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工作安排指导意见
时间:2022-05-13 09:07:00
导语:农业工作安排指导意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认真贯彻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抢抓国家进一步支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机遇,按照市委关于推进现代生态农业的战略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文明建设之路,以“两加一推”、“三化同步”为统领,以“服务城市,富裕农村”为目标,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强化农业基础支撑,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全力完成“保供给、调结构、促增收、强基础”四大任务,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和区域性重大动植物疫情。
一、指导思想
按照市第九次党代会上提出的“一先二超一提升”奋斗目标,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立足“三个跳出”(即:立足农业,跳出农业产业抓农业发展、立足农村,跳出农村经济抓农村经济发展、立足农民,跳出农民抓农民增收致富)调思路,围绕“四大工程”(即:“菜篮子”工程、农民增收工程、扶贫攻坚工程、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工程)定目标,实施“六大战略”(即:科技兴农战略、引龙强农战略、品牌引领战略、质量安全战略、生态循环战略、保内拓外战略)上台阶,实现“三个确保”(即: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作贡献。
二、工作目标
确保一产增加值增长8%,力争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8%,力争20%;全市粮经比由2011年的4∶6提高到3∶7。
全面完成减少农村贫困人口和“减贫摘帽”任务。
新增蔬菜基地面积7万亩,蔬菜产量达205万吨;肉类总产量达16.5万吨、禽蛋产量3.5万吨、牛奶产量5万吨;实现年出栏生猪150万头(其中新增育肥猪出栏15万头),出栏家禽2550万羽;新增果树10万亩、中药材1万亩、茶叶2万亩,饲草1万亩;全面消除“三环”以内传统玉米种植。
完成基本农田建设3万亩;机耕道建设100公里;农机总动力提高5个百分点;完成村寨串户路建设1000公里,乡村清洁工程20个,大中型沼气池建设30口。
完成息烽县、花溪区农村土地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工作。
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疫情。
三、主要工作措施
(一)立足“三个跳出”,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思路决定出路。一是立足农业,跳出农业抓农业产业发展。抓农业产业定势思维从单纯种养传统农业向“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转变;从传统农产品供给农业向集“食―观―赏―住游”为一体的都市农业、效益农业、现代农业转变,促进农业增效。二是立足农村,跳出农村抓农村经济发展。抓农村经济发展思路从城乡分割向城乡统筹转变,加大深化农村经营制度改革,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体制机制。积极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走向市场,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将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大力扶持发展乡镇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及乡村特色旅游业,形成农村一、二、三次产业良性互动,加快推进“三化同步”进程,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三是立足农民,跳出农民抓农民增收致富。抓农民增收致富要培养一支新型农民队伍,重点以提升农民就业(创业)技能为抓手,使之成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创业者,并向城镇二、三产业有序转移,从传统农民走向产业工人。
(二)围绕“四大工程”,全面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1、围绕“菜篮子”抓结构调整,保障市场供给。“菜篮子”工程是民生工程。坚持“服务城市、富裕农村”的原则,按照集群经济的理念,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打破行政区域界限,推行区(市、县)联区(市、县)、乡(镇)连乡(镇)、村联村、户联户的基地“集群”发展模式,连片开发,板块生产,做大做强一批具有一定规模、主导产品明确、地方特色突出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一是突出抓好优势特色产品区域布局。精细蔬菜以城郊为主,大宗蔬菜向“三县一市”转移;优质水果以修文的猕猴桃,开阳的枇杷,花溪的布郎李,南明的艳红桃,清镇、息烽的水晶葡萄,乌当的樱桃为主;中药材产业以修文、乌当、清镇的药材基地为主;茶以点相串、线相连,扩大开阳、花溪茶园规模;畜禽以开阳的生猪、蛋鸡,清镇的奶牛、肉鸡、生猪,修文的奶牛,息烽的肉鸡为主,加快建设规模养殖场,立足优势扩大规模。二是突出抓好蔬菜基地建设,实施万亩蔬菜标准示范园建设20个,完成蔬菜播面160万亩(次),蔬菜产量达205万吨。为弥补蔬菜季节性供给缺口,在低热河谷地带新(扩)建提早延晚万亩蔬菜专业乡镇和专业村12个,保障市场的周年均衡供应。三是突出抓好百万亩经济作物基地建设及“三环”以内“粮改经”工程,新增经济作物面积40万亩,其中:新增蔬菜基地10万亩(含“三环”粮改菜3万亩),果树10万亩,果套矮杆经济作物10万亩,牧草1万亩,茶叶2万亩,中药材1万亩,其它8.8万亩。实现粮经比达3:7。四是突出抓好规模化畜禽基地建设,以扩大生猪、蛋鸡、肉鸡规模和稳定奶牛为重点,其中生猪要下力提高育肥猪出栏比例,2012年新增15万头生猪,实现年出栏生猪150万头;新增出栏300万羽肉鸡,实现出栏家禽2550万羽;使全市肉类总产量达16.5万吨、禽蛋产量3.5万吨、牛奶产量5万吨。五是建立农产品市场风险预警机制。为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设立农产品风险基金专项资金,提高政府应急调控能力,提高抵御自然灾害和生产、市场风险能力,保障市民“菜篮子”有效供给。
