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委全年食品安全监管意见
时间:2022-01-13 04:37:00
导语:县委全年食品安全监管意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年,我县食品安全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细则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结合省委、省政府继续把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作为为民办实事项目,按照“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作为第一责任人”的工作要求,突出种植养殖源头和食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四个环节,围绕“五类产品、一个行业”开展全面监管,加快推进食品安全生产加工、市场流通、标准认证、检测预警、企业信用、法制保障、宣传教育“七大”体系建设,突出重点、狠抓落实,扎实推进我县食品安全工作上新水平。
一、工作目标
根据《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关于年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明食安委〔年〕2号)文件要求,我县年食品安全工作的各项任务指标是:
(一)种植业产品
蔬菜产销环节农药残留抽检不合格率控制在4%以内,蔬菜重金属残留市场抽检不合格率控制在5%以内;主要水果(时令鲜果)农药残留市场抽检不合格率、主产区生产环节茶叶农药残留抽检不合格率均控制在3%以内;稻谷农药残留抽检合格率98%以上。
(二)畜牧业产品
城区进点屠宰率达到99%以上,已开展定点屠宰的乡镇猪肉进点屠宰率达95%,城区所有市场、超市、集体食堂、餐饮单位销售和使用的猪肉100%来自定点屠宰企业。上市猪、牛、羊肉卫生指标抽检合格率达98%以上;生猪产销环节“盐酸克伦特罗”和“莱克多巴胺”抽样检出率控制在0.5%以内;禽类(鸡、鸭)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残留及鲜牛奶抗生素抽检超标率控制在1%以内;生鲜乳三聚氰胺抽检合格率100%。
(三)水产品
主要水产品(虾、罗非鱼、鳗鲡)产销环节药物残留抽检超标率控制在3%以内,健康养殖示范场、出口原料备案基地、无公害水产品生产企业等三类基地100%纳入监管;上市水产品及水发产品甲醛抽检不合格率控制在1%以内。
(四)饮用水
城区市政供水管网末梢水水质抽检合格率达95%以上;二次供水3项指标(浊度、大肠菌群、菌落总数)抽检合格率达96%以上;瓶(桶)装饮用水生产企业产品卫生指标抽检合格率达98%以上,市场抽检卫生指标合格率达97%以上。
(五)加工食品
进一步落实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继续加强食品生产小作坊的整治工作,经整治后保留的食品生产小作坊100%提交食品质量安全承诺书。酱油、食醋、鱼露、预包装豆腐等豆制品卫生指标市场抽检合格率均达96%以上;粮食复制品(挂面、线面、粉干)卫生指标市场抽检合格率达95%以上;罐头、糕点、饮料、酒类产品卫生指标市场抽检合格率均达96%以上;大米、食用油黄曲霉毒素B1市场抽检超标率分别控制在2%和1%以内,食用油过氧化值、酸值市场抽检超标率控制在2%以内;小麦粉增白剂、肉蛋乳制品卫生指标市场抽检合格率均达98%以上。在加工食品中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添加剂的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六)餐饮业和食堂
餐馆(酒家、酒楼、酒店等)、小吃店、快餐店、学校食堂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基本达到《食品安全法》和《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要求;对餐饮业使用病死畜禽肉及其制品、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查处率达到100%。
二、工作重点
(一)各负其责,认真抓好食品安全各个环节的监管
1.种植养殖环节:由县农业局负责。要加强初级食用农产品生产和标准化种植的监督管理工作,注重种植养殖业源头监管,加大农产品污染源头治理力度;加强产地认定,推行标准化种植、养殖和生产加工,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认证力度,推出一批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名优特产品;要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推广体系,运用“”农业服务热线及“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活动,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宣传,指导农户科学合理用肥用药,加强农民无公害技术培训,推动动植物保护新技术;要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和使用的监督管理和指导,增加对农药、兽药残留以及“瘦肉精”、氯霉素等污染的检测范围和频次,查处违法生产、销售国家明令禁止的农药、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的行为,严防药物残留超标的农产品流入市场,农(畜、水)产品生产基地、规模种植、养殖场、标准化示范区(场)使用违禁农(兽)药和化学物品问题基本解决;要加强动植物疫病监测,切实掌握动植物疫病流行规律和疫情动态,提高预警预报能力,保障农牧渔业健康发展。
