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社会管理创新实施意见

时间:2022-03-28 11:52:00

导语:全市社会管理创新实施意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全市社会管理创新实施意见

为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在全国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在创新社会管理上取得新进展,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上取得新进步,在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上取得新成效,根据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以及市委、市政府的部署,结合我市实际,特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体要求,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着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确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社会管理思路,不断探索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体制、机制和方法,切实解决重大民生问题、稳定问题和治安问题,全面提升社会管理服务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1)坚持改革创新、务求实效的原则,加快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方法创新。(2)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原则,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3)坚持抓基层、打基础的原则,切实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打牢社会服务管理的根基。(4)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原则,把社会建设、社会管理摆到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

(三)总体目标。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服务管理体系为目标,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为重点,以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方法创新为动力,着力构建新型社会保障体系、社区服务管理体系、社会矛盾化解体系、社会组织管理服务体系、特殊群体和重点人群管理体系、互联网等新型媒体管理服务体系、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社会管理组织保障体系,努力实现社会服务管理全覆盖,力争用3至5年时间,初步形成具有老河口特色、体现时代特征的社会服务管理基本框架。

二、着力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四)加快推进医疗保障制度城乡一体化。进一步扩大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医保覆盖面,逐步提高报销比例和最高支付限额标准。积极整合“新农合”、无业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制度,推行市级医疗保险统筹,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医疗保障一体化。2011年,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0%以上;2012年,彻底解决国有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国有困难企业职工医疗保险问题;2015年,基本实现医疗保险全覆盖,积极探索社保卡住院结算。

(五)加快推进养老保障制度城乡一体化。建立健全基本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企业年金、个人储蓄养老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体系,扩大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覆盖面,稳步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到“十二五”末,全市90%以上的农村适龄居民加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逐步将所有城乡居民纳入统一的居民养老保障制度,实现城乡养老保障制度一体化。

(六)加快推进劳动就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劳动关系调整机制,促进劳动关系和谐有序。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积极开发本地就业市场,积极组织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落实各项就业扶持政策,建立覆盖城乡就业困难群体的政策措施及运行机制。加强劳动就业技能培训,积极协调劳资利益,维护进城务工和外出务工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七)完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制度。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实现应保尽保。健全特困群众临时救助制度,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水平。大力发展慈善事业,鼓励社会力量兴办福利机构。加大政府公共投入,加强公办农村福利院、城市老年公寓、儿童福利院、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流浪人员救助站建设。

(八)关注特殊群体社会保障。切实解决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做到即征即保。落实破产改制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职工养老、医疗保障措施。妥善解决无稳定收入来源的部分军队退役人员、辞退“民师”、无业居民、刑释解教人员等特殊群体的失业、养老、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就业扶持等社会保障问题。

三、着力构建新型社区公共服务管理体系

(九)加强和规范社区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0]27号),切实把社区建设和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全市社会管理创新的重点工作,加快社区公共服务管理平台建设,整合社会治安、计划生育、民政、劳动就业、医疗保障、城市管理、公共卫生等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统一建立社区公共服务站,作为社区公共服务机构,在社区党组织和居民委员会统一领导和管理下开展工作,接受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和街道办事处的工作指导和监督。按照“因事设岗、一岗多责、按岗定员”和“费随事转、统一管理”的原则,统一招聘社区工作者,并按照不低于当地社会平均工资的标准落实社区工作者报酬。同时,全面建立社区网格化管理机制,合理划分管理网格,落实管理员,推进社区管理重心下移。

(十)全面推进实有人口实有房屋管理。以社区管理为基础,依托社区公共服务站和社区警务室,按照“管理全覆盖、服务全到位、信息全收集、事态全掌控”的要求,依托社区公共服务站和社区警务室,建立社区实有人口实有房屋管理信息采集机制,定期采集、实时录入、实时更新“两实”管理基础信息,推进“两实”管理工作常态化、制度化。探索建立以房管人、以证管人、以业管人的有效办法,以“人、屋、车、场、路、网、组织”等为主要对象,以“吃、住、行、消、乐”为关键环节,切实掌握人员动态轨迹。探索建立社区物业管理服务新机制,重点加强破产改制企业家属区等“三无”小区的物业管理工作。

(十一)推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建立流动人口租赁房屋星级管理制度,定期评星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对星级低、安全等级低的租赁房屋实行重点管理、及时整改。

