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办农村社区建设指导意见

时间:2022-04-18 10:34:00

导语:市政办农村社区建设指导意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市政办农村社区建设指导意见

各市、区人民政府,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单位: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要求,大力提高农村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促进我市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全面协调发展,现就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

农村社区是农村社会的基本单元、农民生产生活的基本场所,是农村社会管理的基础。开展农村社区建设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发展趋势,有利于政府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基层延伸和集约利用,面向农村、贴近农民开展多样化服务,推动基层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实现城乡基本服务均等化,让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有利于促进农村集聚发展,加快“小城镇”建设,创新小城镇发展模式,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构建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步伐;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基层群众自治,激发和调动农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措施,大力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推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完善农村社区基础设施,深化村民自治,提升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功能,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服务群众。把农民的利益和要求作为农村社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群众满意作为衡量农村社区建设成果的评价标准。

2.政府推动,社会支持。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实行财政资金向农村倾斜,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形成有效的合力推进机制。

3.扩大民主,完善自治。完善在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切实维护村民的民主权利,推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4.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先易后难,紧密结合农村实际,突出地方特色,加强分类指导,积极探索创新农村社区建设模式。

(三)总体目标

以建设村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文明祥和的新型农村社区为目标,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积极探索不同类型的农村社区发展模式,强化村民社区意识,逐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新格局。荣成市已被民政部确定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县(市)”,今年要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开,并不断总结经验;其他市区、开发区和工业新区要结合实际适时进行试点,逐步推开。

三、主要内容

(一)科学合理设置农村社区。按照便于服务管理和群众自愿的原则,根据实际情况,以一个或多个自然村为基础设置农村社区。对于经济实力较强、基础设施较好、居住人口较多的村,可采取“一村一社区”模式;经济条件一般、居住较分散的村,可依托中心村采取“多村一社区”模式;对于强企合并周边村的,可依托强企采取“村企合一社区”模式。

(二)加强农村社区服务设施建设。重点是推进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集办公、公共服务于一体的场所。为进一步拓展农村社区服务项目,搭建农村社区服务的基础平台,每个社区要建设一所综合服务中心,统一标准、统一规范,并具备医疗卫生、残疾人康复训练、文体教育、老龄服务、计划生育、民间纠纷调解、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社区警务、劳动就业等服务功能,以便为农村居民提供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公益服务。采用“一村一社区”模式的,可利用现有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进行适当改造整合;采用“多村一社区”模式的,可利用中心村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或闲置房舍进行改扩建;采用“村企合一社区”模式的,可整合村企资源;有条件的地方,可重新规划建设。农村社区服务设施的设置,要充分考虑地理位置、人口密度、交通状况、历史传统等特点,做到地域相近、规模适度、便于服务。

(三)完善农村社区服务功能。要形成以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各类专项服务网络,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生产生活服务。积极开展面向社区老年人、残疾人、儿童、贫困户、五保户、优抚对象和生活困难群体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对符合“低保”、“五保”条件的困难群众及时办理申报手续,做到应保尽保;完善农村社区医疗救助制度和农村社区大病医疗救助制度,逐步解决困难群体“治病难”问题;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断扩大参保覆盖面;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站,为社区居民提供疾病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康复训练、计划生育咨询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诊疗服务,其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给予补助;推进农村社区公共就业服务,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免费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和就业培训,并对就业或失业实行动态管理;培育发展社区民间组织和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鼓励和支持其深入社区开展经常性的志愿服务和专业技术信息服务等活动,不断提高农村社区保障和服务水平。

(四)促进农村社区村民自治建设。完善农村社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调动群众积极参与村民自治建设的热情,促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推进农村社区村民自治制度化、规范化。深化村务公开制度,不断完善村务公开的内容和程序,建立健全公开透明的办事制度,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健全民主决策制度,建立健全以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和村务公决为主要形式的民主决策制度,重大事项要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听取大多数群众意见,保障群众的决策权;完善民主管理制度,依法及时修订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保障群众的参与权;完善民主监督制度,落实村干部离任审计制度、民主评议村干部制度和任期目标管理制度,保障群众的监督权。

