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委节能减排活动意见

时间:2022-05-20 05:42:00

导语:县委节能减排活动意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县委节能减排活动意见

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进一步推动我区节能减排工作,确保完成我区期间节能减排工作目标,促进我区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根据总理在全国节能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和《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工作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性和急迫性。

能源资源问题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几年来,我区坚决贯彻“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能源方针,通过加强能源科学管理,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推进技术进步和循环经济试点,加大重点行业和企业污染排放防治力度等多项措施,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年全区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0.28吨标准煤,以较低的能源消耗保证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为我区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我区能源资源匮乏,一次能源基本上需要外地供给,而随着我区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战略的实施推进,全社会对能源的需求量将不断增加,能源和环境问题将成为制约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几年,我区经济快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较大成绩,但也付出了很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节能减排工作中存在认识不到位、责任不明确、措施不配套、政策不完善、投入不落实、协调不得力等问题。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群众对环境污染问题反映强烈。这种状况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直接相关。不加快调整结构、转变增长方式,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难以为继,只有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才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正确道路。

区各有关部门、各街道要从确保我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推进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高度,把节能减排作为当前加强宏观调控的重点,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采取强有力措施,确保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促进我区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

二、用科学发展观统领节能减排工作。

(一)指导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节约资源基本国策,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加快技术进步为根本。强化全社会节能意识,减少污染排放,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实行有效的激励政策,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完善促进节能减排的政策体系和运行机制,形成市场导向、政府推动、企业行动、公众参与的节能减排工作联动格局,建立具有我区特色的节能型经济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以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减少污染排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节能减排工作要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节能优先、减排为本”原则,把节能减排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与实施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原则,努力营造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坚持源头控制与存量挖潜、依法管理与政策激励相结合,全面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在节能减排工作上,我区要突出三个重点:一是要注重调整产业结构,坚持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节能环保型的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高端现代服务业。要严把能源消耗关,新建项目能耗必须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达不到的不得审批。二是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实现清洁生产。今后要更加注意加强产业链、产业集群的研究,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要落实产能退出机制,加快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要大力推进工业集中区建设,按照循环经济模式对工业园区进行规划、建设、改造;推进污染物的集中控制、治理;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养殖,实现养殖业污染物的零排放。三是要积极运用节能减排技术,不断进行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实现节能降耗。

(三)主要目标任务

根据我区能源消费结构与特点,到年我区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在年基础上下降12%,由年的0.28吨标准煤下降到年的0.25吨标准煤,期间年均节能率为2.52%,期间累计节能量为19.54万吨标准煤(按年均GDP增长率20%测算);城市污水处理率大于8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100%;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要达到92%以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大于85%;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率大于20%。到末,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节能减排标准体系、监督管理体系、技术支撑体系、政策体系、服务体系、考核评价体系更加完善,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全社会节能减排意识显著增强,节能减排技术和管理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形成市场主体自觉节能减排的机制。

三、着力抓好重点领域节能减排。

(一)加强工业节能减排

突出抓好我区机械、电子、光电和食品等重点耗能行业和年耗能230吨标准煤以上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推动企业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加大节能减排科研和技术改造投入力度,加强节能减排管理,积极采用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工艺和设备,淘汰落后工艺和设备,不断提高企业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废水和废气的排放。把节能指标分解到各街道,落实节能目标责任制,加强跟踪、检查和分类指导,加大对重点用能企业节能减排降耗技术改造的政策、资金支持力度。

(二)促进建筑节能减排

完善对建筑物工程施工、质量监督、竣工验收备案等环节的监督管理工作。以办公楼、商场、宾馆等公共建筑为重点加快推进,同时结合旧房改造,逐步推进旧住宅的节能改造。不断减少废土的排放。城市夜景工程的布点和时间设置应充分认证,灯具的采用应慎重选择,做到既美化城市景观,又节能、少污染。

(三)鼓励商业和民用节能减排

我区商业和民用节能以提高高效照明器具和节能电器应用比例为重点,在居民住宅、商业和公用建筑中大力推广节能照明产品、节能设备,大力普及太阳能热水器的应用等;严格控制污水的排放,强化污水的处理;加强家用电器、电动机和建筑的能效标识宣传,引导社会消费,促进企业高效节能产品的研发。

