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规划培训工作意见

时间:2022-02-18 10:14:00

导语:人才规划培训工作意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人才规划培训工作意见

人才是先进生产力,是社会文明进步、人民富裕幸福、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推动力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十二五”时期,我市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深入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加快人才发展。为贯彻“人才立市”战略,根据未来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主要成就和“十二五”期间面临的形势

(一)主要成就。“十一五”期间,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紧紧围绕“人才立市”发展战略,积极抓好人才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全市人才队伍建设快速推进,人才总量稳步增加,人才素质不断提升,人才结构逐步优化,人才作用充分发挥,人才市场建设得到加强,市场在人才配置中的主渠道作用进一步确立,人才工作格局初步形成。截至年底,全市人才总量为24.24万人,比2005年末增加4.02万人,增长19.88%。

(二)面临形势。“十二五”期间,我市要实现“经济繁荣、政治清明、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四大目标,实现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对人才的总量、素质、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我市人才发展的总体水平同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部分地方和部门对“人才是第一资源、第一资本”的理念树立不牢,对人才工作重视不够;人才规模偏小,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紧缺,整体竞争力较弱;人才市场服务体系功能不完善,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人才工作机制不完善,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尚未形成;人才开发投入不足,持续增长机制尚未形成。

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方针;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思路,全面实施“人才立市”战略,以人才开发市场化、社会化、开放化、法制化为取向,推动人才优先发展、人才服务发展,促进城乡人才、区域人才、体制内外人才均衡发展,人才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实现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二)发展目标。培养造就规模较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确立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进入全省人才强市行列。重点实施“十百千万”工程,即到2015年,新引进、培养10名博士研究生,500名硕士研究生,2000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20000名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或中级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持续壮大人才队伍规模,到2015年底全市人才总量达到30万人,其中党政人才1.2万人,经营管理人才1.8万人,专业技术人才6.3万人,技能人才5万人,农村实用人才15万人,社会工作人才0.7万人。

(三)总体思路。统筹推进党政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努力优化政策、市场、基础和社会四个人才发展环境,坚持自主培养与积极引进相结合,优化结构与提升能力相结合,政府引导投入与用人单位投入相结合,以实施高层次人才培育工程为牵引,以产业人才开发为重点,推动人才开发由人才规模扩张向人才能力建设转型,由行政推动为主向市场引领为主转型,不断提高人才开发效益,奋力打造人才小高地。

三、统筹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一)以提高执政能力为重点,加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党政人才能力素质提升工程,努力构建党校培训、专题研讨、社会化选学、在线学习、异地培训“五位一体”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到2015年,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党政人才比例达到65%,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结构更加合理。制定实施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崇尚实干的用人导向,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群众公认、注重实绩原则,坚持以岗择人、以事择人,注重选用人品正、干实事、勇创新、敢破难的干部。按照一线锻炼、多岗交流、系统培养的思路,继续实施下派、上挂锻炼计划,进一步加大对优秀年轻干部的培养力度和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加大领导干部跨区域跨部门交流力度,推进党政机关重要岗位干部定期交流、轮岗。强化干部选任制度改革,继续推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公推直选、非定向预推、两票制等制度,拓宽选人用人渠道,注重对产业园区、基层和工作一线党政人才的培养选拔,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建立干部常态退出、动态调整、竞争淘汰机制,推动能上能下、规范流动和科学调配的干部队伍建设工作。进一步健全权力约束制衡机制,加强干部管理监督。

(二)以提高创业能力为重点,加强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企业家成长计划”,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打造职业经理人发展的载体和制度平台,努力培养50名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在全省同行业中有较大影响力的优秀企业家及职业经理人。继续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每年选拔一批优秀企业家赴国(境)外、国内著名院校、知名企业进行学习考察和现代管理知识及经营管理能力强化培训,培养造就一支高水平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实施“一乡镇(街道)一企业家”计划,加大基层和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年度薪酬管理制度、协议工资制度和股权激励等激励制度。培养和引进一批复合型企业家和擅长战略规划、资本运作、科技管理、项目管理等专门人才。

