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产业区发展意见

时间:2022-06-14 05:38:00

导语:高端产业区发展意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端产业区发展意见

为全面贯彻总书记视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的决策部署,努力建设高端产业聚集区,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建设高端产业聚集区的目标思路和指导原则

高端产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成长性、高市场占有率和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等特点,占据产业链条的高端环节,引领着现代产业发展的方向。大力发展高端产业、建设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是省委、省政府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作为胶东半岛四城市之一,建设高端产业聚集区不仅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当前面临的重大机遇和必然选择。我市是能源资源输入型、陆路物流成本较高的城市,依靠传统外延式发展没有出路,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我市又是外向型城市,虽然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被动接受国际分工,仍处在国际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低端,自主度低、竞争力弱、抗风险能力较差,必须走自主创新的道路,努力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我市还是生态人居城市和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域的重点城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必须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路,进一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高端产业聚集区,对于我们更好地发挥海洋、开放和生态优势,进一步增强区域竞争实力,推动蓝色经济区快速崛起,确保在全省发展大局中的优势地位,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同时还要看到,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特别是建立地级市二十多年来的艰苦努力,全市经济实力日益雄厚,产业规模迅速扩大,科技实力明显提升,基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已经具备了加快提升发展水平的条件和基础,建设高端产业聚集区正当其时。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加快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增强机遇意识、责任意识,明确目标、创新思路,凝心聚力、扎实工作,全力推进我市高端产业发展,努力

为建设创新开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新做出积极贡献。

建设高端产业聚集区的基本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促进产业高端化、高端产业聚集化为目标,以“高层次人才聚集区、产学研结合密集区、科技成果转化汇集区”为依托,以调整优化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为根本途径,大力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重点发展五大高端产业领域,建设十大高端产业聚集园区,着力推动一二三次产业向更高层次攀升,努力打造技术密集、知识密集、人才密集、金融密集、服务密集的高端产业聚集区。主要目标是:

1.高端产业成为主体产业,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到2012年,高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8%以上,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5:59:36。

2.产业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提高,培植出一大批高端产业龙头企业,产业关联度、集聚度显著提高,到2012年,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的企业5家,过五十亿的企业10家。

3.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进一步增强,节能减排主要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到2012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到0.7吨标准煤、取水量降低到14立方米,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削减5.3%和2.2%。

在工作指导上,注意把握好以下原则:

1.坚持培育新兴产业与提升传统产业相结合。既要着眼未来发展,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又要立足产业基础,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扩大市场竞争优势。要统筹促进一二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突出加快制造业高端化步伐,引领带动农业和服务业向更高层次发展,促进三次产业整体升级。要正确处理“高”与“低”的关系,既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成长性高、市场占有率高的产业、产品,又注重发展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低的产业、产品,着力培育一批知名品牌。

2.坚持促进产业高端化与高端产业聚集化相结合。在推进高端产业体系建设的同时,要积极适应高端产业发展规律和聚集特点,着力完善各类开发区、园区的基础设施和综合服务功能,大力推进高端产业向开发区、园区聚集发展,努力形成以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工业新区为龙头,以各省级开发区、高端产业聚集园区为主体的高端产业发展格局。要充分发挥区域内骨干大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鼓励和支持优质资本、优势企业加大重组整合、兼并联合的力度,促进高端产业向骨干企业集聚,培育配套程度高、专业协作好的高端产业集群,提高集约发展水平。

3.坚持原始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要把自主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根本手段和长远之策,持之以恒地推动高层次人才聚集区、产学研结合密集区、科技成果转化汇集区建设,为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提供科技、人才和体制机制支撑;既要发挥本地科研力量的作用,大力推进原始创新,又要充分利用国内国际科技资源,鼓励支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既要重视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的研发,又要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要不断加大自主创新的投入,优化资源配置,引导科技优势资源向高端产业集聚。

4.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要尊重市场规律和企业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促进企业积极运用先进技术,不断研发高端产品,巩固扩大传统市场,积极开拓新兴市场。要充分发挥政府政策、规划引导作用,积极推动优质资源向高端产业倾斜;坚持“院内的事企业干、院外的事政府办”,大力建设公共基础创新平台,不断提升城市功能,进一步营造有利于高端产业发展的服务环境;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创新创业精神,努力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良好文化氛围。

二、建设以五大领域为主体的高端产业体系

立足我市地域特色和产业基础,积极实施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突出发展五大领域高端产业,努力建设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成长性高、富有活力的高端产业体系。

(一)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整合高新技术产业资源,着力提升技术创新和产业化能力,重点培育一批创新性强、先导性突出、成长性好的研发生产优势企业群体,形成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结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8%,到2012年实现产值2780亿元;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领域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00亿元,其中,电子信息领域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00亿元,新材料领域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00亿元,生物技术领域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亿元。

