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办老龄事业发展指导意见

时间:2022-05-08 04:36:00

导语:市政办老龄事业发展指导意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市政办老龄事业发展指导意见

为进一步加快我县老龄事业发展,切实维护广大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根据《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老龄事业发展的意见》,结合我县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认清加快老龄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和总体要求

(一)重大意义。

人口老龄化既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就业岗位增加,又会对经济发展、社会保障、养老服务、代际关系以及社会和谐等产生不利影响。我县自1982年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截至年底,全县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8.1万,占全县人口总数的16.3%,预计到2020年,全县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按每年3.5%的速度递增。我县人口老龄化呈现发展速度快、高龄化明显、空巢比例大、农村老龄化比例高于城镇、老年人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日趋多元化等特点。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近年来,全县各级高度重视老龄事业发展,不断加大工作力度,老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目前我县老龄事业发展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与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对老龄问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充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措施不够得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尚不配套,老龄工作体制机制不够完善等。各乡镇(街道、县经济开发区,下同)和县直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这些问题,切实增强加快发展老龄事业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推动老龄事业加快发展。

(二)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坚持老龄事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围绕养老保障、养老服务、老年文化教育、老有所为管理服务、老年人权益保障等体系建设,突出社会养老服务、银龄行动、权益保障、敬老文化等重点,持续提高老年人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在更高层次上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促进社会更加文明、和谐。

二、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一)提高老年人养老和医疗保障水平。

全面开展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高度重视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将企业退休人员全部纳入社区管理服务。进一步提高老年人医疗保障水平,确保到2015年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老年人医保范围内报销比例分别不低于75%和70%。统筹区域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老年人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不低于70%,门诊支付比例不低于50%。70岁及以上老年居民参加医疗保险个人缴纳部分由财政承担。推广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探索建立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

(二)提高老年人社会福利水平和救助水平。

根据我县实际,逐步建立高龄津贴制度。完善老年人生活救助金发放制度,进一步扩大救助范围,提高救助标准,到2015年,对农村和城镇无固定退休收入的老人,70-74岁的每人每年发放救助金不低于500元;75-89岁的每人每年发放救助金不低于730元;90岁以上的每人每年发放救助金不低于1100元。完善长寿补贴金发放制度,从2012年起,按每人每月300元标准为百岁老人发放长寿补贴金。逐步建立政府为孤寡、贫困、高龄老年人购买养老服务制度。建立城市“三无”和农村“五保”老人供养标准合理增长机制,到2015年,农村“五保”供养对象供养标准达到6000元左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凭优待证免费进入县内政府支持和兴办的旅游景点、公共体育健身场所;政府举办的医疗机构免收普通门诊挂号费;逐步落实有线电视收视费优惠政策;持老年乘车优待卡免费乘坐城市公共汽车;免除农村老年人“一事一议”筹资义务。根据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将生活困难老年人特别是鳏寡孤独老人作为临时生活救助、医疗救助、法律援助重点对象,加大救助力度。在廉租房保障、农村危房改造时,优先解决困难老年人的需要。

(三)提高老年人医疗保健水平。

建立完善老年人健康档案,为全县60岁及以上老年人免费体检,并建立电子健康档案。扶持老年医疗设施建设,确定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为老年病防治中心,加强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老年病防治能力;加强对老年人慢性病的随访管理,使老年人慢性病随访管理和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规范管理率达90%以上。建立健全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老年医疗保健服务体系,提高老年人自我保健能力,促进健康老龄化。

三、完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

(一)大力发展养老服务机构。将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发展规划。本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加大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力度,今后5年养老床位数增长年均保持在10%以上,建设1处公办示范性养老机构,各乡镇敬老院(社会福利中心)的床位数要在满足“五保”对象100%入住需要的前提下,建设一定数量的社会代养床位;各城市社区建设规模适度、功能完善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逐步提高城乡养老床位数占老年人口的比例,到2015年,城乡养老床位数占老年人口比例达到3%以上。政府兴办的福利性养老机构,在完成政府供养任务的前提下,面向社会老年人开放,弥补社会养老资源的不足。

(二)加大对养老服务机构扶持力度。根据上级规定,各级可通过床位建设补贴、床位运营补贴以及购买服务、入院老人意外伤害保险补贴等方式,吸引和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兴办福利性或非营利性的老年公寓、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老年康复中心(站、点)、托老所、老年护理院等养老服务机构。政府投资建设的养老服务机构,根据有关规定,符合《划拨土地目录》的,建设用地可以采取划拨供地方式并实行规费减免;社会投资兴建的其他养老服务机构,优先安排建设用地指标,免交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新建养老院减半征收防空地下室易地建设费。鼓励民办养老服务机构扩大建设规模,对床位数达到100张以上、管理规范、入住率较高的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给予一定奖补,同时按实际运营床位给予适当补贴。着力解决养老服务机构老人就医难的问题,对符合医疗机构设置标准的养老服务机构,准予申办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三)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全力推进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将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纳入社区整体建设规划。深入开展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探索居家养老新模式,到2015年,全县城市社区基本建立起多形式、全覆盖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农村50%以上的村(社区)依托敬老院、社区服务中心、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等现有设施资源,建设综合性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或服务中心(站)。加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到2015年,城市社区实现居家养老信息和呼叫服务网络全覆盖。建立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制度,提升居家养老服务质量。自2012年起,对达到一定规模且服务规范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或服务中心(站)给予适当补助。对特殊困难老年人实行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

(四)大力开展老年人心理关爱服务。各级政府要扶持建立老年心理关爱服务组织和服务网络,为老年人尤其是病残、空巢、高龄、临终等特殊老年群体提供专业的心理疏导服务。乡镇及有条件的村(社区)设立聊天、心理咨询等服务场所,开展心理健康等咨询服务。到2015年,建设一处县级“爱心护理院”,各乡镇也要分别确定1所“爱心护理院”,为老年人开展长期护理和关怀服务。

