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发展工作意见

时间:2022-02-07 11:19:00

导语:贫困地区发展工作意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贫困地区发展工作意见

年被列入新一轮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自年被列入国家“八七”扶贫攻坚县后。经过近年的扶贫开发,县扶贫开发工作稳步推进,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大为改观,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新时期下,扶贫开发工作已由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转变,扶贫工作的重大改革也为我扶贫开发工作提供了全新的机遇,下面,就如何提高县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谈几点看法和建议。

一、近十年扶贫开发取得的主要成绩

县按照“一体两翼”发展模式,年以来。切实加大扶贫开发力度,认真实施扶贫项目,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村支柱产业逐步形成,扶贫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626元,1群众收入稳定增长。年底。比年净增1214元;贫困人口为10.51万人,比年减少4万余人,5万余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

县不断加大财政、信贷扶贫资金投入,2基础设施逐步改善。近年来。贫困地区交通、水利、基本农田、安全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实施“通达”工程项目151个村、590.6公里,省计划村级公路维修项目170个、375公里;完成人畜饮水项目37个,解决饮水困难群众4.5万余人;改造乡镇卫生院、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其它基础设施项目54个,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提供了有力的产业支撑。加大以茶叶开发为重点的农业产业扶贫开发力度,3产业开发初具规模。实施产业开发扶贫项目185个。新开、低改经济林1.5万余亩;加快发展以肉牛、生猪、山羊为重点的畜牧养殖业,累计发展养殖业1.2万余头(只)帮扶科技示范村5个、扶持种养大户250户。加强生态能源建设,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252万元,建成沼汽池2100口。

县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需求为导向,4农民素质有效提高。实施“雨露”计划以来。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务工岗位技能培训、农村转移劳动力技能培训,共完成劳动力转移培训2458人、安置就业2458人,完成实用技术培训1.1万人,科技下乡85次、发放农村实用技术资料手册2万余册,有效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二、下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面临有利条件和机遇

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党的十七届中全会提出的完善国家扶贫战略。对扶贫开发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必将对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近几年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继续加大对扶贫攻坚县的扶持力度,特别是农村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大背景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护农、扶农、强农的政策,综合反映出当前国家财力向农村倾斜,多种资源向农村地区、贫困地区汇聚的大好形势,这为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综合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为进一步开展扶贫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保障。过去十年扶贫政策让贫困群众得到很多实惠和发展,1新的扶贫纲要出台。这些政策在未来十年将继续延续,而且有所加强。近期,各级扶贫部门做了大量的调研,为扶贫政策体系调整和加强提供了有力依据。中央审议了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一系列有利于下阶段扶贫工作的政策、措施即将出台,这将为扶贫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必将为贫困地区的发展迎来又一个春天。特别是即将实施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重点扶持政策,以及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山区的特别扶持措施,都将为贫困地区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机遇。

为进一步开展扶贫工作带来了强大推力。近些年县委县政府突出“四个加快”发展重点,2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奋力后发赶超,水电、矿产和林农产品加工三大支柱工业支撑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4.8亿元、财政总收入7.62亿元,工业产值达到亿元,全市率先突破百亿元大关。城镇化建设快速推进,官庄、等一批农村小城镇建设已具特色和规模。县域经济实力的快速增长,为扶持农村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动力,涉农支出在一般财政预算支出中比例达到40%全面带动了县贫困地区的发展,也为进一步开展扶贫工作带来了强大动力。

为进一步开展扶贫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一是组织领导有保障。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3过去十年扶贫成效。及时成立了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建立了帮扶责任制度,实行县团领导包片、县直部门包乡、乡镇党员干部包村到户的三级扶贫开发机制,进一步了强化了领导、单位和个人的责任。各乡(镇)也成立了由一把手负总责,配备1-3名专职或兼职的扶贫专干的扶贫开发工作小组,切实保障了扶贫工作扎实推进。二是体制机制更顺畅。十年的扶贫开发工作,创造和积累了宝贵的工作经验,不断创新扶贫开发体制机制,建立健全了扶贫开发瞄准机制,职能部门切实加强和完善了扶贫机构各项制度建设,扶贫开发项目效益逐步显现,扶贫专项资金管理更为规范,为扶贫开发工作提供了长远保障。三是扶贫队伍添力量。始终注重加强扶贫开发队伍建设,培养了一批熟政策、懂业务、勤奉献的扶贫骨干队伍,明确了县扶贫办作为全县扶贫开发的综合协调机构,积极落实人员编制和工作经费,确保了扶贫开发工作正常开展。

