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县调解体系工作意见
时间:2022-07-29 08:42:30
导语:全县调解体系工作意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为认真贯彻《关于印发<关于构建大调解工作体系的意见>的通知》精神,进一步做好我县“大调解”工作,实现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效衔接,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结合我县实际,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构建大调解工作体系的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1、基本原则。坚持党政主导、部门协作配合,整合资源和力量,统筹解决大调解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坚持重在基层、依靠群众,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以乡镇、村(居、社区)为重点,从人民群众最关注的问题入手,条块联动、协调配合,形成整体合力;坚持依法调解、自愿调解,把调解贯穿于解决民事纠纷,处理行政争议、劳动人事争议和司法诉讼的全过程,尊重当事人意愿,引导当事人互谅互让;坚持依法调解、公正高效,依照法律法规、政策和公序良俗进行调解,做到合法、合理、合情,严格调解制度,提高调解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坚持预防为主、源头治理,立足抓早、抓小、抓苗头,努力使纠纷早解决,矛盾不上交,切实把各类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2、工作目标。建立覆盖乡镇、村(居、社区)和各部门、各行业的调解组织网络,定期排查掌握群众身边的婚姻家庭、邻里等常见性、多发性矛盾纠纷,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涉及民生类、经济社会发展类、历史遗留类的矛盾纠纷,以及容易引发“民转刑”案件和重大群体性事件或集体上访的矛盾纠纷等,实现调解工作全覆盖。大调解工作整体效能充分发挥,调解工作全面加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仲裁调解、企事业单位内部调解组织职责明晰,衔接有序,工作规范有效。调解成功率明显提高,做到“小纠纷不出村(居、社区)、大纠纷不出乡镇、重大矛盾纠纷不出县”,“民转刑”案件、越级上访案件和涉法涉诉信访案件明显下降,防止重大群体性事件、恶性“民转刑”案件和集体赴省进京上访事件的发生,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二、全面构建大调解工作体系
3、建立县级领导组织。成立县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其办公室设在县司法局。建立由法律专家、经验丰富的调解员、司法干部等组织的县人民调解指导中心,对全县人民调解工作进行指导并督促检查矛盾纠纷的处理,负责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疑难纠纷的调解工作。同时要在矛盾纠纷易发多发的重点领域、行业建立劳资矛盾、医患纠纷、交通事故、妇女儿童维权、消费侵权、校园事故、环境污染、物业管理等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2011年要建成妇女儿童维权、医患纠纷、劳资矛盾、校园事故专业性调委会,2012年要建成消费侵权、交通事故、环境污染、物业管理等专业性调委会,形成严密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大调解组织网络。
4、建立乡村工作平台。要继续加强以基层司法所为平台的乡镇综治中心建设,并依托综治中心开展大调解工作。进一步健全完善乡镇、村(居、社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领导组织和人民调解委员会。乡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由司法所所长担任,成员包括辖区各村(居、社区)调委会主任及志愿者,也可以聘请相关职能部门和其他社会组织的人员及专业人士担任调委会委员。按照“六统一”的标准,进一步健全村(居、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根据需要可以在辖区的公安派出所、信访办、法庭等处理社会矛盾纠纷较多的地方设立工作室,负责对直接受理的纠纷进行调解;协调各相关部门对涉及多领域的复杂纠纷进行调解;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重大纠纷苗头和社情民意;开展普法宣传工作,提高公民守法意识,减少矛盾纠纷发生。