(五)大力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对照省示范性养老机构评估细则、省市级文明敬老院评比标准和市农村敬老院(福利中心)标准化管理规范要求,制定完善各类养老服务机构护理、康复、医疗、教育、娱乐、心理关爱等服务项目的内容和标准。加强养老服务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制定服务人员岗位职责,实行持证上岗,逐步实现养老服务队伍专业化。

四、加快发展老年文体事业

(一)加强老年文体设施建设。将老年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公共设施建设规划。坚持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原则,加快老年活动阵地建设步伐,到2015年,县、乡镇、村(社区)都要有1处示范性老年人活动中心(站、室),使用面积分别达1500平方米、500平方米、100平方米。所有的村(社区)和老年人居住相对集中的区域都要建有老年健身活动场所。县、乡镇要加大对老年人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确保2015年前全面完成老年文化体育设施建设任务,为老年人开展文化体育活动提供阵地。

(二)大力开展老年文化体育教育活动。加强老年文体组织建设,重点培养一批在省、市有影响力的老年文艺、体育团体。大力发展老年教育,继续办好老年大学,扩大办学规模,改善教学设施,提高教学质量。到2015年,全县各级各类老年学校在校(注册)学员总数不低于老年人口的12%。切实加强对老年文化体育活动的组织引导。文化体育部门要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老年文化艺术及体育活动,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加快推进老年体协向基层覆盖延伸,实现老年人体育组织网络的全覆盖。要加大对老年文化体育活动的支持力度。在体育彩票公益金留成中每年安排一定经费,用于扶持老年体育事业的发展。

五、广泛开展老有所为活动

(一)积极开展老有所为活动。立足于服务黄蓝两大国家战略的实施,坚持自愿和量力、社会需求同个人志趣相结合的原则,以建设老年科研实验基地为重点,鼓励老年人开展多种形式的老有所为活动。鼓励具有专业技能的老年人开展科学研究、技术指导、经营管理、咨询服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等活动。支持老年人参与基层文明城市创建、社会治安、移风易俗、民事调解、养老服务、社区文化、低碳节能、环境保护等社会事务。

(二)完善老有所为工作机制。县银龄行动工作领导小组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进一步加强对老有所为活动的组织领导。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把老年人力资源纳入人力资源开发的总体规划,结合老年人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按照充分开发与合理使用的原则,尽快制定出台相关的政策规定,鼓励老年人“二次创业”。各级人力资源市场要把老年人力资源纳入服务范围,定期举办专项的老年技术人才和项目交流活动,搭建老年人才与社会需求对接的服务平台,用市场手段盘活老年人力资源。加强老年义工、志愿者队伍建设,支持老年人开展各种义工志愿服务活动。从2012年起,定期评选表彰模范老人。

六、加大老年维权工作力度

(一)加大老年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检查力度。各级老龄工作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督促、协调各部门依法开展老龄工作,发展老龄事业,积极配合、协助司法部门做好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工作。大力宣传老年法规,强化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制观念和老年人知法守法意识,提高老年人自我保护能力,老年人普法教育率不低于80%。加强老年法律、法规落实情况的检查与监督,形成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的社会环境。

(二)建立健全老年维权网络。建立县、乡镇、村(社区)三级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服务组织和法律援助组织,保证老年人就地、就近、及时得到有效的法律服务和援助。县法院、检察院和公安等部门要加大查处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案件的力度。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机构要扩大援助和救助受益面,确保困难老年人获得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县法院要建立健全涉老案件优先立案、优先审理、优先执行制度和涉老纠纷陪审员制度,严格执法,提高办案效率和质量。

七、建立健全老龄事业保障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高度重视老龄工作,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县及乡镇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各级党政领导班子中要有分管老龄工作的同志,主要领导同志要经常听取汇报,协调解决事关老龄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将老龄事业发展情况列入对有关部门和各乡镇绩效考核重要内容。

(二)完善老龄工作推进机制。进一步完善和发挥党委政府领导、老龄委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人人关心支持的老龄工作推进机制。各级老龄委要充分发挥综合管理、宏观指导、组织协调、督促检查的职能作用;老龄委成员单位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强沟通和协作,整体推进老龄事业发展。要大力加强各级老龄工作机构组织建设。县、乡镇老龄工作机构要健全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强化老年维权、老有所为、老龄科研方面的职责,充实工作力量,配齐配强老龄工作干部,以适应老龄化形势,满足老龄工作需要。乡镇(街道)要配备专(兼)职老龄干部,村(社区)要有专(兼)职工作人员,为开展老龄工作提供组织保障。各级要定期开展评选表彰老龄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工作。

(三)切实加大老龄事业投入。建立以公共财政为主导的多元化老龄事业投入机制。自2012年起,各级政府按老年人口每人每年不低于10元的标准安排老龄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养老服务设施的资助和扶持、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特殊群体老年人的救助以及老龄工作重大课题的研究等。福利彩票公益金按一定比例用于发展老年福利事业。引导、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兴办老龄事业,建立健全社会资金投入机制。

(四)营造老龄事业发展良好环境。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开展形式多样的敬老、爱老、助老活动。各村(社区)要结合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树立和弘扬敬老先进典型,形成人人尊重、关心、帮助老年人的良好社会风尚。

(五)加强老龄社团组织建设管理。加强和扶持各类老年群众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县、乡镇、村(社区)三级老年人工作委员会网络,发挥老年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保护、自我服务和服务社会的作用。各级要结合本地实际,对各类老年群众组织予以一定的经费扶持。规范老年社团组织管理,促进老年社团组织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