为进一步开展扶贫工作营造了良好氛围。扶贫开发工作关乎国计民生。国家十分重视,4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中央财政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各级地方政府也十分重视,人力、财力、物力上也积极给予配套保障。尽管我县地方财政困难,但给予扶贫投入的配套资金也在逐步增加,动员社会参与扶贫事业更加广泛,大扶贫格局更加巩固,扶贫的双轮驱动政策效益更加显现,这些都为下阶段扶贫工作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为进一步开展扶贫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作用。新时期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最大问题是如何走向市场,5产业发展不断加快。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解决收入不稳定、不可靠的问题。过去那种给钱给物的作法,很难巩固建整扶贫成果,农民收入也很难提高,产业化扶贫是已成为新时期扶贫开发的重要措施和有效途径。近几年,县立足资源优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支撑能力不断增强。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初步形成了茶叶、油茶、水产品、中药材等特色农业;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形成了水电、矿产品加工、农林产品加工三大主导产业;新型旅游产业不断升温。随着产业发展的不断加快,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为产业化扶贫项目的立项、培育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作用。

三、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农村贫困面貌有了较大的改观。但是由于特殊的县情,县农村面临的贫困问题仍然严重,近年来,县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农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基础设施薄弱,产业支撑能力不强,农民技能素质底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扶贫开发工作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县还有贫困人口10.51万人,1贫困问题仍然突出。一是贫困面大。截至年底。占全县农村人口的20.6%,如果国家提高贫困标准,这个数额还会更多。二是贫困程度深。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48元,分别只有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的61%和70%农民人均纯收入2626元,分别只有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的44%和47%三是贫困群体特殊。全县有移民人口14万余人,全国人口和实物搬迁指数最大的县。移民搬迁后,导致大量生产资料丧失,基础设施薄弱,生产生活条件极度落后,贫困现象十分突出,县贫困人口的主体。

通过实施扶贫开发,2农村基础设施薄弱。近年来。县农村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改善,但由于基础差、底子薄,目前农村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薄弱。一是交通条件落后。全县公路密度只有48.94公里/100平方公里,连接县外的大通道只有一高速(常吉高速)一国道(319国道)还有近30个村没有通公路,交通设施落后成为制约发展一大“拦路虎”二是供电设施落后。农村电网改造面只有45%供电能力不足,农村群众用电难、用电贵的现象比较普遍。三是群众饮水困难。全县有403个村、29.8万人存在饮水困难,分别占全县的86.5%45.8%四是群众就医困难。由于乡镇卫生院设备落后、村卫生所建造不全,且条件有限,绝大多数农民群众就医存在困难。

县的农业优势产业主要有茶叶、水产品、生猪等,3农村产业支撑能力不强。一是规模不大。目前。其中茶叶面积3.8万亩、网箱养鱼3万口,年出栏生猪32.9万头,总量不大,人均占有量少。二是布局不合理。县的农业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乡镇,其中茶叶主要分布在官庄等4个乡镇,网箱养殖主要分布在陈家滩等2个乡镇,大多数乡镇产业发展程度不高。三是结构不理想。有茶叶、水产品、生猪等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种养大户,其中茶叶种植大户的茶园面积达到9824亩,占全县总面积的32.7%水产品养殖大户的网箱养殖达到1万口,占全县网箱总数的33.3%生猪养殖大户的生猪养殖量达到13.16万头,占全县年生猪出栏量的40%大多数农民缺乏产业的有力支撑。

