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特长生管理意见

时间:2022-07-22 10:42:27

导语:教育局特长生管理意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教育局特长生管理意见

为进一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扎实推进我市体教结合工作,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现就我市中小学体育特长生管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规范体育特长生招生工作

(一)高中阶段学校体育特长生招生工作

1、体育专项特色学校、传统项目学校招收体育特长生以本校体育特色项目和传统项目为主,兼顾其他项目。招生计划原则上为当年学校统招生总数的3-5%,集体项目招生计划不少于10人。省、市示范高中招收体育特长生参照上述政策执行。普通高中体育特色班招生计划原则上不少于30人。

2、报考省示范高中体育特长生的,考生初中毕业学业统一考试成绩不得低于当年市或县(市)普通高中统招生录取最低分数线,具体录取标准由招生学校制定并报市(县、市)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后执行;报考非省示范高中的体育专项特色学校、传统项目学校体育特长生及普通高中体育特色班的,考生初中毕业学业统一考试成绩应当不低于当年市或县(市)普通高中统招生录取最低分数线的80%。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应当达到普通高中录取要求。对获得省级单项比赛前三名的优秀体育苗子或获得二级运动员证书的学生,经测试可适当降低条件,由体育专项特色学校、传统项目学校照顾录取。职业高中(中专)类体育专项特色学校,传统项目学校体育特长生的录取条件由学校自主确定。

3、体育专项特色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省示范高中体育特长生的体育专业测试项目和标准,由县(市、区)教育、体育主管部门及招生学校共同制定,可由县(市)招生考试机构统一组织测试。普通高中体育特色班可不单独组织专业测试,考生初中毕业学业体育考试成绩达到总分90%的,认定为专业测试合格。

体育特长生提前单独录取。录取后,招生学校要与录取的体育特长生及家长签定参加训练、比赛的协议,体育特长生在校期间违反协议的,按照协议约定处理。

4、普通高中录取的体育特长生,收费标准按照统招生标准执行。体育特长生考入高等体育院校或高等学校体育系、运动系情况纳入所在学校高考评价内容。

(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育特长生招生工作

1、根据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审计署《治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的八条措施》(教基一〔2012〕1号)、《省贯彻〈治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的八条措施〉实施方案》(皖教基〔2012〕9号)规定,除经省教育厅批准的可在本辖区内招收体育特长生的学校以外,义务教育学校一律不得以体育特长生的名义招收学生。经省教育厅批准的义务教育学校招收体育特长生的比例不超过学校当年招生总数的15%。

2、县(市、区)教育主管部门要制定本辖区初中学校招收体育特长生办法,建立健全体育特长生资格确认制度。招收体育特长生的学校、项目、招生计划、录取办法和程序等报市教育局备案后及时向社会公布。

3、体育特长生体育专业测试的项目和标准,由县(市)、区(开发区)教育、体育主管部门以及招生学校共同制定,并组织测试录取工作。严禁学校以招收特长生的名义收取任何费用。

4、不断规范体育特长生招生行为,严禁公办中小学跨行政区招收体育特长生,严禁学校以招收体育特长生为名招收择校生,严禁以选拔性文化考试(测试)等方式录取体育特长生。

5、跨本学区录取的体育特长生,享受与本学区适龄儿童少年同等待遇。学校要与录取的体育特长生及家长签订参加训练、比赛的协议,义务教育阶段体育特长生在校期间如违反协议,按协议约定处理,但不得开除学生。

二、进一步完善体育特长生培养机制

(一)不断加大初中和高中阶段省级体育专项特色学校、省级传统项目学校招收优秀体育特长生力度。积极推行“市队校办”运行机制,力争5年内将同一项目的优秀体育特长生相对集中到1-2所学校,积极打造我市学校体育项目品牌。

(二)健全体育特长生管理、监督措施。全面履行与体育特长生签订的就读协议,合理安排运动训练和文化课学习时间,保证学习和训练质量,处理好教学活动与运动训练的关系。将运动训练、竞赛和输送运动员的成绩作为评价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学校教育教学综合评估指标。

(三)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在体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承办运动队。经批准成立运动队的学校,市教育、体育主管部门在组队经费、参赛补贴和表彰奖励等方面给予支持。

三、进一步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一)县(市、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要认真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积极开展学校体育工作。重视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加大体育教师的培训力度,合理配备体育训练师资力量,切实保障体育专项特色学校、传统项目学校的体育教师编制,积极引进与学校项目对口的体育院校优秀毕业生。

(二)县(市、区)体育主管部门要安排项目教练员定期到体育专项特色学校、传统项目学校、“市队校办”学校(班),参与学校运动员的选材和训练计划的制定,并负责学校一定的课余训练指导任务。

(三)积极推进学校体育教师参与体育教练员职称评审工作。县(市、区)教育主管部门要将学校体育教师业余训练工作量纳入绩效考核内容,制定训练补助标准、考核办法和输送、参赛奖励政策,激励广大体育教师积极投身业余训练工作。

四、进一步强化体育特长生管理组织领导

(一)市、县(市、区)教育、体育主管部门应当成立中小学体育特长生管理工作领导机构,统筹协调本辖区的体育特长生管理工作,制定具体实施办法,确保体育特长生管理工作平稳有序。

(二)加强对体育特长生招生工作的指导和督促,将体育特长生管理工作纳入体育专项特色学校、传统项目学校考核重要内容,对管理工作不力的给予通报批评、责令整改直至取消体育专项特色学校、传统项目学校称号。

(三)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各司其职,高度重视和支持体育特长生招生、管理和培养工作,共同创造“体教结合”工作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