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委统筹城乡发展指导意见
时间:2022-05-24 09:16:00
导语:区委统筹城乡发展指导意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根据省、市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要求,结合我区实际,现就加快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1、重要意义。统筹城乡发展、构建新型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央明确指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经过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区综合经济实力大为增强,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区城镇化水平达到65%,已经具备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条件和基础。大力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有利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着力解决城乡之间在收入分配、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民权利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失衡问题,逐步形成有利于城乡关系良性循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好地协调城乡关系和利益再分配,使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充分享受改革发展成果。各级各部门要深入学习领会中央、省市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切实增强统筹城乡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联动发展道路,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
2、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念,紧紧围绕“一二三四”的总体发展思路目标,依托“三个层次”,把握“五个原则”,统筹协调“六个推进”,创新“七项体制机制”,大力实施城镇化战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努力建设富强文明和谐幸福的新,使我区统筹城乡发展走在全市乃至全省前列。
3、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把实现群众愿望、维护群众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增强发展的科学性、协调性、和谐性,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以及区域之间的相互关系。
(2)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和社会矛盾,建立健全城乡统筹发展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互动、工农联动、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3)坚持整体规划、分类指导。全面规划城乡发展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稳步推进,正确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不搞“一刀切”。
(4)坚持优势互补、突出特色。立足区位优势、文化底蕴、生态风貌、产业基础,促进区域联动、整体协同,形成特色鲜明、生态和谐的城乡发展格局。
(5)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把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作为各级各部门的改革取向和工作职责,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和主体地位。
4、目标任务。到年,城乡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经济布局更加合理,经济结构更加协调。在加快发展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基本实现同速增长,分别达到2.2万元和1.1万元;初步形成主城区、中心镇、中心村(社区)三个层级紧密衔接的现代化城镇体系框架,并形成示范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农村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平均每年转移3500人和2900人,全区城镇化率达到68%以上,中心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90%;城乡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村面貌显著改观,全区92%以上的中心村(社区)实现街道硬化、亮化、绿化和美化;城乡接轨和比较均衡的公共服务体制框架基本形成,并在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文化事业等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9%以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
到年,现代化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总体上高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两者比例表示的城乡差距缩小到1:2左右,全区城镇化率达到75%以上,中心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100%。全面形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城乡差距明显缩小,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城镇体系和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形成,城乡居民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同质化的生活条件、平等化的经济政治社会权利。建立全面覆盖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建立起统筹城乡发展的长效机制,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基本形成。
二、按照“三个层级”要求统筹城乡空间发展布局
5、主城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全面加强对接融合,主动承接市中心城区带动辐射,积极融合发展。按照“东新、西古、南商、北工”的总体布局,完善设施,提升品位,做大规模,壮大实力。“东新”,即加快东部新区开发建设,依托孝妇河生态环境优势,突出生态宜居特色,建设现代化新城区。“西古”,即加快以古商城为核心的老城区改造建设,扩大古商城景区规模,塑造城市灵魂,打造鲁商文化旅游品牌,形成推动城市发展新动力。“南商”,即围绕打造商贸名城,加快膨胀发展309国道市场物流产业带,推动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北工”,即以经济开发区和北郊镇梅河工业园为平台,突出发展先进加工制造业,为城镇建设发展构筑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6、中心镇。王村镇、萌水镇两个中心镇作为城区两翼,按照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功能健全、特色突出的要求,以产业支撑推动建设发展,全面提升城镇综合实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建设区域性的人口集聚中心、产业集聚中心、公共服务中心,加快培育成为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小城市。王村镇以高档耐火材料产业为支撑,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打造省高档耐火材料基地;萌水镇充分发挥山水资源优势,加快推进萌山生态旅游区开发建设,大力发展高品质居住、休闲度假和餐饮会务为主的带动型产业,打造旅游休闲特色镇。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北郊镇、南郊镇和经济开发区纳入城区规划,全面融入市中心城区和主城区建设发展。