(十二)探索建立特殊群体和重点人群管理机制。加快出台全市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管理办法,全面排查和集中收治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治疗费用采取家庭、医保、“新农合”、大病救助和财政补贴相结合的办法解决。加强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工作,建立1至2个刑释解教人员过渡性安置基地。建立重点人群、高危人群管理制度,对辖区人口区分稳定层、重点关注层、高危管理层三个层次,实行分级分层管理。制定七类重点人员管理办法,对涉恐、涉稳、涉毒、在逃人员和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等落实分类管理措施。加强对“”痴迷人员的教育转化攻坚和巩固帮教工作。加强闲散流浪青少年、轻微违法青少年教育管理和留守、流浪儿童帮扶工作。

四、着力构建社会矛盾“大调解”工作体系

(十三)健全社会矛盾“大调解”组织体系。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构建“大调解”工作体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实施意见》(河办发[2010]45号)和《市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配合实施办法》(综治[46号),健全市、乡镇(办)两级人民调解指导中心、行政调解指导中心、司法调解指导中心,不断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配合工作机制。建立老河口市社会矛盾大调解中心,实现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有效衔接,实现与信访接待中心的有效对接。健全基层人民调解组织,落实人民调解员调解纠纷奖励、补助政策和措施。健全行政机关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室),健全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非公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人民调解组织,加快边界联调联防组织建设。充分运用基层综治维稳信访联动中心(室)这个平台,加大社会矛盾化解力度。

(十四)加快建立重点领域“第三方”调解机制。围绕医疗纠纷、劳动争议、交通事故、征地拆迁、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建立“第三方”调解机制和行业性、专业性调解委员会,引入人民调解、司法调解方式。重点在医疗纠纷、劳动争议、交通事故处理中开展“第三方”调解试点工作,今年10月底前完成,分别由市卫生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公安局负责。充分发挥工会、妇联等人民团体和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在化解社会矛盾中的作用。建立专家信息库,邀请专家参与专业性纠纷调解和疑难复杂纠纷的处理。财政部门应当为“第三方”调解机制的建立和运行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

(十五)坚持和完善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进一步完善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办法,对涉及民生的重大问题,通过座谈、公示、听证、咨询等形式,向社会公开征求利益相关群体、专家学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认真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对涉及民生的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改革,在提交党委常委会议、政府办公会议研究之前,必须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并提交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对有社会稳定风险的重大事项,一律不得启动、实施。

(十六)坚持和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制度。市和乡镇办事处每月、村(社区)每半月开展一次矛盾纠纷排查活动,召开一次矛盾纠纷分析研判会。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和不稳定问题,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限期化解;对重大矛盾纠纷和不稳定问题,实行领导包保化解。深入开展人民调解工作“两不两无”创建活动。

(十七)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深入开展“四访促和谐”活动,坚持领导接访和信访制度。加大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化解力度,建立“案结事了”的信访案件终结机制。建立和完善司法救助资金,资金达到30万元以上,并根据工作需要逐步增加,确保专款专用。加强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处置工作,完善预案,加强演练,提高应对和处置能力。

(十八)加强军队退役人员、水库移民、原民办教师等特殊群体的稳定工作。加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建设。深入开展同“”等邪教组织的斗争。

五、着力构建社会组织管理服务体系

(十九)完善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制度。研究制定全市社会组织管理服务办法,建立法人地位明确、治理结构完善、筹资渠道稳定、制约机制健全、管理运行科学、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社会组织制度。实行“一口审批、分类规范、政府监管、扶持发展”的工作体制,积极稳妥地培育、发展和审批社会组织,逐步实现政社分开、管办分离,推动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积极发展社会工作者联合会、社会志愿者联合会等公益性社会组织。

(二十)明确政府监管职能。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机关、业务主管单位和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沟通、密切配合,简化和规范管理内容和方式,建立健全科学、规范、有效的监管体制和评估机制,促进社会组织依法、规范、有序开展活动,为社会组织创造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社会组织应向社会公开其服务程序、业务规程、服务项目、收费标准、公益服务等信息。接受社会捐赠、政府资助或政府向其购买服务的社会组织,应定期公布资金使用情况、财务审计报告,自觉接受社会监督,提高公益财产的使用效益。对社会组织定期排查,摸清底数,掌握情况。建立社会组织信息管理系统,定期向社会公布社会组织的年检、执法查处情况。对没有依法登记、审批的社会组织,依法予以取缔。对利用社会组织从事非法活动的,依法予以打击。

(二十一)推进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工会建设和平安建设。加快制定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工会建设、平安建设的实施办法,积极推进党组织、工会组织、综治和治安组织进入社会组织,领导和指导社会组织依法开展活动。各级党委组织部门、工会组织、综治机构、公安机关要加强对社会组织工作的指导,确保社会组织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维护全体社会组织成员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组织平安稳定。