1.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促进电子信息产业由简单加工向高端制造和高端创造转变。进一步优化提升六大类优势产品:以北洋电气、三星电子、富电电子为龙头,重点发展以彩色激光打印机、高速热敏打印机、射频打印机为主的计算机外部设备产品;以哈工大微电子中心、日月光集团为依托,重点发展以专用集成电路(ASIC)、数字信号处理电路(DSP)为主的集成电路设计及封装产品;以卡尔电气、宣扬数码、宏安集团、东方光大为骨干,重点发展以视频服务器、光纤电缆、塑料光纤、光电器件、网络加密设备为主的通信设备产品;以双丰电子、北洋集团、诺金传感公司为基础,重点发展以数字地震传感器、智能动测仪、图像传感器为主的传感器类产品;以大宇电子、鼎峰电子、齐威电子、宏安电子为载体,重点发展以平板显示器、大规模显示屏为主的显示器、显示屏产品;以文隆电池、科益达电子为主体,重点发展以碱性蓄电池、镍氢电池、锂离子动力电池为主的电池及应用产品。

积极培育五大类新产品:以中玻光电、蓝红光电为基础,开发生产薄膜太阳能电池组件、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太阳能电池及发电设备等太阳能应用系列产品;以东兴电子、璨圆光电、科化公司为基础,重点研发后道封装等关键技术和专用设备,开发生产LED高效节能照明产品;以星佳电子、泓林电子、世一电子为基础,大力发展光电子集成器件、绝缘栅双极晶体(IGBT)模块等新型元器件产品;以哈工大微电子中心、哈工大汽车学院、天翔集团、海特电子等为基础,开发生产车载通信系统、导航系统、娱乐系统、新型汽车总线等汽车电子产品;以北洋电气、华控电工为基础,加强电子标签(RFID)系统和产品的技术研发,开发生产税控收款机、智能卡读写设备、票据打印机等智能电子产品。

2.新材料产业。以国家“863”新材料成果产业化基地为依托,加快推进医用高分子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铝镁合金材料、钛合金材料、功能玻璃、化工新材料、子午线轮胎等特色材料产业化基地建设,推动我市新材料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复合材料,以光威集团为主体,研究开发节能、长寿命、轻量化、环保型、高性能复合材料制品,重点推进高性能碳纤维材料及其制品的产业化进程。结构材料,以威高集团、三角集团、固铂成山、双连制动材料等企业为依托,重点推进非PVC材料、弹性体材料、巨型工程子午胎、高性能陶瓷材料、新型建筑材料及其相关产品的产业化进程。功能材料,以蓝星玻璃、云龙复合纺织、中玻光电、天益龙纳米、安然纳米、聚能新材料、金轮化工等企业为主体,重点推进太阳能光伏发电薄膜材料、燃料电池及烧碱用质子膜材料、节能环保纳米轮胎、保温材料、高性能平板显示材料、新型耐热材料、超防腐硅涂料、高效洗涤增效剂、纳米纺织材料技术及其相关产品的产业化进程。金属材料,以威高集团、万丰镁业、三盾焊接材料、天润曲轴、伊萨焊接器材、威硬工具、银兴预应力线材、联合金属等企业为依托,重点推进钛合金材料、铝镁合金材料、耐磨耐蚀材料、非调质钢、预应力线材及其相关产品的产业化进程。

3.生物技术产业。充分发挥大学国际生物技术研发中心、海洋研究院等科研机构的作用,在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等技术领域进行重点开发,加快促进生物技术创新与产业化。生物医药,加快迪沙工业园、华夏药业生态园、南海药业园、威高心内耗材工业园、达因工业园等项目建设,重点推进海洋新药和低应力防钙化人工生物心脏瓣膜、可降解心血管支架、布洛芬维生素片、促肝细胞生长素、乙肝疫苗、HPV基因工程疫苗、人造血浆、蛋白芯片等生物工程药物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化进程。推进省级中药现代化示范基地、申威药业和东宝药业省级中药现代化示范企业等项目建设,抓好天参通脉颗粒(胶囊)、正糖胶囊二次开发、百紫麻利肺止咳颗粒、银杏叶有效成份提取、西洋参深加工等产品和技术的研发生产。生物农业,以培育健康、高产农业生物为中心,以生产安全、无污染、优质农产品为目标,以荣成蓝得生物公司、恒大化工集团、崴威利科技公司、市农科院等为依托,重点发展土壤调理剂、生物有机肥、生物育种、绿色生物农药等技术产品。生物制造,以寻山集团、泰祥集团、盛泉集团、宇王集团、海之宝海洋科技公司等企业为依托,重点研究海藻生物制品产业化关键技术,发展海带生物产品、海藻浓缩汁系列产品、食品补充剂或保健食品、功能性食品等产品。生物能源,以恒大化工集团等企业为依托,重点抓好奶牛场沼气发电工程等项目建设。以哈尔滨工业大学()等科研院校为依托,重点开发高效产油海藻及利用海藻生产燃料乙醇技术。

(二)大力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相融合,积极运用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全面改造提升机械装备、船舶、汽车及零配件、轻纺服装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快产品升级换代,重点培育和发展行业高端产品,巩固和抢占行业龙头位置。力争到2012年,新增中国名牌产品10个、中国驰名商标5个、名牌产品50个、著名商标20个。

