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委乡村建设工作意见

时间:2022-07-18 06:34:13

导语:区委乡村建设工作意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区委乡村建设工作意见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的部署要求,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结合我区实际,现就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目标,强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十七届三中全会对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十七届五中全会对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提出明确要求。省市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意见,强调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以加快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突出科学制定规划、加强住房建设、发展生态经济、加强环境整治、改善生活条件、完善公共服务、倡树文明新风等七大工作重点,在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上下更大的功夫。“十一五”以来,全区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关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部署要求,实施了新农村建设“十大行动”,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提升,小城镇面貌发生深刻变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蔚然兴起。但也要看到,我区不少地方村容村貌还有待改观,农村文化生活还不够丰富,农业发展方式还较为粗放。加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是落实省市部署要求的实际步骤,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改善农村民生的重点任务,是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也是广大农民群众的热切期盼。各级党委、政府要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农民群众的新期待,充分认识建设生态文明乡村的重要意义,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团结带领农民群众创建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二、总体要求、指导原则和任务目标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按照全市加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和实施“乡村文明行动”的统一部署,结合实际,以统筹城乡发展“七大工程”为抓手,着重从加强环境整治、科学制定规划、突出“两大工程”、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活条件、完善公共服务、倡树文明新风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加强资源整合,完善政策措施,创新形式机制,努力把广大农村建设成为产业生态高效、环境优美宜居、生活文明健康的美好家园。

(二)指导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着眼于顺应农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从各地实际出发,凸显地域特色和人文风貌,实事求是,注重实效。

坚持党政主导,农民主体。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有关各部门单位分工负责,突出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重视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尊重农民意愿,做好群众工作,严防强拆强建,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建设的积极性。

坚持统筹规划,协调推进。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相结合,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结合,统筹推进产业发展、社区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整合各方面的力量,有重点、有步骤地集中实施。

(三)任务目标

1.力争短期内,使全区农村环境卫生状况有一个大的改善,初步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年内完成市里分配的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任务,城中村改造步伐明显加快,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区内的村庄全部启动农房建设。

2.到2015年,全区有相当数量的乡村达到生态文明标准,其中新型农村社区、历史文化名村及生态特色村全部达到生态文明标准,经济发达街、镇基本完成建设任务;南部山区建成1个以上“旅游综合体”,其他的“旅游综合体”要尽早完成修建性详细规划,并压茬启动,全部实施;重点城镇中有2个成为在市内有较大影响的强镇。

3.到2020年,南部山区生态保护与建设成效更加明显,以生态旅游为主导的绿色产业更加发达;所有街镇驻地村和60%以上的中心村达到生态文明标准,其他村半数左右达到生态文明标准,农村环境面貌更加整洁,生态产业体系更加健全,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完善,村风民俗更加文明。

4.到2025年,全区农村基本实现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目标。

三、工作重点

加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要全面准确地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搞好与统筹城乡发展“七大工程”等已有工作部署的衔接配合,进一步突出重点,统筹推进。

(一)加强环境整治。村容整洁是对生态文明乡村最基本的要求,推进环卫下乡是乡村文明创建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把垃圾清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环节,集中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行动,全面排查各类垃圾死角,重点对进出村道路、房前屋后、沟渠河道、田间地头等区域的垃圾死角进行清理,确保今年底全区农村环境卫生有较大改善,力争尽早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探索低成本、可持续的农村垃圾、污水处理机制,引导农民对垃圾进行分类,逐步实现垃圾集中处理,实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要建立完善“户集、村收、街镇运、区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理体系,添置垃圾桶等环卫设施,合理设置垃圾收集点,加快转运站建设,搞好收集车辆采购与管理。切实完善村庄排水设施,搞好农村河道、沟渠、坑塘综合治理。对养殖场、厕所产生的污水,要积极采取沼气池、氧化池等适当方式集中处理。加快生态农业与农村新能源示范区、街镇建设。健全完善城乡环境整治运行机制,实现城乡环境整治的长效化和制度化。