2.生产加工环节:由县质监局牵头负责。加强食品生产许可工作,完善卫生许可和生产许可“两证合一”的许可工作制度;督促企业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的全过程监控和可追溯的相关台帐、记录要求,强化企业产品质量主体责任意识,继续实施风险约谈机制,对在日常巡查中发现存在安全隐患的食品生产企业,约请企业负责人进行面对面的谈话,指导企业尽快消除安全隐患;在乳制品、肉制品、饮料、腐竹等高风险食品生产企业现场醒目位置悬挂“食品质量安全警示牌”,提示企业生产人员在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不得使用非食用物质;加强对小企业小作坊的监管,开展重点整治,取缔生产卫生条件差、产品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的食品生产小作坊和作坊式的食品加工“黑窝点”;深入开展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加强食品添加剂生产加工和使用环节的监督管理工作,严厉打击食品生产加工环节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违法行为;要继续开展食品安全达标片区、小作坊示范村和示范企业创建活动,扶持一批名优食品企业争创名牌产品,帮助一批中小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做大做强,推动食品加工企业建立比较完善的食品质量安全控制和管理体系,进一步提高全行业食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食品工业的健康发展。
3.流通环节:由县工商局负责。要加强食品市场整顿,狠抓农村、城乡结合部、旅游景区景点、车站、码头等重点场所的整治和重要节日食品市场整治,继续开展“食品安全示范店”评选活动,扩大“食品安全示范店”的覆盖面,加大对各类食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小食杂店的监管力度,依法做好食品流通许可与监管工作,下大力气解决无证无照、超范围经营食品、经销不合格食品等问题;督促经营者建立并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索证索票制度和进销货台账制度,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全面实行企业电子台账管理,充分利用“食品流通监督管理系统”,实现食品“索证索票”、“跟踪溯源”、“巡查监管”三项功能有机结合,提高食品安全监管的科学性、有效性,提升监管效能;充分发挥12315网络作用,认真受理消费投诉举报,及时发现食品案件线索,严格执法,依法查处违法经营行为;加强食品质量抽查,及时公布检测结果,预警信息,对不合格食品实施退市处理。
由县经贸局牵头负责,抓好牲畜定点屠宰和酒类流通管理工作。全面完成牲畜定点屠宰厂升级改造项目,强化屠宰企业监管,加快推行农村屠工制度,加强农村和城乡结合部牲畜屠宰管理,打击私宰滥宰行为,消除病肉、注水肉上市;实施城区禽类集中屠宰,抓好禽类集中屠宰场日常监管,查处私宰禽类产品的行为;要组织开展酒类流通备案登记、溯源制度检查和酒类专项联动执法行动,加强从事酒类批发、零售单位或个人的管理,严厉查处假冒伪劣酒类和非法进口酒违法经营行为,规范酒类流通秩序。
由县环保局负责,继续组织开展饮用水水源保护专项执法检查。重点查处各类企业排放有毒有害污染物,进一步加大已批准设立的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破坏饮用水源地的违法行为。
由县卫生局负责,县水利局配合,加大对饮用水质监测力度,做好饮用水水质和二次供水的抽验工作。
由县水利局负责,做好二次供水设施的监督检查,努力将二次供水改为直供水;巩固全县行政村所在地供水覆盖面达100%,加大对村级供水设施的改建进度,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4.餐饮和食堂等消费环节:由县卫生局负责。要严格执行餐饮服务许可证发放和审核制度,彻底解决餐饮经营单位无证照经营行为;实施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类管理制度,督促餐饮企业和集体食堂建立健全和严格执行原料进货索证和检查验收制度以及食品添加剂使用管理制度,严格餐具消毒,加强餐具抽检,加大对集中式餐(饮)具消毒服务企业的监督检查,提高餐具抽检合格率;督促使用二次供水的餐饮业、学校食堂落实二次供水设施的清洗、消毒制度,加强对餐饮业饮用水卫生监管;强化对农村、学校、建筑工地食堂以及旅游点餐饮、小餐馆的食品安全监管,加大对熟食卤味、盒饭、冷菜等高风险食品和餐具清洗消毒等重点环节的监督检查力度;严厉查处采购、使用病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畜禽及其制品、劣质食用油、不合格调味品、工业用盐或非食品原料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等违法行为,杜绝使用病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畜、禽及其制品和使用有毒有害物质加工食品行为,防止食物中毒事件和食源性疾病发生。
