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局优化政务服务实施意见

时间:2022-02-13 08:46:00

导语:民政局优化政务服务实施意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民政局优化政务服务实施意见

各街道办事处,各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在管部门,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深化我县政务公开推进政务服务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市政务信息公开暂行办法》规定和全市政务公开工作会议精神,经县政府研究同意,对我县政务公开政务服务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对政务公开政务服务重要性的认识

深化政务公开推进政务服务,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内容,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是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的重要措施,根本目的是保障公民民主权利,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科学发展。各级各部门、各公用事(企)业单位要统一思想认识,提高政治觉悟,认真查找本政务公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要通过深化政务公开,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不断提升本单位的决策能力、执行能力和社会事务统筹能力;要努力提升政务服务水平,积极维护群众利益,不断改善投资发展环境,促进全县机关干部转变作风,全面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重大决策部署,深入推进全县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健全机构,切实加强政务公开政务服务的领导

县政府成立县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县政务公开工作的组织领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政府办公室,负责全县政务公开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检查和监督考核。

各街镇、各部门、各公用事(企)业单位要成立政务公开工作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要配备专(兼)职人员1—2名具体负责,并落实专门的工作经费,确保政务公开工作全面、持续、有序的开展。

三、政务公开的主体、内容及形式

(一)政务公开的主体(责任单位)

政务公开的主体是制作和保存政务信息的单位,具体包括:

1.县政府;

2.县政府各部门;

3.各街道办事处、各镇人民政府;

4.在管部门;

5.各公用事(企)业单位。

(二)政务公开的内容

2.县政府各部门、在管单位政务公开的内容:

(1)部门职能、职责和法定权限;

(2)领导干部分工、职责情况;

(3)内部机构设置、分工及职责情况;

(4)部门年度工作目标、工作制度、办事依据、条件、程序、过程和结果;

(5)行政许可事项、行政审批事项的实施、依据、条件、数量、程序和期限,申请材料目录和申请书格式文本;行政主体资格公告情况;

(6)由部门行使执收执罚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

(7)部门预算及执行情况;经费支出,特别是接待费、车辆管理费情况;

(8)部门服务承诺、受理违诺违纪投诉及追究情况;

(9)专项基金、资金的使用,重要物资和服务项目的招投标采购情况;

(10)本行政机关政府信息公开指南、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

(11)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公开的其他事项。

3.各街镇(含各街镇基层站所)政务公开的内容:

(1)领导干部分工和机构职能划分;

(2)年度工作计划、目标,各项工作方案和措施;

(3)行政执法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定;

(4)行政审批(行政许可、非许可审批,以及相配套的管理与服务事项)办事指南、办理过程及办理结果;

(5)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标准、依据和收缴情况;

(6)年度财政预算及执行情况,债权债务情况;

(7)上级政府下拨的专项经费及其使用情况;

(8)集体企业及其他经济实体承包、租赁、拍卖等情况;

(9)工程项目招投标及社会公益事业建设情况等;

(10)与村务公开相对应的事项:计划生育情况,征用土地及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的发放情况,救灾救济救助款物发放、优抚情况等;

(11)机关内部工作制度、工作纪律、办事程序、办事时限、办事标准、便民措施、服务承诺;

(12)群众信箱、群众投诉及其处理情况;

(13)上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要求公开的事项;

(14)依法应当公开的的其他事项。

3.县级各部门和所属事业单位、各街镇应当在内部公开下列事项:

(1)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情况;

(2)单位内部财务收支情况,包括会议费、接待费、通讯费、印刷费、公务车费、领导干部差旅费、出国考察费等费用及其明细;

(3)干部交流、考核、任免、奖惩和事业单位专项拨款、职称评聘情况;

(4)依法应当公开的其他事项。

4.公用事(企)业单位应当向社会公开下列事项:

(1)本单位职能、职责;

(2)领导干部分工和机构职能划分;

(3)服务内容、收费依据、收费标准和收缴情况;

(4)单位内部工作制度、工作纪律、办事程序、办事时限、办事标准、便民措施、服务承诺;

(5)投诉监督电话;

(6)依法应当公开的其他事项。

5.下列政务信息依法不向社会公开:

(1)涉及国家秘密的;

(2)涉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

(3)法律、法规禁止公开的其他政务信息。

(三)政务公开的形式和载体

1.网站;

2.新闻会;

3.新闻媒体;

4.座谈会、咨询会、听证会;

5.办事场所(政务窗口)公开栏和电子显示屏;

