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基地构建指导意见

时间:2022-04-01 09:26:00

导语:农产品基地构建指导意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产品基地构建指导意见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县委十四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我县农业产业结构,提高我县优质农产品自给和外销,保障主要“菜篮子”产品有效供给,把我县建设成为香港、深圳等沿海发达地区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促进农民增收,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为目的,大力实施“开放对接、产业集群、城乡统筹、绿色生态”发展主战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按照现代农业的建设要求,突出抓好产业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无害化建设,促进我县蔬菜、畜牧、水产等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物裕风清、和谐幸福新建设。

二、发展目标与工作要求

(一)蔬菜产业

主要目标:通过5年的努力,建设一批有竞争力的蔬菜生产基地。到2016年,全县新增蔬菜面积2500亩,年播种面积达到51000亩;平均亩产增加150公斤,达到1500公斤;全县蔬菜年产量达7.6万吨,增加1.2万吨,产值超1.5亿元。

工作要求:

1.扩大基地规模,提高蔬菜自给率和外销率。稳步推进新基地建设。对2012—2016年新增连片30亩以上的大棚蔬菜生产基地进行扶持。实施好“菜篮子”工程。实行“菜篮子”行政首长负责制,各镇抓好本地“菜篮子”工程,解决我县蔬菜供应问题,保障蔬菜供需总量平衡有余和季节、品种供应均衡。每个镇每年要新建一批规模50亩以上的蔬菜基地,全县每年新增蔬菜基地面积500亩以上,力争每个镇建成1个以上大棚30亩或露地100亩以上的蔬菜基地,有条件的镇建成1个千亩蔬菜基地。

2.实施科技兴菜,提高蔬菜竞争力。加强蔬菜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选择适合气候特点的高产优质新品种。结合阳光工程等项目,加大培训力度,提高科技入户率,普及先进适用技术,提高菜农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促进生产方式的转变。大力推广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重点推广物理生物综合防治技术,降低病虫害用药量。推广“猪—沼—菜”等生态农业技术,增施有机肥,减少化肥施用量。鼓励采用大棚、喷滴灌等设施栽培,加强集约化育苗设施、菜田基础设施、温室大棚设施、冷链设施建设,力争新建基地设施比例占基地面积20%以上,改善菜田小环境、缩短生长期、降低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

3.强化质量监管,提高蔬菜安全水平。加强农资市场监管,禁止高剧毒农药的生产、销售和使用,从源头上杜绝剧毒农药流向菜地、流向餐桌。建立和完善蔬菜生产基地投入品生产记录档案、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强化无公害生产意识。建立从生产到销售的蔬菜检测制度,严格按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组织生产,对拟上市的蔬菜,积极开展上市前的检测;对大型蔬菜基地,逐步建立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加大对检测设备的投入,县、镇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加大生产、流通各环节的监管,加强对蔬菜基地和批发市场、零售市场的日常监管与例行抽检,保障市场蔬菜的安全。

4.完善市场流通体系,扩大蔬菜销售渠道。有计划、分步骤地在县城规划区建设改造一批蔬菜批发市场、零售市场、临时市场,发挥市场在优化资源、稳定菜价中的作用。完善产销信息服务平台,强化对蔬菜生产、市场和价格走势的分析预测,及时、准确地为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提供蔬菜产销监测和预警信息。开展“农超对接”,加快蔬菜直销点建设,培育蔬菜营销大户,壮大经纪人队伍,扶持蔬菜专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市场销售主体,提高产销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交易行为,依法查处不正当交易和竞争行为,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5.加强引导扶持,提升蔬菜产业化发展水平。加快土地有序流转,促进蔬菜产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蔬菜产业。积极发展“公司(龙头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等产业经营模式,发挥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开拓市场、基地建设、科技创新、标准化生产等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蔬菜产业化经营。引进、扶持一批蔬菜加工企业,不断开发具有特色的蔬菜产品,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鼓励蔬菜基地(公司、合作社)积极申报蔬菜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等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

(二)畜牧产业

主要目标:通过5年的努力,到2016年,全县年出栏生猪90万头,比2011年增加16万头,年平递增4%;能繁母猪存栏5.5万头;建设1家年加工能力达30万头的肉类加工厂,加工生猪20万头,加工比例达22.2%以上,实现加工产值达8亿元;外销生猪60万头以上;实现牛奶产量达20吨,年递增率30%;实现家禽出笼170万羽,禽蛋300吨。

