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局完善内部体制工作意见

时间:2022-04-18 04:17:00

导语:财政局完善内部体制工作意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财政局完善内部体制工作意见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财政部门积极履职,攻坚克难,财政收入蛋糕持续做大,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民生保障水平逐步提高,财政管理改革深入推进,公共财政体系日趋完善,在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保必办、促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十一五”期间全县共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61.67亿元,年均增长率达34%,居全市第二位;民生资金投入总量达45亿元;共争取上级各类转移支付资金51.33亿元,较好地弥补了全县经济发展中的资金缺口;政府平台融资46.07亿元,其中财政平台融资18.72亿元,为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展望“十二五”,财政工作面临着新形势、新起点、新要求,要开创新的局面,实现新的目标,在队伍建设和内部管理体制方面还存在一些新的情况和亟需解决的问题,现专题汇报并提出相关建议意见:

一、队伍建设和管理体制上存在的问题

⒈年龄老化,人手紧缺。目前,全系统共有256名财政干部,从年龄结构上看,以中老年为主,整体年龄较大,年龄断层现象严重。全系统平均年龄46岁,镇区财政干部平均年龄48岁。人员年龄段分布很不均匀,40岁以上人员占比超过60%。第一学历是大专以上的人员较少,占系统总人数的13.06%,专业对口的比例更低。队伍结构老化、业务技能弱化(基层财政部门中仍有相当一部分同志不懂电脑操作)、工作能力钝化的问题比较严重。由于改革的深入,形势的发展,财政部门的职能进一步增强,现有编制和人员已远远不能适应工作的实际需要,青黄不接、人手短缺的矛盾十分尖锐。

⒉交流不够,牵制缺位。长期以来,囿于种种原因,财政系统内部的人员流动很少,除局机关内部曾按县统一要求进行过几次岗位交流和人员调整,基层财政所(局)人员基本处于固定不变的状态。由于人员定期适度交流的机制尚未建立,一部分所长10多年未能交流,部门岗位多年未曾轮岗。内部人员流不动、岗位交流不到位的现象相对严重。造成部分同志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习惯于老经验、老办法,缺乏开拓创新意识。长期固化人员岗位,既不利于个人岗位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也不利于内部牵制制度的推进和完善,甚至可能给民生资金发放、专项资金管理、一折通发放管理等财政工作带来一定的风险。

⒊类型诸多,体制难顺。在管理体制上,目前镇区负责财政所人员的工资福利和日常管理。县局行使对财政所(局)人员的录用、考核、嘉奖、晋级、调配等职能。这种双重管理体制虽有一定的优点,但也容易形成管理使用和任免考核“两脱节”、“两张皮”、“两不管”现象,造成基层财政干部管理教育难、监督乡镇经济活动的理财职能相对缺位、潜在风险较大等问题。在人员类型上,局机关人员性质类型较多,既有公务员、参照管理公务员,也有全额拔款事业人员、差额拔款事业人员、工人、临时工等类型。目前基层财政人员基本上是乡镇公务员,管理方式的交叉和人员类型的差异,给实施财政精细化管理带来不利影响。

⒋设施陈旧,管理滞后。我县财政系统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信息资源尚未整合,硬件老化陈旧落后,软件不能融合兼容,机房建设不符合规范要求、配套软件版本较低、网速运行较慢。金财工程网络的硬软件配置还停留在几年前的水平,对“金财工程”的顺利有序推进带来一定的影响。目前,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非税收入收缴、镇财县管、财税库银联网、工资统发等财政的核心工作都依靠“金财工程”网络的正常运行,迫切需要改造升级。局机关办公设备陈旧,主体办公大楼为1998年建造,交付使用后,从未进行过整体装潢改造,部分墙体斑驳,配套设施经常出现问题。办公桌椅、文件橱等办公用品也已使用了十多年。电脑虽然人手一台,但购置时间多数在5年以上,配置普遍较低,急需更新换代。机关食堂设备条件较差,服务环境简陋。基层财政所建设相对滞后,部分财政所没有财政服务大厅和档案室。

二、解决问题的建议意见

强化财政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财政内部管理体制,克不容缓、势在必行。根据上级的文件精神,结合财政的实际情况,提出如下建议意见:

⒈强化基层管理,完善内部体制。一是建立基层管理局(副科级建制)。乡镇财政作为直接服务人民群众的最基层一级财政,职能多、任务重、要求高、风险大。建议设立基层财政管理局,赋予相应职能,加大对基层财政工作指导、管理、监督力度,促进基层财政管理工作规范有效。二是建立东安科技园区财政局(副科级建制)。针对我县“十二五”规划中“全力打造五大载体平台、构建重点功能板块”的科学定位和发展规划,构建与五大载体平台相呼应和融合的财政服务体系,建议设立东安科技园区财政局(副科级建制,其它四个开发区已建立副科级建制的财政局)。三是财政收入超亿元的财政所改建财政分局(副科级建制)。财政收入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对人口规模大、工作任务重,管辖范围广、收入总量超亿元的财政所改建财政分局,有利于更好推进城镇化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目前掘港、马塘、河口均已达到。建议成立财政分局(副科级建制)。四是调整财会教育中心拨款方式。作为局直属事业单位的财会教育中心,其工作职能正由社会办学,逐步转换到服务系统人员岗位培训等方面,收入来源逐步萎缩,建议由差额拔款事业单位调整为全额拔款事业单位,以利其更好地发挥组织培训财政干部等方面的职能作用。五是完善财监大队组织架构。财监大队是执法监督部门,为更好地组织开展财政监督稽查活动,规范执法活动行为,促进依法理财,建立一支文明、规范、高效的执法队伍,建议增配财监大队教导员一名(副科级)。

⒉增加人员编制,加大交流力度。当前财政收支规模不断壮大,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完善,服务“三农”职责日益增多,落实财政政策和资金监管的任务日益繁重,随着财政职能的调整、工作范围的拓展、工作量的增加,原有确定的编制人员已远远不能适应和满足工作的实际需要。一人多岗、无人顶岗、加班加点的现象较为普遍,既不利于建立相互制约的风险防控机制,也不利于工作的高效落实。为此,建议新增事业编制20个,公开招录专业对口的本科毕业生,充实到基层财政一线,通过补充“新鲜血液”,解决财政系统人手不足的现实难题,进一步健全不相容岗位分离制度,优化岗位配置,严格岗位制衡,促进各项财政工作的顺利推进和落实。

同时建立合理、顺畅的系统内人员岗位交流制度,本着科学、适度的原则,在总体编制、管理机制、人员性质不变的前提下,对系统人员进行纵向横向的交流和轮岗。总体原则是:中层干部3年小调整,5年大轮换,10年必须交流。同一岗位原则上3年轮换一次,5年必须换岗;同一单位原则上10年必须交流。通过交流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促进系统内机关与基层、单位之间、镇区之间财政干部的合理流动,进一步提高财政干部的岗位适应能力和拒腐防变能力。

⒊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整体素质。围绕财政改革与发展目标,认真组织编制并实施财政干部三年培训计划,创新培训机制,提升培训质量,全面推行集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绩效评价“四位一体”的财政精细化管理。建立起目标明确、内容具体、组织有力、实用有效的教育培训体系,通过集中授课、以会代训、外出学习考察、现代远程培训、参与研讨班学习等方式和渠道,组织学习政策理论、学习财经法规、学习业务知识、学实用技能的“四学”活动,力争对所有财政干部分三年轮训一遍,使各种年龄层次的人都得到相应的培养和锻炼,不断增强广大财政干部的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提高科学理财、依法理财、民主理财的能力,全面提升财政干部的理论、政策和业务知识水平。

⒋推进金财工程,完善基础设施。围绕金财工程,加强财政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建立与部门预算单位、财税库银、财政所内部、县镇财政、乡镇财政与同级有关部门相互联通的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实现财政与部门预算单位横向联网全覆盖;完善镇区内部局域网建设,规范局域网建设构架和设备配置,实现镇区财政工作的网络化管理;完善“镇财县管”网络体系,构建县镇一体的财政管理信息系统;逐步推进财政与国税、地税、银行等部门的横向联网运行工作,同时研究制订信息网络管理办法,确保网络安全运行。在分类推进的基础上,对“金财工程”的网络子系统进行科学整合。根据需要补充一批硬件设备、升级配套软件,使“金财工程”更好地成为我县财政工作务实高效推进的平台,成为推进各项财政改革、实现财政管理创新的有效载体,成为防范财政运行风险、完善内控机制的技术手段。同时,对财政局和基层所局的基础设施进行必要的改造升级,更新硬件设施,优化服务环境,改进服务水平,提升服务品味,塑造良好的财政服务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