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环保实施意见
时间:2022-03-20 10:26:00
导语:加强环保实施意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为深入贯彻国务院、省人民政府《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以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为切入点,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落脚点,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倡导生态文明,强化环境法治,完善监管体制,建立长效机制,为全市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二)主要目标。“十二五”期间,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环境保护管理体系,依法预防和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完成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任务。到年,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中心城区、市域绝大部分城镇和重点流域环境质量符合环境功能区划标准,全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期末降低20%,全市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控制在3.19万吨和5.64万吨以下,中心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不低于80%,县级市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不低于70%,县城生活污水处理率不低于60%,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低于85%,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0%,城市集中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农村饮水条件有所改善,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10天以上。
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三)建立健全环境与经济综合决策机制。要根据全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将区域经济规划和环境保护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制订相应的区域开发和保护政策,充分发挥环保在经济调控中的作用,促进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产业聚集,集中治理污染,降低污染治理成本,提高企业经济、环境与社会效益。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探索符合我市实际的发展模式,积极开展示范试点,建设好宜昌开发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和香等7家省级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大力推进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和废旧资源的回收及再生利用;推行清洁生产并依法强制审核。
(五)积极发展环保产业。加大政策扶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环保产业发展。重点加强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所需环保技术、装备的研发生产和推广;大力发展节水、节能和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等产业,实现磷泥、磷渣的综合利用;发挥环保产业协会、环境科学学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加快发展环保技术咨询、信息服务、环境工程设计及环保设施运营等环保服务业。
三、切实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
(六)以饮水安全和功能区达标为重点,加强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市环保局要会同有关部门拟定划定和调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环境功能区方案,并按规定报批。制定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坚决取缔水源保护区内的直接排污口,严防养殖业污染水源,禁止向水源保护区排放有毒有害物质,依法查处危害饮用水源的环境违法行为,定期监测并公布水源地水质状况。认真组织实施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治规划,加快制定长江宜昌段、柏临河、沮漳河、渔洋河、玛瑙河等流域及运河、清江库区(境内)水污染防治规划。加强工业污染源排查治理。市经委负责小酒精、小味精行业的治理,市环保局负责小造纸、小柠檬酸、小印染行业治理工作,按省政府要求完成关停任务。
(七)以二氧化硫减排为重点,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所有燃煤电厂,在年底前必须安装脱硫设施和在线监控装置。大力推广使用天然气,开发利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科学有序开发水电。严格执行中心城区淘汰燃煤锅炉实施方案,质监部门对应淘汰燃煤锅炉不再办理年审手续。市发展改革委负责小水泥、小炼铁、小炼钢行业专项治理,市经委负责小火电行业专项治理,按省政府要求完成治理任务。加强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规范机动车排气检测,严禁排放不达标车辆上路行驶,淘汰污染严重车辆。
(八)以加快城市环境基础设施为重点,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市建委、市城管局要加快推进全市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步伐,确保“十二五”期间县以上城市建成生活污水处理厂和垃圾无害化处置场,并正常运行。市发展改革委、市环保局要积极争取国家环保资金支付。环保部门要加强已建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效果的监督,确保出水水质达到国家标准。要加快中心城区和县以上城市重污染企业的整治、搬迁,综合整治内河、内湖污染。市公安、城管部门要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生活和建筑噪声、施工扬尘、饮食业油烟等污染问题。切实开展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活动,力争年内通过国家验收。
(九)以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和土壤污染防治为重点,加强乡村环境保护。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开展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创建活动。突出抓好农村饮水安全,加快实施农村改水工程,完成乡镇以上集中饮用水源保护区的划定工作,依法取缔保护区内的排污口,加强对水源地监测与管理,防止发生水源污染事故。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综合治理,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鼓励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防治农业和农村面源污染。加强畜禽和水产养殖污染防治,科学指导养殖业合理规划布局,对新、改、扩建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要严格执行环评和“三同时”制度,对现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进行限期治污改造,确保达标排放。积极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加大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力度。发展县域经济要严把环保审批关,防止污染向农村转移。
(十)以资源开发利用环境监督为重点,保护生态环境。加强对磷矿等各类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监管,做好矿产资源开采区的生态恢复。在开发利用水资源时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影响。旅游资源开发要避免人为建设、无序或过度开发造成的生态破坏。加强湿地保护,禁止开垦、占用或随意改变用途等破坏湿地的行为。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大对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的力度。加快实施天然林保护、长江防护林、退耕还林、国土整治、水土保持、“小水电”代燃料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
(十一)以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危险化学品和辐射环境监管为重点,维护环境安全。积极推进危险废物及医疗废物的安全集中处置工作,加快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严格执行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制度和联单管理制度。按照《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有关规定,认真做好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储存、运输、使用和处理处置等各个环节的监督管理工作。开展安全生产和环境污染事故隐患排查,督促企事业单位对存在的环境风险和安全隐患进行限期整改,对存在重大环境安全隐患的单位要责令停产停业整治。加快辐射环境监管体系建设,强化辐射污染源的跟踪监管,确保环境安全。