2、围绕“农民增收致富”工程抓渠道拓展,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农民增收是“三农”工作的核心。一是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家庭经营收入,规模发展蔬、果、茶、药、生猪、肉鸡、蛋鸡等优势特色产业。2012年通过结构调整使农民人均增收500元;二是大力开展技能培训转移劳动力增加工资性收入。以“阳光工程”、“雨露计划”为依托,有针对性地对农民进行技能培训,使其转移到工厂企业、城市服务业,不断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三是积极推动土地流转增加财产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农民在进行土地流转后返回企业务工,使出租土地的农户获得财产性、工资性双重收入;四是落实惠农政策增加转移性收入。将中央、省、市对良种、农机等直补政策落实到位,直接以现金形式补贴给农民,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五是创新机制增加收入。以项目为载体,将农村200万元以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交由农民组织实施,农民参与建设直接受益获得收入。
3、围绕“扶贫攻坚工程”抓脱贫,加快农村小康步伐。只有农民的小康才有全市人民的小康。以《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开发式扶贫工作方针,以贫困程度比较深的18个贫困乡(镇)和449个贫困村为主战场,努力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大力实施“整县(市)推进、连片开发工程”、“产业化扶贫脱贫攻坚工程”、“雨露计划.圆梦行动工程”、“三个一脱贫细胞工程”和“定点结对帮扶”等五大工程,全面提升增加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内生发展动力和能力;全面完成减少贫困人口和贫困乡(镇)“脱贫摘帽”人物。
4、围绕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工程抓改革,加快“三化同步”步伐。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一是在息烽县、花溪区启动农村土地确权颁证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宅基地使用权等“三权”作为农业农村发展融资有效担保物试点工作,盘活农村农民资产存量,活跃农村金融市场;二是加强农民诚信体系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加快诚信农民体系建设的意见》,以“五个诚信教育”为核心,以诚信创建活动为载体,多措并举,全面推进农民诚信体系建设。三是创新激励机制,支持、鼓励乡镇干部、技术人员以领办、承包、入股等形式参加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
(三)实施“六大”战略,加快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步伐
1、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增强农业发展活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是大力组装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新材料和生态农业循环技术;二是大力开展农业适用技术培训。2012年,开展农民农业适用技术培训20万人(次),培养农村科技二传手和科技示范户1万户。三是大力实施千名技术人员“驻村入户”行动,将技术人员办公室设在乡村,构建“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配套服务。四是创新激励机制,用优厚的政治、经济政策鼓励科技人员以技术承包、技术入股、领办等方式,采取“科技人员+基地”、“科技人员+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基地”和领办科技示范项目(基地)等运行模式,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五是加强与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技术合作,联合推进农业重大技术攻关,解决农业农村发展中遇到的技术性难题。
2、大力实施“引龙强农”战略,加快工农联盟进程。“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优化“招商、安商、富商”投资软硬环境,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引进一批龙头企业;二是大力扶持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三是加快工农联盟步伐。重点联盟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一方面把工业先进理念带入农业,把就业岗位带给农民,一方面依托加工企业,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形成集生产和加工为一体产业发展模式,实现“多赢”;四是大力培育农业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提农民的组织化程度。2012年引入龙头企业5家,扶持龙头企业40家(含冷藏企业),新增产值亿元以上龙头企业3家,带动农户达5万户以上,建立“老干妈”等加工企业订单农产品基地10万亩。培育合作组织、专业协会100个。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高5个百分点,实现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260亿元。