(四)推进政府机构节能

要按照市委办、市政府办印发的《关于加强市行政事业单位节约资源工作的实施意见》(委办发【】50号)的要求,实现节能20%。加强政府机构节能目标分解,加强政府机构建筑物及空调、照明系统节能改造,推广使用高效节能产品,将节能产品纳入政府采购目录并优先采购。

四、进一步落实节能减排具体措施。

(一)严格把住企业引进入口关。今后对新引进的企业,要严格按“两高两低”(高科技、高效益、低污染、低能耗)的要求把好入口关,大力引进高新技术、高效益、低污染、低能耗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决杜绝技术含量低、效益差、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

(二)加强对重点耗能企业的监控。对现有区属工业企业中的重点耗能企业:如法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永昌电力有限公司、永嘉工业有限公司、三安电子有限公司、诚益光学有限公司等加强监控,鼓励企业积极进行各种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降低企业能耗和废物排放。

(三)更新改造工业锅炉及系统。辖区内现有工业锅炉120多台,要进一步更新改造低效工业锅炉及系统,加强对中小锅炉的节能减排管理,现有集中供热有效范围内的工业小锅炉应限期停用。淘汰落后工业窑炉,对现有工业窑炉进行综合节能减排改造,推广应用先进节能减排技术。

(四)改造电力拖动系统。推广使用高效节能型电机,广泛采取高、低压变频调速、功率补偿节能技术、系统改造和机组优化配置等措施,加快淘汰落后低效电机、水泵等高耗能设备。淘汰不符合能耗标准的在役机电通用设备,减少噪音排放。严格控制高耗能产业、产品发展,禁止投资建设属于国家和省淘汰类目录的项目。

(五)突出搞好重点企业节能减排。区已确定55家企业作为节能减排工作的重点,五年实现节能1.23万吨标准煤,各街道、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对重点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检查和指导,尽快要启动重点企业与国际国内同行业能耗先进水平对标活动,推动企业加大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力度,提高节能减排管理水平。

(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广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以及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积极推进垃圾资源化利用。

(七)加强办公室日常节能减排管理。所有公共建筑内的单位,包括政府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组织和个体工商户,除特定用途外,夏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低于26摄氏度,冬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高于20摄氏度。工作时间提倡每天少开一小时空调;减少空调、电脑、复印机等耗能设备的待机能耗,养成人走关灯的良好习惯;推行无纸化办公,开展废旧电脑及各种办公用品耗材的回收利用,促进办公用品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推广使用再生纸,减少一次性办公用品的使用和废物的排放。根据节能工作的责任分工,各相关职能部门应建立检查制度,加强对我区公共建筑场所的监督检查。

(八)推行照明节能。加快推行全市绿色照明工程,鼓励、引导全社会广泛应用节能型照明灯具和照明节电装置。在道路照明、宾馆、商、写字楼、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和居民住宅中推广应用高效节电照明新光源和节能装置。到期末,在机关、企业、事业和公益性单位基本普及应用节能灯具和照明节电装置。

(九)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广泛采用先进适用节能减排技术、信息技术改造高耗能传统工业行业和企业,努力降低单位产值能耗,提高制造业能源利用效率。推行清洁生产,减量、循环、高效利用能源资源。

(十)开发与利用可再生能源。加快推广应用太阳能,在满足建筑和使用要求的情况下,新建建筑要实现太阳能与建筑的一体化设计;鼓励和引导既有建筑实施太阳能利用改造,生产和经营领域要积极利用太阳能热水工程,取代生产和生活供热小锅炉,并逐步扩大使用范围,大力支持、鼓励广泛使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

(十一)大力推广节能减排经验。要通过学习、参观等多种形式积极组织重点用能企业参加各种节能减排知识培训和节能减排技术、产品推介会,大力推广各种成熟的节能减排技术和经验。如;大力推广节水型卫生器具(设备),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建立中水回收利用系统和雨水收集系统,提高水的使用效率;在区属大型宾馆、商场、写字楼:如富山诚达百货商业广场有限公司、海景大酒店有限公司等大力推广中央空调节能改造技术。

