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委城市化建设工作意见
时间:2022-06-27 05:20:40
导语:区委城市化建设工作意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是优化城市资源配置、增强区域竞争实力的有效手段,也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为贯彻落实省、市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提升我区城市化建设水平,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结合我区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1.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实施“城市发展引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的城市化战略,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注重特色”的要求,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更加注重城乡一体化发展,更加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不断拓展城市空间、完善城市功能、突出文化品位,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推动城市化“全面提速提质提效”,努力形成布局合理、区域协调、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2.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发展。着眼城乡统筹、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环境统筹,联动推进城市化和新居民区建设,一体谋划经济与社会发展,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路子。
坚持集约发展。正确处理开发建设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关系,集约利用各种资源,更加重视生态保护,促进城市化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坚持特色发展。把城市发展与人文历史融为一体,把开发建设与资源禀赋紧密结合,凝练内涵,彰显个性,充分体现中心城区城市化建设的特色和品位。
坚持创新发展。注重运用创新的思路、改革的办法和市场经济的手段解决城市化过程中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有利于城市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坚持和谐发展。把以人为本的要求贯穿到城市化建设的各个环节,把城市化过程作为改善民生的过程,实现城市化发展与群众得实惠的有机统一。
3.发展目标。把新型城市化作为整体提升中心城区发展水平的总抓手,按照“年年迈出新步伐、三年实现大提升、五年呈现新面貌”的总要求,坚持老城改造与新城开发同步、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并重、拓展空间与完善功能同时、集约发展与民生改善统筹的原则,全面打响城市化攻坚战,以城市化推动全局工作,扩大内需、拉动增长、调整结构、转变方式,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10年,把旧居改造和老城区管理作为城市建设管理的重中之重,确保年内完成旧城旧居改造开工面积235万平方米;全力搞好“城市管理年”活动,着力解决老城区影响城市形象的突出问题。力争今后三年城建拆迁200万平方米以上、开工建设面积1000万平方米以上,全面完成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的任务。到“十二五”末,完成所有城郊居民区的综合配套改革任务和旧居改造任务,建设5处百万平方米以上的“大社区”,全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5%以上,打造50个标准化示范小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全区城市化水平更加提高,城市形象明显提升,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城乡差距明显缩小。
二、打造新型城市化结构布局和产业体系
4.协调推进中心城区开发建设。深化“市区一体、共兴共荣”理念,以中心城区“、、”为抓手,加快市区融合发展步伐。以湾、大南山、夹河沿岸开发改造为抓手,依托城市的自然资源禀赋,尽快启动“三大区片”开发改造,拉开城市建设框架。重点加快小区、商住区、区片等老城区改造项目建设,进一步改善群众居住环境。到2015年,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占六区的比重提升到35%以上,更好地发挥中心城区在全市城市发展中的龙头带动作用。
5.加快推进旧居改造和新居民区建设。抢抓省、市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方面的政策性机遇,按照“集中规划、连片建设,迁村并居、聚集发展”的原则和“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村企联合、强村带动、企业参与”的推进模式,以旧居改造安置房建设为突破口,以只楚、黄务、卧龙三大区片为重点,加快旧居民区改造步伐,到2012年全面完成13728户农村住房和919户危房的改造任务。统筹做好新居民区范围内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周边环境整治,同步配套城市路网、电网,完善供水、燃气、热力、污水等地下管网建设,提升辖区净化、硬化、绿化、亮化和美化水平。
6.优化城市产业发展格局。全面构建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城市经济发展体系。立足现有发展基础,放大服务业规模聚集效应,以建设区域性服务业中心为目标,加快推进海港路中心商贸区、滨海金融商务区、南部新城高端产业聚集区、保税物流中心和城市文化休闲旅游区“五大产业聚集区”建设,构筑城市产业发展的总体框架。以大型城市综合体项目为主抓手,加快推进产业载体建设,依托经济园区和工业楼宇资源,推进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的都市工业和楼宇工业发展,拓展城市产业发展新空间。
7.推动两个园区加快发展。进一步整合园区资源要素,按照“布局合理、产业聚集、土地集约、持续发展”的原则,推进两个园区提档升级、科学发展。膨胀产业规模、延长产业链条、形成产业体系。只楚园,要抓住只楚区片改造、夹河开发的机遇,按照“有保有压,有取有舍”的原则,严把入园项目审批关,加快园区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高新技术、现代物流、休闲旅游产业,打造新型城市产业园区。卧龙园,以南部新城建设为契机,充分利用好“软件园”的对外效应,整合利用东和科技园、动漫基地、服务外包基地大楼等载体资源和技术平台,突出发展创意设计、信息技术、软件、动漫及服务外包产业,进一步提升园区发展的档次和水平。
三、明确加快推进城市化的工作重点