1.机械装备制造业。以国家重点工程为依托,以重大成套机械设备为主攻方向,集中突破一批核心技术,提高装备自主化水平。到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年均递增15%以上;骨干企业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大型数控机床,以华东数控、百圣源集团、荣成锻压机床、德梅尔数控机床等企业为主体,瞄准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需求,加快数控龙门移动式镗铣车削复合中心、单柱立式车铣中心、数控六轴滚齿机、落地镗铣床、数控锻压机床、风电设备零件加工柔性生产线等重型数控装备生产。专用机械设备,以广泰空港为依托,重点发展飞机加油机、飞机装载机、飞机牵引车等航空地面设备,建设国内最大的航空地面设备生产基地;以豪顿华、克莱特风机、威力风机为支撑,加快各类节能、环保、高效风机的生产,建设风机生产基地;以工友集团、木机集团为龙头,重点发展数控、数显、雕刻、节材等新型木工机床,建设国内最大的高端木工机械生产基地;以印刷机械和滨田印机为龙头,发展多色商用、数字印刷等高科技印刷设备,建设国内最大的高档胶印机生产基地;以华夏集团和华塔建筑机械为龙头,加快发展中高层建筑塔机、钻机、打桩机、水泥搅拌车、高楼水泥泵等产品,建设国内最大的塔机生产基地;以中海油风电工程为依托,大力发展风电相关配套设备,建设三一电气、维斯塔斯风电装备研发和制造基地;以海王旋流器为龙头,建设国内最大的矿山旋流器专用设备制造基地;以远航科技为依托,大力发展原料处理设备、粉碎设备、调浆设备及其整套控制系统,建设大型食品原料前处理设备生产基地;以双轮集团为依托,加快对大型工业泵、电厂烟气脱硫循环泵、污水处理集成提升泵等系列产品的开发,建设国内重要的水泵生产基地。电机,以华力电机、恒大电机、奥文电机、荣佳电机、力久电机等骨干企业为依托,加快高效、智能、节材型电机的开发,重点突破变频电动机集成、智能电动机、机电一体化技术。

2.船舶制造业。以省船舶行业技术中心为依托,以“造船总装化、配套本地化、服务社会化”为方向,加快推进骨干造船企业从单一造船为主向造船和自主研发设计并举转变,中型造船企业从造修中小型船舶向制造大中型船舶转变,小型造修船企业从以渔船为主向商用船或配套生产为主转变,形成造修船、船舶配套、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协调发展的新型船舶工业体系。争取到2012年,全市形成整船制造400万载重吨、船段生产60万吨、船舶修理700艘次的能力。大力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船型。新船重工重点研发超大型油轮、5000TEU以上集装箱船、冷藏集装箱船等,船舶建造能力位居全省前列;黄海造船重点研发生产豪华客滚船、海峡型客滚船、内河客滚船,实现高端船型的系列化生产,客滚船建造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三进船业重点研发生产大型汽车运输船、游艇运输船,打造国内知名汽车运输船建造基地;造船重点研发生产大型不锈钢化学品船等,打造全国知名的不锈钢化学品船建造基地;以黄海造船、海通造船等企业为依托,重点研发生产大洋渔业船舶、大型捕捞加工船和远洋冷冻保鲜运输船,远洋渔船生产规模和技术跻身全国前列;依托黄海造船、白云船舶、中复西港游艇、好当家集团,重点研发生产高档玻璃钢游艇、豪华钢质游艇、大型游船、邮船,游艇建造技术和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依托三星重工、白云船舶、造船,加快推进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深水浮式生产储卸装置、多功能供应船、大型起重铺管船等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同时,积极培育和扶持济钢启跃船材、奔腾港航、怡和船舶机械、中远船用压载水等骨干配套企业,大力发展船用板材、风机、管舾装件等配套设备,加快生产研制大功率船用中速柴油机、甲板机械、舱室设备、通讯导航及自动控制系统、压载水处理系统、海洋工程装备特殊钢材,形成船舶产业链条和配套产业集群。

3.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把握生产规模化、经营品牌化、技术密集化和节能环保化的发展趋势,集中突破关键技术,加快推进技术改造,不断提高我市汽车工业的规模化、特色化、国际化水平,打造汽车工业新的竞争优势。争取到2012年,整车产能达到30万辆,汽车及零部件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00亿元,年均增长23%。重点支持荣成华泰、东安黑豹、怡和专用设备、广泰空港等骨干企业,大力发展小排量轿车、轻型卡车、油料输储车、饮用水净化车、多功能路面除雪车和应急电源车等节能环保型、高附加值特种专用车。重点支持三角集团、固铂成山、天润曲轴、贝卡尔特、万丰奥威汽轮、万丰镁业、双连、友邦汽车、双力板簧、荣成黄海离合器等骨干企业,以“专、精、特、新”为方向,积极发展低碳绿色环保子午胎、重卡系列曲轴和胀断连杆、钢帘线、铝(镁)合金轮毂、重卡钢板弹簧、新型陶瓷纤维增强树脂基盘式刹车片、汽车空调冷凝器、离合器总成等汽车零部件。