五、建立健全节能减排保障体系。

(一)加强宏观指导,构建节能减排型产业体系

1、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认真贯彻国务院《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大力发展高科技、高效益,低污染、低能耗工业项目,大力培育发展新型电子元器件、生物工程与现代医药、光机电一体化(含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环保科技和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加快重点区域和工业集中区建设,加快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2、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充分发挥服务业能耗低、污染少的优势,努力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加快拓展生产性服务业和充实完善生活性服务业。要大力发展物流、金融、电子商务、文化创意、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旅游、商贸、社区服务等需求潜力大的产业。重点培育和发展物流、旅游两大服务业支柱。

3、优化用能结构,大力发展高效清洁能源。鼓励企业和个人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法规规定,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对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项目要积极支持。

(二)加强节能减排监督建设

加大节能减排监督力度。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的要求,加强节能减排队伍建设,依法开展节能减排监督,重点检查高耗能企业及公共设施的用能情况、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减排评估和审查情况、淘汰设备异地再用情况,以及产品能效标准和标识、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行业设计规范执行等情况。达不到最低能效标准的耗能产品,不得出厂销售。达不到建筑节能标准的建筑物不准开工建设和销售。严禁生产、销售和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高耗能产品。区节能减排主管部门、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环保部门要加大监督检查,对违法行为要公开曝光。

(三)严格节能减排管理,建立监督管理体系

1、加强能源和污染排放的统计分析制度和企业计量检测体系。区、街统计部门、环保部门要进一步加强能源统计人员和队伍建设,充实必要人员。要完善统计制度,改进统计方法,建立能够反映本地区能源水平、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和评价考核制度的节能减排统计体系;区、街统计部门要督促企业规范能源报表,建立健全原始记录和统计台帐,执行严格的能源利用数据评估和使用制度;用能单位要按照国家强制性标准《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的要求,配备必要的能源计量器具,依法搞好能源计量管理,区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对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的配备及其周期检定、校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2、强化重点耗能单位的节能减排管理。年综合能耗在230吨标准煤以上的单位为区级重点用能单位,重点用能单位要设立专职的能源管理员,负责加强对企业节能减排重点环节的监督管理。重点用能单位要建立严格的节能减排管理制度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强化基础工作,将节能减排的目标和责任落实到车间、班组和个人,并加强监督检查。重点用能单位要定期向区、街节能减排主管部门和统计部门报送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区环保分局要加强对重点企业污染排放的日常监测。区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加强对重点用能单位实施节能日常监察(监测)工作,检查用能单位贯彻落实节能法律法规和节能标准情况,督促和帮助重点用能单位通过提高管理水平降低能耗。

3、落实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中有关建设项目节能管理的规定。

年综合能源消费总量(含增加消费量)1000吨标准煤或年用电200万千瓦时以上的项目,其节能减排评估文件应当由具有相应节能评价资质的机构编制。

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区建设局)负责权限范围内民用建筑(包括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项目节能减排的监督管理工作。

4、加强能效标识制度的实施与检查。建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和企业诚信机制,不断提高能效标识的社会认知度,促进高能效的工业和家电产品在我市的销售推广。区经贸局和区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协助市经济发展局和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对辖区生产和销售的需要加贴能效标识的产品进行监督检查。

(四)加强节能减排科技创新,建立技术支撑体系

1、加大节能减排科技投入。把节能减排科技作为科技发展计划的重要内容之一,列入中科技事业发展规划,加快节能减排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政府每年安排科技资金支持节能减排领域的科技进步,重点支持节能减排科技的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公共平台建设,推动高效节能减排项目的研究开发、应用示范和产业化;支持企业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能减排设备和节能减排产品。

2、加快推进先进节能减排技术、产品研发和应用。充分发挥光电园区、软件园区和各工业园区的作用,支持科研单位和企业开发高效节能减排工艺、技术和产品,优先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能减排关键技术示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解决技术瓶颈。

