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委加快新农村若干意见
时间:2022-04-24 02:49:00
导语:县委加快新农村若干意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为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切实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不断开创“十二五”农业农村工作新局面,努力实现农村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现就2011年加快建设幸福美丽新农村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
1、总体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进城乡融合、农村全面小康为目标,以“千百十”工程为抓手,按照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要求,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推进新型镇村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努力打造富有特色的幸福美丽新农村。
2、主要目标。2011年,实现农业总产值80亿元,增长5%;农渔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800元,增长10.5%。创建全面小康村7个,启动培育6个中心村,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25个,以宅基地整治为主要内容的梳理改造行政村100个,安置农户4000户。农村绿化率达到21%。
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现代农业
3、大力推进规模经营。按照时间更长、规模更大的要求,规范和加快土地流转,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安排120万元资金,鼓励村经济合作社或其他土地流转服务组织、各类经营主体参与土地流转,推进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社保,加快农业生产区域化、规模化步伐。新增土地流转面积1万亩,农业规模经营率达到75%。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加强农民专业组织规范化建设,安排500万元资金重点用于农业龙头企业技术改造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规范化建设奖励补助,发挥其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的核心带动作用。新增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1家、专业合作社36家,农产品加工率达到55%。
4、加快发展设施农业。深入实施“7+1”农业龙型产业提升计划,安排1500万元资金用于设施农业建设,加快产业基地向现代农业转轨提升,初步建成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1个、主导产业示范区2个、特色精品园4个。以现代农业“两区”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大棚温室、喷微灌和养殖配套设施,提升现代农业设施装备水平。实施“海洋渔业转型升级工程”,安排700万元资金,用于标准池塘改造、渔民转产转业、休闲渔业和水产行业提升,鼓励发展远洋渔业。
5、加强科技创新服务。安排700万元资金,用于农业科技创新建设。加强与大专院校的合作,加大先进实用农业技术推广普及力度,重点抓好优良品种、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和“千斤粮万元田”等高效种养模式。安排1500万元资金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注重新型装备的使用、改进和研发,积极推广水稻机插和基质育秧,建设3个以上“五统一”农机服务示范点。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支持农技人才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加大农村乡土人才的培育和扶持力度,完善经营大户和“农民首席专家”成长激励机制。健全为农服务机制,深化镇乡(街道)农业“三位一体”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村级农业服务示范点建设。
6、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落实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安排150万元资金用于市场开拓。加强贸易流通型企业培育和农产品物流基地、专业市场建设,筹建综合农批市场、农资配送中心、农产品交易物流中心、农机市场,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农超对接、直销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物流业,形成多主体参与、多市场流通、多方式交易的农产品市场体系。推进品牌建设,加大商标注册和创牌力度,保护和推介区域品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新增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15只,“三品一标”认证基地面积占总种养面积45%以上,增强农业核心竞争力。安排155万元资金用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和认证。
7、深入推进循环农业发展。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能和资源的综合利用为重点,大力推广循环农业技术,安排1000万元资金,用于循环农业发展。以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为抓手,推广农牧结合、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农村生活污水利用、立体种养、节约型农业技术等5大节能模式,实现农林牧渔各产业间“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有机衔接的多元循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30万亩次、商品有机肥5万亩次,加快建设环大塘港循环农业示范区和西沪港低碳健康养殖基地,推进畜禽生态养殖小区建设,加强沼渣、沼液、沼气利用。