其它食品安全委员会成员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对各类食品的监管,认真履职,狠抓落实。同时,各监管部门要联手做好各种影响食品安全的各类突发性事件的防范和处置工作,防止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和蔓延。
(二)突出重点,继续扎实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
一是继续抓好打击违法添加非食品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按照省食安办等12个单位联合下发《关于加强食品添加剂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闽食安办〔2009〕32号)要求,从年11月至年底,继续开展打击违法添加非食品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组织开展食品中食品添加剂和非食用物质专项抽检和监测,查处研制、生产、销售非法食品添加物的行为,打击在食品生产、流通和餐饮服务中使用非法食品添加物的行为,整治超标准限量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行为。二是继续开展学校周边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按照市里部署,由城管部门牵头,公安等部门配合,组织人员依法取缔学校周边的食品流动摊点;由质监、工商、卫生部门负责,加强对学校及其周边的食品生产、经营、餐饮消费企业的监管;由教育部门负责,加强对学生及家长食品安全教育,增强食品安全意识,自觉抵制不安全食品。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定期和不定期地对学校周边的食杂店、小饮食店、流动摊点等进行清理整顿和联合检查,巩固去年整治的成果,扩大整治范围。通过整治,使学校及学校周边存在的一些食品安全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三是认真组织开展保健食品的专项整治。加强对保健食品的市场监管和广告监测,打击在保健食品中违法添加药物的行为;查处违规生产经营保健食品和伪造、冒用保健食品标签标识的行为;严查以公益讲座、免费体检、学术交流、会展销售等形式销售假冒伪劣保健食品的行为;整治虚假夸大宣传保健食品功能的行为。四是加大对节假日和重点部位、重点区域、重点时段的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和联合检查。重点对食品生产基地、大型超市、批发市场、农村市场、城乡旅游风景区和旅游景点、学校食堂、建筑工地食堂、饮食大排档、车站码头及人流密集处、农贸市场及城乡结合部的食品小作坊、小加工点、小食杂店等易出现食品安全隐患的区域、场所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和消除隐患,使一些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得到基本解决,有效遏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和保障节日食品安全。
(三)落实食品安全抽样检测
根据省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十一五”规划和市食安委关于年食品安全工作意见的要求,按照分段监管的职责,县食安办对我县今年的食品安全监管抽样检测任务进行了分解(详见附件:县年食品安全监管抽样检测任务分解表),各相关部门要按照任务要求充分利用检测资源,加强检测,确保任务完成。在完成规定任务基础上,各部门要按照专项整治的要求,定期和不定期开展牛奶有无违法添加三聚氰胺、其它食品添加剂等专项抽样检测工作;要加大对其它重点行业、重点部位、重点品种食品安全监管力度,增加抽样检测的品种和频次,为科学有效监管提供依据。同时,要督促各生产加工基地、生产企业、集贸市场、超市等配备快速检测设备,开展自检,并建好检验结果档案。
(四)积极推进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质量档案和食品安全监管信用档案,督促企业建立健全食品质量追溯、封存报告、购销台账、索证索票、不合格食品退出等一系列制度,实施信用信息公开制度。通过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鼓励诚信企业,培育守信企业,惩戒失信企业,增强诚信意识,规范市场行为。各部门要加强相关配套制度建设,对违法经营的企业,列入“黑名单”进行公布,对守法经营的企业,列入“红名单”,颁发奖牌,给予各种便利,通过自律公约和承诺书等方式,促使业主真正成为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把住第一道关口。按照分段监管的职责分工,继续开展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基地、示范企业、示范店、示范村、示范社区、示范乡工作,不断扩大能让群众放心消费的场所。
(五)健全和完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机制