7、中心村(社区)。坚持长远规划、分期实施、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选择经济实力强、地理位置优越、发展潜力大的村居,整合资源、合村并居,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城镇化、生活服务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使之成为独具特色的中心村(社区)。力争到年建成10个左右,到2020年建成22个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心村(社区)。
三、加快推进城乡规划建设一体化
8、树立城乡规划一体理念。紧紧围绕“主城区、中心镇、中心村(社区)”三个层级,科学规划城乡建设、经济发展、资源配置和生态环境保护,建立城乡全覆盖的一体化规划体系。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明确分区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重点,统筹安排城乡建设、基本农田、产业集聚、生活居住、生态保护等空间布局。
9、科学构建城镇体系。按照“融合中心、一主两翼、三级联动、统筹发展”的总体思路,将全区统一规划为1个主城区、2个中心镇和22个中心村、29个居民点,构筑主城区、中心镇、中心村(社区)“
三个层级”紧密衔接、布局优化、统筹发展的现代化城镇体系。把推进城镇布局的规模化作为重要规划原则,以城镇布局的规模化带动基础设施的现代化。
10、统筹城乡住房规划建设。认真落实《区农村住房建设规划》,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切入点,进一步加大“两区三村”改造工作力度,切实改善城乡居民生活居住条件,到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35平方米、38平方米。坚持政府统筹、政策引导、群众自愿、市场运作,落实资金、土地、信贷支持政策,把农村住房建设与全面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相结合,与旧村改造、迁村并点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相结合,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城市保障性住房建设,积极引导房地产业有序规范持续发展。
四、加快推进城乡产业布局一体化
11、优化城乡产业空间布局。大力实施“两区两带两基地”发展战略,打破镇域行政区划界限,统筹推进城乡产业发展布局,加快古商城文化旅游区、萌山生态旅游区、309国道市场物流产业带、张周路孝妇河生态园林休闲服务带和以经济开发区、北郊镇梅河工业园为依托的北部先进加工制造业基地,以王村镇为重点的南部高档耐火材料生产基地等六大特色区域规划建设,集中力量实施突破,努力形成区域发展的新优势、新亮点。
12、推进产业优化升级。突出发展先进加工制造业,以“集约化、集群化、高端化”为方向,以实施工业“四个一批”为抓手,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努力增创老工业区科学发展新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抓好以309国道市场物流产业带为主体的现代物流业,建设大市场、发展大物流、实现大增值;整合区内文化旅游资源,抓好以古商城和萌山生态旅游区为龙头的旅游业,加强蒲松龄书馆、李家疃古村落保护开发;抓好以嘉周和知味斋为代表的餐饮服务业,大力推动金融保险、信息咨询、法律服务、文化创意、商务服务、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以生态观光农业为重点,大力发展都市农业,集中培育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全面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五、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
13、完善城乡综合交通网络。加强路网建设,拉大城镇建设发展框架,形成干支相连、区域协调、城镇通达、顺畅便捷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优化完善城镇路网结构,加快南部地区等路网建设,实施102省道改线、姜萌路南延等工程,完善落实镇村道路管理养护机制。积极推行农村客运公交化,巩固发展村村通客车成果,实现区内城镇公交无缝隙对接。
14、完善城乡综合用水体系。强化城市水系意识,按照“同源同网同质”的原则,建立城乡供水体系。制定全区水资源优化配置实施意见,编制防洪、供水和生态水系工程规划。加快实施城区雨污分流工程,搞好城区河道综合整治,使涿河、淦河、米沟河变成清水河、景观河。搞好萌山水库水源地保护利用,推进范阳河、孝妇河等河道治理,保障城乡生活、生产、景观用水。
15、完善城乡公用设施建设。加大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全面提高城镇综合承载力。坚持先地下后地上、先管线后路线,加强城乡各类管网的规划建设管理。按照城市标准对中心镇、农村社区电网进行规划、设计、管理、改造,加速推进城乡同网同电同价。加快燃气、供热工程建设,推进向中心镇、农村社区以及城区周边的镇、社区延伸,提高覆盖率和供应保障率。推进数字化城市建设,实行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构建城乡一体的现代信息服务网络。
六、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一体化
16、推动城乡教育服务均等化。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逐步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调整优化城乡教育布局和结构,健全完善农村教育体系、农村教师培训制度和城乡教师交流帮扶机制,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到高中教育的普及水平。继续优化教育资源构架布局,形成“学前和小学教育进片区、初中教育进城镇、高中教育进城区、职业教育进网络”的全覆盖现代化教育体系。
17、推动城乡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快建立完善覆盖城乡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和应急体系,建立健全卫生监督、动植物检疫等执法体系,全面提升新农合覆盖面,健全卫生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城乡居民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改革、体制改革,完善城乡人口和计划生育各项服务体系,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大力实施“卫生强基工程”,加大城乡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结对帮扶力度,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水平。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并实现零差价率销售。