(二)科学制定规划。一是抓紧编制、修订村庄规划,努力实现村庄规划全覆盖。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充分体现生态文明理念,充分考虑人口增减、经济条件、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环境承载能力等因素,宜合则合、宜分则分,宜楼则楼、宜房则房,进一步优化村庄空间布局,明确保留和迁并的村庄,确定中心村和新型农村社区的数量和规模。加强对历史文化名村和生态特色村的保护、建设和提升工作。对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拟发掘建成历史文化名村的保留村庄,由所在街、镇人民政府负责提出申请,并按相关程序进行论证、报批。对具有一定生态基础条件、拟整治建成生态特色村的保留村庄,由区人民政府负责审定。积极稳妥地推进村庄整合。切实加大对小型村、自然村、偏远村的迁并力度,以土地利用率低、空心化明显、破旧房屋比较集中的村为突破口,搞好中心村和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二是高标准规划设计“旅游综合体”和重点提升城镇。要编制南部山区旅游专项规划,明确“旅游综合体”的布局和定位,加强重点城镇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确保年内五峰山街道办事处率先启动“旅游综合体”项目尽快启动并形成实物工作量。三是搞好相关规划之间的衔接协调,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引领调控作用。按照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新要求,进一步搞好镇村体系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规划的衔接,做到长远规划、统一规划、精细规划。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可以分步实施,一时办不到的,留足发展空间。强化规划管理,区、街镇要全面加强规划实施的督导检查。

(三)突出“两大工程”。坚持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积极推进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突出抓好山区生态建设和重点城镇提升“两大工程”。一是山区生态建设工程。围绕保护生态、富民惠民基本目标,实施“减人、兴业”两大战略,以生态休闲旅游产业为主导,以“旅游综合体”建设为突破口,实行山、水、路、景、商、娱、居统一规划,使游览区、产业区、新社区和谐布局,逐步将南部山区建设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绿色产业兴旺、人民生活安康的生态功能区和兼具丰富文化内涵、独特山水景观的休闲宜居旅游区。严格控制南部山区人口总量和分布,加强政策引导和调控,促进人口按规划向新型居住区集中,加大有序外迁力度。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南部山区的生态优势和资源禀赋,加快构建以生态休闲旅游产业为主导、山区现代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相辅助的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努力实现生态保护与产业振兴协调发展。二是重点城镇提升工程。按照统筹规划、完善功能、凸显特色的要求,实施“兴业、聚人”两大战略,健全产业支撑体系,增强公共服务功能,提升城镇聚集带动能力,实现以城带乡一体化发展。把培育壮大城镇产业体系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来抓,以优势产业为基础,以重大项目为龙头,规划建设一批符合国家政策和城乡规划的产业园区,推动清洁生产、集群发展,促进城镇提升与产业兴旺良性互动。对“两大工程”内的新型农村社区,本着方便农民生产生活、尊重农村风俗习惯、突出地域文化特色、促进农村产业调整的原则,参照城市社区标准,统筹安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周边环境建设,同步配备水电、硬化道路、设置路灯,敷设排水管线或沟渠,进行绿化美化,有条件的配备管道供气、集中供热设施,综合配置科教文卫、治安、社保等设施,让广大农民群众生活更舒适、更便利。

(四)发展生态经济。与实施产业体系振兴工程结合起来,重点突出蔬菜、畜牧、林果花卉、种苗等四大产业,构建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高效农业,积极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区,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严格控制农药、化肥、添加剂等的使用,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着重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促进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大力实施加快农民增收工程,采取综合措施,千方百计实现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加快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收入。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在产区布局,兴办低耗、低排的乡村工业和服务业,发展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业,推动城乡产业融合,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现农民充分就业,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房建设,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充分利用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带来的机遇,积极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以生活方式更新促进生产方式转变,加快形成农民多元化增收长效机制。

(五)改善生活条件。与实施基础设施强化工程结合起来,提高村村通标准,抓好管理和养护工作,使各项惠民工程发挥持久效用。抓好农村公路改造保通,加快农村道路由“村村通”向网络化发展,使村庄基本实现“四通五化”(通水、通电、通路、通宽带网,实现硬化、净化、亮化、绿化、美化)。逐步实现城乡供水网络化、一体化,提高水质,确保农村饮水安全。抓好农村电网改造。加快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步伐,搞好造林绿化。加快燃气管网和配套设施向农村延伸。全面启动中小河流治理,突出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着力推进水生态保护和水环境治理。完善农村防灾减灾体系。研究开发和推广适合农业、农村、农民使用的先进适用技术、设备、设施,用现代科技支撑生态文明乡村建设。