3、大力实施“生态农业”战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生态农业是生态文明城市的基础。一是以提升“两湖一库”水质为重点,用综合生态循环措施,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二是以治理畜禽养殖污染为重点,采取种植养殖配套发展模式,同时合理配套沼气池建设,实现猪(鸡、牛)沼菜(果、茶、药)农业内部生态循环;实施粪污变肥工程,将畜禽粪便加工成有机肥;出台优惠措施加快有机肥推广,使有机肥广泛用于种植业以减少化肥施用量,为生态有机农业提供条件。三是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重点,按照设施基地配套发展的原则,坚持大棚、机耕道、水渠、水窖、农机具、基本农田等基础设施建设跟着基地建设走,建立一批高标准农产品生产基地和设施农业基地。四是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为重点,实施乡村旅游与庭院经济配套发展。大力发展集美化、观赏、纳凉、品尝等多功能一体的庭院经济,着力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和新农村建设,助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努力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五是以项目为载体,建立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为契机,切实加快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保障体系等项目库建设,积极争取中央、省级项目资金投入,调动区(县、市)、生产者和社会力量加大生产农业投入积极性。2012年完成“两湖一库”配套特色蔬、果、茶生物屏障种植2万亩;养殖场周边配套新建1万亩牧草基地和5万亩果蔬基地;完成基本农田建设3万亩,机耕道建设100公里;加大农机具推广力度,使全市农机总动力达138万千瓦;完成村寨串户路建设1000公里;蔬菜大棚500个;农村清洁工程建设20个;中温沼气工程建设4个,常温沼气工程建设26个;着力打造2个休闲农业示范点,庭院经济示范户200家。
4、大力实施“质量安全”战略,保障农产品安全供给
农产品质量安全关乎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一是把好农业投入品准入关。开展以农药、兽药和饲料为主的农业投入品经营备案工作,建立农资商品经营台帐,完善农资商品可追溯制度,严格执行农业投入品准入关。二是把好农产品生产关。制定完善农业生产规程,按标准生产,确保生产过程的质量安全。三是把好产品准出关。督促指导各类标准化生产基地及农产品生产企业、加工企业建立农产品质量检测室,严把产地准出关。四是完善农产品例行抽检和不合格农产品通报制度。五是加强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建设,有效控制重大动物疫情和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六是加强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建设。2012年建设20个村级畜医室及产地检疫报检点。新增无公害产品认证40个,绿色产品4个,有机产品1个。
5、大力实施“品牌引领”战略,提升市场竞争力。
品牌的力量是无穷的。用工业化的理念抓农业发展,把规模、标准、质量、品牌融入农业发展中去,在建立规模基地,推行标准化生产,增强质量意识的基础上,全力打造“黔山牌”品牌及“黔山牌”系列品牌,即以“黔山牌”为全市统一的农业品牌,倾全力做强做大,把“黔山牌”品牌做成我市生态农业拳头品牌,我省的著名品牌。申报一批地理标识和名牌农产品。与此同时继续培育保护好“山花”、“好一多”等品牌,提高我市农产品市场核心竞争力。
6、大力实施“保内拓外”战略,培育外向型产业。拓展产业成长空间是农民增收的关键。一是加大本级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努力构建“生产基地稳定、市场衔接有效、质量安全可靠”的产供销网络体系,加强产销衔接,积极开展“农超对接”、“农商对接”、“农校对接”和“产场对接”,推广“超市+合作社+基地”、“产场挂钩”等多种营销模式,实现总量充足,质量安全,品种繁多,确保本级市场的有效供给。二是用“反弹琵琶”的思路大力拓展域外市场。加强域外目标消费群体、消费要求和市场时空的研究,细化定位好每一个基地、每个季节主导产品的目标市场,重点培育我市夏秋优势特色蔬菜、禽蛋成为外向型产业,实现农产品“双向流通”,繁荣市场,成长产业。2012年,建30个蔬菜直销点进入社区,实现蔬菜外销70万吨。
(四)突出“三个确保”,以坚强的组织领导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纵深发展
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目标是我们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坚持执政为民,勤政为民,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突出领导班子执行机制、责任分解机制、督查检查机制。坚持一把手负总责,班子成员具体负责的办法,把目标任务分解到处室、具体到项目、落实到岗位、量化到个人,做到“定项目、定点、定人”三定,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二是健全完善督查考核机制。进一步完善工作督查制度、信息反馈制度、情况通报制度、工作末位约谈制和考评机制,强化对工作的动态管理,实行定期或不定期对工作进度进行指导、检查、考核,并按工作进度进行排位通报、黄牌约谈;认真兑现奖惩措施,形成良好的激励制约机制,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努力营造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三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认真履行“一岗双责”职责,层层入市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重大项目,重大决策,重大干部人事调动和大额开支要集体研究决定,把干部职工的思想集中在“发展”上,一心一意谋发展,筑牢拒腐防变防线。四是抓作风转变。坚持领导干部蹲点调研、结对联系、扶贫帮困、信访约谈、难题包案等制度,不断创新密切联系群众的机制方法,健全领导干部联系基层群众的长效机制,把抓落实的重心放在基层一线,深入基层,深入农村,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多为基层办实事、办好事,不断推进和深化各项工作的落实。
- 上一篇:市政办防震减灾工作通知
- 下一篇:发改委考核工作计划
精品范文
10农业行政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