡贫困户3976户10701人为基数,全面加大精准扶贫工作力度,加快减贫进程。到2018年,力争全县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2019-2020年,进一步巩固发展精准扶贫成果,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确保贫困村和贫困群众共奔小康不掉队。

(二)贫困群众收入达到新的水平。保持省、市级贫困村和全县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高于全县平均增幅,到2018年底,具有部分劳动能力的中度贫困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当地平均水平的50%左右。

(三)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到2018年,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旧房改造任务全面完成,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的贫困群众得到整体搬迁安置,贫困村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县平均水平,农民群众安居乐业。

(四)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到2018年,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都有一项以上增收致富主导产业,贫困家庭劳动力掌握一门以上就业创业技能,新生代劳动力具备转移就业基本职业素质,贫困家庭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贫困村服务体系较为健全,专业合作经营机制较为完善,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坚强有力。

四、精准识别

(一)核准底数。根据国家制定的统一的扶贫对象识别标准、方法和程序,在农村低保户和五保户中按照整户识别的原则,逐村逐户进行精确复核,确保贫困对象的真实性和精准度。

(二)科学分类。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根据致贫原因和发展需求,科学划分“扶贫低保户、低保户、五保户”三种贫困户类型。

(三)建档立卡。按照国家统一的贫困建档立卡要求,完善贫困村和贫困户建档立卡信息监管系统,实现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

(四)动态管理。按照脱贫出、返贫进的原则,以乡(镇、场)为单位,以年度为节点,以贫困户减贫工作进程为依据,及时进行数据更新,做到有进有出、逐年更新、分级管理、动态监测。

五、精准施策

(一)实施产业扶贫(县扶贫和移民办牵头,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县农业局、县林业局、县财政局、县农业银行、县农商行、各乡镇等配合)

1.用活产业扶贫资金。在资金使用上瞄准贫困村和贫困户,采取贷款贴息、现金直补、产业保险和干部驻村责任人携资结对帮扶等多种方式,有针对性地选准产业并助其发展。

2.创新产业扶持模式。围绕县域主导产业,推进贫困村“一村一品”特色扶贫产业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发展贫困村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促进产业规模化发展,实施“合作社+基地+能人+干部+农户”的模式,提高贫困群众发展产业的组织化程度,确保贫困户稳定增收脱贫。与金融机构协作,设立“产业扶贫信贷通”,支持贫困村建立“选准一项优势主导产业、设立一笔贷款风险金、组建一个合作组织、落实一种帮扶机制”的四位一体产业扶贫新模式。

3.整合涉农政策资金。统筹农业产业化、农业综合开发、林业产业发展、土地整理等方面政策资金,重点支持贫困村发展现代农业,完善产业、生产和经营“三个体系”,辐射带动贫困户参与产业开发。推进贫困村农产品信息平台建设,探索电商扶贫新途径。

(二)实施搬迁扶贫(县扶贫和移民办牵头,县规划局、县建设局、县国土局、县交通局、县教体局、县文广局、县卫计委、县民政局、县公安局、县水利局、县供电公司、县人社局、县微型元件产业指挥部、相关乡镇等配合)

1.科学制定规划。按照“产城一体化”建设要求,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优化村庄建设,对不宜居住的村庄和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的贫困群众,全面准确摸清底数,按照整体搬迁的要求制定实施规划。

2.落实搬迁政策。根据群众自愿、规模适度、梯度安置的原则,通过打造整体搬迁、梯度安置、差别化扶持、组合式帮扶、综合配套等有效模式,有序引导贫困群众向工业园区、向中心镇或中心村搬迁转移,不断提升扶贫移民搬迁实施水平。对列入整体扶贫搬迁的自然村庄,原计划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不再安排,可调整安排至移民搬迁安置点。

3.统筹部门资源。整合扶贫移民搬迁、避灾移民搬迁和生态移民搬迁等政策,落实相关配套投入。国土资源部门要确保移民搬迁安置用地,在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中专项安排用地指标。交通、教育、文化、卫生计生等部门要将搬迁移民集中安置点作为建设重点,对搬迁移民集中安置点的进点道路、学校、幼儿园、文化室、卫生所等建设给予重点支持。