18、推动城乡文化服务均等化。统筹抓好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广泛开展“文明人”教育实践活动,倡导健康文明向上的社会新风尚。健全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加大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力度,着力构建城乡联动、功能齐全、满足群众文体需求、覆盖区镇村三级公共文化体育网络。调整城乡文化资源配置格局,加大城乡一体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创新力度,建立稳定的城乡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健全完善镇(街道)、村居文化设施网络,深入实施数字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一村一名文体指导员、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和农家书屋工程,全部实现镇(街道)有综合文化站、村有文化大院和乡村少年宫、社区有文化中心。开展全民健身、阳光体育、竞技体育活动,提高全民身体素质。
19、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管理体制。推动公安、司法、安监、计生、城管等领域的管理由城市向农村社区延伸,构建城乡一体协调联动的社会治安防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社会团体管理、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等管理体制,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化管理。
七、加快推进城乡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
20、统筹城乡劳动就业。进一步建立促进城乡一体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和培训体系,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和完善的人力资源市场。建立健全城乡劳动力就业和失业登记制度,加强失业调控和预警机制建设,重点解决城镇零就业家庭、农村低保家庭等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问题。加强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完善以就业培训、就业援助和就业扶持等为主的促进就业政策,加大就业专项资金投入,形成促进城乡劳动者平等充分就业的长效机制。
21、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加快建立城乡一体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保障制度,力争实现城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全覆盖。建立城镇社会保障互相衔接和转移机制,逐步实现保障随人口迁移自动衔接,最终消除城乡居民在劳动报酬、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异,实现同工同酬同保障。
22、统筹城乡社会救助。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分层分类救助体系,加大对城乡低保对象、城市三无人员、农村五保对象、优抚对象及其他因病致贫特困家庭救助力度。在中心镇和有条件的农村社区按照三级以上标准建立敬老院,加快形成覆盖城乡的集中供养体系。建立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医疗、教育、住房、法律援助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慈善超市和社会互助为补充,覆盖全体成员的新型救助体系。
八、加快推进城乡生态安全一体化
23、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加快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步伐,深入实施碧水蓝天行动计划,全面落实节能减排措施,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和污染治理,改善城乡环境。实施萌山水库、丁家水库、北河东水库、水库、孝妇河滨河公园、范阳河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加快309国道、张周路、联通路等道路绿色长廊建设;实施荒山绿化、湿地绿化、农田林网建设和城区增绿工程,形成大生态、大绿化格局。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加快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人口均衡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努力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24、构建城乡一体污染防控体系。把城市污染防治和农村污染防治结合起来,实行统一规划和系统整治。根据
产业布局和功能分区,进一步提高新上项目的环境准入门槛,坚决淘汰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制定解决点源污染、线源污染、面源污染的具体措施,以大气净化、污水治理、重点区域和流域治理为重点,防止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积极推进农村废弃物的资源化、无害化处理。
25、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按照城乡一体、精简高效、分工合理、职责明确的原则,建立城乡管理新体制,提高管理效能。统筹布局城乡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环境设施,加强对重点排污企业的监管,抓好等污水处理厂运营,加快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处理一体化,实现垃圾“户集、村收、镇运、区处理”目标,到年城乡污水处理率、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95%以上。加强主次干道、城市入口、城乡结合部、城区背街小巷等重点区域环境整治,大力推广普及农村清洁能源,抓好秸秆禁烧和转化利用,改善空气质量。
26、建立环境治理补偿体系。坚持依法保护资源,进一步规范完善水资源、矿产资源等可持续利用的制度体系。建立生态环境惩戒补偿制度,按照谁受益谁付费、谁污染谁治理和赔偿的原则,统筹划分城乡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的责任。建立生态效益补偿专项资金,对禁止开发和限制开发区域、流域予以生态补偿,并建立长效投入机制。
九、不断创新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
27、深化公共财政制度改革。建立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形成支持“三农”投入稳定增长的保障机制,逐年提高用于支持“三农”的财政支出比重。整合各项财政支农资金,重点向促进城乡一体的社会公益事业和重大民生项目倾斜,促进财力进一步向基层、向农村下移。完善对镇、街道的财政管理体制,增强镇、街道履行职责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
28、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村集体产权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快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等农村产权的确权、登记和颁证步伐。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完善农村产权流转体系,建立农村产权价值评估机制、产权流转规则和流转市场,形成农村产权流转的长效机制。
29、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严格落实政府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落实保护补偿机制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完善土地经营服务体系,建立区镇两级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心,制定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办法,合理确定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收益分配比例,对在农村改造和村庄整合中节约出的建设用地,优先用于本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和公用设施建设。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积极探索城市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路子,挂钩所得收益主要用于农村住房改造和村庄整合中农民新建住房和村集体公共设施建设等补贴。