(六)完善公共服务。与实施新型社保覆盖工程结合起来,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基本医疗养老保障水平。健全完善农村低保和五保供养制度,加快构筑城乡一体、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阳光民生救助体系。实施学前教育普惠工程,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和均衡发展水平,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所有农村社区达到有“两委”办公场所、有综合服务中心、有卫生室、有计划生育工作阵地、有综治办、有警务室、有文体活动场所、有便民超市和服务业发展小区、有专业合作组织和志愿者服务队伍。其他村庄达到基本公共服务便利化。发挥乡镇事业站所和供销社作用,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七)倡树文明新风。积极实施“乡村文明行动”,全面搞好乡村文明创建工程,努力用文化知识、典型示范、文明创建和乡规民约引导人,教育农民群众养成生态文明的生产生活生育方式。以村风、民俗、习惯为重点,积极推进移风易俗,形成文明进步向上的新风尚。要以关爱、互助、诚信为重点,开展多种形式的道德教育和实践活动,培育和睦友善的新关系。以科学、卫生、健康为重点,广泛开展科学知识普及活动,建设科学文明健康的新生活。以守法、有序、安全为重点,广泛开展平安村庄建设,营造安全稳定的新秩序。以服务、设施、阵地为重点,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多样、便民、共享的乡村特色文化服务新体系。

四、政策措施

(一)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十二五”时期,市财政对2个率先启动“旅游综合体”和4个重点提升城镇继续给予支持,今年安排5000万元,并逐年增加。区、街镇两级财政要努力增加新农村建设投入,按要求搞好资金配套。要加大对南部山区基层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对基层政府基本运转经费缺口部分,由市、区两级给予补助。

(二)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政策。国土资源部门要及时保障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用地需求,并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优先申报实施率先启动“旅游综合体”和重点提升城镇范围内的增减挂钩试点项目。鉴于南部山区农民宅基地面积偏小、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总量偏少、农民收入偏低、建设成本较高等原因,适当提高从南部山区调剂到市区的挂钩节余指标有偿调剂费,以体现对南部山区保护发展的支持。

(三)拓宽投融资渠道。积极发挥现有市级投融资平台的功能,充分利用市政府已与省农发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的有利条件,以“旅游综合体”、小城镇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节余的挂钩土地指标收益质押融资,确保农房建设启动资金需求。同时,放大小城镇建设和水利建设资金,力争重大工程项目早日建成,提前受益。区、街、镇要主动与市级投融资平台对接,争取设立子项目,多元化融集资金,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四)鼓励扶持产业发展。建立南部山区生态补偿机制,落实南部山区退耕还林补贴、荒山绿化开发等政策,鼓励林果苗木花卉、森林旅游、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发展。积极搞好招商引资,引导城市企业向重点城镇进行产业转移和项目拓展。深化农村土地、产权、投融资等各项改革,创新农村经营体制。组织各驻济商业银行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项目对接,发挥好农信社、邮政储蓄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支农惠农的优势,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更多资金支持。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完善农村社会信用体系,增强农村金融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在推进新型农村社区综合经营服务和农业生产系列化经营服务方面的作用。

(五)促进项目区农民培训转移。一是帮助南部山区“旅游综合体”项目区内农民有序外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将“旅游综合体”项目区内愿意转移就业的农民逐一进行登记,优先安排职业技能培训,并积极推荐就业;林业、水利、交通、环卫等部门要通过购买护林员、水库巡查员、道路养护员、保洁员等公益岗位,多渠道安置就业;区住房和城市建设委员会要借鉴外地先进做法,尽快提出将率先启动“旅游综合体”项目区内、在中心城区有稳定收入来源并已退出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农民工家庭纳入住房保障范围的具体办法,报区政府研究确定。二是加大农村人口向重点提升城镇居民集聚转化力度。要将已在城镇稳定就业并建立劳动关系的农民工及其家属,全部纳入城镇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范围。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区内,自愿退出宅基地使用权进入城镇落户的农民,按退出合法宅基地面积和挂钩节余指标有偿调剂费标准给予适当补偿。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具体补偿标准和实施细则。对迁入城镇的农民长期保留农村承包地、林地受益权,5年内继续按农村户口享受计划生育有关奖励政策。