8.突出规划引领作用。搞好城乡规划编制,科学引导城市化的规模、速度和节奏,着力增强规划的战略性、科学性和前瞻性。在完成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修改完善,加快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管理步伐。科学安排城乡居民点和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社会事业发展。借鉴先进城市的规划建设理念,突出自然、人文和历史特色,进一步彰显城市自然风貌和文化内涵。充分发挥我区独特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重点突出“山、河、海、岛、城”等资源禀赋和葡萄酒、开埠、道教、鲁菜等文化底蕴,精心搞好重要地段和建筑物规划建设,塑造城市特色,彰显城市魅力。结合中心城区服务业发展定位和土地利用状况,加大对产业地产和服务业载体的规划设计比重,推动服务业结构布局调整和优化升级,提升产业承载能力,为城市发展预留更多空间。注重民生工程规划,着重加快、等重点区片规划改造,加快社区综合用房建设规划,明确规定居委会、医疗卫生站等社区用房的位置及数量,重点加强对社区综合用房的落实。强化城市规划执法刚性,切实维护城乡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9.加大土地保障力度。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调控作用,优化土地利用布局。加大建设用地报批力度,用好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指标,优先保证市、区重点建设项目用地。深化土地市场体系建设,全面落实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招标、拍卖、挂牌制度,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实现土地资源公平、公开、集约、高效利用。强化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和集约节约用地评价工作,加快推进旧城旧居改造和工业企业“退城进园”步伐,及时处置闲置土地,鼓励依法转让土地,园区生产性用地比例不低于80%。因地制宜提高单位土地投资强度和容积率,鼓励建设多层厂房,新批多层建筑统一建设地下一层,高层建筑一律开发两层以上的地下空间。充分利用闲置低效土地,对利用原有土地增资扩建的,在基础设施配套费等方面给予优惠。
10.搞好生态环境建设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深入贯彻落实生态市建设规划,加强环境与生态保护,推进治污减排和环境安全体系建设,推动城乡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力争2015年全面达到生态市建设要求。加快南郊污水处理厂和城区雨污分流建设进程,完善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措施,逐步推广生活垃圾袋装化,力争到2015年全区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建成区住宅小区生活垃圾袋装化达到50%以上,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5%以上。完善城市生态功能,做好大南山、黄金海岸线、夹河沿线、湾、岛、崆峒岛及绿地生态系统等的开发保护,加快生态创建工程步伐。大力推进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环境教育基地的创建工作,到2015年创建率达到65%。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做好饮用水源地划界设标工作,加强综合治理,确保水源安全。大力实施精品绿化工程,加强社区绿地管护,力争到2015年全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以上。倡导健康、节约、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大力推进建筑节能,加快墙体材料革新,全面落实公共建筑50%、居住建筑65%的节能标准,到2015年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率达到1.5%。加快供热系统节能技改,推广供热分户计量和按实际用热量收费。优化城乡能源利用结构,鼓励发展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到2015年90%以上的新建住宅实现建筑与太阳能热水器一体化设计施工。
11.加快城市交通网络体系建设。积极适应城市化发展需要,按照对内大循环、对外大开放的总体要求,加快路网结构体系建设,构建干支衔接,通畅便捷,配套发展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体系。全力配合推进蓝烟铁路电气化改造、龙烟铁路、青烟威荣城际铁路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强区域内外的联系沟通。搞好城区内外交通衔接,畅通城区进出口通道,尽快实现城区交通与城际交通、高速公路、干线公路、港口和客货运主枢纽之间无缝对接。结合中心城区发展实际,突出抓好立交桥、地下通道、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建设,解决卡脖子路段,加大丁字路口改造,提高道路完好率,增强通行能力。完善提升只楚、幸福、凤凰台、南部新城和老城区等区片内和区片间的路网、管网等市政配套功能,实现城郊区片与莱山、福山、开发区等周边城区的无缝隙对接融合。
12.完善城市公共服务功能。建立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市民提供更加健全完善的公共服务。加大城郊与城区学校仪器配备投入力度,推广应用信息技术,逐步完成教室“班班通”和电子白板建设。加强基层基础文化设施建设,继续抓好街道(园区)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活动室建设与配套。积极开展“农家书屋”建设活动,继续实施电影“2131工程”,推动社区电影发行放映工作制度化、经常化。完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逐步完善区、街、社区三级信息网络,整合文化艺术资源,满足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完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核算成本分配,积极探索推行政府购买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加快城郊地区卫生基础设施升级,逐步将条件成熟的村卫生室规范升级为社区卫生服务站。健全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提高补助和报销比例,简化参合居民就医补偿程序。加强社区体育、文化设施改造,在社区层面统筹发展公共服务,建立大型、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社区活动中心,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体育、文化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性体育文化活动。
13.建立有利于城市化发展的集聚机制和政策环境。实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基础上,全面放开区域内户口迁移政策,以合法固定住所为基本落户条件,鼓励农村劳动力就近有序转移。认真落实购房落户政策,对公民购买商品住宅房(包括二手房、房改房、自建房),以及通过其他方式获得的住宅,建筑面积以45平方米为基数,并取得合法房产证书和土地证书的,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的直系亲属入住后可允许三人在购房地落户,每增加一人,加15平方米建筑面积。落实优秀农民工落户政策,对进城农民工获得省劳动模范、省首届“十佳农民工”荣誉称号的,本人及配偶、未成年子女可在务工地申请落户;对获得省首届“百名农民工之星”荣誉称号的,本人可在务工地申请落户。加快住房、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征兵、退伍安置、优抚、计划生育等与户籍管理相关的配套制度改革,使进城务工人员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待遇。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进城务工农民就业指导和权益维护,促进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稳定就业。
