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局安全责任指导意见

时间:2022-03-13 09:55:00

导语:信息局安全责任指导意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信息局安全责任指导意见

为促进生产企业(以下简称“企业”)全面落实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以下简称“主体责任”),根据《产品质量法》、《食品安全法》、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和国家质检总局、工信部《关于生产企业全面落实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的指导意见》等法规、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企业落实主体责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近期,全国各地相继出现了多起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特别是一些企业主体责任意识不强、法律意识淡薄、社会责任缺失、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不完善,造成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仍然突出,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影响了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大力实施“质量兴区”战略,不断加大名牌和标准化创建力度,全区产品质量安全总体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由于由于各方面因素影响,企业责任还没有较好落实到位,在保障产品质量安全上还缺乏长期有效的管理机制。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引导企业全面落实主体责任,牢固树立产品质量安全责任意识,将质量提升作为企业发展的生命线,严格依法组织生产,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认真履行产品质量安全义务,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水平,从根本上有效保障产品质量安全。

二、进一步明确企业主体责任

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是企业的法定义务,各企业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依法落实产品质量安全保证责任。企业应依法组织生产,对其生产的产品质量安全负责,履行法律法规规定的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和义务。企业生产的产品应当不存在危及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和环境的危险,有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和环境保护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应当符合相应标准;没有相应标准的,应当按照有利于保障安全和人身健康、保护消费者利益和环境的要求制定和执行企业标准,并依照《标准化法》有关规定进行备案。企业生产的产品应当具备必须的使用性能,在产品或者其包装上注明采用的产品标准,符合以产品说明、实物样品等方式表明的质量状况。产品质量安全警示标识应当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定。企业不得生产国家明令淘汰的产品;不得伪造产地、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厂名、厂址;不得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等质量标志。企业生产产品,不得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缺斤短两、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

(二)建立完善质量诚信体系。企业应依法经营,诚实守信,树立良好的质量信誉。一旦发生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或发现产品质量安全隐患,应及时向监管部门报告,不得隐瞒、谎报、缓报和销毁有关证据,要主动负责地采取措施,科学果断处置,主动召回产品,消除安全隐患,防止事态扩大。积极配合监管部门依法进行的监督检查,自觉接受行业协会和社会的监督。企业应主动向社会做出质量安全承诺,投保以产品侵权损害赔偿为主的产品责任保险,积极负责地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三)建立完善产品质量安全岗位责任制。企业应从各个环节把好质量关,根据生产经营实际,开展全员质量培训,明确各级各类质量相关人员的职责,自上而下层层分解落实产品质量安全岗位责任,严格岗位责任制考核。企业员工特别是质量控制关键点的人员、检验检测人员和质量管理人员,应当培训合格后上岗。

(四)建立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企业应结合实际,建立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健全产品质量管理机构和工作机制,采用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不断提升质量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要提高产品质量检验能力,落实检验检测制度,建立比对试验制度,规范自检行为,确保检验检测数据和报告真实、有效;没有检验能力的,应签订合同,委托经资质认定的机构进行检验。

1、建立完善原料进厂查验制度。企业应保证原辅材料、零配件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和标准要求,建立完善的采购验证及原辅料、零配件索票、索证和检验制度。严格审验供货商的生产经营资格,优选合格可靠的供货渠道;查验所购原辅材料、零配件基本信息,并索要相关产品标准、检验报告等产品质量证据;开展进厂检验,对原辅材料、零配件进行随机抽检。企业应建立和保存原辅材料、零配件的进货台账和查验记录档案。

2、建立完善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制度。企业应严格按照标准和规范组织生产,不断完善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建立和保存原辅料等相关产品管理记录、生产投料记录、生产过程检验记录和其它关键环节(点)的质量控制情况记录。主动对生产加工过程、各环节、关键控制点等情况开展经常性检查,确保生产加工全过程持续保持质量安全控制的必备条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予以整改,并如实记录在案。要针对存在的质量安全问题,适时召开质量分析会,分析质量管理情况和产品质量状况,制定和落实整改措施。