工作要求:

1.推进标准化生产。以国家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和我县组建生猪生物安全隔离区、供港生猪质量安全示范区为契机,落实生猪调出大县奖励等养殖扶持政策,支持建设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重点加强养殖场(小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畜禽粪便、尸体等废弃物污染防治和疫病防控等设施建设。开展标准化生产宣传培训,指导建立养殖档案。大力发展温氏“公司+农户”养殖模式,建设生态养猪小区,加快生猪产业化发展进程。以温氏集团为龙头,在全县各镇采用“公司+农户+基地”的养殖模式,发展农民代养户200个以上,户年均出栏生猪500头以上,建设生态专业养殖小区20个以上,实现新增年出栏生猪10万头的目标。

2.加强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对以生猪为主的畜禽实施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提高养殖和屠宰环节扑杀及无害化处理补助。继续提高基层防疫检疫人员待遇,加快推进基层防疫体系建设。继续实施生猪产业“三零”工程(零疫情、零残留、零污染),打造“三零”绿色安全优质生猪品牌。2012年开始,逐年对我县万头、千头、百头规模猪场实行疫病控制、兽药残留控制和生猪污染控制,打造生猪养殖环节“三零”工程、加工屠宰、市场终端和品牌建设的全产业链。

3.建设一批良种繁育中心。积极做好种猪、种羊等进口品种检疫把关,加强良种繁育中心(场)的水、电、路和良种繁育设施、实验检验用房建设,配备必要的技术设备。大力选育、引进、推广名、优、特、新品种,提高畜牧生产的科技含量。

4.加强畜产品质量监管。建立投入品管理台账,实行禽蛋贴标或条形码销售,对生猪屠宰场以及白条鸡(鸭)生产过程从畜禽进场、屠宰、加工、检测、检疫、无害化处理等环节进行实时监控,借助非接触式IC卡、标签电子秤、VPN组网等技术,实现肉品在养殖、屠宰、流通各个环节中的“一物一码”,对上市肉品建立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系统。加强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的检验监测与执法监督,引导生产者、经营者自觉遵守相关质量标准,基地产品严格实行标准化生产与管理。加强对产地和市场畜产品药残的检测,为畜产品从养殖场到餐桌全程质量安全提供支撑和服务。

(三)水产业

主要目标:通过5年努力,建设一批有竞争力的水产品养殖基地,全县新增水产养殖面积0.2万亩,总面积达到2万亩以上;平均亩产增加15公斤,达到480公斤;水产品总产量达9600吨,产值超1.35亿元。

工作要求:

1.加快大型水产养殖基地建设。加大水产养殖基地建设力度,争取“十二五”期间全县每年新增1-2个大型水产养殖基地,达到新建8个大型水产养殖基地、平均每个镇1个以上的目标;每个基地生产能力达到300吨以上,使我县大型水产养殖基地的生产能力达到2400吨的水平,稳定我县城乡居民对水产品消费的需求。

2.抓好优势特色水产品的生产。发展高效渔业、生态渔业、休闲渔业。突出水产特色,发展岿美山镇生态甲鱼、鲟鱼养殖和鹅公镇特种养殖,实现全县生态甲鱼养殖面积达到500亩,产量50吨,产值500万元以上;山区鲟鱼养殖基地发展到6家,产量200吨,产值1150万元以上。

3.引进大型养殖和加工基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政策引导、融资支持、技术培训等措施,加快培育一批竞争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把打造成粤港澳的水产品精深加工基地。

4.加强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水产品健康养殖项目建设,不断开展健康养殖技术培训,规范各项健康养殖制度,强化质量监管;建立一套水生动物疫病预警机制、疫病检测机制、疫病防疫检验机制、渔业水环境检测机制。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要切实加强领导,及时调整、充实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各成员单位要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共同抓好工作落实。

(二)加强政策扶持。相关部门要尽早出台打基础、管长远的产业扶持政策,落实奖补资金。对每个产业的发展,要从资金、项目、人员等方面提供坚实的保障。

(三)加强督查考核。县里将对工作进展和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督查,并将考核评比结果纳入各镇政府考核考评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