(六)开展扩权强镇试点。要将“旅游综合体”所在街道和重点提升城镇作为扩权强镇试点镇,依法赋予其在投资审批、工商管理、社会治安等方面的行政管理权限。在试点镇范围内收取的规费和土地出让收入,地方留成部分向试点镇倾斜。通过试点,积极破解试点镇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体制机制障碍,着力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他们在区域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为加快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创造有利条件。

(七)加强资源整合。各级各部门要按照“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变、统筹使用、各司其职、形成合力、各计其功”的原则,加强对涉农政策、资金、项目的整合,集中进行投入,集中连片建设。区直部门尤其是区统筹委成员单位要按照区统筹委确定的项目、投向和重点,做到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到哪里,相关部门的政策、项目、资金和服务就跟进到哪里。区统筹委办公室要加强对资源整合工作的调度,加大涉农资金使用情况公开力度。

五、加强对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的领导

(一)明确落实责任。各级党委、政府要把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定期分析形势,研究解决问题,卓有成效地推进。要强化责任,加强指导,制定规划,明确建设重点,搞好统筹协调,科学安排进度,强化督促检查,确保工作健康、有序、顺利进行。街镇要广泛宣传发动,具体指导帮扶,精心组织实施。村级要认真制定具体方案,组织群众搞好各项建设任务的落实。街镇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抓农村工作上,更加重视和支持村“两委”发挥作用。各部门单位要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积极参与配合,通力搞好协作。各级各部门单位要建立健全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目标责任制,把这项工作纳入科学发展综合考核指标体系,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搞好组织协调。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区统筹委负责组织实施,区统筹办负责综合协调,区统筹委及其办公室在原有成员单位的基础上增加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相关部门。区统筹委各副主任实行领导分工负责制,及时研究解决建设中的难题,深入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区统筹办要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制定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标准和检查验收办法,搞好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进度调度。区有关部门要在区统筹委指导下,按照职责分工具体抓好各项分解任务的落实。

(三)实施分类推进。根据农村地域特点、生态环境、经济条件和发展水平,将全区农村分为三种类型,实施分类推进。第一类,规划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村,包括城中村、城边村、乡镇驻地村、中心村、大企业周边村、经济强村、土地综合整治示范区范围内的村庄等。主要任务是,参照城市社区标准进行规划建设,逐步建成公共设施配套、服务功能完善、社会管理科学、人口集中居住、土地集约利用、经济集聚发展的新型农村社区,率先达到生态文明乡村要求,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第二类,历史文化名村、生态特色村。主要任务是,围绕彰显人文风貌、提升生态优势,高标准制定规划,加大投入力度,以村容村貌整治为切入点,切实搞好村庄建设,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促进生态文明升级。第三类,生态环境建设基础薄弱或经济条件落后的村。主要任务是,从多方面加强帮扶,启动激活内力,发展富民产业,突出治理脏乱差,力争较短时间内村容村貌有较大改观。

(四)广泛动员参与。落实农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在尊重农民意愿、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前提下,组织发动农民群众自觉筹资投劳,主动参与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深入开展城乡携手共建、“深入基层、服务群众”等活动,组织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与乡村结对帮扶。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的作用,动员各界力量支持生态文明乡村建设。

(五)建立激励机制。建立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督查考核机制,将其纳入全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考核奖励的重要内容,研究制定可行的考核奖励办法,坚持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日常检查与年终考核相结合、专家考评与群众评议相结合,对工作抓得紧、成效明显的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到位、推进慢、成效不明显的通报批评。加强对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资金的监管和审计,加强对有关工程项目和设备质量的监管,让农民群众参与监督。街镇都要确定一批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示范村,每年对生态文明乡村进行一次集中验收,在全区农村工作会议上对工作先进单位进行表彰。新农村建设工作的专项评选表彰,要以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标准为前置条件,提倡各类考核评比联合进行,部门单项考核评比应统筹兼顾,注意征求党委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等相关部门的意见。认真做好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舆论宣传工作,大力宣传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在全社会形成关心、支持、参与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浓厚氛围。

加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意义重大,任务繁重。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进一步解放思想、提升境界,奋发有为、科学发展,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为打造山水、品质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