3、建立完善成品出厂检验制度。企业应对其生产的产品按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定进行检测试验或委托经资质认定的机构进行检测试验,确保产品符合要求。产品经检验合格,方可出厂销售,不得以不合格品冒充合格品出厂销售。产品出厂检验项目应与产品标准和有关规定要求一致。建立出厂产品的原始检验数据和检验报告记录档案,需要保留样品的,按规定留样。

4、建立完善产品质量追溯制度。为保证产品质量问题的可追溯,企业应建立产品销售台账。根据产品性质,确定产品质量追溯要求,并按照质量追溯需要,如实记录销售产品的产品名称、数量、生产日期、生产批号、购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销售日期、出货日期、地点、检验合格证号等内容;严格按照规定对采购的不合格原辅料和生产的不合格产品进行处理,并予以如实记录。记录保存期不少于两年。

5、建立完善售后服务制度。企业应严格落实“三包”制度,妥善处理消费者的投诉和建议,对产品存在质量问题的,及时采取修理、更换、退货、损害赔偿、召回等措施,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建立完善消费者投诉受理制度,全面记录和保存消费者投诉处理情况,不断提高售后服务水平和顾客满意度。

(五)建立完善行业自律机制。倡导企业依托行业协会、标准联盟组织或自发形成行业共识,建立行业自律机制,完善行规行约,规范企业依法生产经营,推动企业质量诚信建设和品牌建设,制定实施联盟标准,促进企业全面落实产品质量安全责任,提高产品质量水平,促进行业健康发展。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生产企业除执行国家质检总局《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监督检查规定》外,也应参照本意见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三、扎实做好企业落实主体责任的监督与引导

(一)督促企业全面落实主体责任。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通过加大宣传力度、组织培训、签订承诺书等形式督促企业提高认识,使企业切实意识到保障产品质量安全是企业的法定责任和义务,自觉依法生产经营。大力开展“宣传培训月”、“诚信建设月”、“指导帮扶月”等活动,督促帮扶企业全面落实主体责任,切实取得实效,产品质量水平得到提高。

(二)严厉打击产品质量违法行为。依法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和无产品质量市场准入资质生产等质量违法行为,对生产危害群众身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产品的,要依法严厉查处;涉嫌触犯刑律的,坚决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要按照产品质量法的有关规定,实行以抽查为主要方式的监督检查制度,加大监督抽查力度,依法查处生产不合格产品的生产企业。要加强获得市场准入产品生产企业的后续监管,发现不能持续保持准入条件或存在其他严重问题的,应依法处理,直至吊销准入资格。质监部门要利用12365举报投诉平台和其他方式,认真受理消费者反映的产品质量问题,及时调查处理,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对存在的行业性、区域性质量问题要开展集中整治,规范行业发展。对屡查屡犯、情节严重的违法企业,要依法严肃查处,吊销其相关证照。

(三)加快推进质量诚信体系建设。质监、经信等部门要积极推进质量信用信息共享,加快完善质量信用记录,建立企业质量信用管理、行政执法等工作信息的联动机制。加快质量诚信体系建设,把建设质量诚信体系作为监督企业落实主体责任的有效手段。建立不良企业“黑名单”制度,形成对失信行为的社会监督机制,加大对失信企业的惩戒力度。经信部门要加快行业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加大对质量信用良好企业的扶持力度。

(四)提高服务水平。引导企业开展质量兴区、质量兴业活动。经信部门要积极推动行业协会宣传推介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技术改造和采用新材料、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支持力度,指导企业建立健全产品质量标准和生产控制标准体系。质监部门要积极开展法律法规、标准和检验技术等培训和咨询服务,引导企业依法依标生产经营,严把产品质量检验关,针对发现的质量安全问题,指导企业查找原因,及时整改,会同经信部门引导企业实施名牌战略,培育一批质量水平高、竞争力强的名牌产品、标杆企业。重点帮扶泰山石膏、科诺型钢等企业争创省、市长质量奖和名牌产品;培育山口机械等企业争创优质产品基地;帮扶宏康机械、鲁普耐特等企业开展国家、行业标准的制修订活动。

(五)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监督体系。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网络平台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大力开展质量法律法规和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宣传先进典型,曝光违法违规行为。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监督企业落实主体责任,举报质量违法行为,探索开展聘请群众监督员、邀请群众参与查质量、质量知识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等活动,增强全社会质量安全意识,营造全社会共同推动企业落实主体责任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