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示范区创建工作意见
时间:2022-01-18 05:26:50
导语:公共文化示范区创建工作意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为进一步完善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标准,结合我市实际,制订本实施意见。
一、创建示范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目标,大力推进广覆盖、高效能、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公共文化的服务能力、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益,实现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科学规划、以人为本的原则。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部署要求,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集中力量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2.坚持健全制度、创新机制的原则。结合实践,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制度设计研究。注重立足本市,参照国内同类先进城市标准,探索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具有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机制。
3.坚持统筹城乡、整体推进的原则。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密切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和特点优势,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凝聚文化发展的合力。
4.坚持深化改革、争先率先的原则。深化公益性文化单位改革,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能力、创作水平,提升整体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
5.坚持保证基本、惠及全民的原则。切实保障广大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积极探索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普惠、均等的路径、方式、方法,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三)工作目标。到2015年底,完成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任务,基本建成设施网络广覆盖、服务供给高效能、组织支撑可持续、保障措施管长远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使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总体水平处于市领先位置,各项工作均达到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标准。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主要指标
(一)设施网络建设。
1.人均公益性文化设施面积达0.12平方米,公益性文化设施实现市、镇(街道、园区、办事处)、村(社区)三级全覆盖。
2.图书馆人均占有藏书0.6册以上。
3.图书馆平均每册藏书年流通率0.7次以上。
4.图书馆人均年增新书在0.03册次以上。
5.人均到图书馆次数0.3次以上。
6.100%镇(街道、园区、办事处)建有单独设置的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文化站,配置书刊阅览室、多功能活动厅、艺术培训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点、电子阅览室、展览展示室、老年和少儿活动室、体育健身室等8个以上功能活动室。
7.100%行政村(社区)文化活动室面积不低于100平方米,每个文化室都建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点和农家(社区)书屋。
8.市、镇(街道、园区、办事处)、村(社区)三级建有标准配置的公共电子阅览室,拥有电脑数量分别为:市图书馆30台,市文化馆、镇(街道、园区、办事处)综合文化站各10台。
(二)公共服务供给。
1.各级公共文化设施电子阅览室为社会公众提供免费上网服务时间每周不少于42小时。
2.图书馆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56小时。
3.文化馆(站)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48小时。
4.市年均组织开展全市性各类文体活动10项以上,向基层送戏400场次、送电影2300场次;各镇(街道、园区、办事处)年均组织开展各类文体活动不少于10项,基本实现每个行政村每年看4场以上文艺演出、每月看1场以上电影标准。
5.市图书馆、文化馆、锡剧团各配备1台流动服务车。
6.市图书馆每年下基层服务次数不低于60次。
7.市文化馆人均每年下基层培训、辅导不少于60天。
8.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现市镇村全覆盖,城乡居民可通过基层服务点享受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的资源服务。
(三)资金人员配备。
1.完善公共文化经费投入机制,每年各级财政文化事业经费增幅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占财政总支出比重达2%以上。
2.在各镇(街道、园区、办事处)综合文化站中配备2名以上事业编制的文化专职人员,每个行政村和社区配备1名文化管理员(文化指导员)。
3.市级文化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数占职工总数80%以上。
4.文化事业单位在职员工参加脱产培训时间每年15天以上,镇(街道、园区、办事处)、村(社区)文化专兼职人员参加集中培训时间每年不少于5天。
三、创建示范区的重点和主要任务
(一)创建重点。
1.持续推进设施网络建设。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市镇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条件。
2.增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全面提高公共文化产品服务供给能力,切实保障城乡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3.提升服务的专业化水平。结合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推动图书馆、文化馆等公益性文化设施的专业化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开展基层公共文化从业人员在职培训。大力吸引高层次人才,探索职业准入的实现方式,使人才结构更趋合理,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进一步提高。
5.完善经费保障机制。以保障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为突破口,增加投入总量,改善经费结构,提高投入效益,逐步形成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保障体系。
6.深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探索建立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团体积极参与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逐步建立行为规范、激励有效、人尽其责、富有活力的公共文化内部运行机制。
(二)主要任务。
1.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建设。进一步向基层、农村深入,全面改善基础设施条件,逐步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
(1)实施市文化馆、图书馆达标建设。根据《文化馆建设标准》、《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要求,加强市文化馆、图书馆建设,使两馆继续保持在国家一级馆行列。
(2)实现公益性文化设施全覆盖。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市和谐文化建设行动纲要〉的工作意见》(靖发[2008]42号)和《2012-2015年市文化建设行动计划》(靖政发[2012]30号)精神,着力推进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加强城市新建社区文化活动室、新型农村社区(集中居住区)文化活动室建设。
(3)实现公共电子阅览室全覆盖。依托图书馆总分馆建设,推进标准配置的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到2015年底,实现公共电子阅览室市、镇(街道、园区、办事处)、村(社区)三级全覆盖。