4.轻工纺织业。积极实施“以质取胜”战略和“品牌经营”战略,坚持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相结合,加快轻工纺织业技术进步,着力培植一批带动能力强、关联程度高、发展潜力大的重点产业、优势企业、品牌产品。争取到2012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年均分别增长15%、12%和10%。以光威集团、环球渔具为龙头,大力发展碳素鱼竿、高尔夫球竿、网球拍、碳素管材等拥有自主品牌的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产品,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渔具生产和集散基地;以威力工具、威达机械等企业为龙头,加快电动工具系列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成为子行业的“小件巨人”;以金猴集团、森鹿制革、山海皮业、富豪皮革、普利姆等企业为龙头,开发多品种、系列化的皮革材料,重点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满足环保和节能减排要求的名牌产品。以魏桥为龙头,提高无卷、无梭、无接头和精梳“三无一精”比重,打造世界级的精纺基地;依托山花集团、海马集团,重点发展商用和民用机织地毯、簇绒地毯、方块地毯、工艺地毯等高档产品,建成国内最大的机织地毯特色产业基地;以迪尚、华羽、汇泉、皓菲、联桥等企业为龙头,研制开发新纤维、新面料服装和高档环保针织品、休闲装及各种高档时装;以艺达家纺、万得集团、芸祥绣品、云龙绣品、银洁绣品等企业为主体,保持家用纺织品全国领先水平,建成国内最大的抽纱系列产品生产集散地。

(三)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适应新型工业化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新形势,进一步规范提升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推进服务业转型升级,全面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增幅高于生产总值增幅,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到2012年达到36%以上。

1.现代物流业。以海陆相连、港城联动、空地一体的临港物流网络为依托,进一步密切与腹地的联系,大力拓展外地客货源市场,逐步形成初具规模的现代物流体系。到2012年,全市具有国内知名品牌的现代物流企业达到3-5家,物流成本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2个百分点以上。大力发展临港物流。加快推进港国际客运中心和航运服务中心、威港国际物流中心、石岛新港港口物流集配中心、西霞口港口物流中心、()台湾商贸物流中心、中外运物流中心等物流载体建设,积极拓展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功能,规划建设港口中转型国际临港物流园区,形成服务制造业基地和进出口贸易的外向型物流聚集区。积极发展陆地物流。大力推广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经营模式,着力加快家家悦物流配送中心、国家粮食储备库粮食仓储物流中心、好当家物流配送中心、环渤海钢贸城、金蚂蚁国际汽车广场等重点物流项目建设。扶持壮大第三方物流。培育一批适应现代制造业物流需要的专业化物流企业,鼓励物流量大的制造业“主辅分离”,实行物流业务外包,促进现代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合理分工、有机融合、联动发展。

2.金融保险业。加大银行业招商力度,积极引进股份制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外资银行在我市设立区域管辖机构和分支机构,因地制宜发展地方性商业银行。积极拓展保险市场,建立覆盖寿险、财险、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多领域的保险体系,支持保险、保险经纪、保险公估等专业中介机构和再保险机构的发展。加大证券营业机构引进力度,统筹证券营业网点布局,建立区域分布合理、功能相对完善的证券服务体系。鼓励和引导法律、会计、审计、评估、评级、担保等各类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加快培育金融中介市场。扩大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建立覆盖各市(区)的小额贷款公司网络。积极引进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和信托投资等各类金融性企业,规范和引导典当行、金融租赁公司、财务公司发展。力争到2012年,新引进股份制商业银行3—5家,保险机构超过40家,证券营业部达到10家。

3.信息服务业。加快省软件示范基地等信息服务业载体建设,推进高区创新创业基地火炬软件专业孵化器、汽车电子技术公共服务平台、科创科技孵化器产业园、哈理工荣成盛泉科技孵化器项目建设,积极推动各市区尽快规划建设特色鲜明、功能互补的创新平台,逐步形成以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为核心,各市区协同发展、具有较强辐射能力和竞争力的公共平台体系。以农友软件、海源科技、鲁能惠通、渔翁信息等公司为龙头,大力发展农村管理、电力应用、造船管理控制、网络安全等行业的应用软件。以新北洋、卡尔电气、康威通信、华东数控、西立电子等公司为骨干,加快发展面向智能终端设备的计算机外设、通信、非接触式自动识别(RFID)、工业制造控制、汽车电子等产品的嵌入式软件。到2012年,力争经国家认定的软件企业达到22家,培育60个行业应用名牌软件产品。同时,紧紧抓住发达国家服务外包业务和人才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有利时机,积极承接信息管理、数据处理、财会核算、技术研发、工业设计等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引进培育一批具备国际资质的服务外包企业。到2012年,全市服务外包从业人员超过3万人,服务外包企业发展到100家以上。

4.会展业。以国际人居节为龙头,积极打造会议城市品牌,以会议带展览,着力培育中小型专业展览,引进单项或区域性文化体育赛事,重点办好荣成国际滨海度假周、国际温泉节、昆嵛山樱桃节、母爱文化节和中俄()滨海度假论坛等会议节庆活动。到2012年,培育出3—5个与产业结构关联度高、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品牌会展项目。