按照“发现及时、反应灵敏、控制得力、处置得当、运转高效”的要求,要加强部门间的协调,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应急预案,健全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报告、应急处置、应急保障等制度,尽快提高我县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及时应变和处置能力。
(六)不断健全完善监管网络,延伸监管触角
由县经贸局牵头负责,县工商局、交通局配合,进一步深入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三绿工程”活动,加强食品市场流通网建设;由县工商局负责,各有关部门配合,建立健全“食品群众监督岗”,继续完善“12315”消费者维权网络建设,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举报电话、监督员、协管员等作用,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由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牵头负责,各有关部门配合,加强食品安全“监管责任网”建设,进一步落实各级政府、部门和各食品生产加工经营企业业主食品安全责任,依托药品“两网”建设,乡乡建立食品安全协管办,村村配备信息员,不断延伸食品安全监管触角。
(七)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的宣传教育
一是要加强宣传。以大力宣传《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细则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普及食品安全科学知识为主题,通过新闻媒体、信息网络、工作简报、编发《食品安全知识手册》以及开展群众喜闻乐见活动等形式,扎实开展食品安全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即“三进”宣传教育活动,不断增强公众食品安全法制意识、维权意识和健康意识,创造良好氛围。二是要加强培训。举办食品安全监管人员培训班,加强监管队伍能力培训,提高队伍依法行政能力和监管水平,以适应监管对象和监管工作的变化要求;举办业主及食品从业人员培训班,加强业主及食品从业人员培训,不断增强他们法律意识、质量意识和自律意识,正确引导企业守法经营、诚信经营。
三、工作要求
(一)要加强领导,加大投入
一是要及时调整充实县食品安全委员会。根据人事变动情况,及时调整、充实食安委成员,做好衔接工作,确保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有人抓有人管。二是要加大对食品安全的投入。根据《食品安全法》第六十条“进行抽样检验,应当购买抽取的样品,不收取检验费和其他任何费用”之规定,财政部门要将食品安全经费列入县政府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财政资金的投入,确保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有效开展。
(二)要创新工作机制
各部门要深入调研,认真总结经验,针对监管中发现的问题,不断探索和创新食品安全日常监管和组织协调、综合监督机制,为食品安全更加科学有效监管提出新思路,采取新措施,提升新水平。
(三)要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各部门要积极向人大、政协汇报食品安全工作,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食品安全工作,让他们了解这项工作,支持这项工作,监督这项工作,多为这项工作建言献策;要认真办理有关食品安全的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通过办理提案和建议,使食品安全方面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得到解决;要加强群众监督,聘请一些农村食品安全协管员,制定和完善举报奖励制度,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让全社会更多的人参与到食品安全监督工作上来。
(四)要加强部门协作和配合
食品在“从农田到餐桌”的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四个环节中,涉及到农业、质监、工商、经贸、卫生、环保、水利等部门,其肩负着不同的监管职责,不论哪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食品安全工作的全局。因此,各部门在认真履行各自职责的同时,要密切配合,相互衔接,形成完整的监管链,实现无缝监管。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各有关部门要按职责分工迅速介入,协调配合,果断处置,把损失和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五)要加强信息管理和综合利用
各部门要加强信息沟通与交流,及时将有关食品安全信息报送县食安办,由县食安办负责收集汇总、分析整理,编写简报等形式,向社会食品安全综合信息,逐步形成统一、科学的食品安全信息评估和预警指标体系,使全县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更具针对性和时效性。
- 上一篇:副市长在地税工作大会的发言范文
- 下一篇:对革新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