(4)完善政府统筹文化设施的建管用机制。根据文化部《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标准》等文件要求,全面推进图书馆、文化馆(站)、村(社区)文化室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文化阵地管理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发挥基层文化载体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2.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网络体系建设。把强化服务能力、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服务效益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网络体系建设的战略重点,在提高设施利用率和服务专业化水平上取得明显突破。
(1)实施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按照《市关于积极构建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靖政发[2010]139号)要求,采用以市图书馆为总馆,镇(街道、园区、办事处)图书馆为分馆,实行资源共享、协同采编、统一检索、通借通还的总分馆模式,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
(2)实施文化惠民活动品牌创建系统工程。从群众需求出发,依托“戏舞乡村”文化下乡活动和骥江大舞台独特优势,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广场群众文化活动,做优做强一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较大影响力的文化节庆活动,推动文化惠民活动向纵深发展。
工程之一:做亮做强重大品牌文化活动,打造传承历史文脉,彰显地方特色的品牌文化活动。通过举办文艺节、美食节、戏剧节等重大活动,积极构筑立体、多维、开放的历史文化节庆平台,擦亮“文化”的城市名片;通过举办“市民读书节”等活动,提高全民素质,打造学习型城市,弘扬“聚沙成洲,奋发超越”的精神。
工程之二:加强“省特色文化之乡”和省文化示范镇的建设。按照“一镇一品、一镇多品”以及“一村一品”的发展战略,发挥各自特长和优势,展示乡土文化底蕴和风貌,打造各具特色的品牌。鼓励举办各类农民文化艺术活动和镇(街道、园区、办事处)、村(社区)文化节,确保每个镇(街道、园区、办事处)有一个文化广场,有一支以上能够独立开展活动的业余文艺团队,有一项独具特色的文化活动品牌。
工程之三:根据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及进城务工人员等社会群体的需要,积极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文化惠民活动。
(3)强化弱势群体和特殊人群服务。根据《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要求,继续推进图书馆、文化馆(站)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制度,确保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向弱势群体和特殊人群开放,完善方便残疾人以及老年人、少年儿童的活动区域和服务项目。
3.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坚持普及与提高并重,在加快基础性技术普及和升级改造的同时,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以技术创新促进管理创新、服务创新。
(1)加快农村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集中和整合农家书屋、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共享工程基层点的资源,建立“农村公共信息服务中心”,为农村提供较为专业化的、普遍均等的公共信息服务,到2015年底,全面完成农村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2)建设地方特色数字资源库。依托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立网上图书馆、网上文化馆,远程指导群众活动,提供以多种方式共享文化信息及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资源的服务。
(3)积极推进电影数字化建设。在市中心城区合理布局4-5家规范化数字电影放映院的基础上,逐步在人口较多的镇(街道、园区、办事处)建立数字电影放映院,鼓励有条件的重点镇(街道、园区、办事处)建设多厅数字影剧院。
(4)大力实施“2131”工程。巩固和完善农村数字电影流动放映体系,按照农村“2131”工程要求,确保每个行政村(社区)每月免费放映一场电影。
4.人才队伍建设。结合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际,“十二五”期间,人才队伍建设要在全面提高从业人员职业素养、职业技能,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和吸引高端人才方面取得突破。积极探索职业准入方式,为造就一支数量合理、结构优化、素质优良、有良好职业道德与服务能力的人才队伍奠定基础。
(1)实行基层文化从业人员定期培训制度。根据我市《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市引进和用好优秀人才暂行办法》的要求,将培训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将培训范围覆盖到全市从事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人员,逐步实现全员持证上岗服务。
(2)加强重点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研究制定较为科学、合理的重点文化人才评价标准和奖励机制。按文艺创作、文艺表演、文化产业、图书管理、书画创作、文化研究、艺术教育、文化遗产保护等类别,对相关人员进行重点培养。
(3)建立健全扶持激励机制。通过“以奖代补”等形式,加大对产生重大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的文化艺术精品和文艺拔尖人才的奖励和扶持力度,努力形成出人才、出成果的互动双羸格局。
5.理论建设和学术研究。坚持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依托市图书馆、文化馆、锡剧团和各镇(街道、园区、办事处)文化站,重点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的制度设计研究和各类学术研究,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专业水平。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组织支撑体系。建立健全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适应的,由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团体积极参与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成立以市政府领导为组长,各镇(街道、园区、办事处)、市文广新、财政、住建、规划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出台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的相关文件,强化业务管理部门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中的专业指导功能。
(二)落实文化经济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已出台的各项文化经济政策,加大公共财政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将文化事业经费、基本建设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加大对城乡基层文化事业发展建设的有效投入,建立完善重大公共文化项目专项投入的良性运营机制,健全公共文化事业财政投入绩效考评机制。市级文化事业经费在原有拨款的基础上,逐步增长,增长幅度不低于当年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
(三)创新文化体制机制。按照国家、省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部署和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各类文化主体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努力形成文化建设多元投入、协力发展的新格局。深化公益性文化单位改革。对图书馆、文化馆等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单位,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要求,深化劳动人事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等改革,切实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效益。
- 上一篇:加强文化宣传工作意见
- 下一篇:统计机关党建工作要点
精品范文
10公共卫生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