5.文化创意产业。积极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影视、手机广播电视等新兴文化业态,支持企业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动漫书刊、电影、音像制品、舞台剧等,鼓励与动漫形象有关的服装、玩具、电子游戏等衍生产品的生产和经营。依托大学分校、哈尔滨工业大学()和莱迪动漫基地的人才和载体优势,推动动漫、网络游戏等多媒体内容产业的全面发展。进一步加强以高区创新创业基地为载体的动漫产业园建设,加快推进央视新科动漫互动基地项目,扶持信石软件(拓荒岛动漫)、逸云文化传媒工作室、摆渡文化、火龙传媒等动漫企业,积极引进国内外动漫企业、人才,培育壮大动漫产业。加大对大型山水情景演艺《梦海》、大型动漫情景剧《地球大乐园》等项目的市场运作和品牌培育。

6.旅游休闲度假业。围绕建设“旅游度假基地”、打造“幸福海岸”的目标,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快转型升级,全面提升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国际吸引力和开放兼容力。到2012年,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10%,成为国内知名滨海度假旅游目的地。在提升重点景区档次、加快旅游度假区建设的同时,突出海洋、温泉、宗教、民俗、影视等资源特色,着力打造高端旅游精品。重点建设钓鱼基地、国际游艇俱乐部、国际帆船基地、国际邮轮码头、沙滩休闲运动和海上夜游项目,形成国内北方最佳海上休闲旅游基地;推动汤泊、呼雷汤等温泉开发,形成名符其实的“中国温泉之乡”;统筹发展休闲体育旅游,打造以高尔夫运动为核心、各种休闲体育娱乐和美食购物活动配套的高端旅游品牌;搞好旅游与相关产业的相互衔接,形成旅游业与工业、农业、体育、文化、会展、商贸等行业的联动发展;进一步提高旅游接待设施档次和旅游服务水平,到2012年全市星级旅游饭店发展到120家,全市80%的星级饭店达到绿色旅游饭店标准;A级旅行社比例达到30%以上;五年内打造2个以上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旅游企业集团。

(四)着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以特色化为基础,以品牌化为核心,以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为抓手,着力培育发展高品质、高营养、高安全、高效益的高端农副产品,并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推动农业向二、三产业发展。力争到2012年,全市农产品100%达到无公害标准,出口农产品100%达到目标市场标准,大宗农产品100%建立市场可追溯体系,优势农产品100%使用统一标识代码,努力把市建成全域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1.特色种植、养殖业。积极实施“提质增效”工程,推进苹果、花生等传统优势品种进一步提升品质,争取苹果优质果率提高到85%以上,风味、口感明显好转;争取三年内全市花生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五年内适宜出口花生品种面积达到总面积的80%。进一步扶持大姜、高酸苹果、无花果、大根萝卜、蓝莓、茶叶、西洋参、加工甘薯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到2012年,专用甘薯、高酸苹果、无花果、大根萝卜、蓝莓、茶叶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6万亩、3万亩、5万亩、3万亩、4万亩和1.5万亩。进一步抓好水貂、狐狸等特色养殖业,加快良种引进和培育,改良提升市现有水貂品种,积极申报地理标志品牌。大力发展海水增养殖业,加快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重点推进良种养殖、健康养殖、生态养殖和名优养殖,抓好水产良种场和示范基地建设,到2012年,主要增养殖品种全部建立良种场,国家级、省级水产原良种场分别达到5家和12家,种质换代周期缩短到6年以内,原良种覆盖率超过50%。同时大力发展远洋捕捞业,到2012年远洋渔船发展到260艘、12万千瓦,远洋捕捞产量、产值突破10万吨、10亿元,确立在全国的优势地位。突出地方特色和健康主题,加大大花生、苹果、海带、荣成海带、牡蛎等地理标志产品及无花果、大姜等特色产品的的宣传推广力度,大力实施农产品名牌战略,打造全国知名的优质、特色农产品品牌,争取到2012年名牌农产品达到7个、省著名商标达到26件、中国名牌农产品达到7个、中国驰名商标达到3件。

2.农副产品深加工业。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特色农副产品优势,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和营养保健食品。以鲁菱果汁等企业为依托,重点围绕浓缩果汁,搞好果汁饮料的深加工;以华隆()食品工业公司等企业为依托,研究开发花生蛋白、花生乳、花生酪、脱脂花生粉、精炼食用油等系列化产品;以清华紫光科技开发公司为依托,积极发展无花果综合加工业。围绕绿色无公害、无污染蔬菜基地建设,引进国外先进的种植业和加工技术,大力发展速冻蔬菜、脱水蔬菜、净配菜、菜卷、菜汁等绿色环保有机蔬菜制品。扶持培育、引进一批大姜、西洋参等特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实现以鲜姜、鲜参等鲜货销售为主向精深加工产品系列化转变。争取到2012年,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达到20家。

