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完善社区管理体制意见

时间:2022-06-05 04:30:00

导语:市委完善社区管理体制意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市委完善社区管理体制意见

为转变政府职能,理顺各方面工作关系,完善城市社区管理体制,保证社区建设高效协调运转,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建设“新型社区”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以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为突破口,转变政府职能,强化社区功能,突出社区自治和管理服务,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扩大基层民主,实现社区和谐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服务于民。坚持以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的社会需求和利益所求为宗旨,把服务社区作为体制、机制创新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2.责权统一,服务效能。规范政府各部门在社区的各项行政职能,合理设置社区内的各类社会组织,理顺各方面的职责、关系,切实提高社区管理水平,实现政府依法行政与社区自治的有效衔接。

3.扩大民主,提高居民自治水平。动员社区广大居民和驻区单位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在社区内实行“四个民主”,逐步实现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4.因地制宜,有序推进。突出社区特色,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创新方案,做到以点带面,循序渐进。

二、社区居委会的性质和主要职责

(一)性质。社区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市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对居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居民委员会协助市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开展工作。

(二)主要职责:

1.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教育居民履行依法应尽的义务;

2.向居民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组织居民落实居民会议的决定;

3.发展居办经济,依法管理本居民委员会的财产;

4.开展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活动,为居民和驻地单位在生产、生活、工作等方面提供方便;

5.组织居民办理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

6.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组织居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居民尊老爱幼、扶残助残、团结互助、反对封建迷信、破除陈规陋习,推行婚丧习俗改革,提倡晚婚晚育,促使居民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7.调解民间纠纷,促进居民家庭、邻里团结和睦;

8.协助人民政府或者其派出机关做好与居民利益有关的社会治安、计划生育、拥军优属、社会救济、青少年教育、公共卫生等工作;

9.向人民政府或者其派出机关反映居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

三、建立纵贯上下、协调运转的领导机制

(一)建立社区建设领导体制和整体推进的工作机制。市一级,建立社区建设工作协调会议制度,成立由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的社区建设领导小组(或指导委员会),形成“归口”下达任务、研究工作的格局。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社区的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在民政局,主任由局长兼任。街道办事处(镇),要对照市的做法,相应成立由驻街(镇)主要单位参加的社区建设工作协调会议制度和领导小组,在市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负责本街道(镇)社区建设的宣传发动、工作计划的制定实施、管理机构组建和考核奖惩等相关事务的协调操作任务,并设立专门的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办公室的设立,可采取两种方式,在机构改革中设立社区服务中心的街道,可与社区服务中心合署;没设立的,可与社会事务办合署,加挂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的牌子,人员从机关内部调剂。在健全市、街道两级领导体制的同时,要根据各成员单位的职责落实目标责任制,实施定期召开会议、开展活动、教育培训、检查监督、总结奖惩等“五定期”工作制度,使社区建设工作形成整体推进的强大合力。

(二)及时制定和调整相关政策,扶持社区发展。及时制定和调整相关政策,对社区居委会的职责权限、组织机构、工作待遇、办公条件等作出明确规定,以保证社区建设的顺利开展。

(三)建立两项制度。

1.社区准入制度:凡具备进社区基本条件的各职能部门和有关单位,要经市社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后方可进入。经审批同意进驻社区的单位,要分清行政、自治、企业等方面的职能,按照“责任权利相统一,人财物相配套”的原则,根据“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要求,在进驻期限内落实必要的人员及办事经费。市社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进社区单位的材料进行登记备案,每年对进驻情况进行一次检查评估。对未按审批要求操作的进驻单位,由审批机构督促限期整改,限期整改不到位的,办公室撤销其进社区的准入资格,确保不随意加重社区负担。

2.社区“下评上”制度:部门工作进社区后要接受社区评议,评议结果和考核意见上报市委、市政府和其上级主管部门。

四、完善社区内部组织框架体系和管理模式

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社区居委会为主体,以社区民间组织、企业组织为辅助,以制度建设、功能发挥为关键,构成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功能互补、运转协调的社区内部管理机制。设置要求和相互间关系是,社区组织体系一般包括党组织、自治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居民或居民代表会议、居民议事会、业主委员会等)、企业(物业公司和其他位于社区内的企业)。党组织为“领导层”,社区居民会议或社区居民代表会议为“决策层”,讨论决定社区的重要事项;社区居委会为“执行层”,对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负责。社区议事会为“议事层”,由社区内的居民代表、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知名人士、单位代表等有关方面人员组成,行使对社区事务的协商、议事职能,并对社区居委会提出建议和进行监督。

(一)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按照“一社区一支部”的原则,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充分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驻社区单位党员既要接受单位党组织管理,也要积极参加社区党组织的活动。

(二)加强社区自治组织和队伍建设。新建社区居委会专职工作者,原则上按社区实际居住居民每300户配备1人标准确定,每个社区专职社区工作者不低于5人,人员来源按以下渠道解决:

一是在现有社区工作人员中留用一批。不留用的人员,由各街道办事处自行在机关中安排。

二是从市、街党政机关聘用离岗待退人员。所选人员尽量在本社区拥有户籍、房屋产权并居住,以便待条件成熟时参选。

三是面向大专学历以上的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下岗失业职工,通过公开考试、公开选拔的方式招聘产生。每社区招聘3名,招聘录用后,一般安排在社区服务室工作。