(三)以提高创新能力为重点,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专业能力提升计划”,重点培养能适应产业发展和服务民生需要的高层次、紧缺人才,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扎实开展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工作,进一步加大非公企业专业技术职称评(认)定工作力度。加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完善相关制度,积极做好博士后研究人员的选聘、管理和考核等工作,力争2015年前再设立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增加专业技术人才资本存量,培养造就35名紧跟科技前沿、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技术专家,培养80名在各学科、专业领域起支撑作用的带头人。继续实施“知识更新工程”,培养400名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青年后备人才。继续实施科技创新团队资助行动,每年从工业“八大特色产业”和农业“五大优势产业”中,比选产生一批科技创新团队进行资助。实施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创业扶持计划”,推动专业技术人才向企业和生产一线聚集。实施低碳人才工程,利用中瑞低碳城市计划,从国内外引进一批低碳骨干人才。围绕综合交通建设,重点培养、引进50名交通规划与管理、道路运输等专业人才。围绕打造四大精品景区,依托旅游教育学校、宾馆饭店、景区景点等建立旅游人才培训基地,重点培养、引进50名旅游饭店、旅游景区、旅行社的经营管理人才和旅游策划规划、外联营销、外语导游、讲解员等专门人才。以发展三苏文化产业为重点,培养和引进一批文化产业领导人才、既懂文化又懂经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文艺创作顶尖级人才和文化产业实用人才。

(四)以提高创优能力为重点,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继续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育计划,对技师和高级技师实行政府津贴制,推行“首席技师、特聘技师”评聘工作,着力培养、引进100名能够有效推动生产工艺改造、技术革新和重大项目实施的高技能人才。建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在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和职业院校建立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实施“新技师培养带动计划”、“能力促创业计划”、“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和“国家技能资格导航计划”,扩大技能人才培养规模。构建以高职院校、高级技工学校和高级职业中专校为骨干,企业与院校、公办与民办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形成高技能人才培训网络。健全以技能、业绩和贡献为重点的技能人才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健全技能人才交流和服务体系。

(五)以提高致富能力为重点,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农村实用人才公共服务,建立“组织化推动、市场化配置、信息化管理”的现代农村实用人才开发体系。实施乡村人才开发示范行动,通过示范辐射,培养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加快培养农业产业化发展急需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和农村经纪人;鼓励和支持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牵头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专业技术协会等专业合作组织。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实用技术培训工程,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积极培育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种、养、加”能手。实施城市人才下乡工程,开展“科技特派员”、“农业专家大院”、“人才进村行动”、“科技110”、“借脑兴业计划”等项目,促进城乡人才事业协调发展。实施“文明新村人才支持计划”,大力推进城乡教师交流,组织医师下乡服务,加大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三支一扶”和“西部志愿者”等计划,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和志愿服务。实施“大学生基层创业扶持”计划,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创业。实施乡村基层干部培养工程,加强农村公共管理服务。

(六)以提高服务水平为重点,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创建和谐社区”活动,坚持以人才培养和岗位开发为基础,以中高级社会工作人才为重点,培养造就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到2015年,力争实现每300户配备1名专业社工,取得国家从业资格认证专业社工达到300名。建立不同学历层次教育协调配套、专业培训和知识普及有机结合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学校教育,将社会工作内容纳入中小学校素质教育范畴。依托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和各类培训机构,建设一批社会工作培训基地。建立学校与社区、特殊群体、敬老院等社会服务机构的定期联系制度,积极开展社会工作志愿服务。推进岗位设置,壮大社工人才队伍,在社区设立社会服务工作站,从“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中选拔一批大学生进入社工队伍。采取“政府+民间”模式,积极引导社会力量举办社会服务机构,承接由政府购买的公益性服务。积极推进农村社会工作网络体系建设。

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一)优化政策环境。

1.优化人才引进政策。树立人才全球观念,开门引才、开放聚才,加大“招才引智”力度,结合自主创新战略、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创新项目,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等多种方式引进外地优秀人才。鼓励各类科研和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的领军人才带研发项目及团队来眉发展,政府资助启动经费,帮助解决创业贷款;对带资金、带项目来眉的博士,可直接安排任产业园区管委会主任助理,享受副县级待遇;被园区重点企业聘用(聘期三年以上)的硕士实行双岗制,解决事业单位人员身份。坚持发展产业聚才、依托项目引才、依靠事业留才,面向国内外引进高层次人才。在人力资源市场建立“人才储备中心”,在人才和技术密集的企业等用人单位建立人才储备站,依托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引进储备一批高层次人才。完善引进人才工作证制度,建立人才引进“绿色通道”。

2.优化人才流动政策。建立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中介组织提供服务、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流动配置机制。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调整户口迁移政策,使之有利于引进人才。加快建立社会化的人才档案公共管理服务系统,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大力消除人才流动的行业、部门壁垒,促进人才资源合理流动与有效配置。推行固定岗位和流动岗位、专职岗位和兼职岗位相结合的用人方式,推动人才“柔性流动”。加强人才流动的政府引导,保障人才安全。