三、积极实施“113”行动,建设美丽乡村
8、以农房“两改”为抓手推进集镇和中心村建设。按照“642”布局,稳步有序实施农村住房制度改革和集中改建,加快自然村落整合,提高农村人口集中居住和农村土地集约使用水平。安排4000万元资金,用于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村庄疏理式改造、弱小村撤并,重点支持山区库区海岛移民。加快集镇和中心村培育。围绕构建“2246”县域新型城镇体系,以建设和改造农民集中居住区、学校、卫生院、幼儿园、文化站、综合市场(一条街)等“六个一”为重点,大力推进集镇建设,扩大集镇规模,完善服务功能。统筹实施中心村培育工程,实行分类指导,对规模较大、基础较好、农民集聚度较高的村实施自然村迁建撤并,对相对集中连片的若干村实施组团建设、社区化整合,推进农村人口集聚。安排300万元,用于集镇建设和中心村培育补助,加速推进城乡融合。
9、推进连线成片美化。转变美化方式和重点,注重连线连片美化。重点打造港大桥连接线“靓丽主轴”,建设两带三线“美化走廊”,构建“一镇乡(街道)建设一整治精品带”,推进整镇(乡)整村创建。落实长效机制,开展新农村建设服务标准试点,推广“门前三包”制度。加强特色村培育,推进“小康村”创建,全面完成“整治村”工作。安排1140万元资金,用于创建活动补助。
10、深化环境综合整治。突出村庄分类指导,深层次实施土地、村庄、环境三项整治,改善村容村貌。按照“宜耕则耕、宜建则建、宜绿则绿”的原则,着力推进土地整治。安排3000万元资金,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10个,复垦建设用地500亩;安排1200万元资金,大力推进“一户多宅”集中清理,深化零星宅基地整治,重点抓好5个乡镇整治工作;加强农村建房管理,巩固整治成果。加强以增绿为重点的村庄整治,实施“千村(自然村)绿化提升”工程,形成道路河道、房前屋后、公园绿地、村庄周围全面绿化格局。安排1600万元资金,用于创建“森林城镇”、“森林村庄”、农村绿化和生态公益林补助等。深化环境整治,安排2800万元资金,建成农村生活垃圾太阳能生态处理站100座、生活污水处理站20座,加强运行管理,切实发挥其效用。
四、推进农民创业就业,加快农民增收
11、规范发展农(渔)家乐。鼓励利用旅游景区、农业产业、山海资源、民俗文化和乡村环境,发展各具特色的农(渔)家乐休闲旅游业,推进一批景区配套型、农渔体验型、生态观光型、民俗教育型、休闲度假型、健体养生型等农(渔)家乐项目建设,形成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格局。重点培育发展“民食、民宿、民游”等农民广泛参与、组团集群发展的农(渔)家乐项目。实施农(渔)家乐规范提升工程,建成3个市级以上农(渔)家乐特色村(点)。安排200万元资金,重点用于农(渔)家乐规划(设计方案)编制、基础设施投入贴息、“民宿、民游”、标志标识等补助。
12、拓宽增收渠道。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建立健全“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体系和利益联结机制,提高产出效益。引导支持全社会投资兴办工业,鼓励乡镇工业区发展清洁工业和来料加工,实现“家门口”就业。鼓励经营现代服务业,引导在城镇从事餐饮服务、交通运输、仓储物流等商贸服务,支持在农村社区开辟生产生活品配送、物业管理、家政服务等新型服务创业领域。鼓励合作创业,以合资、入股等方式建设创业基地。深入开展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加大帮扶力度,改造危旧房615户,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13、提高增收能力。深入实施农民培训工程,安排330万元资金重点组织开展就业创业培训,推行“一业一训”模式,加大经纪人培训力度,深化转岗技能、农民“双证”和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创业就业能力。全年培训农民1.5万人次,转岗技能培训后就业转移率达80%以上。安排50万元资金建立大学生创业奖励基金,完善青年、妇女就业创业体系,鼓励各地建设创业培训基地。发展和规范职业中介服务,加强就业指导服务。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公共服务
14、完善基础设施。加大农村水利建设投入,安排2.16亿元资金,实施水利建设项目300项,重点推进“千塘百溪”整治及水环境保护工程、重点城镇防洪排涝工程、山洪灾害非工程性措施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供水,基本建成东北部供水工程,建设石浦水厂二期,实施墙头等3个乡镇城乡区域联网供水工程建设,完成7个乡镇镇村联网供水管道铺设,开展22个村供水管网改造和水站建设。加强农田建设和土地开发,安排3200万元资金,建成17个共2.3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确保粮食播种面积22万亩。安排5000万元资金,开发低丘缓坡造地2000亩。安排2000万元资金,推进渔港建设,渔船安全装置和节能减排装置配备,健全渔船避碰预警体系。安排2270万元资金,新改建网络公路50公里,建设港湾式停靠站20个,新增31个行政村通班车。实施农排线路改造,深化农村信息化示范村创建。
15、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发展城乡教育,实施新一轮义务教育布局调整,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健全优秀教师下乡交流支教机制,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结构和素质。2011年起三年内每年安排2000万元资金,用于农村幼儿园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安排9850万元资金,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城乡公共卫生服务、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规范化社区卫生站建设,新建社区卫生站20家。安排1350万元资金,优化农村人口家庭计划生育服务,健全计划生育服务利益导向机制,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持。加强农村社区化服务管理,安排600万元资金,全县行政村基本建成农民会所,推进农民会所转型提升,新建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100个。
