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人治疗若干意见
时间:2022-03-18 04:31:00
导语:精神病人治疗若干意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为推进全市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全面提高贫困重性精神病人治疗管理水平,有效防控精神病人肇事肇祸事件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根据国家、省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结合我市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贫困重性精神病人治疗管理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做好贫困重性精神病人治疗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贫困重性精神病人是指因家庭贫困无法承担住院治疗费用,监护人又无力控制其行为,对社会有一定潜在危害的重性精神病人。据有关部门调查统计,全市约有贫困重性精神病人1000余人,其中90%以上未接受过系统规范的治疗,绝大多数人家庭经济收入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这部分人对社会、对家庭影响巨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严重威胁社会稳定。通过调查发现,近几年重性精神病患者肇事肇祸率8.3%,暴力和凶杀发生率0.27%,一些流落社会的重性精神病人纵火毁物甚至伤人夺命事件时有发生。二是导致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重性精神病人不仅完全丧失劳动能力,而且长期治疗费用极高,给家庭造成了沉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三是直接影响政府形象。贫困重性精神病人因得不到有效治疗和管理,有的被长年禁锢关锁,生存状况极差,病情不断加重;有的被放任街头流浪,干扰周围群众的正常生活,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这既是一个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政治问题。因此,做好贫困重性精神病人治疗管理工作,不仅有利于病人康复、家庭幸福,而且有利于社会和谐和安全稳定。各级各部门各单位都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贫困重性精神病人治疗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安排,抓好落实,务求实效,切实解决这一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真正把党和政府的关爱送到每一个病人家庭,努力实现“治疗一人、解救一家、安定一方”的目标。
二、进一步明确贫困重性精神病人管理治疗责任主体
贫困重性精神病人是特殊社会群体,病人情况极其复杂,康复治疗难度大,必须在当地政府领导下,明确贫困重性精神病人治疗管理责任主体,并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实现预期目标。
(一)属地政府管理责任。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各级政府对辖区内贫困重性精神病人管理工作负总责。各乡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要在有关部门及病人监护人的配合下,全面负责辖区内贫困重性精神病人的调查摸底、送诊就医、居家管理、困难救助等各项工作,日常管理由村(居)委会具体负责落实。对因责任不落实、管理不到位,造成辖区贫困精神病人漏管失控,出现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和政府形象事件的,要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
(二)相关部门收治责任。各地要按照就近和资源共享原则,统筹辖区内精神卫生资源,落实贫困重性精神病人收治责任。原则上卫生部门负责一般贫困重性精神病人的收治工作。要根据患者病情实行分级治疗,重症病人首先送市级精神卫生机构进行应急治疗,症状缓解后转县级精神卫生机构继续治疗,符合出院条件的送返社区,在基层卫生机构指导下进行康复治疗;民政部门负责收治复退军人精神病人和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且无赡养和抚养人(以下简称“三无”)的重性精神病人,并对流浪乞讨的重性精神病人依法予以救助;公安部门会同卫生部门指定定点医院收治需强制治疗的肇事肇祸贫困重性精神病人。以上各类精神卫生机构,无正当理由拒收病人的,由其上级主管部门依纪依法处理,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三)病人监护人监护责任。所有贫困重性精神病人监护人要全面履行监护责任,承担赡养或抚养义务,在社区医生指导下,做好居家服药治疗,并密切观察病人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应及时向辖区村(居)委会和公安、卫生部门报告,主动配合送往指定医院就诊治疗。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监护人的宣传教育,强化监护人责任意识,督促监护人切实履行监护责任。对因监护人不履行责任、不送医就诊、不接收病人而发生肇事肇祸的,应当追究监护人的法律责任。
三、全面落实贫困重性精神病人治疗管理措施
贫困重性精神病人病程长、易复发,且治疗管理环节多、涉及面广。各地要认真落实病人排查发现、就诊治疗、康复管理等各项措施,探索建立社区发现—医院治疗—社区康复一体化、连续性、长效治疗管理模式,不断提高病人治疗管理率和治愈康复率。
(一)搞好摸底排查,实施台帐管理。各地要在前段调查摸底的基础上,以乡镇、街道为单位,组织卫生、公安、民政部门参加,通过收集查阅医疗机构诊疗资料、入户走访调查、线索调查等方式,全面排查掌握辖区内贫困重性精神病人基本情况。要坚持重点时段排查和经常性排查相结合,做到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人。对排查发现的贫困重性精神病人要详细了解病人发病情况、诊疗过程、家庭经济状况等,并由卫生部门组织进行社会危险性评估,然后逐人登记造册建立台账。所建台帐不仅要做到底数清、情况明,而且要动态管理、实时更新。要注意保护病人及家庭信息安全,保障公民合法权益。
(二)及时送诊治疗,降低社会危险。各乡镇、街道对排查出的贫困重性精神病人,根据家庭情况和危险评估等级,本着先急后缓、分类管理的原则,分别将病人送卫生、民政部门所属精神卫生机构和公安部门指定精神卫生机构进行诊断和住院治疗。对现行肇事肇祸的重性精神病人,公安部门要迅速处置,立即送指定医院强制治疗;对城市流浪乞讨的精神病人由民政部门进行救助,对严重影响社会治安秩序的精神病人,由公安部门依法处置。要按照谁送诊、谁负责的原则,由贫困重性精神病人送诊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与接诊精神卫生机构签订病人治疗管理协议,其中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治疗管理协议的签订应当在公安部门参与指导下进行。乡镇政府(街办)负责病人住院期间的陪护联络、生活保障、治疗费用结算以及出院接收、后续管理等工作,不得拖欠、拒付治疗费用,增加收治医院经济负担,也不得只送不接,推诿病人。各收治医院要组织专业医护人员按相关技术规范,对病人进行规范检查、合理用药、科学施治,努力提高质量、缩短疗程,严禁乱检查、乱用药、乱收费,加重病人和社会负担。
