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加强质量强区工作意见

时间:2022-02-01 11:03:00

导语:城市加强质量强区工作意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城市加强质量强区工作意见

广泛宣传“造”南岸造”良好品质和企业抓质量、负责任、讲诚信的良好形象。深入开展“质量月”世界标准日”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及质量进校园、质量进社区、质量进企业、质量进农村等活动,充分利用报刊、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增强全民质量意识,营造人人关心质量、人人参与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社会氛围。

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质量问题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关系国家、城市和地区形象。为贯彻落实《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质量强市战略构筑西部质量高地的若干意见》渝府发[]55号)进一步加快推动我区“1234发展战略的实施,促进全区经济建设在更高起点上更好更快地发展,结合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城市综合竞争力为目标,以保障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实施名牌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切实加强质量基础建设,全面提升质量总体水平,充分发挥质量工作在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生态文明、促进社会和谐中的重要作用,推动我区经济建设再上新台阶。

二、发展目标

质量强区战略取得明显成效,2015年。全区质量总体水平达到或者接近经济发达地区水平,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国内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和知名品牌,建设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和带动能力的现代产业集群,基本建成质量安全、竞争力强的区域质量高地。

一)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品牌。争创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1个,品牌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推动“制造”向“创造”转型。中国驰名商标5件、地理标志保护3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个、地理标志农产品1个、地理标志商标1个)市长质量管理奖1个以上、名牌产品80个、市产品标准奖10个以上,市著名商标70件、获准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40个以上,培育形成20个10亿元级、10个50亿元级、5个以上100亿元级和1个以上300500亿元级核心品牌企业,品牌产品产值达到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

二)扶持35家企业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力争将《中餐餐饮服务质量标准》火锅餐饮服务质量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打造2个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服务业标准化示范活动进一步推进。标准引领作用显著增强。创建市级以上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3个以上。

三)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90以上,产品质量明显提升。构建“造”质量保障体系。位居主城前列,重点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保持在90%以上,本地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保持在96%以上,食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92%以上,本区企业生产药品质量抽验合格率达到98%以上,农药等主要农资产品监测合格率达到90%以上。企业产品等级品率每年提高3个百分点,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率每年提高4个百分点,产品监督抽查合格每年提高1.5个百分点,质量损失率每年降低0.1个百分点。

工程质量通病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工程竣工验收合格率达到100%竣工工程质量安全达到国家强制性标准或规范要求。鲁班奖”和“詹天佑土木工程”等国家优质工程逐年增多,四)工程质量明显提升。建筑、交通运输等重大建设工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普遍增强。处于全市领先地位。二级资质以上的施工企业全部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建筑工程节能效率全部达到规定要求(节能率复核:民用建筑达65%以上、公共建筑达50%以上)建筑物通过能效测评(标识等级:民用建筑达Ⅱ级、公共建筑达Ⅲ级)新型建筑材料应用普及率达到30%以上。

五)提高服务标准覆盖率。创新金融业服务标准,服务质量明显提升。区金融、物流、旅游、餐饮、商贸等服务业全面推进服务标准化建设。加强现代物流标准体系建设,大力推进物联网标准化工程,进一步发展南滨路、洋人街、南山和特色农业园等旅游产业,推行商贸流通企业服务标准化,实施计量放心工程,大力促进我区第三产业的发展,实现服务质量管理科学化、程序化、标准化,顾客满意指数达到85以上。

三、工作重点

一)打造品牌高地

推动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品牌企业集中,把实施品牌战略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结合起来。塑造南岸的区域品牌高地形象。以现代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物联网产业为重点,制订实施品牌发展规划,培育发展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和品牌企业。调整优化现代装备制造业。以引进大型骨干企业、培育重点龙头企业、完善产业链为抓手,壮大机电装备制造业,提升特种汽车制造业,优化摩托车及零配件产业,推进特种船舶制造业,打造西部领先的装备制造业基地。着力打造西部电子信息产业高地。依托现有研发能力和制造技术,围绕通讯设备终端生产,引进关键节点骨干企业,拓长拓宽产业链,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通讯终端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物联网新兴产业。依托国家物联网基地的政策优势,引进国内外物联网产业的研发、生产、营运和服务公司和机构,形成集物联网硬件、软件研发、制造、营运和中介服务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打造全国领先的物联网产业示范基地。