5、加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衔接。一是建立矛盾纠纷处理责任制度,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在“大调解”工作中的作用。各相关部门应当明确解决纠纷的工作机构,制订和完善纠纷解决程序,依法妥善处理与本部门职能相关的纠纷。建立首问负责制和督办制,对依法应由本部门处理的纠纷,应当履行职责,依法及时处理;对涉及到其他职能部门的纠纷,应当告知当事人处理途径,并主动与相关部门联系,做好配合,帮助解决问题;对随时有可能激化或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影响社会稳定的纠纷,应当立即采取必要的缓解或疏导措施,并及时向上级和有关部门反映。二是加强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之间的衔接配合。要建立协作、对接、引导、委托等制度,实现“大调解”的无缝对接。要加强人民调解与相关部门的联系,指定法律工作人员担任人民调解联络员,协助相关部门调解疑难矛盾纠纷。人民调解员在化解矛盾纠纷时,也可邀请法官和行政调解人员参与调解工作。要加强人民调解进单位(部门)工作。如人民调解进法院,在法院设立人民调解工作室,对法院受理的符合人民调解工作范围、当事人同意调解的民事纠纷,依法进行调解;人民调解进公安派出所和交管大队,在公安派出所和交管大队设立人民调解工作室,对公安机关处理的治安案件、交通事故的民事赔偿部分,且当事人自愿调解的,依法进行调解。
6、建立健全诉前调解。人民法院在审理民事纠纷案件过程中,提倡按照“调判结合、调解优先”的原则,努力促进民事案件的和解。对未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的常见性、多发性简单民事纠纷,倡导当事人通过人民调解解决矛盾纠纷,但当事人一方不同意的,由人民法院立案受理。对于进入诉讼程序,适宜以调解方式解决的民事案件,在征得当事人的同意后,可以委托人民调解委员会对案件进行调解,受委托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及时向委托的人民法院通报调解情况。对有关确认人民调解协议法律效力的案件,人民法院依法审查确认。一方当事人拒绝履行的,另一方当事人可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切实保障人民调解工作的社会公信力。
三、健全和完善大调解的运行机制
7、实行联调联动。乡镇统筹协调,整合各种调解资源和力量,实现联调联动。实施综治、信访、司法、调解、警务、民政、妇联、劳动、安全生产、应急等“十位一体”的工作模式,设立综治、司法、调解、信访四个服务窗口,对矛盾纠纷统一受理、集中梳理、归口管理、依法处理、限期办结。实行首问负责制,对依法应由最初受理部门调处的,由该部门负责;对应由其他部门调处的,应当告知当事人,并负责联络有关部门受理;对法律关系复杂、涉及多个部门的,由最初受理的部门提请大调解组织协调解决;本级大调解组织无法协调的重大复杂矛盾纠纷,报上一级大调解组织指定有关部门协调解决。对影响重大或涉及全局性、有组织化倾向的矛盾纠纷,实行党政领导和单位领导包案解决,根据矛盾纠纷的不同情况,组织公(安)调对接、仲(裁)调对接、检调对接、援调对接、诉调对接,以及与行业、系统的调解对接工作,联调联动,保证所有矛盾纠纷都有调解出路,各类调解方式都能充分发挥作用。
8、坚持分级调解。根据矛盾纠纷的类型性质、涉及范围和区域,确定由相关层级和部门来调解。村(居、社区)重点做好民间纠纷的调处工作;乡镇、部门(系统)主要调解较为疑难的或跨村(居、社区)的矛盾纠纷,确保矛盾纠纷不出乡镇、部门(系统)。县重点调解乡镇调解不了的疑难的社会矛盾、涉法涉诉矛盾纠纷、改革发展和社会管理中出现的影响较大的矛盾纠纷,对涉及人员多、领域广、情况复杂的重大矛盾纠纷,协调有关部门相互配合,采取多种方法进行调解。人民调解委员会对受理的矛盾纠纷,属于人民调解范畴且能当场结案的必须当场结案;不能当场结案的,应当实行“三三调解制”,即在征得当事人同意后,按照村民组、村(居、社区)、乡镇三级,逐级调处三次,确实不能化解的方可逐级移交上一级人民调解委员会。对一时解决不了的,应及时报告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并提请所在地大调解组织协调有关方面协调解决;对调解不成,可能进入诉讼程序的,应当告知当事人解决途径;对随时有可能激化或造成严重后果、影响社会稳定的,应采取必要措施进行缓解或疏导,并及时报告所在地大调解组织。
9、积极主动排查。坚持“预防走在排查前,排查走在调解前,调解走在激化前”的原则,强化预防意识,通过全面排查、深入分析、准确研判,防止矛盾纠纷的发生和激化。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员熟悉社情民意的优势,定期开展排查化解工作。对容易引发矛盾纠纷的涉稳因素,要密切关注,实行跟进排查。村(居、社区)每周排查一次,乡镇每半月排查一次,县每月排查一次,及时全面掌握辖区内的矛盾纠纷信息。重大节日、重要活动和敏感时期要集中排查,实行每日一报和“零报告”制度。要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尤其是要制订《县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办法》,对制定的决策和部署进行全面的稳定风险评估,对评估没有通过的决策,原则上不予实施。确需实施的,要提前制定预案,组织力量,及早介入,及时防控,防止矛盾发生或激化。
