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产业发展工作意见

时间:2022-04-01 08:23:00

导语:茶叶产业发展工作意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茶叶产业发展工作意见

茶叶是的特色优势产业,也是农民脱贫致富的朝阳产业。为进一步加快全县茶叶产业发展,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做强做大茶叶产业,构建全省茶叶大县,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围绕建设茶叶大县目标,坚持工业化、民营化、市场化的发展思路,突出特色、发挥优势,以开发有机茶为主导,以改造生态茶园、提升基地档次为支撑,以开发国内、国际市场为方向,以培植品牌、壮大龙头企业为载体,以激活经营机制为动力,逐步实现茶叶发展产业化、经营机制民营化、产品开发精品化和市场拓展外向化。

(二)目标任务。通过5年的努力,到年,全县茶叶基地规模稳定在18万亩,力争达到20万亩;茶叶产量达到1000万斤,其中名优茶400万斤,产业综合收入达到5亿元,培植一家年产值过亿元的龙头企业,打造1个在全国有影响的知名品牌,规模、产量、效益跻身全国茶叶产业领先行列。

二、主要措施

(一)稳步发展基地。

以海拔600—1000米内的北部、中部乡镇为重点区域,稳步发展茶叶基地面积。一是重点发展以为龙头的中西部低山二高山茶区,包括和等四个乡镇;二是重点发展以前进茶场为龙头的中东部低山二高山茶区,包括水坪、县河、新洲、兵营等四个乡镇;三是重点发展以为龙头的南部二高山、高山茶区,包括汇湾、鄂坪、泉溪、天宝、向坝等五个乡镇。

到“十二五”末,水坪镇、汇湾乡两个乡镇的茶叶基地面积分别达到3.5万亩;乡三个乡镇茶叶基地面积分别达到2万亩以上。上述五个乡镇基地总面积达到14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70%,形成五个茶叶大乡大镇。

(二)增强核心竞争力。

一是做强做大龙头企业。坚持走“集团+公司+基地+农户”的路子,理顺利益关系,理顺管理机制,实施“集团带茶场、品牌带全县、大场带小场”战略,积极稳妥地走自主发展壮大之路。加大对龙头企业帮扶服务力度,从政策、规费等方面予以优惠,从项目、科技研发上予以倾斜。、梅子垭两大龙头企业要真正发展成为具有较强实力的省级茶叶龙头企业,收入都要达到五千万元以上的规模。

二是发展壮大中小型茶场。现有的一批中小型茶场从提高自身的市场开拓能力、带动农户能力、产品生产能力着手,内抓管理,外树形象,创新运作方式,依托县内外茶叶龙头企业的带动,使其逐步发展壮大,年收入要分别达到100万元以上。

三是培养茶叶科技致富能人,带动140家小型茶场。通过培植茶叶产业致富带头人,培育茶叶种植、加工、销售大户,应用科技,提高素质,在增强市场开拓能力方面下功夫,培养出一批茶叶乡土能人队伍,通过大队伍带动大产业。

(三)抓好种植加工。

一是建立健全茶叶标准体系,加强茶叶科技培训。围绕名优绿茶加工技术,对生产技术人员和茶农进行强化培训,逐步完善加工工艺,全面提高名优茶制作水平。二是推行标准化生产。围绕健康、无公害、绿色、有机的市场消费需求,坚持按照天然无公害的茶风味要求,全面推行生产管理、采摘、加工、出厂检验、包装销售标准,提高全县茶叶品质和档次。三是进一步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增强科技支撑能力,学习借鉴先进生产加工技术,促进产品质量的提档升级。四是更新配套加工设备。一方面改造落后陈旧的加工方法和机械设备,进一步改善加工条件,建立符合食品卫生标准要求的现代茶叶加工企业;另一方面做好新增采摘茶园的加工设施的配套工作,确保新增采摘茶园采摘能加工、加工有设备,推进茶叶生产、加工、经营、管理全过程实施标准化。五是在茶叶新产品研发和技术引进上,今后每年县级财政要投入一定的资金,支持技术创新、引进先进的生产加工设备和技术,重点支持推广茶叶新产品开发、标准化技术推广、无性系良种的选育、无公害生产技术应用。

(四)打造优势品牌。

进一步充实“龙峰”品牌的内涵,在经营品牌和龙头企业支撑上下真功夫。围绕打造“龙峰”的优势品牌,逐步理顺企业、茶场、农户的利益分配机制,通过龙头带动基地、茶场带动农户,充分发挥茶叶产业带动农民致富的作用。县内茶叶品牌逐步统一到“龙峰”品牌上来,形成合力闯市场,联营联合增效益。强化龙峰茶品牌的标准化工作,逐步达到生产加工工艺一致,茶叶外形一致,品质口感一致,品牌标识一致,店面形象一致,全面提高品牌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变“经营产品”为“经营品牌”,利用网络、媒体、节会等载体,多渠道推介宣传龙峰品牌,提高知名度。