(三)实施教育扶贫(县教体局牵头,县财政局、县民政局、县建设局、县规划局、县国土局、各乡镇等配合)

1.优先支持贫困村发展教育。搞好贫困村学校规划,优先支持建设贫困村义务教育学校,同步实现标准化和现代远程教育,让贫困村群众子女能就近享受公平优质教育资源。支持贫困村创办幼儿园,寻求探索社会办学模式,力争具备条件的贫困村创办一所普惠性幼儿园。

2.强化贫困生教育资助力度。健全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政策体系,使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直接享受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就读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校等方面的资助政策,保证贫困家庭孩子上得起学,阻断贫困现象的代际传递。

3.开展贫困生职业学历教育。通过定向委培贫困生等方式,帮助贫困生完成中专以上职业学历教育。

(四)实施就业扶贫(县人社局牵头,县农工部、县公安局、县公路局、县残联、县教育培训中心、县各大产业园指挥部、县扶贫和移民办、各乡镇等配合)

1.提升就业技能。在教育部门普惠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加大“雨露计划”特惠扶贫力度,通过对贫困户新生代职业学历教育、对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及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增强其就地参与发展产业、进城进园就业、自我发展创业的素质和能力。

2.实施订单培训。结合当地企业用工需求,依托省、市职业院校资源,通过实施“阳光工程”,开展订单式免费技能培训,使每个贫困家庭至少有1人掌握1—2项职业技能,帮助他们在本地企业就近就业。

3.购买就业岗位。积极探索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就业扶贫方式,通过购买城市新增的城管、环卫、园林等公益性岗位,开发一批农村公路养护、卫生保洁、治安巡逻等公益性岗位,用于帮助贫困群众就业。

(五)实施医疗扶贫(县卫计委牵头,县民政局、县新农合中心、县财政局、各乡镇等配合)

1.提高大病补助标准。完善医疗救助制度,降低大病保险起付线,推进“费用+病种”的医疗救助模式,突出重特大疾病救助,逐步提高支出型贫困低收入家庭重特大疾病患者的自负医疗费用救助比例。

2.扩大报销范围。逐步扩大新农合报销药品目录范围,提高重大疾病救治水平。

3.取消起付线。对农村低保、五保对象参加新农合个人缴费部分由财政全额补助,在本县范围内住院治疗的,新农合补偿取消起付线。

(六)实施救助扶贫(县民政局牵头,县人社局、县残联、县红十字会、县妇联、团县委、各乡镇等配合)

1.加强低保和五保救助。对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困难群众实行应保尽保。逐年提高农村低保对象补助标准和五保对象供养标准。对获得低保后生活仍有困难的老年人、未成年人、重度残疾人和重病患者,通过发放补贴、临时救助及其他帮扶措施,给予生活保障。

2.强化慈善、养老和社会救助。强化相关部门慈善救助职能,鼓励、引导、支持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爱心人士开展慈善救助。全面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让贫困对象享受到基本养老生活保障。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引导有影响力的企业设立社会救助公益基金。

3.实施临时救助。加大分类施救的力度,对因支出型贫困造成基本生活严重困难的群体予以特别救助。逐步建立完善重度残疾人生活补贴和护理补贴制度。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保障力度。

(七)实施基础扶贫(县委农工部牵头,县财政局、县林业局、县建设局、县扶贫和移民办、县交通局、县水利局、县国土局、县教体局、县卫计委、县文广局、县人社局、县环保局、县规划局、县供电公司、各乡镇等配合)