10、建立督查督办和定期通报制。对分流到各职能部门、相关单位的矛盾纠纷,要落实登记、交办、承办、销案各个环节工作,建立工作台账,实行全程督查督办。并根据性质、涉及范围、人数、重大复杂程度确定调处期限,限期调结。对已调结的重大矛盾纠纷要进行回访,督促调解协议的履行,听取有关意见建议。对超过规定期限未调结的,有关单位要说明原因,确定下一步调解方案。要定期进行工作情况通报,对无特殊原因久拖未结的,督促调解单位或牵头单位限期调结。
四、强化大调解工作保障措施
11、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部门要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夯实党的执政根基的高度,充分认识构建大调解工作体系的重要意义,切实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纳入党政“一把手”工程。要建立矛盾纠纷分析研判制度,党政主要领导对可能影响本地区社会稳定的重大矛盾和突出问题,要亲自过问,包案到人,定期分析研究,及时予以解决。综治办要充分发挥工作体制机制优势,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推动落实“一岗双责”,把化解矛盾纠纷的责任分解落实到党政领导班子成员身上。
12、加强队伍建设。健全完善人民调解员选任、聘任制度,按照《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中人民调解员选任条件,通过民主选举、聘任等方法,将政策法律水平高、年轻有为、公道正派、热心人民调解工作,在群众中有一定威信的人员充实进调解队伍。积极吸纳离退休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公证员、法律工作者参加调解组织,不断优化调解员队伍的知识结构,逐步形成一支专职调解员队伍。根据形势发展,积极招聘热心调解事业、熟悉法律和专业技术知识、有较强的群众工作能力的人,组建专业化调解员与志愿者相结合、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较为合理的高素质人民调解员队伍。积极吸纳乡村老党员、老干部、老模范、老教师、老军人等“五老”参加调解工作。加强调解人员的教育培训和管理。县人民调解指导中心每年要集中培训调委会主任一次,各乡镇调委会每年要通过以会代训、旁听审判、担任人民陪审员和“以案代训”、“观摩调解”等活动培训人民调解员3到4次。继续推行人民调解员持证上岗、调解技能竞赛、首席调解员评比等做法,不断提高调解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和调解技巧。
13、开展宣传教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制宣传和法治理念教育,坚持集中宣传教育和“以案说法”相结合,增强人民群众遵纪守法和依法维权的意识,引导人民群众把调解作为解决矛盾纠纷的首要选择。要将人民调解与普法依法治理、安置帮教、社区矫正、法律援助等相结合,通过事前讲法,事中析法,事后明法,促进矛盾纠纷的化解;注重运用法律援助手段,稳控缓解当事人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对立情绪。广大调解员要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加强学习,切实把搞好大调解工作作为新形势下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生动实践,不断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特别是要带着感情去调解,打消隔阂,鼓励互让互谅、谅解和解,架起党群之间、干群之间、群众之间的连心桥梁,促进调解取得实效。
14、落实经费保障。建立健全人民调解经费保障机制,将司法行政机关指导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人民调解员工作经费、人民调解员补贴经费和专职调解员经费列入县级财政预算,切块由县司法局掌握使用。建立个案补贴机制,依据矛盾疑难程度分为简单矛盾、一般矛盾、疑难矛盾、特殊矛盾四类,分别按50元、100元、200元、500元标准发放个案补贴,由县司法局每季度评定发放一次,乡镇财政原则按1:1配套落实。乡镇要按照有组织、有阵地、有人员、有制度、有措施、有实效的“六有”要求,加大对村级调委会建设的投入。
15、实行考核奖惩。要按照一把手“负总责”和班子成员“一岗双责”的要求,把构建大调解工作体系、化解矛盾纠纷工作绩效纳入综治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对调解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组织领导不力、调解工作不落实,导致矛盾纠纷突出的,进行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对因工作不力或隐瞒情况,酿成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案件和群体性事件的,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票否决”,并追究有关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
- 上一篇:当代林业与低碳经济发展
- 下一篇:现代文学理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