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健康发展工作意见

时间:2022-03-31 09:04:00

导语:小城镇健康发展工作意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小城镇健康发展工作意见

小城镇建设是统筹农业农村发展的“牛鼻子”,是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战略举措。为进一步加快全县小城镇发展步伐,充分发挥小城镇在统筹城乡、辐射农村、扩大就业、促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目标,构建具有特色的城镇体系

1、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为目标,以“人口聚集,以业兴镇,以城带乡,统筹发展”为总体思路,坚持规划先行,突出产业兴镇,分批推进实施,逐步建成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各具特色、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的“一主一副,两带三级”的新型小城镇体系。

2、基本原则。一是规划先行,区域统筹。小城镇建设必须结合当地的人口、资源、交通、经济结构特点以及市场发展前景等实际情况进行统筹规划,做到定位体现个性,规划适度超前,远近相互衔接。二是自主创新,群众为主。发扬敢为人先、大胆改革、先行先试的精神,从政策、机制、制度等方面进行创新,走政府引导、群众参与、市场运作的路子。三是产业主导,改善民生。把培植特色产业作为推动小城镇建设的中心任务,扬资源之长,举项目之旗,走特色之路,增强小城镇辐射力。四是综合治理,改善环境。着眼山、水、林、田、路、电、沼的综合治理,大力推进生产条件、村容村貌、生存环境的改善。

3、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县城镇人口达到2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50%以上,基本形成“一主一副,两带三级”的小城镇布局。“一主”,即以县城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副”,即上津为全县经济文化副中心,带动辐射周边乡镇的小城镇建设;“两带”即高速公路城镇带、汉江城镇带;“三级”,即主副中心城镇、乡镇集镇、村庄三个层级。其中,县城人口规模达15万人;上津集镇人口规模达2万人;土门、店子、夹河、羊尾、观音、马安、河夹、安家等重点乡镇集镇达到1—1.2万人;每个乡镇形成2—3个中心村居民点,全县形成一批全省旅游名镇、名村。

二、科学规划,发挥城镇规划的调控作用

4、加强小城镇规划。一是科学编制“十二五”乡镇集镇总体规划,建制镇和有条件的乡镇(场、区)积极做好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二是抓紧做好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结合“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进一步抓好村庄规划、建设、管理和环境整治,年前全面完成全县279个中心村规划编制。三是做好集镇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规划等相关规划的衔接,并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重点抓好住宅小区、商业街区和工业功能区等详细规划的编制。四是树立产业兴镇理念,充分考虑集镇的产业特点和区位条件,做好特色产业功能区规划和定位。五是明确责任,落实经费。小城镇规划经费(包括集镇总体规划、控制性和修建性详细规划、村庄规划等)县乡共同承担,以乡镇(场、区)承担为主。

5、严格规划报批。乡镇集镇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完成后,报县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乡镇(场、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必须严格执行规划,不得随意更改、调整规划,并定期向乡镇人民代表大会报告规划实施情况,接受监督和检查。村庄建设规划由县住建局组织评审,村民代表会或村民大会评议,由所在乡镇(场、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向县政府申报批准后实施。

6、强化规划实施管理。一是小城镇建设严格执行集镇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二是严格执行“一书两证”、“一书一证”管理制度,落实规划属地管理,严厉打击违法违章建设行为。

三、加快建设步伐,强化环境管理

7、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小城镇的道路、给排水、供电、通讯、公厕、绿化等公用设施建设,重点抓好小城镇的医院、敬老院、幼儿园、学校以及文化、娱乐、体育设施等公益性社会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小城镇的综合竞争力。

8、打造特色民居。加强村庄和小城镇的住宅建设外观造型控制,做好通用图集推广工作,利用自然景观资源,引导农民建设以传统明清风格为主,彰显鲜明时代特征的特色民居。各乡镇(场、区)选择1—2个窗口部位作为当地村镇建设样板进行集中打造,力争形成标志性地段、景观、建筑。

9、强化环境整治。集镇环境整治以规划建设管理好工业小区、商贸小区和住宅小区为重点,抓好景观建设和街路管理,实现净化、绿化、美化。村庄整治以“五改一化”(改厕、改路、改水、改房、改线和环境美化)为主要内容,做好路、沟、院、场的治理,做到整齐、洁净、美观。将村容村貌整治纳入村规民约,作为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各乡镇每年完成3—4个中心村村容村貌的整治,2015年前全部完成整治任务。