3.优化人才激励政策。按照《市特别优秀人才破格解决事业身份暂行办法》规定,鼓励各地按程序直接考核聘用特别优秀人才充实基层事业单位。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建立人才资本产权制度,探索知识、技术、管理和技能等要素参与分配的激励制度。完善经常化、及时化、多样化的人才奖励体系,构建适应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激励方式。在“市有突出贡献的拔尖人才”、“市杰出人才贡献奖”、“市文学、艺术、体育突出成就奖”基础上,新设立“市优秀企业家”、“市农村优秀人才”、“市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市十大杰出技能人才奖”评选项目,加大各领域优秀人才的奖励力度。全面推行优秀人才“一卡通”服务。

4.优化人才保障政策。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保护人才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推进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保障制度改革,建立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为重点的人才保障制度,支持用人单位建立补充保障制度。制定人才权益保护、人事劳动仲裁等方面的政策。全面贯彻落实知识产权保护战略,保护各类人才依法享有创造成果。

5.优化人才投入政策。确立人才开发财政投入持续增长机制,年增长比例不低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扩大市引智项目专项资金,对经批准实施的引智项目以及农业技术“二次引智”项目,给予相应补助。扩大人才发展重大项目资金规模,逐步建立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资助体系。探索按投资比例分享人才成果的收益制度。建立人才发展财政预决算制度,健全人才投入绩效评估体系。

(二)优化市场环境。

1.整合现有人力资源市场。在整合市、区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基础上,加大各县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整合力度。建立乡镇(街道)、村(社区)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努力构建设施先进、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统一规范、服务到位、监督有力的人才资源市场体系。

2.整合现有人力资源信息。按照“数据集中、服务下延、上下互联、信息共享”的原则,实现省、市、经济开发区、产业园区、重点企业、区县、乡镇(街道)、重点村(社区)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信息联网,形成覆盖市、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企业五级服务网络体系。

3.拓展人力资源市场服务功能。建成集网络信息传输、人力资源交流、现场招聘、洽谈、办公、会议、培训等多功能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人才服务基地,开展网上招聘求职、信息、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见习服务、远程见工、猎头、网上政策咨询、职业指导、求职培训等服务,实现“日常招聘定期化、专场招聘特色化、大型招聘规模化、信息查询网络化”。

(三)优化基础环境。

1.搭建人才发展平台。以现有25个国家、省、市级技术研发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9个省、市级农业科技园区以及1个国家级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为平台,建立“高层次人才孵化园”,加快建设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人才科技创新基地。以工业“八大特色产业”、农业“五大优势产业”为重点,以“7+3+1”园区为平台,打造人才创业发展基地。以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学校、区县高等职业中专校和培训机构为平台,打造人才技能创优基地。以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科技园区为平台,打造一批现代农村实用人才致富基地。

2.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实施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健全职业教育体系,深化培养模式改革,继续实施“双师型”教师培训计划,完善职业教育教职员工企业实践制度。进一步夯实基础教育,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3.促进人才就业创业。灵活运用多种产业政策,依托我市农业“五大优势产业”,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企业,开辟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就业岗位,扩大就业容量。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行动,配套资助资金和扶持政策,积极推进小额担保贷款活动,抓好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建设。大力扶持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兴业,在创业培训、项目审批、信贷发放、土地使用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实施外出务工人才“回引工程”,深入推动“务工经济”向“创业经济”转变。

(四)优化社会环境。

1.优化工作环境。引导用人单位为人才充分发挥作用提供良好条件,构建人才顺利成长、脱颖而出的机制。鼓励重点支柱企业在中心城区建立总部和研发中心。大力培育创新文化,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人文环境。鼓励发展非政府社团组织,提高各类人才群体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建立健全各类人才顺畅的利益表达和协调机制,切实维护人才权益。

2.优化生活环境。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优秀人才生活居住条件,建设高层次人才公寓。制定特殊政策,完善与人才相关的待遇、户籍、教育、医疗等方面政策。

3.优化舆论环境。加大宣传力度,认真贯彻“四个尊重”方针,深入开展争创人才环境营造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活动,营造“人人都能成才、人人争做贡献”的社会氛围,进一步凸现优秀人才的社会地位。

五、强化保障措施

(一)完善领导体制。进一步完善党管人才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协调机制和督促落实机制,形成统分结合、上下联动、协调高效、整体推进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形成人才工作整体合力。

(二)健全人才机构。健全人才工作组织体系,市级相关部门要建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区县人社部门要有专门从事人才开发、引进国(境)外智力相应机构和人员,乡镇(街道办事处)、经济开发区、产业园区、重点企业要普遍建立人才工作(服务)站。积极推进村级乡土人才协会建设。

(三)强化责任落实。各地各部门要按照本规划要求制定实施方案和年度计划,明确责任,狠抓落实。将规划的实施纳入区县和市级部门年度目标考核。有关部门要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日常督查和阶段性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规划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