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德育工作意见
时间:2022-01-22 09:18:33
导语:中小学德育工作意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坚持立德树人,全面提高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以全国“十一五”规划课题《中小学“三大步”育人模式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为载体,切实解决学校德育实效性问题。现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全县中小学德育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在社会转型期,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思想呈现多样、多元和多变的特征,个体信仰缺失,主导思想淡化,社会思想凸显功利化,学校德育长期存在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轻实践、德育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高等问题,德育工作陷入形式化和空洞化,素质教育无力,应试教育呈现出文化性的顽固特征。为此,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总体目标,不断转变德育理念,创新德育活动载体,积极探索德育工作的长效机制,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切实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势在必行。
二、切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小学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学校管理等全过程,引导中小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培养正确的是非观、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一要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加强各学科的德育渗透,掌握学科的“德育点”,把各门课程蕴含的德育资源和德育功能充分开发和发挥出来,强化课堂教学德育主渠道作用。二要加强“中国梦”为主题的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树立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的信心。三要深入开展爱国教育、友善教育、孝敬教育、诚信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把学生品行写进成长记录,列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四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五要创新形式,广泛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三爱”教育和节粮、节水、节电“三节”活动。六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根据实际开设传统文化教育学校课程以及《县历史文化读本》地方课程。
三、明确德育工作各阶段重点。根据中小学生不同年龄段的特点研究制定不同年级、不同学段的德育具体要求和活动常规,参照“‘三大步’励志教育分学段研究成果”(相关材料附后),按梯次递进结构形成规范化和序列化的德育内容及实施要求。
1、小学阶段:重点抓习惯、重养成。通过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在“知”与“行”的统一上下功夫,循序渐进,常抓不懈,不断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善于思考、敢于提问、与人合作、自主读书、坐姿端正、认真书写、按时完成作业、举止文明、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守时惜时、懂得感恩、勤俭节约等良好学习和生活习惯,以养成教育促进学校的德育发展。
2、初中阶段:重点抓体验、重实践。以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以学生成长过程要处理的关系为主线,让学生在具体实践活动中认识自我、体验美德、健全人格、遵守公德,掌握基本的道德规范和法律常识。
3、高中阶段:重点抓深化、重内涵。加强公民道德、民主法治、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以思想政治方向引导与学生成长相结合,探索尝试“励志教育”特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高度重视中小学德育实践活动。要将学校德育内容体系或学校德育课程通过设置情景、提供条件、创造氛围,采用适合学生年龄、心理特点、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教育和成长。
1、强化习惯养成实践活动。认真贯彻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把养成教育作为德育的基础性工作,分解和落实到教学、管理、服务等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结合起来,强化行为规范训练,注重道德实践,克服知情脱节、知行背离的现象,充分发挥道德实践对学生明理、炼志、笃行的作用,让学校成为学生学习和掌握社会行为规范的重要场所。通过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示范学校”创建活动,扎实推进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
2、丰富德育主题实践活动。一要细化常规活动,抓住学生入学、入队、入团、成人、毕业等有利时机,开展好关键性的“第一课”、“毕业典礼”、“成人宣誓”和“我的中国梦”等专题教育活动。二要扎实开展“‘十年百卷’读书行动”、“我们的节日”、“网上祭英烈”、“学习雷锋做美德少年”、“童心向党”、“向国旗敬礼”、“爱国歌曲大家唱”、“优秀童谣传唱”等多种形式的德育实践活动。三要积极借鉴以学生“集体朗读励志信——填写成长记录——行为自我评价”、教师“每天批阅一次成长记录——每月进行两次小组活动——每月进行三个典型学生工作”的“三大步”励志教育育人模式,将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充分凝聚青少年学生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3、创新校园文化实践活动。结合“5A级学校创建及‘比、创、超’活动”,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以历史和发展的眼光,精确定位校园文化。一要重视校园环境建设,做到净化、绿化和美化,狠抓校风、教风、班风、学风,创建生态校园、人文校园、书香校园。二要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加强制度对学生的管理和引导作用,体现制度的人文性和激励性。三要弘扬学校优良办学传统,培育师生正确的育人观和价值观。四要抓好科室文化、班级文化和寝室文化建设,营造“有诗、有画、有书、有乐”的诗意校园,不断提升学校文化底蕴。五要广泛开展读书节、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等富有教育意义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搭建学习和锻炼的平台。
