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快速发展指导意见

时间:2022-01-10 09:32:00

导语:小城镇快速发展指导意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小城镇快速发展指导意见

一、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思想及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特色建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设适合各地人文景观、文化特色、自然风貌的特色小城镇;坚持产业兴镇,打造工业主导型、旅游开发型、产品集结型、交通枢纽型、资源开发型的新型小城镇;坚持以人为本,配套设施,完善功能,建设适合人居环境的现代小城镇;坚持建管并举,加强镇容镇貌、环境卫生、镇区秩序的管理,提高居民素质,促进全市小城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持续健康发展。

(二)发展目标。年。供水普及率达到98%绿化覆盖率4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8平方米;污水处理率45%以上;垃圾处理率70%以上,把全市小城镇建设成为经济实力较强、辐射能力明显、设施配套齐全、环境整洁优美、社会文明有序的农村区域经济和文化中心。

二、科学制定规划。

(一)科学编制小城镇规划。以《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县(市、区)经济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全市所有建制镇、乡集镇、农场、林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都必须高标准完成总体规划和各项专业规划的编制(修编)工作。年年底前,要完成体系规划确定要保留的中心村的规划编制工作。各县(市、区)每年从公共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的小城镇规划编制专项经费,保障各类规划的适时编制。

(二)加强小城镇规划的监督管理。严格执行规划“四线”管理制度。集镇和村庄要认真执行一书一证制度。严格按国家基本建设程序审批建设项目,不符合规划要求的项目,严禁开工建设。小城镇规划区范围内原则上不单独审批宅基地,已批未建的宅基地,凡与小城镇总体规划不符的要异地选址,按规划集中建设居住小区和农民新村。所有建设项目必须在近期建设详细规划的指导下,优选设计方案,建出特色、建成亮点。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凡没有编制规划或没有报批的要立即停止一切建设活动。建立健全小城镇规划公示制度、稽查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接受人大、政协、社会民众、新闻媒体的监督。

三、坚持产业兴镇。

(一)发展特色产业。按照“一镇一业”一镇一品”产业发展思路。突出优势和特色,形成规模效应。大力发展化工、轻纺、建筑、建材、食品、医药等传统工业,加快发展旅游、餐饮、商贸、信息、中介服务、社会服务等三产业,不断延长产业链。

(二)加快产业聚集。通过建设工业园区和产业带。形成集群优势。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协调各小城镇之间的产业布局关系,鼓励工业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新上项目原则上均应进入工业小区,存量项目逐步转移至工业小区,严格控制工业小区以外建设新的工业项目。鼓励房地产企业到小城镇进行房地产开发,鼓励农民进镇购房。

(三)大力招商引资。各地要根据产业结构需要。其中投资公司可在5年内补足。农产品加工型企业,注册资本在50万元以上的允许分步到位,首期为20%其余部分两年内补足。

(四)鼓励农民进镇务工经商办企业。按照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对自筹资金兴办生产性企业、鲜活农产品交易市场的工商、税务部门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加大扶持力度。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一)完善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区域统筹、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原则。配套建设。加快供水管网的更新改造和向邻近村庄延伸,提高供水质量和规划效益,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绿化工程要与建设项目同步实施,抓好绿地系统建设,适当建设街头休闲绿地和小型公园,搞好庭院绿化。科学制定污水、垃圾处理建设计划,鼓励污水处理回收利用,所有县(市)城关镇污水处理厂必须在年底前建成并投入运营;加快垃圾无害化处理站场建设,实现垃圾处理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加强交通、供电、通讯、燃气、消防、环卫、专业市场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小城镇服务功能。

(二)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创新小城镇建设投入的市场运作办法。要执行城市政策法规。城市建设维护税、城镇公用事业附加(保留部分)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城市出租汽车经营权有偿出让和转让收入、户外广告拍卖收入等,应按规定用于城镇公用事业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认真落实国家、省对小城镇建设的各项优惠政策,积极争取项目资金的支持。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原则,鼓励和引导各种社会资金,投入小城镇的供水、排水、道路、环卫、园林绿化、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建设部令第126号、政发34号文件规定,进一步加大市政公用事业改革力度,加快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步伐,积极推进特许经营制度,引导社会资金进行小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经营和管理。

(三)加强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按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做好治脏、治乱、改水、改圈、建沼气、建道路等工作,开展对失地农民、兼业农民和种田农民不同居住方式的探索,引导农民迁村并点,适度集中建设住房,努力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及时总结推广试点经验,建成一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农民新村。

五、加强小城镇管理。

(一)强化建设项目安全质量管理。严格执行国家基本建设程序。加强对农民自建房的安全质量指导,防止假冒伪劣建筑材料进入建筑市场,确保建设项目的安全和质量。对造成安全、质量事故的单位和责任人,要依法、依规追究责任。

(二)加强环境综合治理。积极推行“门前四包”庭院三包”责任制度。提高城镇居民文明意识,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三)加强环境资源保护。加强环境资源的保护工作。保护好历史名镇名村的原生性和真实性,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贯彻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积极推行节地节能节材环保新技术,要严格控制城市污染工业向小城镇和农村扩散,防止一些能耗高、污染严重的工业项目向小城镇和农村转移。

(四)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按国家政策将小城镇原有人口和新增人口纳入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应保留其分红权,并允许转让或继承。按照自愿原则,逐步建立以农民和其所在企业共同负担为主,政府支持为辅的社会保障体系,有效地吸引农民向小城镇聚集,加快城镇化进程。

六、加强组织领导。

(一)加强小城镇建设工作的领导。各级政府要把小城镇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制定工作措施,切实加大工作力度。发展改革、财政、建设、国土资源、交通、电力、电讯、广电、卫生、环保、文化、教育、农业、水利等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主动协调,积极服务,为全市小城镇建设提供项目、资金、技术和政策支持。

(二)健全小城镇建设工作机构。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应根据小城镇建设发展需要。合理确定村镇建设管理机构的设置及人员编制,其经费纳入县(市、区)公共财政统一解决。12个省定重点镇按省要求进行试点,其他小城镇参照省试点镇做法,设立城建管理所,与国土资源所合署办公,分别接受县(市、区)国土资源和建设部门管理,综合协调管理乡镇的土地、规划、建设和城建监察工作,人员编制在核定的乡镇事业编制内调剂。要切实加强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队伍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

(三)建立小城镇建设管理激励机制。各县(市、区)要以创建活动为载体。全市各城镇要结合当地实际,围绕创建目标,制定创建工作年度计划,报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市政府有关部门每年组织一次小城镇建设考评,对重点镇实行动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