6.政务公开指南。

(四)政务公开的程序

1.政务公开信息收集。各单位政务公开工作机构要根据本单位政务公开指南和公开内容的详细目录,负责收集、整理本单位应当公开的政务信息。

2.政务公开信息审核。收集、整理好的政务信息,经本单位分管领导审核并报主要领导审查同意签署意见后,按公文处理要求存档。

3.政务公开信息。经本单位主要领导审查同意公开的政务信息,应及时通过相应形式予以公开。

在县政府公众信息网上公开政务信息,按照《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在县政府网站公开政务信息的通知》(府办发〔2004〕107号)要求执行。

四、分工负责,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政务服务各项工作

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是行政机关的一项经常性任务,也是行政机关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各政务公开工作责任单位要将政务公开和提升政务服务工作常态化,建立机构,安排人员,全面及时落实到位,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建立健全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

各政务公开工作责任单位要成立本单位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本单位行政负责人担任,并明确分管领导和专(兼)职工作人员。

责任单位:各政务公开工作责任单位。

(二)建立健全政务公开制度

1.完善政务公开工作制度。要进一步完善《县政府信息主动公开制度》、《县政府信息公开保密审查制度》、《县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制度》、《县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制度》等4项制度,制定《县政务公开政务服务考核办法》,实现我县政府公开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

责任单位:县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建立政务公开工作机制。各政务公开工作责任单位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市、县政府政务公开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规定,结合本单位特点,建立政府信息的主动公开、依申请公开、保密审查工作流程和责任机制,保障本单位政务公开工作有序推进,切实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务信息权利,充分发挥政务信息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责任单位:各政务公开工作责任单位。

(三)扎实做好政务公开重点工作

1.建立完善政务公开载体

(1)建立网上公开平台。县政府公众信息网要不断完善“政府信息公开”栏目,负责向公众公布县政府的政务信息。县政府各部门、各街镇、在管部门和公用事业单位要通过县政府公众信息网子网站或者本单位门户网站,设置“政府信息公开专栏”政务公开信息。

责任单位:县政府办公室、各政务公开工作责任单位。

(2)建立政府新闻会制度。由县政府新闻办公室统一组织,定期不定期县重大决策、重大事件处置等相关政务信息。

责任单位:县政府新闻办公室。

(3)设立新闻媒体“政务信息公开”专栏。县新闻传媒中心要在县电视台、电台、报纸、网站上开辟“政务信息公开”栏目,主要用于公布全县重大决策、重大事项以及需要让群众周知的事宜,涉及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面、收费项目,以及涉及群众和管理相对人利益的管理活动的单位,要及时将有关信息按照规定程序审查后报县新闻传媒中心予以公开。

责任单位:县新闻传媒中心。

(4)举行座谈会、咨询会、听证会。行政机关在作出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前,要根据相关规定,召开群众座谈会、专家咨询会和专题听证,广泛听取相关专家、社会群众和有关人员的意见。

责任单位:各政务公开工作责任单位。

(5)设置办事场所(政务窗口)公开栏和电子显示屏。各政务公开责任单位要在本单位公开场所设置政务公开专栏。各街镇要强化政务服务窗口建设,建好电子显示屏,办好政务公开专栏。要及时更新电子显示屏和政务公开栏中公开内容,保障社会公众及时了解各级各类政策和重大事项。

责任单位:各政务公开工作责任单位。

(6)制定政务公开指南。各政务公开工作责任单位要根据本意见第三条规定,编制本单位、本部门政务公开指南,明确公开内容的详细目录。在公开办事场所免费发放印有本单位及其下属单位的机构设置、领导分工、职能职责、办事程序、联系电话等内容的“办事须知”,指引公众办事。

责任单位:各政务公开工作责任单位。

2.及时公开政务信息。各政务公开工作责任单位在产生或者接到应当公开的政务信息后,应当在20个工作日内予以公开。

责任单位:各政务公开工作责任单位。

3.加强对行政机关重要信息公开的督查。各行政机关要及时准确公开社会发展以及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政府信息,重点公开财政预决算、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工程建设招投标、土地使用权出让、产权交易、政府采购及住房、物价、环保、征地、拆迁、食品安全等情况,抓好社会矛盾和重大事故事件处置情况的公开。

责任单位:县财政局、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县国土房管局、县发改委、县环保局、县食药监局等涉及上述内容的单位。