四、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城市化的动力和活力
14.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责权明确、自求平衡”的原则,加快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城建项目投融资体制。健全完善区级投融资管理机构,充分利用有形资产和政府信用,代表政府行使对外融资、政府项目融资管理等职能,明确还本付息责任,确保融得来、用得好、还得上。积极包装策划重大城市建设项目,优先争取上级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有实力的开发商参与土地整理、代建安置房,积极探索实行土地质押贷款、项目收益抵押贷款等形式,多渠道筹措城市建设资金。继续推动城市管理职能与作业职能分离,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提升管理效能。搞好城市建设用地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经营,提高土地收益,土地出让收入可重点向城郊地区建设倾斜,首先用于解决被征地农民的保障问题。
15.调整城市建设管理体制。创新重大项目建设领导和推动机制,充分发挥重大项目指挥部和指挥长负责制的作用,调动更多层面加快推动城市化进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调整理顺城市管理体制,按照责、权、利相统一和事权、财权相匹配的原则,健全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体制,推动城市管理重心向街道(园区)、社区下沉,充分调动基层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深入开展“城市管理年”活动,巩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成果,把标准化城市管理覆盖到城管执法、环境卫生、环境艺术等领域,建立责任到位、科学规范的城市管理机制。加快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理顺管理职责,创新管理机制,逐步建立起管理科学、高效、精准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加强房屋拆迁管理,编制好城市房屋拆迁中长期规划、年度计划和拆迁安置房建设年度计划,构建起属地管理、部门联动、以人为本、科学高效的拆迁管理体制,强化宏观指导、规划管控和奖惩考核,规范拆迁补偿估价行为,推行集中安置、现房安置,维护好被拆迁人合法权益。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化平安建设活动,维护城乡社会和谐稳定。
16.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为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预留建设用地空间。规范推进征地制度改革,严格履行征地前告知、确认、听证等程序,继续完善征地补偿先行机制和直接到位机制,维护被征地居民的合法权益。加强土地权属管理,推进土地登记制度改革,提高服务理念,优化审批程序,提高登记效率。全力配合市政府做好土地管理职能的调整,全面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继续争取上级的政策支持,为提速中心城区城市化进程提供充足的土地支撑。
17.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构建广覆盖、多层次、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探索城乡养老保障制度相互衔接的运行机制,做好跨地区、跨制度医疗保险关系转接工作。抓住国家新农保试点的有利契机,深化农保制度改革,逐步过渡到新农保制度模式。健全完善由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共同组成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鼓励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和多种形式的补充医疗保险。严格落实被征地居民社会保障政策,确保被征地居民的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和政府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探索建立政府限价房、公共租赁住房和进城务工人员住房保障制度。2010年新增经济适用房约3000套,并实现廉租保障应保尽保。
五、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城市化工作顺利推进
18.完善推进机制。区委、区政府成立城市化工作领导小组,由区委、区政府相关领导任组长、副组长,各街道(园区)和区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全区城市化工作的组织协调、综合规划、政策制定和检查指导;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建设管理局,落实工作人员和经费,负责日常工作的协调推进。继续实行区级领导联系街道(园区)、分包重点项目等制度,建立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共同参与的城市化联动机制。各街道(园区)也要抓紧成立专门领导机构,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及时研究解决城市化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把城市化工作作为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举措,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建立健全推进机制,确保城市化建设任务落到实处。
19.营造良好氛围。积极开展城市化建设重大课题研究,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加强各级干部专业培训,提高城市化工作能力和水平。建立人才激励机制,积极培养和使用城市化专业人才。深入开展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文明机关、文明行业和文明单位创建活动,推动城乡共建,全面提高市民素质。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领导核心和模范带头作用。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加大宣传力度,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参与城市化建设的浓厚氛围。
20.强化监督考核。建立城市化考核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把城市化工作纳入目标管理考核范围,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充分调动起各级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城市化工作作为评选基层党建工作先进单位的重要内容,定期评选表彰一批成绩突出的先进街道(园区)、社区和先进部门单位。
- 上一篇:商场市场营销对策
- 下一篇:日本稻米及其米制品市场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