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委生态文明工作意见

时间:2022-06-18 05:16:00

导语:区委生态文明工作意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区委生态文明工作意见

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生态和谐发展,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意见》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现就加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全区各级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区委部署要求,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积极探索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统筹、一体发展的有效途径,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民收入持续提高,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但也要看到,我区新农村建设的任务依然繁重,农业发展方式需加快转变,农村有的地方水、大气、土壤污染比较严重,不少地方村容村貌有待改观,农村文化生活还不够丰富,等等。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在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上下更大的功夫,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的生活水平。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目标,强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十七届三中全会对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作出部署。十七届五中全会对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提出明确要求。我区认真贯彻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部署要求,坚持城乡统筹,大力推进城乡生态安全一体化建设,积极创建生态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的天越来越蓝、地越来越绿、水越来越清、空气越来越好,逐步走上了一条产业生态高效、环境优美宜居、生活文明健康的发展路子。建设生态文明乡村,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是转变农村发展方式的有力抓手,是改善农村民生的重点任务,是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也是广大农民群众的热切期盼和要求。各级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建设生态文明乡村的重要意义,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农民群众的新期待,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与农村住房建设、危房改造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结合起来,努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团结带领农民群众建设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二、明确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指导原则和任务目标

建设生态文明乡村的总体要求是: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全面协调、绿色发展的理念,进一步加大城乡生态文明一体化建设力度,持之以恒地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加强村容村貌基础建设,加强农村生态建设恢复和优化提升,发展生态产业,培育生态文化,弘扬生态文明,努力把广大农村建设成为产业生态高效、环境优美宜居、生活文明健康的美好家园。

建设生态文明乡村的指导原则是:坚持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建设绿色乡村、美好家园;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把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作为工作重点;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地域特色和人文风貌,不搞一刀切、齐步走;坚持统筹规划、协调推进,持续抓好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村庄“五化”建设、农房改造、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产业发展、文明创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充分尊重农民群众意愿,尊重农民群众首创精神,做好群众工作,严防强拆强建,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坚持实事求是、注重实效,严格依法按政策办事,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实现动机与效果有机统一。

建设生态文明乡村的任务目标是:力争2015年全区有50%的中心村(社区)达到生态文明标准,其它村有30%达到生态文明标准,其中镇驻地村、新型农村社区、历史文化名村全部达到生态文明标准;2018年,80%以上的中心村(社区)达到生态文明标准,其它村有50%达到生态文明标准,其中交通干道沿线村、主要河流沿岸村、旅游景区周边村、农家乐旅游特色村、区域沿边村全部达到生态文明标准;2020年,全区农村基本实现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目标。

三、把握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基本内容

1、科学制定规划。村庄规划要充分体现生态文明的理念,宜合则合、宜分则分,宜楼则楼、宜房则房,努力实现村庄规划全覆盖。高标准规划设计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对路、水、电、讯以及垃圾污水处理、供气供暖、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文体活动场所,对防洪、抗震、消防等方面的内容要在规划中作出明确安排。规划要高点定位,建设可以分步实施,一时办不到的,应预留下建设空间。加强对农民新建住房的规划审批和指导,加大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在农房建设中的推广和应用力度,帮助农民把好设计关、质量关、施工关,建设生态节能住宅和百年住宅。注意保持和体现好田园风光、乡土风情、民俗风韵、传统风貌的特点,保护好古建筑、古树名木,充分体现传统乡村风貌和地域文化特色。

2、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组织实施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大力开展造林绿化、湿地保护与修复、水土保持、水污染防治等生态建设工程,完善落实重点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强化农村生态基础。深入开展村庄“五化”建设,积极推进村级绿化美化,加快改善村容村貌。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积极推进“三清四改一建(清理粪堆、垃圾堆、柴草堆,改水、改厕、改圈、改灶,建沼气池)”,大力推广天然气、沼气、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抓好农村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污染防治设施建设,深入实施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完善“户集、村收、镇运、集中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理机制。推动农村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的项目向农村转移。

3、发展农村生态经济。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转方式调结构步伐,始终把发展经济、富裕农民摆在首位,实行生态与富民有机结合,积极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区,走产业生态化、品牌高端化的发展路子。突出绿色、生态主题,大力发展有机农业、都市农业,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加快发展区域经济、镇域经济,繁荣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推动城乡产业融合,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乡村工业要坚持清洁生产、绿色发展和园区化发展,实行集中治污,强化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

4、培育农村生态文化。加强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形成农村经济的绿色发展模式,倡导农民群众的绿色消费模式。开展生态文明镇(街道)、生态文明村居、生态文明机关、生态文明学校、生态文明企业、生态文明社区、生态文明家庭等系列创建工作。开展生态文化公益活动,设置农村生态文化墙、宣传栏、公益广告牌,制定生态文明公约,创作生态文化艺术作品,开发生态文化产品,营造浓厚的农村生态文化氛围。