4、强化学生自主教育实践活动。一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教育、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倡导“让学生用自己的力量成长”(‘三大步’励志教育内涵),通过学生自主创优、自主管理示范班级评选、自主诚信考试等形式,促进学生实现自我规范、主动成长。二要将学生社团作为自主教育的重要平台,把社团建设和学生志趣、人生目标、职业规划联系起来,不断探索优化社团活动的途径和方式,使社团真正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主管理、自信成长的有效阵地。
五、大力推进中小学全员育人制度。全面推行中小学全员育人导师制,完善教书育人“一岗双责”制度,明确教职员工通过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日常管理、行政服务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职责和要求,实现教职员工全员参与德育、全面关心学生健康成长的协同育人机制。尝试推行唐县“‘三大步’全员育人导师制”:全体教师都参与育人、担当育人导师的一项制度,要求学生按照兴趣、爱好和特长等进行小组分配,每个导师负责1—2个小组学生的成长教育,每一位教师都关注学生的成长,对学生的教育要有整体性和一贯性的观念,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教育过程中,从学习、生活、心理到德育的各个环节,采用赏识、关心、疏导和指导的办法,潜移默化地进行“正能量”的输入,构建全方位的德育管理机制,实现从“班主任育人”到全员育人的转变。
六、深化中小学德育科研推动工作。针对新时期教育的规律和特点,把握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加强德育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的研究,参照“励志教育‘三大步’育人模式”,探讨适合我县德育工作发展新形势的科研项目,鼓励发挥班主任、教研人员加大对德育创新方面的研究力度,努力改变教师的育人管理模式,构建重养成、重过程、重学生持续发展的德育教育体系。同时,通过召开中小学德育工作现场会、研讨会,在全县范围内推广先进经验、优秀做法,努力营造人人重视和关心支持德育工作的良好氛围。
七、切实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队伍建设。立足教师全员育人能力的提升,把教师德育培训落实到年度培训计划中,定期开展全体教师的德育、心理健康教育、与家长的有效沟通和家教指导能力培训,组织德育工作交流,不断提升全体教职员工的德育实施水平。全面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建立全县中小学班主任成长共同体,探索以老带新、传帮结合的“新锐班主任—优秀班主任—知名班主任”阶梯培养机制;定期举办全县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大赛,开展中小学校班会公开课活动,不断推广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认真落实班主任津贴政策,把班主任工作经历及绩效作为评先评优、职称晋升的重要条件,鼓励优秀教师长期从事班主任工作,建设一支稳定的校内德育队伍。
八、加强校内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定期举办心理知识讲座、开设心语交流信箱以及心理辅导咨询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引导;加强校内心理辅导室、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建设,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场地;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班团(少先队)活动、家长教育活动、校园文体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等有机结合,建立完善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定期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检测和分析,及时发现需要给予心理帮助的学生,积极化解学生各种心理问题,监控并防范各种突发事件对学生可能产生的影响。引领学生形成勇于面对挫折,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九、构建科学的德育工作评价体系。将中小学德育工作纳入教育督导内容体系,突出学校德育工作成效在考核校长工作业绩、评估办学水平等工作中的权重。推行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校长问责制,在职称评聘、评优评先中,加大向优秀德育工作者特别是从事班主任工作的教师倾斜力度,对师德考核不合格的教师实行年度考核“一票否决”制;积极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完善学生素质综合评价的体系,充分发挥德育评价对学生成长的引导作用。
十、建立健全“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格局。充分挖掘社会德育资源,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格局,形成“共建、共管、共育”的德育模式。通过家校联系会、家长学校举办专题讲座,广泛开展家庭教育的宣传活动,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共同探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好方法、好措施。重点帮扶特殊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关爱学困生、贫困生和留守少年儿童。通过家长委员会、家校联系卡、学校开放日、家访等形式实现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和协调,让学生把在学校训练和培养的好习惯带回家,并能够得到督促与强化,让家长成为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关心、支持,主动会同社区、村民委员会、驻地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各种社会团体积极开发社会德育资源,为青少年提供健康有益的精神食粮。
十一、强化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组织领导。把德育作为关系教育发展全局的战略任务,纳入总体工作规划。教育局成立由局长任组长,主管副局长任副组长,基教股、党办室、团委、青少年活动中心等相关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县中小学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各学校校长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负主要责任,学校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政治核心和保证作用,要成立由校长任组长,政教处、教导处、工会、共青团、少先队、家长委员会负责人为成员的“校级德育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分工,落实责任,齐抓共管以形成强大育人合力。
- 上一篇:民主评议科室活动方案
- 下一篇:校长教师专业知识考试工作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