新建社区居委会一般设五职,其中书记(临时负责人)一名,副书记一名,成员三名。生活补助标准为书记每月1200元,副书记(主任)每月1100元,成员每月1000元,并按规定交纳基本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任期届满,需重新进行选聘。未被选聘和任用专职工作者的,其生活补助、福利待遇相应终止。

已建社区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即原有居委会主任、文书,其工资标准、福利待遇及级别,按原规定执行,人数不足、需招聘补足的,按新建社区办法执行。

社区工作经费(仅限于城区纯居委会),原则上按每年每个社区不低于2万元核拨,市、街各承担一半。采取居账街管办法,由街道办事处统一设立资金账户,随经济发展每三年调整一次,并加强经费的管理和使用。

为承担起政府下沉到社区的大量行政性事务工作,并向社区居民提供群众性、公益性、社会性的公共服务,每个社区都要在社区居委会内部专门成立社区服务室,由招聘的3名社区专职工作者负责具体工作。社区服务室主任由社区党组织书记兼任,社区专职工作者年终由社区居民代表进行评议,评议结果作为考核的依据。

(三)培育发展社区民间组织和中介组织。积极探索社区民间组织承接政府职能的渠道,充分利用现有的社区环境和设施,大力培育和发展由驻区单位或个人单独或联合举办的、在社区范围内开展活动的、不以营利为目的、满足社区居民不同需求的民间组织,充分发挥其提供服务、反映诉求和规范行为的作用。支持和鼓励发展房屋租赁、就业服务、信息咨询等各类社区中介组织。

(四)加强社区志愿者和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探索建立社区志愿者和社区工作者职业资格认证和持证上岗制度,制定社区干部培训计划和分组培训计划,组织大规模社区志愿者和工作者培训,加快社区志愿者和工作者职业化、专业化,通过招聘形式,面向社会选聘一批社会志愿者和工作者,组成志愿者和工作者队伍,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加全面的社会服务。

(五)探索新型的社区自治模式。

一是业居合一模式。此种模式适应于同一开发商开发建设多个小区,由一个物业管理公司管理,业主与居民基本重合,而形成的社区居民委员会,可称之为业主居委会模式。

二是企居合一模式。适应于由驻胶大型企业单独成立居委会,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和物业公司人员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工作经费、人员待遇、工作进展由企业统一安排。

三是“五位一体”模式。在社区党组织领导和协调下的由多个物业小区的业委会主任和物业管理公司负责人(经理),参加社区居委会工作的,实行自治工作统一安排,统一调度,紧密结合,各尽其责,形成统分结合,优势互补的格局。

(六)完善社区设施功能,着力打造社区服务圈。坚持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高标准,在社区内普遍建立五室(社区居委会和党组织办公室、警务室、多功能文体活动室、图书阅览室、便民服务室)、三站(计生服务站、卫生服务站、残疾人康复站)、两栏(居务公开栏、科普宣传栏)、一校(居民学校)、一场所(室外健身场所)。居民在社区中步行不超过十分钟,可随时随地得到就业、医疗、娱乐、购物、家政等便利、优质的服务。

五、大力推行社区建设和管理网络化全覆盖

将所有社区辖区内的居民区楼群、驻社区单位纳入管理范围,实行属地化管理,整合社区资源,发挥各种组织的作用,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络,推行社区建设和管理的全覆盖。具体实施“三化”工程:即组织网络化、管理服务平台化、工作机制配套化。

一是建立由单元、楼群、居民小组构成的社区内部网(即一张网三支队伍)。每个社区以区域地理图为基础,以一幢或几幢楼为基础构成一个基本单元,以几个单元为基础构成楼群,再由几个楼群形成一个居民小组,每个居民小组一般以100户左右为宜。居民小组直接对社区居委会负责。在此基础上,建立单元长、楼群长、居民小组长三支队伍,由各辖区推选政治素质好、威信高、身体健康、热心社区工作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分别担任三个层次的负责人,定期收集、汇总和反馈信息。三支队伍实行低偿报酬和志愿服务相结合的办法,以维持整支队伍的正常运转。具体办法由各街道办事处参照以往街楼长的管理模式确定。

二是构建社区管理平台。建立基础台帐。依托“一张网络三支队伍”,全面对社区内的基本情况进行摸底清理,做到清查不漏幢、摸底不漏户,造册不漏人,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居住人员、驻社区单位、特殊群体、特别对象四本台帐,实现三个“一口清”,即居住人员地址“一口清”,弱势群体和重点工作对象“一口清”,各类骨干和依靠对象“一口清”。构建信息化平台。统一设置信息化管理软件,将社区工作各方面的信息予以整合,涵盖社区的常规工作。各街道办事处设立社区工作信息中心,外联因特网,内联各社区信息系统,对接社区平台实行联动,将服务需求直接传达到相关社区、单位和个人,构建起整合各类公共资源的管理服务平台。

三是建立配套化的工作机制。主要建立四个机制:建立信息收集机制。通过各方面人员的巡回排查,发放各类管理手册和便民服务卡、各类事件的登记、管理,实现多层次、宽领域、各渠道的互动、互通。建立协调处理机制。发挥社区服务中心(站、点)作用,建立即时办结、定期会办、限时办结等制度,确保在规定时间内使居民需求得以满足。建立督查反馈机制。借鉴有关镇“挂牌销号”的经验,及时解决有关问题。建立制度配套化的机制。实施社区工作者包片联线,每周例会与巡查、居民小组长定期例会、考核督查、共建单位联系居民小组等配套制度,确保各项工作和管理有序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