5、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高度重视“村村通”扫尾工作,实现农村道路由“村村通”向网络化、“村内通”延伸。村庄基本实现“四通五化(通水、通电、通路、通宽带网,实现硬化、净化、亮化、绿化、美化)”。加快实施以“同源一网”为主体的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确保农村饮水安全。抓好农村电网改造和“三网”融合。所有农村社区办公服务场所达到500平方米以上,有“两委”办公室、综合服务中心、卫生室、警务室、文体活动场所、便民超市、服务业发展小区、专业合作组织和志愿者服务队伍。其他村庄达到基本公共服务便利化。普及学前教育,巩固义务教育,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

6、建设和谐文明乡村。要一手抓环境整治、抓各种设施和服务的完善、抓宜居家园建设,一手抓人的素质提高、生态文明理念强化和良好生活习惯养成,努力做到用文化知识、典型示范、文明创建和乡规民约引导人。积极开展“乡村文明行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水平。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繁荣活跃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培育地方文化品牌,广泛开展庙会歌会、花会灯会、文艺演出、体育健身、书画摄影等活动。加强计划生育,抓好移风易俗,破除封建迷信,落实丧葬规定,形成健康向上的村风民俗。在乡规民约中增加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内容,制约不生态、不文明的行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配强农村党组织带头人,健全农村治保、调解组织和制度,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四、分类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乡村要根据农村地域特点、经济条件和发展水平,实施分类指导。

第一种类型:中心村和新型农村社区。包括城中村、城郊村、镇驻地村、大企业周边村和其他类型的经济强村。主要任务是,参照城市社区标准进行规划建设,实现公共设施配套、服务功能完善、社会管理科学、人口集中居住、土地集约利用、经济集聚发展、环境绿化美化,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基本达到生态文明乡村要求。工作重点是,结合土地综合整治和农房建设、危房改造工程,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实行社区化管理与服务,实现集中供水、供气、供热和垃圾、污水集中处理,畜禽小区化集中养殖,社区服务中心功能齐全、配套完善。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实现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第二种类型:特色村。包括山区村、地质地貌特色村、生态特色村、历史文化名村等。主要任务是,以村容村貌整治为切入点,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推进“三清四改一建”和“四通五化”,抓好垃圾、污水处理,推动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普及户用清洁能源,建设山青水秀、环境优美、宜居宜旅、各具特色的生态文明村,突出发展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同步提升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第三种类型:基础薄弱村和规模较小村。包括偏远村、规划中的迁建村与合并村。主要任务是,加强帮扶,启动内力,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做起,搞好环境整治,突出治理脏乱差,力争较短时间内,村容村貌有较大改观。

建设生态文明乡村要重点突破、分步推进。要按照省、市提出的“农村一年有变化、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变样”的要求,从农民群众利益最直接、要求最迫切的整治农村环境脏乱差等环节做起,每个镇、街道要深入开展环境整治。要提升全区新农村建设“五化”建设成果,在全面完成硬化任务的基础上,重点搞好绿化、美化、净化,并建立落实“村容整洁”长效机制。

建设生态文明乡村要搞好示范带动。各镇、街道要努力争创省市级和区级生态文明先进镇、街道。每个镇、街道要确定5—7个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示范村,以点带面,全面推动。要立足各村实际,选准工作突破口,从生态保护带动、产业发展带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带动、连片整治带动、文明创建带动、帮扶共建带动等方面,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路子。

五、加强领导,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明确各级党委、政府的责任。实行区抓镇(街道)、镇(街道)抓村、镇具体组织实施的工作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把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各级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工作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层层分解任务,明确部门责任,加强调研和指导,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有序、健康、深入开展。

加大对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资金投入。市财政每年列支专项资金1000万元,连续扶持5年,对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进行以奖代补。区委、区政府决定,区财政对村庄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实施财政奖补政策,每年安排专项资金500万元,连续5年扶持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各级财政要按照“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变、统筹使用、各司其职、形成合力、各计其功”的原则,对涉农的政策、资金、项目进行整合,集中进行投入,集中连片建设,做到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到哪里,相关部门的政策、项目、资金和服务就跟进到哪里。

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和社会力量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前提下,组织发动农民群众利用“一事一议”政策,自觉筹资筹劳,主动参与生态文明乡村建设。鼓励企业通过产业转移、项目拓展等形式,互利互惠参与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和发展农村二三产业。鼓励各级党政机关、群团组织和各类企事业单位与村居开展多种形式的共建联建、结对帮扶活动。

加强督导和考核。区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要抓紧制订对全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具体的、操作性强的考核、验收、奖励办法,建立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监督考核机制。区委、区政府每年对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进行表彰奖励。各镇(街道)每年都要确定一批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示范村,年底区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要组织有关部门对生态文明乡村进行集中考核验收,对先进单位进行通报表彰,对达标村(居)落实奖励政策。新农村建设工作的专项评选表彰,要以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标准为前置条件,提倡各类考核评比联合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