30、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区内户口迁移政策,以合法固定住所为基本落户条件,鼓励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加快住房、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征兵、退伍安置、优抚、计划生育等与户籍管理相关的配套制度改革,逐步实现让进城务工人员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待遇。
31、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提高行政服务效能和效率。实行强镇扩权,通过委托、授权等形式赋予中心镇在村镇建设、项目投资等方面的经济管理权限和镇域管理等方面的执法权。逐步实现规划、国土、建设、城管、环保、工商、劳动保障等部门职能向农村延伸服务。
32、统筹配置城乡金融资源。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优化农村金融环境,推动金融服务向农村延伸和金融机构在农村设置。积极推动农村金融组织创新,引导发展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等面向“三农”的中小型金融机构,加强面向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引导不同经济成份和各类投资主体参与城乡一体化建设,努力形成政府推动、多元投资、市场运作的资本经营机制。发展农村各类社会保险事业,完善财政性农业保险制度,建立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33、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积极探索科学种养方法,因地制宜发展苗木花卉、高产高效农业、生态观光农业、循环农业,把先进的科技成果引入农业生产,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搞好土地有序流转,推动农民向农业产业化工人过渡,提高农民来自二三产业的工资性收入。探索成立农村集体资产运营公司,采取以货币形式存入银行收取利息、以物产形式收取租金、以股金的形式参股到较好的企业收取分红等多种形式,实现农村集体财产保值增值,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十、切实加强对统筹城乡发展工作的领导
34、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发展的领导体系。建立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分管领导具体抓的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统一领导城乡统筹发展工作。建立全区统筹城乡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区发改局合署办公,具体负责全区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各级各部门要组建相应的领导和工作机构,具体抓好统筹城乡发展各项工作落实。充分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凝聚全区发展共识,营造形成加快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浓厚氛围。
35、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发展的推进机制。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统一领导、积极推进,努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各部门齐抓共管的推进机制。各镇、街道党政主要负责人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第一责任人,涉及到的有关部门和单位在制定行业发展规划、安排重点项目、财政扶持资金、社会公益事业等方面,都要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做到统筹兼顾、重点倾斜,引导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社会管理向农村延伸,各类公共服务和经营性服务向农村覆盖。加强对统筹城乡发展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认真总结推广基层创造的先进做法和经验,坚持以典型推动和指导面上工作。
36、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发展的人才机制。坚持把人才资源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第一资源,严格落实中央、省市关于人才工作的部署要求,建立健全种类齐全、层次多样的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统筹城乡发展能力的培养,努力造就一批懂统筹、善管理、会服务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大力实施农村人才队伍培养、培训计划,建立完善农村优秀实用人才选拔管理办法等政策规定,进一步健全完善一村一名大学生的相关政策措施,落实好“三支一扶”大学生待遇,做好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镇公务员和工作人员工作。
37、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发展的责任考核体系。研究制定统筹城乡发展责任考核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合理确立统筹城乡发展水平评价制度,对全区统筹城乡发展水平进行及时科学的评价,真正使目标责任考核成为引领城乡统筹发展的“指挥棒”。
38、构建城乡一体的党建工作新格局。进一步完善城乡一体的党组织设置、干部人才互动、党员动态管理、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党内激励关怀帮扶、组织互帮互助“六项机制”,统筹城乡基层党建资源,建立以镇、街道和村党组织为主体,机关、企业和城市社区党组织为支撑的城乡互动、以城带乡、双向受益、共同提高的统筹城乡党建工作格局,普遍推行机关、企业、社区党组织同农村党组织结对帮扶和“城乡联建”、“村村联建”、“村企联建”党组织的做法,推进在农村社区、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和产业链上设置“区域型”、“产业型”、“功能型”、“流动型”基层党组织,实现党组织工作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农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有机结合。深化基层党建工作“三级联创”,深入开展“创先争优,争做金周先锋”活动,创新活动形式,抓好载体建设,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推动科学发展的实践中建功立业。扎实推进基层党建创新项目建设,努力创建一批基层党建工作品牌。
39、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维护城乡社会稳定。引导各级把精力和注意力放在基层,促进人、财、物向基层基础工作一线倾斜,形成心往基层想、人往基层走、事为基层办、钱为基层花的工作导向。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深入推进政务、村务、厂务和社区事务公开,抓好村级规范化管理。继续实施“固本强基维稳工程”,建立健全村级组织风险预警机制,大力开展“法治”、“平安”建设,统筹抓好城乡社会治安、安全生产、矛盾纠纷化解等工作,确保社会大局持续和谐稳定。
- 上一篇:非计划造林意见
- 下一篇:防汛抗旱会上市领导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