3.海产品精深加工业。依托荣成中国海洋食品名城、中国绿色食品城,以海参、海带、低值鱼贝类为主要原料,重点发展海洋“三品”加工业:以好当家、泰祥、寻山、石岛、俚岛、宇王、鑫发、泓达等企业为龙头,发展以冷冻调理食品、海带食品、罐头食品、休闲食品为主导产品的海洋食品;以达因海洋生物等企业为龙头,以提取海洋生物活性物质为重点,开发高效低副作用的抗肿瘤类、抗菌抗病毒、维生素类、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类新型药品;以好当家、寻山、鸿洋神、清华紫光等企业为龙头,发展DHA、EPA系列鱼油软胶囊、岩藻多糖、海参多糖、海参肽、海参补液等海洋保健品。争取到2012年,海产品精深加工比重超过80%,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加工企业超过30家,其中过10亿元企业超过8家。

(五)加快发展战略性产业。立足区域特色,把握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加大培育扶持力度,大力推进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战略影响的产业。

1.新能源产业。核电,石岛湾核电站项目规划建设1台20万千瓦级高温气冷堆机组,4台125万千瓦压水堆机组,1台140万千瓦和1台170万千瓦大型先进压水堆机组和1台100万千瓦超临界高温堆机组,规划容量约900万千瓦,总投资1500亿元。其中高温气冷堆示范电站一期工程,争取2013年建成投产。风电,加快实施总投资36亿元、总装机容量29万千瓦的国华瑞丰二、三期,歌美飒,大唐,鼎能,华能等风电项目,积极推进总投资约300亿元、总装机容量120万千瓦的中海油海上风电项目,总投资75亿元、装机容量30万千瓦的华能海上风电项目。力争到2012年,全市风电装机总容量达到50万千瓦。水电,全力推进总投资61亿元、总装机180万千瓦的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前期工作,争取2011年至2012年获得国家核准并开工建设。可再生能源,在有条件的区域适时推进太阳能发电和余热、余压、余气综合利用发电项目建设,加快开发地热能、潮汐能、农村沼气等新型能源,申请建设国家海洋能产业示范基地。大力推广蓝星泰瑞光电公司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以联电1万千瓦太阳能光伏发电站项目为引领,建成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可再生能源项目。

2.石油化工产业。实施好总投资750亿元的镆铘岛石化基地项目。在配套码头项目已列入及港口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积极争取项目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开工建设2000万吨/年炼油、1000万吨/年天然气、100万立方米原油储备库、100万立方米成品油储备库、5万吨/年固体及5万立方米/年液体化工周转库及配套码头的综合性大型石化基地。近期争取尽快启动成品油储存设施及输运管线建设,建设一处5万吨级成品油码头和50-100万吨成品油储备库。围绕镆铘岛项目,大力引进发展高端石化产品,重点发展新型合成材料、有机原料、精细化学品等附加值高、产业关联度强、替代进口、填补国内空白的石油深加工产品。

3.节能环保产业。跟踪国内外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趋势,重点开发节能节水关键技术,发展节能环保设备和节能环保产品,形成一批优势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尽快将节能环保产业做大做强。以蓝星玻璃、华鹏玻璃等企业为重点,开发推广石油焦粉、玻璃熔窑富氧或全氧燃烧等节约替代石油技术;以三角集团、成山集团等化工企业为重点,推广应用余热余压利用、轮胎生产线充氮代替热水硫化工艺和技术;以华能电厂、西郊热电等企业为骨干,实施海水淡化工程,鼓励临海高耗水企业利用海水替代淡水资源。以广泰环保、海王旋流器、怡和专用设备等企业为骨干,重点发展油田废水原油回收设备、无尾矿分级浓缩新工艺及关键设备、污水净化成套设备;以正大环保、威达等企业为重点,加快对碳素焙烧干法净化除尘系统、远洋船舶压载水物理净化设备的研发及产业化发展;以北洋照明、盛泉集团、荣成宇达电子等企业为重点,发展以节能灯为主的绿色高效照明产品及配件。

三、打造以十大园区为增长点的高端产业聚集区

按照高效配置产业资源、促进产业聚集发展的目标,更好地发挥国家级开发区、省级开发区的产业承载和聚集功能,促进高端产业集群化发展。重点规划布局十个高端产业聚集园区,争取到2012年新增主营业务收入达到800亿元以上,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十分之一左右,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一)威高集团以高端医用植入器械为重点的医疗器械园区。园区规划建设占地2100亩,总投资130亿元。充分发挥医用植入器械国家工程实验室的作用,重点发展心内耗材、血液净化器、药物涂层以及支架、可降解改性聚乳酸、可降解骨科材料、医用非PVC材料等医用材料,争取到2013年项目建成后,威高集团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20亿元。

(二)光威集团万吨碳纤维产业化园区。园区规划建设占地1340亩,总投资36亿元。充分发挥碳纤维制备及工程化国家工程实验室的作用,加快建设拓展公司1000吨级碳纤维生产线,推进T300纤维项目的产业化步伐,开发更高档次的T700级碳纤维。同时,预留800-1000亩土地,加快碳纤维下游制品产业化步伐,重点开发风电叶片、石油开采与输出管道、运动器械、骨科材料、纺织机械配件等下游制品。争取五年左右,拓展公司碳纤维生产能力达到1万吨,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亿元。