(二十二)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按照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和群众广泛参与的社会管理多元主体要求,把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延伸到社会组织,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优势和作用,促进社会管理创新。建立和完善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机制,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通过项目购买、项目补贴、项目奖励等方式,在认真落实惠民政策的同时,发挥社会建设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

六、着力构建互联网等新型媒体管理体系

(二十三)创新网络管理机制。统筹网上网下两个阵地,统筹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管理。健全管理规章,完善综合防控体系,建立基础资源数据库,推进网上基本要素现实管理。以网民虚拟身份信息采集为主线,重点掌握上网卡号、游戏帐号、QQ及MSN帐号、邮箱帐号、手机帐号、网上社区、论坛博客等,及时录入虚拟人口信息系统,加强互联网数据中心和服务器托管管理,实现对虚拟人员、虚拟组织、虚拟社区的有效管理。

(二十四)加强网吧管理。认真贯彻国务院《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严格执行网吧审批、部门监管、行业自律和处罚规定,严格落实实名上网、零点断线和技术监控措施,坚持和完善部门联席会议、联合执法、联合巡查、工作抄告等制度,加大部门监管、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力度,坚决查处“黑网吧”和违规经营网吧,促进网吧依法规范经营。

(二十五)健全网络监管机制。建立网络虚拟社会的快速反应机制、沟通协调机制、不良违法信息举报机制、有害信息处理机制、网民自治自律机制,实行网站新闻编辑和管理人员培训认证制度、手机入网实名登记制度,全面规范网络信息传播秩序。加强网络监管信息平台建设,加强网络警察队伍建设,加强网络阵地建设,提升网络攻防技术能力,全天候进行网络监测、预警,及时发现、封堵、删除有害信息,并做到“落地查人”,严厉打击网上违法犯罪活动。

(二十六)加强网络舆情引导。建立以宣传、新闻部门主导、政法机关及各部门参与的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专兼职结合的网络宣传管理队伍,加强专业培训,提高舆情引导能力。加强“网评”阵地建设,组织专家、学者、知名编辑、记者开设博客方阵,建立与主要新闻网站和网络论坛的日常沟通机制,主动开展舆情引导。加强网络诚信建设,将法律法规、公众监督和行业自律结合起来,推进依法办网、文明办网,建立和完善网络诚信体系,形成诚信为本、守信光荣的良好风尚。

七、着力构建以平安创建为载体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二十七)全力推进全省优秀平安县(市)区创建活动。紧紧围绕全省优秀平安县(市)区的创建目标,强化创建责任,细化创建措施,全面深入开展地区平安创建、单位平安创建、行业平安创建、细胞平安创建活动,掀起新一轮平安创建高潮,经过2至3年努力,力争进入全省优秀平安县(市)区行列。坚持和完善基层平安指导员制度,及时指导和推动基层平安创建工作。全面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注重发挥基层综治维稳信访联动中心作用,深入开展向敖大焕同志学习活动,努力造就一支群众满意的人民调解员队伍,筑牢社会平安稳定第一道防线。

(二十八)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坚持打黑除恶、打击“两抢一盗”犯罪、打击犯罪、扫黄打非、打击传销、打击和禁赌等专项斗争。加强命案侦破和追逃工作,努力实现命案全破。

(二十九)深入开展社会治安排查整治工作。每年3至5月、8至10月开展两次治安混乱地区及突出治安问题集中排查整治行动;对排查出的治安混乱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组织强有力工作专班进驻整治;对问题严重的地区和单位实行挂牌督办,确保整治到位。建立排查整治工作长效机制,把整治突出治安问题与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有机结合,促进社会治安长期稳定。

(三十)健全城市全方位网格化巡逻防控体系。组建市级应急处置队伍,进一步加强巡警、特警队伍建设,完善巡区管理制度,落实巡逻力量、巡逻车辆和巡逻保障,最大限度地屯警街面,提高群众见警率,增强巡逻防控能力。坚持条块结合,全面科学划分城市巡逻防控网格,实行巡警、特警、治安警和专业巡逻、社会巡逻力量相结合,实现城市主次干道、街道、社区、小区和单位网格化巡逻全覆盖。进一步发展保安力量。在今年4月底前完成城市外围4个治安监控卡点建设。

(三十一)大力加强群防群治队伍建设。全面建立乡镇办事处专业治安巡逻队、社区(村)专业或义务巡逻队、单位内部巡逻守护队,大力发展治安中心户、治安协管员、治安信息员、门栋关照员、平安建设志愿者,不断壮大治安防控力量。健全完善“以奖代补”的群防群治激励机制,每年表彰奖励一批群防群治先进分子。