(三)落实社区管理,促进病人康复。完成相应疗程、符合出院标准的贫困重性精神病人,由送诊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或村(居)委会按时接回社区进行管理。收治医院要在征得患者本人或监护人同意后,将病人住院信息及时通报所在地乡镇(街道)、村(居)和基层卫生机构。乡镇(街道)和村(居)要在卫生、公安、民政、残联等有关部门以及病人监护人的配合下,做好病人的社区和居家治疗管理,加强病人日常监测,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必要时送收治医院就诊复查。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要将辖区贫困重性精神病人管理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市、县精神卫生机构指导下,登记辖区贫困重性精神病患者,根据病人不同情况进行分类干预和分级管理,定期开展家庭随访,实施个性化服务,指导监护人督促病人规范服药,动态掌握患者病情,及时发现加重或复发征兆,果断进行相应处置。各级残联组织要会同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卫生部门积极推广重性精神病人社会化治疗康复模式,逐步提高病人社会适应能力,促使康复后有劳动能力的贫困重性精神病人就业或再就业,从而重新回归社会。
四、积极完善贫困重性精神病人治疗救助政策
贫困重性精神病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单靠个人及家庭难以承担相应的医疗费用。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整合政策资源,发挥政策富集效应,开拓资金筹集渠道,不断完善贫困重性精神病人医疗救助政策,满足病人治疗及家庭基本生活保障需要,确保治疗管理措施落实。
(一)基本医疗保障政策。对未加入新农合、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医保的贫困重性精神病人,由其所在县市区政府部门负责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在此基础上,新农合、城镇医保对贫困重性精神病人提高现有住院报销规定比例10个百分点;将贫困重性精神病人门诊常用药物纳入报销范围。
(二)城乡医疗救助政策。对贫困重性精神病人住院费用新农合、城镇医保报销后的自付部分,以及未参加基本医疗保障贫困重性精神病人的住院费用,纳入城乡医疗救助范围,按照相关规定给予补助。
(三)城乡低保政策。对符合城乡低保条件的贫困重性精神病人家庭全部办理低保待遇,其中病人住院期间的低保费由所在地乡镇政府或街道办事处直接用于支付其住院生活费。
(四)流浪乞讨、“三无”和强制治疗病人医疗救助政策。民政部门收治的流浪、“三无”重性精神病人的住院医药费和生活费,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担”原则,由同级财政解决;定点医院强制治疗的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医学鉴定费用按照谁申请谁负担的原则由申请人承担,病人住院治疗费和生活费按相关规定纳入医保、医疗救助以及低保保障范围。应当由监护人承担但监护人拒绝缴纳的部分,由其所在乡镇政府或街道先行垫付,然后予以追缴、解决。
(五)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政策。基层卫生机构包括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对辖区贫困重性精神病人的随访管理费用,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中列支。
(六)残疾人康复政策。对符合评残标准的贫困重性精神病人全部发放残疾人证件,纳入残联组织管理,享受残疾人相关待遇。
以上渠道未能解决的贫困重性精神病人治疗费、住院生活费,由其监护人承担。
五、切实加强对贫困重性精神病人治疗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
贫困重性精神病人治疗管理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各级必须进一步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充分发挥部门作用,强化社会宣传教育,加强精神卫生能力建设,务求取得实效。
(一)要健全领导组织。各级要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成立由综治办牵头,宣传、卫生、民政、公安、财政、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残联等部门参加的贫困重性精神病人治疗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明确部门职责分工,强化责任落实,加强协作与配合,确保贫困重性精神病人治疗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综治办负责牵头组织、协调指导,并对辖区内各部门单位工作开展情况及有关事项办理情况进行督察督办。卫生部门承担精神卫生日常管理工作,负责做好贫困重性精神病人的调查、治疗、随防、监测等工作。宣传、民政、公安、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残联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落实相应宣传、治疗、康复、管理、救助任务。财政部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精神卫生工作需要,逐步增加贫困重性精神病人治疗管理工作的财政投入,及时拨付有关经费,加强资金安全监管。
(二)要加强社会宣传。各地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体,通过开展咨询、举办讲座、培训等形式,广泛宣传精神疾病防治知识,宣传重性精神病人对社会危害的严重性,增强防范意识。教育群众客观认识精神疾病,改变对精神疾病的错误认识,减少社会对精神病人的歧视,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取得精神疾病患者家属的理解和支持,主动配合社区和有关部门做好治疗监管工作。
(三)要提升防治能力。各地要统筹规划现有精神卫生机构,明确工作功能定位,按照专业精神卫生机构为主体、综合医院精神科为辅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社区康复机构为依托的原则,建立健全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市里将重点加强市精神卫生中心和市荣复军人医院建设,提升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各级专业精神卫生机构都要充实加强社会防治科室,承担社区管理与社会防治任务。没有精神卫生机构的县市区,由疾控机构承担社会防治管理任务。市、县两级要协调整合精神卫生专业力量,组建重性精神病人社区管理技术支持团队,通过分片包干、对口支援等方式,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稳定、连续的技术支持关系,及时为基层卫生人员提供培训、咨询服务,开展巡回督导,指导完善患者治疗管理方案,提高社区居家治疗质量,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 上一篇:林业局森林抚育补贴实施情况汇报
- 下一篇:林业局治庸问责实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