16、提高农村保障水平。安排1.11亿元资金,推进农村保障工作。完善新型养老保险制度,扩大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及农民养老保险覆盖面。完善合作医疗制度,提高新农合筹资和补偿水平,确保住院有效费用补偿率达到60%以上。完善养老体系,推进镇乡敬老院、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和村老年之家建设。完善低保体系,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动态调整机制。完善扶贫助学政策体系,扩大困难群众子女义务段教育“两免一补助”覆盖面。加大社会互助力度,发展社会福利事业,推进爱心帮扶行动和慈善帮困活动。
六、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发展活力
17、建立农村产权流转机制。探索建立现代农村产权制度,规范农村产权交易行为,扎实推进农村产权和生产要素有效流转。充分发挥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作用,先易后难、由点到面、先试后推、循序渐进,加快农村资产流转和资本化。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农村集体产权依法转让、出租、入股、抵押或其他方式流转交易的,应当在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进行,鼓励农民个人产权进场流转交易。
18、深化金融支农服务。深入开展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助推“诚信”建设竞赛活动,促进支农贷款增量扩面,加大金融支农力度。围绕信用贷款、抵押贷款、联保贷款,进一步探索创新信贷品种和服务方式,着力构建金融机构联动支农格局,重点加快“丰收小额贷款卡”和“金穗惠农卡”发放,扩大小额贷款农户覆盖面。继续推进“三信”评定和资信建档入库工作,信用镇、村、户分别达到5个、250个和2万户,资信档案入库率达到65%。安排120万元用于信贷支农产品创新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评定奖励,确保新增农业贷款8亿元。安排720万元资金,加大政策性农业保险和渔船互保力度,扩大覆盖面。
19、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充分发挥集体经济发展基金作用,建立健全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充分利用村庄整治建设和宅基地整理等契机,盘活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等资产,用足用好村集体留用地政策,探索开展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制改革。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工程,安排2600万元资金,大力扶持欠发达村发展集体经济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山区资源开发利用,加大扶贫力度,促进欠发达村跨越发展。
七、加强农村社会管理,促进和谐稳定
20、强化组织领导机制。认真贯彻践行“一线工作法”,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综合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的领导体制和机制。各镇乡(街道)要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把工作重点放在“三农”发展上,做到精力不削弱、工作不放松。要增加财政投入,切实做到中央提出的“三个重点、三个确保”,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作用。加强宣传引导,形成全社会合力共建良好氛围。
21、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和民主法治建设。积极稳妥推进村级组织换届,选优配强农村干部队伍。完善村干部队伍的激励机制,探索优秀村党组织书记结合进镇乡(街道)领导班子。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深化“三级联创”和“先锋工程”建设,推进“五个好”村党组织创建工作,统筹发挥共青团、妇联等各类组织作用。完善党内民主制度,规范村级组织运行工作机制。加强村民自治管理,深入推广“村民说事”制度,建立联村驻村干部、大学生“村官”列席村重要会议制度。深化农村基层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推进廉政文化进农村。加强基层法治建设,强化农村社会综合治理,深化平安创建活动。完善矛盾调处体系,加强调解队伍建设,认真落实信访工作,维护农村稳定。
22、培育文明乡风。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个根本,扎实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丰富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安排800万元资金,用于发展农村文体事业。积极发动群众广泛参与乡风文明评议,倡导“讲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深化千场电影百场戏进农村和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加强农村文体队伍培育,鼓励民间文化活动,全面完成镇乡(街道)文化站建设,建成村落文化宫60家、农家书屋104家。推进移风易俗,倡导婚丧事简办,制止封建迷信活动,严厉打击赌博行为和非法宗教活动,营造良好新风尚。
- 上一篇:镇长关于现代玻璃产业基地发言
- 下一篇:文学作品创业者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