(三十二)构建以技防为支撑的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网。按照网络商建设、政府租用、公安使用的模式,进一步健全完善全市三级联网的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扩大监控范围,加大监控密度,推进监控系统向重点行业场所、学校、小区、单位和农村延伸,实现视频监控全覆盖。今年,全市完成500个监控探头的建设任务,逐步建立集社会治安、城管、交通、环保、防汛等一体化的全市社会管理综合监控系统,实现资源共享。

(三十三)、大力推进社会治安物防建设。继续开展“两亮一安全”工程建设,进一步提高市区单位(小区)、楼栋亮灯率和楼宇对讲安全门的安装率。重点单位、部位全面落实防盗门、防盗窗、防盗柜、防盗报警器等物防设施。

(三十四)构建动态物联网。探索建立特殊行业信息管理系统,把旅店业、收旧业、印章业、典当业及公共娱乐场所、网吧等,以及围绕这些场所的“人、车、房、物、事”等信息全部纳入该管理系统,实现实时监控。不断完善公交车、出租车GPS卫星定位和视频监控系统,与公安机关视频监控系统联网。利用电子标签、视频监控、红外感应等手段,加强对易燃易爆、放射源、病原体等危险物品的跟踪监控。逐步应用物联网监控技术,实时监控城市供水、供电、热力、燃气等隐蔽管线和设施。

八、着力构建公共危机应急管理体系

(三十五)完善应急工作预案。进一步修订完善公共危机应急总体预案,包括自然灾害救助、公共卫生事件、安全生产事故、群体性事件等分类应急预案,并加强应急演练。全市每两年组织一次应急联合演习。各专业应急机构每年组织一次应急救援演习。各有关职能部门和单位根据自身特点,定期组织应急救援演习。

(三十六)健全应急组织体系。设立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研究部署和组织指挥突发事件应对工作。设立应急管理专家咨询委员会,建立应急管理专家库,做好应急管理决策咨询和参谋工作。加强市、乡两级应急办建设,落实领导牵头,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在民政部门设立自然灾害救助办公室;在卫生行政部门设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设立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在公安机关设立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中心。

(三十七)探索建立网络应急平台。依托市公安局指挥中心,建立市政府应急联动中心;同时依托政府电子政务系统和公安视频及网络监控系统,逐步建立应急管理信息平台,实现政府与各职能部门应急管理信息互联互通。

(三十八)加强应急队伍和保障建设。坚持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着力构建统一领导、协调有序、专兼结合、优势互补、保障有力的应急队伍。充分发挥公安消防部队、公安特警队伍、武警部队在应急管理中的优势和作用,大力发展专业性、技能性的应急救援队伍,大力发展应急救援志愿者力量。加快全市应急维稳队伍建设,组建不少于30人的老河口市专业应急处突队,各乡镇办事处组建不少于60人的应急维稳队伍。建立健全政府、企业、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应急保障机制。各级政府按照现行事权、财权划分原则,分级负担应急管理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保障应急工作需要。

九、着力构建社会管理创新组织保障体系

(三十九)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把社会建设、社会管理与经济建设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负总责、亲自抓,定期研究部署和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要把社会管理创新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同步实施;分解落实社会管理项目,早立项、早建设、早见效。成立市社会管理委员会,由市委书记任主任,市长任第一副主任,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组织部长、政法委书记任副主任,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任委员;并下设办公室,与市综治办合署办公,由市委副书记兼任办公室主任,统筹组织协调和推进全市社会管理创新工作。

(四十)不断强化经费保障。各级政府要加大社会管理经费投入,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管理经费保障机制。按照有关文件规定,切实落实基层综治维稳工作经费,并随着财力增长,逐步提高经费保障标准。对研究确定的社会管理项目,及时保证经费到位,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四十一)充分发挥综治优势。依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体制、机制优势,充分发挥综治部门的职能作用,组织协调各部门和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加强各级综治委(办)建设,整合有关部门力量,形成社会管理合力。抓好社会管理创新试点,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加强社会管理创新长效机制建设,借鉴和运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有效做法,形成社会管理新的体制、机制和方法。

(四十二)加大检查考核力度。建立健全定期督办、检查、考核机制,切实把社会管理创新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综合目标考核重要内容,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年度目标考核重要内容,严格奖惩兑现。设立社会管理创新奖,对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地区、单位和个人实行表彰奖励,并作为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