(五)扩大市场份额。

按照“占领十堰市场、辐射周边市场、扩大湖北市场、拓展全国市场、走向国际市场”的市场营销策略,积极探索广告营销、节会展销、网络促销、连锁直销、销售等多种营销形式,大力开拓市场。一是逐步形成规模大、功能全、设施配套、辐射能力强的南大街茶叶贸易批发市场,使其成为鄂、渝、陕周边地区最大的茶叶集散地。坚持“先准入、后规范”的原则,引导茶商进市交易,营造公平、安全、守信的市场环境,确保茶商合法权益。二是在十堰增设营销门店,巩固茶的主导地位,同时积极在武汉、陕西、重庆、北京等地强化营销措施,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使茶逐步走向省城,走向京城,走向全国各大城市,不断扩大市场占有份额。三是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扩大茶叶出口,抢占国际茶叶大市场。

(六)强化茶园管理。

茶叶基地管理是建设茶叶大县的重要内容,加强幼龄茶园管理是今后一个时期全县茶叶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坚持建管并重,切实转变重建轻管的问题。鼓励茶园经营权有序流转,并向种茶能手、大户集中。在水坪、汇湾、县河、新洲、兵营、龙坝、鄂坪等主产乡镇,每个乡镇选择1个村,兴办幼龄茶园管理示范村,制订完善的实施细则,力求做到五个到位,即:茶园分户经营机制到位、退耕还林政策享受与管护义务落实到位、技术服务落实到位、茶园管理措施到位、配套建设逐步到位。通过检查验收,对达标的示范村适当予以奖励。通过3-5年的努力,促成全县幼龄茶园采摘见收,从而以点带面,推动全县幼龄茶园管理见效。

(七)加大投入力度。

茶叶产业是一个弱势产业,很大程度上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全县幼龄园面积大,需要投入多,必须全面落实扶持政策,捆绑使用茶叶项目资金,用于支持茶叶产业发展。全县各级各部门要全面落实茶叶产业的扶持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要把茶叶产业的投入放在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位置,要把落实茶叶产业的扶持资金纳入各级各有关部门的重要工作。县政府每年投入一定资金支持茶叶产业发展,重点支持品牌开发、基地建设的种苗资金、幼龄茶园管理、加工设备及新技术引进推广与科技创新。退耕还林指标优先安排茶叶基地,新建茶园县政府扶持良种。重点龙头企业用于加工车间和设备配套等固定资产投入的银行贷款落实财政贴息扶持政策。重视支持技术创新和新技术引进推广,支持品牌开发,对获得国家名牌产品、湖北名牌产品及通过有关认证的企业按有关规定予以奖励。

(八)创新经营机制。

坚持以民营化为基本取向,调整现有茶场所有制结构,按照因企制宜和确保国有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宜股则股、宜卖则卖、宜并则并,通过扶持一批、拍卖一批、改制一批,对各类茶场进行民营化改造。打破行业、部门和所有制的界限,广泛吸收有实力的企业和个人投资参与茶叶产业的开发,鼓励民营业主投资发展茶叶生产加工经营,多渠道引进外资或合资联合开发,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转变政府投入方式,实行规划控制,先做事,后验收,落实以奖代补政策。全面推行茶园“分户承包、分户经营”的经营机制,把茶园经营权完全下放给茶农,与农户签订承包经营合同,明确其责、权、利,经营权一定三十年不变,以此调动农户生产经营积极性。抓好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有序流转,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促进茶园承包经营权向大户集中,培植一批茶叶种植经营大户,最大限度地激发产业活力。

(九)加强组织领导。

一是各级各部门要积极参与和支持茶叶产业建设,实行“一个产业、一个项目、一个专班”的工作机制,形成举全县之力抓产业的氛围。二是进一步完善县、乡主要领导抓茶叶产业的工作机制,建立县乡领导联系重点茶场制度。三是县委、县政府将茶叶产业建设纳入各乡镇和相关单位综合目标考核的内容之一,对在茶叶产业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对工作不力的单位和主要领导给予通报批评。四是加强茶叶产业组织服务机构建设,在茶叶规划、产业开发、技术指导、信息服务、管理协调、项目申报等方面,发挥职能,搞好服务,促进茶叶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