1.加快村容村貌整治。对贫困村范围内的自然村组逐年按规划优先安排新农村建设点,将新农村建设资金和扶贫资金给予每个村点叠加扶持,按新农村建设标准进行整治村庄环境。

2.实施农村危房改造。结合我县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工作,对已享受农村危房改造政策的贫困户,坚持一户一宅原则,必须率先带头拆旧还基,归还集体,由集体统一规划。对特困扶贫对象住房救助实行“交钥匙”工程,到2018年基本解决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安居问题。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科学优化村庄建设发展规划,2016年率先完成5个省级贫困村中的25户以上宜居自然村的道路硬化,力争2018年完成全县农村25户以上自然村的道路硬化;2015年底基本解决贫困村安全饮水问题,力争2020年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以上;加快完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完成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提升农村通信网络覆盖水平;土地整治项目优先向有条件的贫困村覆盖;优先支持贫困村绿色生态环境保护和整治;优先扶持贫困村小型水利建设;加强社会管理、公共文化、广播电视等设施建设,促进贫困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六、帮扶方式

(一)开展干部结对帮扶。全面落实县、乡(镇、场)、村三级干部结对帮扶制度,确保“两个覆盖”(即:省、市级贫困村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全覆盖),做到“三个到位”(即:驻点到村、扶持到户、责任到人)。县本级挂点乡(镇、场)县级领导负责指导所在乡镇精准扶贫工作,县四套班子成员、县直单位驻村帮扶,要结对帮扶贫困户、定点扶持省、市级贫困村;各乡(镇、场)要统筹整合帮扶资源,研究制定帮扶措施,建立完善干部驻村包户帮扶机制,实现“两个覆盖”。各级驻村帮扶包户工作组(队)要明确帮扶关系,落实帮扶责任人,建立帮扶台账,实行挂牌帮扶,真心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二)发挥职能部门作用。各相关部门要明确本部门肩负的行业扶贫任务,制定本部门加大行业扶贫力度的特惠政策措施,并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本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从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事业等方面专项分解任务,倒排工期,明确职能,制订计划,抓好落实。

(三)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充分发挥“扶贫济困、大爱”的平台作用,大力弘扬“一份捐赠一份爱心”的社会正能量,帮助特困家庭解决城乡低保、医疗救助、农村危旧房改造、保障性住房、子女就学、务工就业、生产扶持、技术培训、残疾人优待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完善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激励政策,鼓励引导企业、社会组织、个人,通过捐赠救助、发展产业、促进就业等各种形式参与精准扶贫。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落实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形成“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强化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综合协调职能,加大工作统筹、资源整合力度,各乡(镇、场)要成立相应组织领导机构,县直各单位要选派年富力强的得力干部充实到驻村包户工作组(队)中来。在驻村包户帮扶的同时,做好与省、市直定点扶贫单位以及市直其他帮扶单位的对接工作,在全县形成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扶贫开发工作新局面。

(二)通力协作,形成合力。各相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发挥行业和职能优势,从人才、资金、技术、项目、信息等方面为贫困村和贫困户提供扶持,保证帮扶措施和任务的落实。各级驻村包户帮扶工作组(队)要积极深入挂点村开展帮扶工作,加强部门沟通协作,及时研究和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精准扶贫工作顺利开展。

(三)强化队伍,完善机制。全县各级部门要高度重视扶贫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健全扶贫工作保障机制。鉴于人事变动,县及时调整了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各乡(镇、场)要成立扶贫和移民机构,确保有2名以上工作人员,其中确保至少有1名专职工作人员(不具备单列条件的乡镇,由民政助理员兼任扶贫和移民办主任),做到机构设置、职能调整、人员编制、经费预算与精准扶贫工作任务相适应,并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加强扶贫干部业务培训学习,努力提高干部扶贫开发、政策执行、科学决策的能力和水平。

(四)严格考核,优奖劣罚。建立健全督查考核机制,完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办法,实行一季一调度,半年一督查,一年一考核的调度督查考核机制。落实“一次通报、二次约谈、三次问责”督查问效制度。同时,把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作为乡(镇、场)和县直帮扶单位年度工作目标管理考核的重要内容,考核结果列入乡(镇、场)、部门和单位及领导年度综合考评范围,作为单位和干部年度绩效考核、评先评优、提拔重用的重要依据,实行“一票否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