全县山地面积686万亩,4因灾致贫现象十分突出。自然条件恶劣。占全县总面积的78.1%人均稻田面积1.05亩,特别是库区10万移民人均稻田面积不足0.3亩。地质结构特殊,库区常年高位蓄水,洪涝、地质灾害频繁,十年九灾”省防汛工作重点县。据统计,自2000年以来,县十年间共发生洪涝地质灾害30多次,农村基础设施和群众财产损失巨大,因灾致贫现象十分突出。

县先后实施了三轮“整村推进”工作,其中第一轮完成51个“整村推进”村,第二轮完成47个“整村推进”村,第三轮完成30个“整村推进”村,5整村推进”有待加强。县有208个省定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年。目前还有80个贫困村没有实施“整村推进”工作。同时,由于贫困村基础薄弱,加上财政扶贫资金不足,已实施“整村推进”128个村,尚未能从根本上消除贫困。

文化程度普遍偏低,6农民素质亟待提高。县有农村劳动力30余万人。其中初中文化程度的占75%高中以上文化不到12%现有的务农人员中,参加过农业技术培训、拥有农业生产一技之长的只占20%;10万多外出务工人员中,参加过就业培训的不足1万人。农民素质不高,制约了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

四、扶贫开发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第一。夯实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基础。脱贫致富,基础设施建设要先行。建议中央把大力改变农村基本条件作为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着力点,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加大投资力度。一是应保证国家财政每年用于扶贫的专项资金递增幅度不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二是国家在坚持扩大内需战略的总投资中,应划出一部分投资专项,集中投向贫困地区农村道路、农田整治、水利设施、电网线路、危房改造和人畜饮水工程建设。三是针对贫困地区自身发展能力弱等实际情况,国家应适度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标准,并免除重点贫困县的扶贫项目配套资金,以缓解贫困地区的资金压力。

加大产业扶贫开发力度,第二。提高贫困农民自我发展能力。脱贫致富,产业化扶贫是关键。要努力把产业扶贫开发与县域经济发展有机结合,积极探索变“输血”为“造血”产业扶贫开发新路子,切实提高农民自我发展能力。一是要依托资源优势,确立产业定位。要立足基本县情抓产业,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项目。二是要依托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充分发挥本地特色产业优势,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路子,不断扩大县域经济规模,形成支柱产业和拳头产品。结合贫困村、贫困人口的分布状况,统一制定项目实施计划。明确开发目标、建设内容、政策措施和资金来源,形成产业、项目、资金统一协调的开发机制。三是依托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重点培育有一定规模、高起点、带动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力推广“企业+基地+农户”组织形式,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通过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辐射能力,引导龙头企业和贫困户形成产、加、销利益共同体,使更多的贫困户步入产业化经营的轨道,来增加农民收入。四是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产业效益。把科技推广应用贯穿于产业化扶贫的始终,用科技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科技型龙头企业;坚持狠抓农民综合素质科技培训。

加强就业服务引导,第三。搭建贫困地区农民增收平台。建议国家和地方政府坚持劳务输出的战略取向,专门建立贫困地区农民就业创业指导机构,进一步加大农民技能培训力度,着力提高农民素质;采取多种措施,鼓励企业拓展渠道,挖掘潜力,吸收更多的贫困农民到企业务工;千方百计支持引导贫困农民就地进行农业综合开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扩大务农就业收益,促进和提升贫困地区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逐步加大“农转非”力度,扩大城镇建设,让有技能的农民进城定居,并从户籍、购房等方面予以优惠。

不断深化农村改革,第四。努力推动扶贫开发。贫困地区往往交通不便,信息相对闭塞,观念比较保守,要加大农村改革的宣传力度,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念,不断明确脱贫致富新路子。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政策措施,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保护、激励、调动贫困地区农村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积极引导人才下乡、资金下乡和扶贫项目下乡、加速城市超市和连销店向贫困农村延伸,为方便农民生活,提高农民素质,健全乡村服务,为全面实现脱贫致富提供支撑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