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军家属安排工作意见
时间:2022-02-05 09:55:00
导语:随军家属安排工作意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人民武装部,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做好驻渝部队干部随军家属就业和子女入学工作,解除部队干部后顾之忧,根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切实把随军家属就业和子女入学工作摆上重要位置
(一)做好随军家属就业和子女入学工作是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政治任务。驻渝部队是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力量,在支援经济社会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做好驻渝部队干部随军家属就业和子女入学工作,关系到军人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关系到部队建设与国防巩固,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为此,全市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和单位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与经济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高度出发,进一步发扬“双拥”共建的优良传统,切实增强做好随军家属就业和子女入学工作的政治责任感和自觉性。
(二)做好随军家属就业和子女入学工作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由于军人职业的特殊性,军队干部流动性大,担负任务繁重,无暇照顾家庭,致使其家属及子女随军后面临就业和入学困难。解决好随军家属就业和子女入学问题,是增强部队凝聚力、战斗力的有效举措,是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具体体现。全市各级政府和驻渝部队要拓展工作思路,创新发展模式,建立长效机制,切实做好新形势下随军家属就业和子女入学工作。
二、进一步拓宽随军家属就业渠道
(一)坚持多渠道促进就业。按照组织推荐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采取重点推荐、市场招聘、政策扶持等办法,促进社会就业,鼓励自主择业,积极为随军家属就业创造条件。全市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国有企业等都有支持和接收随军家属就业的义务。有用工需求的单位,在同等条件下要优先安排随军家属就业。
(二)搞好安置就业。对随调前为国家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随军家属,需要调入同性质机关或事业单位的,按照专业对口原则,由组织推荐,用人单位按照有关政策负责落实安置。对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的随军家属,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聘)用。驻渝部队正团职(含相当职级的专业技术干部,下同)以上、从事飞行等艰苦工作、受到大军区级以上单位表彰、荣立二等功(战时三等功)以上奖励、驻艰苦边远二类以上地区、因公牺牲或致残(六级以上)干部的随军家属以及其他需要特殊照顾对象的随军家属,是安置的重点,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优先考虑。对原属国有企业、有正式工作需要调动安置的随军家属,按照行业专业基本对口或相近原则,市国有企业应当积极优先安排就业。随军家属应服从安置的单位和岗位,对无正当理由不服从安置、拒不到岗的,视为自动放弃,不再重新列入安置计划。
(三)推动市场就业。县级以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积极为随军家属提供就业指导、职业介绍、信息咨询等公共就业服务。驻军较多的区县(自治县)应由同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统一安排,每年集中举办1—2次专场招聘会,组织用人单位和随军家属进行双向选择,帮助随军家属就业。鼓励随军家属自谋职业,积极参与就业竞争,通过主动应聘、双向选择实现就业,鼓励用人单位优先录用随军家属。对接收录用持有失业证明的随军家属的企业,除国家或市政府限制的行业外,可按照有关规定享受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的优惠政策;对安置随军家属新开办企业的税收减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四)扶持自主创业。对在我市创业、从事正常个体经营的随军家属,按照《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加强工商登记服务支持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等群体创业和就业的通知》(渝工商办发〔〕24号)、《市地方税务局关于转发〈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随军家属就业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的通知》(渝地税发〔2001〕75号)有关规定给予税费、贷款、创业服务和资金补助等方面的扶持。
(五)促进灵活就业。驻渝部队应积极开发营区灵活就业岗位,充分依托机关招待所、食堂、团以上单位物资采购站、生活服务中心和师级以上医院、干休所等机构,吸纳随军家属就业。有条件的单位,可以在营区统一开办服务网点,妥善安排随军家属就业。对就业能力偏弱、经多次职业介绍仍未实现就业的,优先安排到公益性岗位就业。
三、努力提高随军家属就业服务保障水平