四、完善环境保护的保障措施
(十二)严格环境准入。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各类综合规划、专项规划及开发建设规划必须按规定进行环评,未经环评的规划不得审批。实行建设项目环评“一票否决制”,对未依法履行环评审批程序的建设项目,发展改革、规划、土地、建设、工商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等部门不得办理相关手续,金融机构不得提供贷款,电力部门不得供电。对超过总量控制指标、生态破坏严重或尚未完成生态恢复任务的地方,停止审批新增污染物排放总量和对生态有较大影响的项目。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保设施“三同时”制度,未建成环保设施的不得试生产,未通过环保验收的不得正式生产,对以试生产为由长期排污的单位要严肃查处。
(十三)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科学合理制定全市“十二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计划,分配到各县市(含区)并落实到具体排污单位。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对所有排污单位实行持证排污,禁止无证排污或超总量排污。适时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工作。市人民政府每年向社会公布各地区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情况,对没有完成控制任务的地区和单位,予以通报批评,并责令限期整改。
(十四)加大环保执法力度。环保部门要严格执行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和各项环境监管制度。对不能稳定达标或超总量排污的单位实行限期治理,治理期间应予限产、限排,并不得新建增加污染物排放总量的项目;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责令其停产整治;对不按规定停产整治的,要依法强制执行,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对可能造成严重环境污染事故、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环保部门可采取临时封堵排污口、封存污染设施、停产整治等应急措施。严格执行排污收费制度,依法征收、管理、使用排污费。深入开展环保专项整治行动,严肃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对于重大环境违法案件,要挂牌督办。按照区域生态系统、流域管理方式,探索建立区域、流域环境监管机制,增强环境监管的协调性、整体性。
()提高环境监测监管能力,建立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机制。完善环境监测网络,建立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成市环境监控中心。市级以上重点排污企业必须安装在线监控设备,并与市环境监控中心联网。完善空气自动监测站(点),在长江、黄柏河、官庄水库、沮漳河等重点水域抓紧设立水质自动监测站。年底前,市、县两级环境监测和环境监察机构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化建设要求。加强市、县两级环境应急体系建设,提高环境灾害及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十六)运用市场机制推进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全面实施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收费制度。到年底,县市政府所在地城镇都要按每吨0.8元的标准开征污水处理费,凡收费不到位的地方,当地财政要对运营成本给予补助,以保护污水处理厂保本微利、正常运行。各地要推进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市场化动作,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和运营。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制定生态补偿办法,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十七)加大环境保护投入。本市及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把环保投入纳入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加大对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环保示范工程和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的投入,要将环保行政机关、监督执法、监测、信息、科研、宣教、放射性与危险废物管理等环保机构编制内的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监督执法经费、仪器设备购置经费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经费等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要将“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确定的重大环境综合整治及生态建设工程项目,优先纳入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安排落实建设资金和工作经费。对列入国家和省环境保护工程计划的项目,各地要积极筹措落实地方配套资金,确保工程顺利实施。加大环保科研资金投入,科技部门要将环保技术研究列入重大科技专项,重点支持环保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企业对区域污染防治、水体修复、生态保护、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等关键共性技术进行联合攻关。
(十八)加强环保队伍建设。规范环保人员管理,强化培训,提高素质,建设一支思想好、作风正、懂业务、会管理的环保队伍。各地要选派政治觉悟高、业务素质强的领导干部充实环保部门。各级人事、编制、环保部门要对环保系统的行政、事业编制进行认真清理核实,加强编制管理,严把进人关,清退超编人员,补充必需人员。
(十九)健全社会监督机制。推进环境保护政务公开,完善环境质量公布制度,公布污染严重企业名单,及时污染事故处置信息,公示环境保护行政审批和行政许可情况,定期年度环境状况公报。完善环境综合统计报表制度,将环保指标纳入各级统计公报定期。建立环境保护公众听证和公示制度。完善环保举报制度,畅通群众投诉渠道。
(二十)营造全民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以青少年、公务员和企业经营者为主要对象,开展环保知识和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的环保意识,促使企业经营者自觉遵守环保法律法规。新闻媒体要加强环保公益宣传,及时报道党和国家环保政策措施,宣传环保先进典型和新经验,曝光环境违法行为。教育部门和干部培训机构要将环保知识纳入教学的重要内容,大力普及环保法律法规和知识。开展生态县市区、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等创建工作,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鼓励节约资源,促进环境友好,形成全民保护环境、共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良好局面。
五、加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十一)落实环境保护领导责任制。各级政府主要领导和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是本行政区域和本系统环境保护的第一责任人。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成立环境保护综合协调机构(环委会),定期听取环保工作汇报,加强部门协调,研究解决重大环境问题。要定期向同级人大、政协报告或通报环保工作,并接受监督。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完善对县市区主要领导“人居环境与污染控制指标”考核办法。将环境保护内容纳入市人民政府与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签订的综合目标责任书中,定期检查,严格考核,并向社会公布考核结果。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和问责制,对没有完成环保任务的地方政府、部门、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取消其当年评优创先资格;对因决策失误或监管不力造成重大环境事故、严重干扰正常环境执法的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要依法依规追究责任。
(二十二)健全环境保护协调机制。完善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环境保护协调机制,完善环境保护专家咨询机制。环保部门作为环境保护的执法主体,要充分发挥统一监督管理职能,统一环境规划、统一执法监督、统一环境信息。发展改革部门要加强监督,督促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建设、城管、国土、水利、农业、林业、公安、畜牧、工商、安监、电力监督等有关部门要依法做好各自领域的环境保护工作。监察部门要会同环保部门贯彻实施《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违纪案件。要充分发挥部门联动优势,不断完善部门间定期协商、信息互通、联合办案和环境违法案件移送制度。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依据本实施意见,抓紧制订措施,认真抓好落实。市环保局要会同市监察局监督检查本意见的贯彻执行情况,每年向市人民政府作出报告。
- 上一篇:农机局三争创四提升实施意见
- 下一篇:农机局制度创新年活动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