二)实施技术标准战略

缩小我区产品、工程、服务质量与国内外先进标准的差距。引导我区优势产业、企业加强技术标准创新和先进技术标准的研制,加快实施现代产业技术标准引领工程、统筹城乡技术标准助推工程、内陆开放技术标准促进工程、城市品质技术标准提升工程、自主创新技术标准转化工程等“五大工程”建立健全以促进自主创新、节能降耗和农产品、食品安全、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为重点的技术标准体系。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全面提升我区企业在国际、国内市场的标准“话语权”带动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品牌企业群。实施自主创新技术标准转化工程,以标准化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大力推行企业联盟标准。整合全区相关单位的标准信息资源,建立覆盖面广、资源信息丰富、符合南岸产业发展的标准检索共享服务平台。加强对强制性标准实施的监督,加大对违反强制性标准行为的处罚力度。加强农业、服务业以及循环经济、高新技术等领域标准化试点、示范。围绕标准的制定、实施、推广应用的全过程,建立绩效评估机制,加强标准综合评价与绩效考核。

三)抓好工程质量

加强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检测等各环节的监管,贯彻实施《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完善工程质量管理体系。严格落实工程建设各主体的质量责任。大力推进建设工法开发,推广应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提高施工技术管理水平和工程科技含量。推行样板引路、标准化施工等精细化管理措施,加强施工过程质量控制。加大对公租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和涉及民生的重点工程建筑材料的质量监督抽检力度,推行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制度,提高住宅工程整体质量水平。加强工程抗震设防,增强学校、医院、住宅、大型公共建筑等抵御各种自然灾害能力。完善工程质量创优激励机制,鼓励企业争创鲁班奖等国家和市级优质工程奖,打造一批实力强、质量优、信誉好的工程建设企业。

四)提升服务质量

推进服务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发展。借助全市强势打造内陆地区金融高地的东风,顺应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趋势。分类完善我区银行、证券、保险主体金融业服务标准,深入推进全面质量管理,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外资金融机构在区设立总部、分支机构和功能性服务中心,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提升金融业服务满意度。围绕物联网工程建设,建立物流服务质量标准,依靠先进质量理念和质量技术,优化物流服务流程,打造适合区域产业特征的标准化现代物流业。围绕西部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加快我区旅游业转型升级,巩固发展等旅游项目,改进服务质量,提升品牌形象,强化整体营销;围绕优质水果、花卉苗木、观赏鱼、无公害蔬菜等特色产业,引进培育特色标准化示范旅游农业园区,建成特色鲜明、产品多元、服务优良的知名旅游地。围绕西部地区消费中心建设,依托经济示范带,加强我区商贸流通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服务技能,培育消费热点,丰富消费业态,打造精品“购物之都”和“美食街”推进计量放心工程建设,构建计量放心加油站、放心集贸市场、放心出租车公司和放心医院。完善医疗健康、养老娱乐、社区家政等标准体系,提升民众生活质量,增强民众幸福感,促进生活服务业健康发展。

五)构建质量保障体系

纳入国民经济统计范畴。建立宏观质量发展趋势定期分析制度,落实质量大调查和产品质量分析,为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加强重点产业质量提升联盟建设,推进重点产业“质量达标”备案工作,引导企业树立先进的质量经营理念,积极采用和推广国际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重点推进国家级、市级企业研发中心和科技孵化器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强化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技术攻关,鼓励优秀创新成果专利化、标准化。加强企业质量文化建设,激励一批企业形成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增强竞争软实力。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重点突出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建设工程等安全监管,建立质量安全事故及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体系,加强企业质量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质量统计指标体系。保证经济安全运行和社会和谐稳定。全面推进质量人才队伍建设,依托大型骨干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重点加快物联网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负责对质量强区工作的统筹规划和组织领导。各街道、镇、经济板块、区政府有关部门要将推进质量强区战略纳入重要工作内容,成立区实施质量强区战略领导小组。建立推进质量强区战略的激励机制,制定具体贯彻意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有步骤推进实施一批质量强区的重点项目。广大企业要认真落实主体责任,加大质量投入,加强质量管理,持续改进质量。

二)强化法制保障

全面系统清理不利于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提升的政策规定。加强行政管理创新,按照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深化行政许可审批改革,加强质量监督执法,坚决打击制售假冒伪劣行为,以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为基础,不断探索质量法制监督工作新机制。

三)完善激励机制

区财政要把质量工作纳入财政专项资金扶持范围,建立推进质量强区战略的激励机制。并向其重点倾斜,保障质量强区战略推进工作经费,将公共检测服务平台建设、品牌培育、标准制修订、质量达标、质量技术攻关、质量安全监管、质量奖励、打假治劣等经费纳入财政专项预算。制定配套的信贷、财政、保险、土地等激励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质量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