(一)开展就业培训。全市各地要把随军家属就业培训纳入当地就业再就业培训计划,组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培训和创业培训。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根据就业岗位需要,组织针对性培训,并推荐用人单位择优录用。按照《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就业再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及有关问题的通知》(渝财社〔〕55号)规定,将符合就业困难人员条件的随军家属纳入就业扶持培训计划,并将培训补贴拨付给开展相应培训的机构。驻渝部队要主动配合当地政府和用人单位做好随军家属的劳动就业工作,教育和引导随军家属转变择业观念,提高劳动技能,并为其创业创造条件。随军家属所在企业事业单位要抓好随军家属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随军家属的文化水平、知识层次和劳动技能,不断增强其在现职岗位上的竞争能力。对部队组织的随军家属就业培训,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当在师资、设备和经费安排等方面给予支持。
(二)搞好就业服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按照属地化管理的原则,积极为随军家属提供信息咨询、求职登记、职业指南等就业服务,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和用人单位,采取供需见面会等形式,做好随军家属的就业服务工作。对符合条件的未就业随军家属,为其办理失业登记,免费发放失业证明。对经师旅以上政治机关批准符合随调条件、原户籍转出地有工作但暂未落实接收单位的随军家属,可先办理迁入落户手续,委托政府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人事、劳动关系,并按规定减免各项管理费用。工作落实后,再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办理转入接收单位的有关手续。要为符合条件的随军家属办理社会保险关系在军地间的接转事宜,维护随军家属合法权益。
(三)加大保障力度。对已在企业就业的随军家属,合同期内一般不得辞退,确因企业亏损、改制等情况需要辞退的,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进行调整安排。参加失业保险的随军家属在未就业期间,可按失业保险有关规定每人每月领取失业金并享受相应的失业保险待遇。
四、切实保障军人子女接受良好教育
(一)妥善安排军人子女入学。军人子女接受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由驻地区县(自治县)教育行政部门按照相对集中、优先安排、就近入学的原则统筹解决。军人因工作调动、居住地变更等,其子女需转学或借读的,驻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及时办理转学或借读手续,学校不得收取市规定收费项目及标准以外的其他费用。对符合《教育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关于驻藏部队随军干部子女在内地上中小学等问题的通知》(教基〔〕14号)要求的驻西藏等地区的军人子女,随军后需要留在我市内原户籍所在地或祖父母(外祖父母)户籍所在地中小学就学的,按照有关规定办理。
(二)优先(惠)照顾重点对象入学。现从事飞行等艰苦工作或驻艰苦边远地区且满10年以上、荣立二等功(战时三等功)以上、因战因公牺牲或者致残(六级以上)的军人子女,需转到委托监护人(含配偶、父母、岳父母、外祖父母)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读或借读的,属义务教育阶段的,由区县(自治县)教育行政部门按就近入学原则安排入学,学校不得收取任何市规定收费项目及标准以外的其他费用;属考入高中或转入同类高中学校就读或借读的,学校不得收取市规定收费项目及标准以外的其他费用。其中,驻艰苦边远二类以上地区部队的军人子女和烈士子女,报考高中阶段学校降5分录取;烈士子女报考普通高校在其投档分数线下降10分投档。其他优惠政策按照民政部、教育部和总政治部《优抚对象及其子女教育优待暂行办法》(民发〔〕192号)有关规定执行。
五、切实加强对随军家属就业和子女入学工作组织领导
(一)完善服务保障机制。为确保工作顺利开展,成立市随军家属就业和子女入学协调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区分管负责人任副组长,市财政局、市教委、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市卫生局、市地税局、市工商局、市国税局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由区政治部负责人任办公室主任。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强化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切实把此项工作抓紧抓好抓出实效。
(二)明确职责分工。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和驻渝部队要把军队干部随军家属就业和子女入学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共同做好军队干部家属就业和子女入学工作。各级人民政府办公厅(室)、区系统政治部门是随军家属就业和子女入学工作的牵头机构,负责统筹协调随军家属就业和子女入学工作;各教育、人力社保部门是就业入学工作的责任部门,负责落实随军家属就业和子女入学相关工作;各财政、公安、民政、卫生、税务、工商等部门要积极协助,密切配合,按照部门职能抓好工作落实。其他部门要配合做好随军家属就业和子女入学工作。
(三)确保工作实效。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切实把随军家属就业和子女入学工作作为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举措来推动,作为“双拥”工作的具体内容来落实。要加大对随军家属就业和子女入学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及时予以表彰;对落实不力或拒绝接收随军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的单位和个人,予以通报批评,并责令限期整改。要将随军家属就业和子女入学工作落实情况作为评选“双拥”模范城(县)的重要标准,努力营造关心重视随军家属就业和子女入学工作的良好氛围。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办法和措施,建立和完善服务保障机制,确保驻渝部队干部随军家属就业和子女入学工作的有效落实。
- 上一篇:党员在文件统计专题会发言
- 下一篇:低保治理大会发言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