四、完善政策,优化小城镇建设环境

10、完善户籍制度。凡在小城镇建成区内拥有自有产权房屋、有稳定职业、居住一年以上的县内外人员及直系亲属均可申请办理小城镇常住户口,并在住房贷款、社会保障、劳动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享受本地居民同等待遇。

11、盘活土地政策。一是县内农村居民在小城镇买地建房、购房的,承包地和自留地在合同期内,根据本人自愿原则,可以继续承包,也可以委托经营、租赁经营或有偿转包。农民自愿放弃宅基地后不影响其农村集体土地承包权益,在一定期限内保留农民身份享有的有关政策待遇(如计划生育政策等)。二是鼓励农民到集镇、中心居民点建房。在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严格执行规划的前提下,农民在小城镇建房,允许新老宅基地置换,实行一户一基。三是小城镇建设用地,除法律规定可以划拨的以外,经营性项目建设用地,特别是沿街的经营性用地,一律实行有偿使用,采用招标、挂牌、拍卖的方式出让。四是小城镇发展民营企业和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建设,可采取多元化供地方式使用土地。小城镇内的单位和个人可将土地使用权以转让、入股、租赁的方式参与城镇联合开发或兴办企业。

12、拓宽融资渠道。一是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综合运用财政贴息、以奖代补、民办公助、先建后补、招商引资、出让经营权等办法,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二是集体或个人在小城镇规划区内投资兴建供水、排水、社会福利、农贸市场、停车场等基础设施的,土地使用权可由乡镇政府有偿转让,并报县国土资源局办理用地手续,免收我县权限内收取的一切费用。三是县内外人员在小城镇新办各类市场、企业,享受现行的国家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和县招商引资有关优惠政策。

13、加大政府投入。一是除城关镇以外的乡镇(场、区)土地出让金的县级可用部分全部奖励给乡镇,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二是除城关镇以外的乡镇(场、区)房地产开发税收县级留成部分全部返还乡镇(场、区)。三是县政府加大对乡镇公益性、基础性建设项目的投入力度,县级财政当年预算100万元资金扶持乡镇(场、区)进行小城镇规划及基础设施建设,以后每年在上年投入基础上以不低于10%—20%的比例递增。四是各乡镇(场、区)每年用于集镇建设财政支出不得低于当年乡级财政支出总额的20%。五是县政府对乡镇集镇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村庄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给予技术和资金上的支持,每个村庄规划编制给予1万元补助。六是对征用村集体土地,县政府根据不同地类,按3%—5%的比例留给村集体,并办理商业用地手续。七是按照“性质不变、渠道不乱、项目集中、资金整合、各负其责、各计其功”的原则,将南水北调移民安置、新农村建设、扶贫搬迁、农村危房改造、生态移民、重点工程拆迁、村庄整治、土地整理、农田水利、林业工程、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资金统筹整合,捆绑使用,向重点镇、示范村倾斜,做到建成一点,带动一片,受益一方。

五、理顺体制,完善机制

14、加强组织领导。县政府成立小城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县长任组长,分管城乡建设、农业农村工作的副县长任副组长,县政府办、发改、农办、住建、国土、交通、财政、水电、民政、文体、教育、公安、林业、人社、卫生、环保、农业、扶贫等部门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住建局,办公室主任由住建局局长兼任,主要负责对全县小城镇建设工作的组织指导、督促检查和检查协调。

15、设置管理机构。按照“统一名称、统一职责、双重管理、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原则,强化集镇规划、建设、管理、行政执法等职能职责,加强县住建局内设机构力量。各乡镇(场、区)统一设置集镇办,人员2—3人,负责本辖区集镇规划建设管理的日常工作。人员编制与经费实行县级统筹。

16、下放行政审批、行政执法权限。县政府授权建制镇执行《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县住建局、国土局等部门涉及小城镇建设的部分行政审批和行政执法权下放到乡镇(场、区)(特殊地段除外),以方便群众办事,提高行政效率。

17、强化队伍培训。加强乡镇规划建设管理人员业务技术培训,每年通过分期分批组织乡镇规划建设管理人员到县直相关部门挂职等办法,提高村镇管理人员素质。

18、严格考核奖惩。每年年初县政府与各乡镇(场、区)签订小城镇建设年度目标责任书,对各乡镇(场、区)小城镇建设实行考核,并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对小城镇建设和村庄整治实绩突出的前十名乡镇(场、区)分别给予奖励(一等奖2名,各奖10万元;二等奖3名,各奖5万元;三等奖5名,各奖3万元)。各乡镇(场、区)村庄建设由各乡镇(场、区)负责考核和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