督查单位:县监察局。

4.加强对公用事(企)业单位重要信息公开的督查。对教育、医疗、供水、供电、供气、电信、金融、农资、社保等公共领域,要重点公开服务承诺、收费项目、岗位职责、工作规范、办事纪律等内容。

责任单位:教育、医疗、供水、供电、供气、电信、金融、农资、社保等公共部门和事(企)业单位主管部门。

督查单位:县监察局牵头,县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四)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升政务服务水平

1.加强行政审批(政务)服务中心建设。进一步加强县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的建设和管理。一是探索制定行政审批(行政许可、非许可审批,以及相配套的管理与服务事项)工作的考核办法。二是规范行政审批程序健全审批制度。除县政府批准不进驻中心外,所有审批部门和所有审批事项均应进驻中心集中办理。进一步授权窗口,确保审批事项、审批权限、审批业务骨干进中心到位,强化中心集中审批和现场办结率,切实解决审批部门中心外接件的问题。三是积极推进并联审批,不断提升建设领域行政审批(行政许可)效能。四是积极统筹协调,强化外来投资项目行政审批手续代办工作,不断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和优化投资环境。五是建立完善街镇政务服务(便民)中心,强化基层便民服务能力。

责任单位:县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县政府办公室、县监察局,各审批职能部门,各街镇。

2.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根据《市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实施意见》和相关规定,对我县现行行政审批事项进行彻底清理,能减少的减少,能合并的合并,能改为备案的改为备案;对各审批事项的要件进行彻底清理,能减少的要减少,能合并的要合并;创新行政审批模式,积极推行多领域并联审批,提升行政审批效能。

责任单位:县政府法制办牵头,县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各相关行政审批职能部门。

3.建设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进一步强化现有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功能,将该系统延伸到各街镇政务服务(便民)中心,将街镇及基层站所的审批服务事项纳入电子监察范围。不断完善和强化对行政审批的监督和考核制度,提高行政审批效能。实现与市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的联网。

责任单位:县监察局牵头,县行政审批服务中心配合。

(五)进一步推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

1.规范行政决策权的运行。建立行政决策机制,完善重大事项决策制度,健全重大事项决策规则和程序,实行行政决策过程、决策结果和执行结果的公示制度。凡是涉及群众切实利益的重大决策都要实行预公开制度,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完善专家咨询和评估制度,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进行必要性、可行性、合法性论证。

责任单位:县政府各部门、各街镇。

2.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的运行。按照“合法合理、程序正当、过罚相当、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认真清理执法依据,按照全市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等规定,严格处罚程序,从实体、程序、监督等方面对全县行政处罚实施机关及其执法人员的行为进行规范。开展行政执法人员培训,加强行政处罚行为的检查指导和监督考核。

责任主体:各行政执法单位。

督查单位:县监察局牵头,县政府法制办配合。

3.加强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理顺公共资源交易决策层、监管层、操作层之间的关系,创新运行机制,实行统一进场标准、统一信息公开、统一交易规则、统一专家资源、统一监督管理。建立电子竞标系统、远程电子评标系统、班次标专家电脑随机抽取系统、现场音视频监控系统,确保交易公开、公平、公平。

责任单位: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牵头,县监察局协助。

五、加强指导监督,切实保证政务公开政务服务工作落到实处

(一)加强统筹协调

县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做好全县政务公开工作的组织协调工作,要把政务公开放在全县经济社会建设的进程中总体谋划。一是指导各责任单位建立政务公开工作的相关制度规范。二是统筹协调全县重大政务信息公开。三是制定全县政务公开工作意见,指导全县各单位政务公开工作。各政务公开工作责任单位要高度重视,严格按照政务公开相关法规制度规定,统筹安排,扎实做好政务公开和优化政务服务,不断提升执政能力,不断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二)加强业务指导

政务公开工作内容宽泛,涉及的单位和利益主体多,政策性强。县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对各政务公开责任主体的业务指导,确保我县政府公开工作的全面推进。同时,各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下属公用事(企)业单位政务信息公开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实现我县政务公开全覆盖,确保政务公开落到实处。

(三)加强监督考核

严格按照政务公开政务服务考核办法,将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工作纳入镇域经济考核和部门目标绩效考核。县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要通过日常考核、随机抽查、社会测评等方式,对各单位政务公开工作的组织领导、制度建设、载体建设、公开效果等进行年度考核。县监察局要定期不定期地对政务公开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通报,同时要加强政务公开工作的责任追究,严肃查处违反政务公开规定的责任单位和相关人员,努力保障政务公开工作扎实有序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