3、加强节能减排技术服务。政府相关服务机构和有关行业协会要及时跟踪国内外节能减排先进技术,提供信息和培训服务,组织召开技术交流会、技术培训讲座、技术现场推介会等形式,大力推广节能减排示范项目。

(五)发挥财税导向功能,建立节能减排政策体系

1、加大财政对节能减排的支持力度。区财政设立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对节能减排技术与产品开发推广、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重点节能减排工程示范项目以及节能减排监测、能源审计、节能减排宣传与培训、信息服务、表彰奖励等工作给予支持。各街道财政也要建立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制度,纳入政府财政预算,以确保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2、拓宽节能减排融资渠道。各类金融机构要切实加强金融服务创新,加大对节能减排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为节能减排企业、节能减排产品、节能减排技术、节能减排项目的合理资金需求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各担保机构要加大对节能减排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力度,重点扶持节能减排服务业。

3、落实鼓励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企业为达到规定的能耗标准进行节能减排改造,购买国产设备投资额的40%可以从技术改造项目新增的企业所得税中抵免;企业或个人从事节能减排技术开发、技术转让经市级科技主管部门认定后,对其从事节能减排技术开发、技术转让业务和与之相关技术咨询业务、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对企事业单位为生产节能减排产品服务进行技术转让,以及在技术转让过程中发生的与技术转让有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培训所得,年净收入30万元以下的暂免征所得税;落实鼓励节能减排的税收优惠政策,对生产和使用列入目录的产品执行国家规定给予税收优惠。

(六)加强节能减排队伍建设,培育节能减排服务体系

1、加强节能减排管理队伍建设。尽快建立区节能减排监测技术服务中心,从人员、资金、政策等各方面大力支持区节能减排监测技术服务中心依法开展节能减排执法和日常监察(监测)工作。各街道、各部门要加强节能减排管理机构建设,配备必要的人员和设备,完善节能减排管理体系,强化对本行政区域内节能减排工作的监督管理和日常监察(监测)工作,依法开展节能减排执法和监察(监测)。

2、培育节能减排服务体系。积极扶持节能减排服务产业,鼓励推广合同能源管理,为企业实施节能减排改造提供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管理一条龙服务。

3、加大节能减排宣传、教育和培训力度。宣传、文化等部门和有关社会团体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节能减排宣传活动,弘扬节能减排先进典型,曝光浪费行为,引导合理消费。工会、共青团组织要重视和加强对广大职工特别是青年职工的节能减排教育,广泛开展节能减排合理化建议和双增双节活动。要认真组织开展一年一度的全国节能减排宣传周活动,加强经常性的节能减排宣传和培训。要动员全社会节能减排,在全社会倡导健康、文明、节俭、适度的消费理念,用节约型的消费理念引导消费方式的变革。要大力倡导节约风尚,使节能减排成为每个公民的良好习惯和自觉行动。

(七)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节能减排工作体系

1、切实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由区长担任组长,分管副区长担任副组长的区人民政府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研究解决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各级各部门主要领导要把节能减排工作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周密部署,精心组织,认真解决好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

2、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区各有关部门、各街道要把区政府下达的节能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企业,实行严格的目标责任制。区经贸局负责工业、商贸企业节能减排工作,区建设局负责权限范围内建筑节能减排施工监督工作,区旅游园林局负责宾馆酒店、旅游行业节能减排工作,区机关事务管理局负责全区机关事业单位节能减排工作,区卫生局负责医院等单位节能减排工作,区教育局负责中小学校等单位节能减排工作,各街道负责推动本街道节能减排工作。区科技、财政、统计、环保、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按照职责,协同做好相关工作。

3、实行节能减排奖励制度。区政府每年对在节能减排管理、节能减排科学技术研究和推广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能源生产经营单位和用能单位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节能减排奖励办法,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对节能减排工作中作出贡献的集体、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4、实施能耗公报制度。建立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指标公报制度,区统计局每半年公布一次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电耗、工业增加值能耗数据。各主管部门要对能耗下降目标的执行情况进行监测分析,建立工作通报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