(五)繁荣农村社区文化、教育和体育事业。充分挖掘利用社区资源,为村民提供相对固定的文化活动场所,如图书室、文体活动室、学习园地、妇女之家、老年人活动室等,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建立和完善体育组织网络,规划建设体育运动场所,引导农民经常开展体育锻炼活动。通过农村文化大院、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书屋、公益电影放映、远程教育、电视专栏等渠道,开展对农村居民的思想道德和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引导村民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普及环保知识,培育生态理念,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开展创建和谐村镇、和谐家庭等形式多样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培育农民参与社区意识,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六)改善农村社区人居环境。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村内绿化、围村造林、帮扶贫困村“四位一体”工作。以“清洁水源、清洁家园、清洁田园”为主要内容,以文明生态村建设为载体和抓手,大力整治村庄环境和美化村容村貌,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进“四清四化”,即清理“三大堆”(草堆、粪堆、垃圾堆)、清理乱搭乱建、清理漫流污水、清理乱埋乱葬;硬化街道路面、绿化村庄、亮化主要干道,美化公益性公墓,着力解决农村社区存在的“脏、乱、差”问题。积极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工程建设,扎实推进农村饮水安全、河道综合整治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

(七)强化农村社区治安建设。建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网络,加强社区警务工作,健全社会治安防范体系。充分发挥治保会、基层民兵在农村社区平安建设中的作用,建设一支专群结合、群防群治、素质过硬的治安联防队伍,提高社会治安防控能力。发挥好人民调解组织的作用,及时有效地化解社区各类矛盾。按照“五五”普法规划要求,开展社区普法和法律援助进农村社区工作,积极为广大农村社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做好农村社区矫正和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消除各种不稳定因素,有效防范和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增强农民群众的安全感,建设良好的社区治安秩序和稳定安全的生活环境。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建立健全党委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指导、有关部门协同、村级组织实施、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农村社区建设运行机制。市、市(区)、开发区和工业新区都要成立由政府、管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农村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协调解决农村社区建设中的相关问题。村委会要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负责农村社区建设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民政部门作为农村社区建设的牵头部门,要切实加强农村社区建设的组织协调、工作指导、政策制定、督促检查和业务培训等工作;组织、人事部门要抓好农村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财政部门要加大农村社区建设的财力扶持力度;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公安、司法、环保、劳动保障、人口和计划生育等部门,要积极主动地将服务职能延伸到农村社区,提高服务水平;宣传部门要加强对农村社区建设的宣传报道,营造有利于社区建设的良好氛围;工会、共青团、妇联及残联、老龄、慈善等组织,要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形成推动社区发展的合力。

(二)加大投入,整合资源,为农村社区建设提供物质保障。要逐步建立政府投入为主、社会资本参与、有关部门扶持的社区发展资金来源渠道和长效机制。各级要将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经费和项目建设经费列入本级财政年度预算,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和公益事业设立专项经费并建立自然增长机制。各有关部门在农村社区建设中,在政策和职权允许的情况下,该扶持的给予扶持,该减免的给予减免,该优惠的给予优惠。提倡各级政府部门和有关单位结对帮扶农村社区,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各涉农部门要统筹使用各项涉农资金,支持农村社区建设。要整合社会资源,挖掘社区潜力,鼓励企业和个人以资金、技术、信息等方式支持农村社区建设。积极动员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以捐赠、投资方式兴办社区服务项目。有条件的村要安排一定比例的社区建设经费,培育发展农村社区民间组织,兴办社区服务事业。

(三)加强农村社区组织和工作者队伍建设,强化人才支撑。要在农村社区设立党组织,完善各项制度,积极开展党的基层工作,并将党组织覆盖到社区内的企业和各种经济组织中。要依托学校、共青团、妇女等组织成立农村社区志愿者组织,不断壮大志愿者服务队伍,影响和带动广大村民,共同参与农村社区建设。创新和完善村级组织选举制度和方式,大力选拔政治素质高、群众威信高、自富带富能力强、增加经营性收入能力强的农村“双高双强”人才进入村级组织班子。鼓励和支持乡镇干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到农村挂职锻炼、蹲点服务。积极实施高校毕业生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计划、“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要积极组织社区工作者开展专业培训,提高其专业服务能力、社会协调能力、处理复杂问题能力。要建立完善任期目标管理、民主评议、奖惩考核、培养选拔等机制,有效激发农村社区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一步加强对镇干部、农村社区干部的教育培训,努力提高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水平。

(四)建立绩效评估考核机制。要加大考核力度,将农村社区建设纳入各市区、开发区和工业新区年度目标绩效管理考核之中。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农村社区工作的目标、内容和要求,将工作任务细化分解、层层落实。年终由各级农村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对辖区内社区工作情况进行考核验收,考核结果作为本地区、部门和单位评先选优的重要依据。要制定出台农村社区建设奖励办法,定期表彰在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推动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深入扎实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