(三)三角集团低碳、绿色、环保、高效全钢载重子午线轮胎园区。园区规划建设占地2600亩,总投资84亿元,其中一期占地800亩,投资32亿元。依托“巨型工程子午胎成套生产技术与设备开发”自主研发技术,主要生产高性能、绿色环保型高档子午胎、巨型工程子午胎等高端产品,积极研发雪地胎、沙漠胎、军用胎等特种轮胎,争取到2012年,园区新增主营业务收入100亿元以上;三角集团总生产能力达到4000万套以上,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0亿元以上。

(四)华东数控集团重型数控机床工业园区。园区规划建设占地500亩,总投资28亿元。华东数控集团与德国西斯庄明公司合资成立华东重工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大型数控龙门车铣镗复合机床以及用于风电、核电、火电设备加工的重型数控机床,全部项目达产后整个园区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亿元。

(五)以新北洋特种打印机研发制造基地为主体的IT产业园区。园区规划建设占地2200亩,总投资22.7亿元,其中新北洋特种打印机生产基地占地260亩,投资7亿元。依托新北洋、双丰电子、卡尔电子、塑料光纤等高成长性IT企业,重点发展小型热转印打印机设备、收据/日志打印机、条码/标签打印机、嵌入式打印机、售票检票系统设备、各种传感器、光电子元器件、RFID(无线射频)应用产品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力争到2012年,IT产业园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亿元。

(六)新船重工整船研发及零部件配套生产园区。园区规划建设占地2100亩,总投资18.1亿元。依托德他马林海事工程有限公司,重点研发设计生产大型客滚船、成品油轮、集装箱船等高附加值船舶,带动启跃船材等三个配套园区发展。争取到2012年,形成造船100万载重吨、修船110艘次的能力,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亿元。

(七)黄海造船整船研发及零部件配套生产园区。园区规划建设占地600亩,总投资4.2亿元。依托黄海造船有限公司省级技术开发中心,重点研制生产大型客滚船、远洋渔船、豪华游艇、海洋工程船等高附加值船舶,带动发展一批配套企业。争取到2012年,形成造船50万载重吨、修船100艘次的能力,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亿元;到2014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亿元。

(八)东安黑豹、天润曲轴汽车及零部件配套生产园区。园区规划建设占地1500亩,总投资30亿元。依托东安黑豹股份有限公司省级电动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天润曲轴股份有限公司国家级曲轴工程技术中心,重点研制生产乘用车、商用车、发动机及车辆曲轴、胀断连杆,建设综合性的汽车及零部件研发生产基地。力争到2012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0亿元。

(九)南海医药生产园区。园区规划建设占地3265亩,总投资38亿元。依托深圳京申投资发展有限公司,重点研发生产科技含量高、市场需求量大的生物保健品、抗癌药品,进行医药人员的培训,建设交易展示和人员居住的综合配套区,打造一处高科技、多门类的现代化医药园。力争到2012年项目达产后,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亿元以上。

(十)以中玻光电、璨圆光电为主体的光电产业园区。近期投资4亿美元,依托在建的中玻光电、璨圆光电、蓝红光电、威刚科技等项目,吸引关联项目进驻发展,研发生产LED、太阳能光伏发电、内存模块与快闪记忆体、非晶硅薄膜电池模块、BIPV光伏组件等高新技术产品,力争到2012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5亿元。

四、强化支撑保障措施

(一)强化科技支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三区”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大科技经费投入,争取到2012年,各级财政科技投入增幅高于财政支出增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1.5%以上,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科技活动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4%以上。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好现有两个国家级实验室的引领作用,争取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增加到120家、其中国家级增加到8家左右,争取再与5家以上国内知名院校签订合作协议。有效发挥市科学技术奖的激励作用,对在科学技术进步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个人进行奖励;安排专项资金,对自主创新型先进企业予以奖励。进一步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支持大学分校、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等院校建设,加快职业技术学院和工程技术学院的建设步伐,引导各类大中专院校结合我市产业发展方向,培养高层次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扶持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示范基地建设,同时认真落实家属安置、子女入学、科研经费补贴等优惠政策,争取到2012年在工作的硕士以上人才达到3500人,其中博士400人以上;市级以上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高层次人才达到150人;每万人中专业技术人员达到700人;高技能人才达到2万人,占技术工人的比重达到15%;与我市合作的院士达到50名。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1000个以上产学研合作项目,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10%以上,发明专利申请达到申请总量的28%。

(二)强化政策扶持,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用足用好现有政策,配套完善相关政策,搞好各类政策的深化、细化、延伸与创新,探索建立高端技术创新、引进及产业化扶持机制和奖励机制,尽快形成有利于高端产业聚集区加快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以企业研发投入为前提,运用以奖代补等财政投资方式,支持重点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建设;充分发挥科技专项资金的扶持引导作用,支持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材料等高新技术领域的技术研发和技术进步项目;不断加大服务业专项引导资金和农业补贴资金投入,重点支持高端服务业和高端农业发展;加大高端产品的宣传和推介力度,对获得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省著名商标、省名牌农(林、水)产品、省服务品牌、省质量管理奖的企业给予奖励。实行税收优惠政策,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可按有关规定进行扣除和摊销;对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进口规定范围内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用品,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对技术进步、产品更新换代较快的固定资产,符合国家税收政策规定的,可加速折旧。构建多元化投融资体系,优先筛选上报高端产业项目,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扶持;进一步完善银企合作机制,推动银行与高端产业项目对接,引导和鼓励银行加大信贷投放;大力开拓资本市场,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支持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企业在股份报价转让系统(新三板)挂牌融资,着力推动高端产业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促进上市公司再融资,争取到2012年境内外上市企业达到18家以上。统筹调配各类优质资源,对引进国内外高端技术并实现产业化重大突破的企业以及成长中的高端企业,给予土地、资金、费用减免等优惠政策扶持;集约开发利用土地和海域资源,优先安排高端产业项目用地用海。坚持“院内的事企业干、院外的事政府办”理念,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努力打造一流的政务环境。

(三)完善城市功能,提升产业承载能力。加快推进青烟威荣城际铁路、荣乌高速公路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及疏港交通线路建设,进一步提升桃威铁路客货运输能力,加快机场改扩建工程,着力构建海陆空联运的客货运立体综合交通枢纽,形成对接国内外大枢纽和大通道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进一步加强中心城市商务区、各类开发区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配套和服务功能升级,提高产业承载和集聚能力。提高城市文明建设水平,努力打造适宜高端人才创业、生活的人文环境。以建成具有国内先进水平、功能完备的信息基础设施为目标,加快“数字”建设,深度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建立面向高端产业及其开发管理、决策支持的信息基础平台,构筑电子物流、电子旅游、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四位一体的公共信息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和联网核查。进一步完善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加快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建设,全面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确保各类产品质量安全。

(四)坚持统筹规划,发挥规划引领和导向作用。坚持规划先行、科学论证,统筹处理好高端产业聚集区与蓝色经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海洋功能区划、城市总体规划等重大布局的关系,搞好相关规划之间的协调衔接,进一步明确高端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重点。结合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高起点、高标准规划筛选一批高端产业重点项目,条件成熟的抓紧启动建设,力争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取得良好开端。要强化规划的权威性、指导性和约束力,加强对规划实施的分析、监督和评估,建立严格的规划落实机制,及时研究解决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研究编制高端产业聚集区鼓励发展和重点扶持的产业、产品和技术导向目录,坚决禁止高能耗、高物耗、高排放项目建设,鼓励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项目进入,鼓励粗放型、初加工和低附加值产业向外部转移,为高端产业预留发展空间。

(五)主动搞好对接,加强与半岛其他地区的合作。要在对接中融入胶东半岛一体化大格局,在错位竞争中提升高端产业发展水平。一是交通基础设施的对接。加强交通网络规划和重大项目建设的协调衔接,加快构筑公路、铁路、水路协调发展的运输体系,实现与、烟台、潍坊等城市的交通联网。搞好各市市域发展规划的对接,构建一体化发展的大格局。二是产业合作。按照“互补、共建、配套发展、错位竞争”的原则,加强产业分工合作,积极搞好配套服务和产业衔接。根据半岛蓝色经济区和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的规划布局,加快我市产业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实现产业接轨、借力发展。三是科技与人才合作。积极推动我市企业与省内外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产学研合作,增强核心竞争力,提升参与半岛高端产业分工合作的能力。进一步优化人才创业环境,推进与半岛其他城市的人才交流与合作,畅通半岛人才来我市创业的渠道。

(六)加大开放力度,提高对外合作的层次和质量。进一步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与深度,全方位、高水平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大力推行区域招商、产业招商,积极吸引外资投向高端产业和产品,推动大企业与跨国公司在产业龙头项目、产业链延伸、研发中心、营销网络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对引进鼓励类大项目、世界500强和国内100强投资项目、研发中心和地区总部项目的给予奖励。加快出口商品结构调整和升级,做大做强一批机电和高新技术出口龙头企业,鼓励和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形成一批优势出口产业集群。推进区域内高端产业企业出口基础信息的交换共享,加快口岸大通关平台建设,提高通关效率。坚持“走出去”战略,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国门开发、利用国外资源,设立或兼并境外研发中心,收购海外销售网络。坚持全面开放,大力推进与中央企业和外地企业的经济合作,努力使更多具有先进水平的项目落地发展。主动参与环渤海经济圈的开发建设,进一步扩大与天津滨海新区、长三角、珠三角等国内重点区域的合作交流。

(七)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强有力的工作推进机制。市已经成立高端产业聚集区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工作推进协调小组,由市委、市政府领导任组长、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工作指导和组织协调。各市区也要成立强有力的领导班子,配备精干、高效的办事机构,充分发挥科学决策与协调管理重大事项的作用。建立完善目标责任制,明确各级各部门的责任分工,细化分解目标任务,加强督查考核。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分包和联系企业特派员制度,对重点园区、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特事特办,急事快办,全力以赴给予扶持。建立完善高端产业聚集区发展的统计指标和评价体系,加强工作绩效评估,科学评价和监测高端产业聚集区的发展动态,为决策与管理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