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局法治建设十二五规划意见

时间:2022-12-29 11:18:00

导语:民政局法治建设十二五规划意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民政局法治建设十二五规划意见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为深入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根据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国发〔〕10号,以下简称《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国发〔〕17号,以下简称《决定》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国发〔〕33号,以下简称《意见》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工作回顾和当前的形势

市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十一五”期间。认真贯彻落实《纲要》决定》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这个中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省政府组织的依法行政工作年度考核中保持名列前茅。

(一)市政府了市人民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五年规划》并逐年制定工作方案,规划管理考核全面推进。十一五”期间。有序推进。《依法行政工作考核办法》将依法行政工作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考核,考核工作制度化。年,全省率先将依法行政和法治政府建设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体系。

(二)市政府共审议规范性文件116件;审查市直各部门报送前置审查的规范性文件185件;审查市直部门和区县政府报送备案的规范性文件476件。对市政府规范性文件进行了全面清理,制度建设质量不断提高。十一五”期间。决定保留98件、修改34件、废止24件。全省率先建立行政规范性文件异议审查制度和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统一编号制度。年和年,市分别被确定为全国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示范点和省政府推进依法行政工作(规范性文件备案监督方面)示范点。

(三)市政府《市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意见》建立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制约机制,行政执法监督得到加强。十一五”期间。减少了处罚随意性。相继制定了行政处罚案卷评查办法》行政处罚案卷评查标准》行政许可案卷评查标准(试行)行政复议案卷评查内容和标准(试行)行政执法案卷评查活动进一步制度化。建立了重大行政处罚案件、行政许可案件备案审查制度。行政审批项目清理并公布,清理工作步入常态化、程序化和规范化轨道。

(四)市政府共受理行政复议案件133件,行政复议应诉水平提高。十一五”期间。办结132件。创新行政复议案件审查方式,听证调查率和终止审理率均达到百分之四十以上。行政诉讼应诉案件2件,均被维持。年国务院法制办行政复议工作专项检查中获得充分肯定。

(五)市城市管理领域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在全省率先实现区县全面覆盖,执法体制改革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区汤口镇还成立了全省第一个城管执法分局。积极探索和推动城管执法向乡镇延伸。建立旅游管理领域综合执法机构。

(六)了市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重大行政决策机制进一步完善。重大项目法律论证、协议审查、执法协调中,重大决策机制不断完善。十一五”期间。充分听取政府法制机构和政府法律顾问组的意见和建议。市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的做法,被省推进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作为“围绕发展推进依法行政典型做法”全省推广。

全市各级各部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综合判断。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心,服从、服务全市工作大局,认真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法治政府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为保障我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依然面临重大挑战。一是纲要》提出经过10年左右坚持不懈的努力,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目前只剩下3年,时间紧迫,任务艰巨。二是随着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普遍提高,利益诉求越来越多地付诸法律渠道,对政府依法行政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三是少数部门工作理念不适应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的基本要求,规则意识仍然比较淡薄,未来五年。个别部门尤其是领导干部依法行政意识不强,没有把依法行政贯穿到日常工作中去,发展经济与依法行政“两张皮”现象或多或少存在四是工作机制不适应依法行政的需要,不同区县、部门和层级之间推进依法行政工作进展不平衡,行政执法监督力量不足,手段不强。五是工作方法不适应行政管理的新情况、新变化,抓落实不到位,执法不严、违法不究问题偶有发生。六是制定规范性文件等决策行为未全面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需要,公众参与度还不高,专家论证、事后评估等制度落实有待加强。对此,必须高度重视,逐步改进。

二、十二五”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推动转型发展、开放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为实现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的战略目标提供法治保障。

二)总体目标

纲要》确立的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的基本要求有效落实;提出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基本建成法治政府的目标有效实现;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基本形成;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基本建立;服务政府、责任政府、诚信政府、廉洁政府等政府自身建设在法治轨道上实现有机统一。

依法行政各项工作得到及时、动态、量化的评价。科学合理的法治政府考核体系基本建立。

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法治观念普遍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深入开展。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依法行政能力明显增强,宪法至上、尊重法律、崇尚法治的氛围在行政机关基本形成。

三、十二五”主要任务

一)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

做到计划、内容、时间、人员、效果“五落实”1.完善领导班子学法制度。各级政府及各个部门建立健全领导班子集体学法、专题法制讲座、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研讨等制度。领导班子集体学法、专题法制讲座和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研讨一般每年不少于4次。认真制定年度法制学习计划并组织实施。

重点加强对行政执法人员及政府法制工作人员的培训;各级政府部门定期组织行政执法人员参加专业法律知识培训,2.健全依法行政集中培训制度。各级政府有计划地对本级政府部门及下级政府工作人员进行依法行政知识培训。开展行政执法人员业务能力测试,测试不合格的安排离岗培训。依法行政法律知识培训情况作为年终依法行政考核的重要内容。

任职前考查其是否掌握相关法律知识和依法行政情况,3.落实领导干部任职前法律知识考核制度。对拟任政府及其部门领导职务的干部。必要时对其进行相关法律知识测试。考查和测试结果作为任职的依据。

增强领导干部依法行政意识,4.探索建立法制专员制度。积极探索新任领导干部到同级政府法制机构挂职任法制专员制度。提高领导干部依法行政水平。

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及时按照法定程序和权限调整政府职责、设置组织机构、确定人员编制。精简和规范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1.深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原则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要求。提高行政效能。合理划分市、县(区)乡(镇)政府的管理权限,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建立健全机构编制管理与财政预算、组织人事管理的配合制约机制。

改善经济调节,严格市场监管,加强社会管理,更加注重公共服务。制定社会组织促进和管理制度,更好地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2.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实现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转变。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

优化公共服务程序,3.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公共服务意识。完善公共服务保障体系。促进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有形建筑市场建设,建立“统筹、公开、开放、监督”建设领域公共权力监管机制。推进政府管理的信息化,加快电子政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政府网站建设,不断拓展政府网站功能,扩大网上办事的范围,逐步实现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

加大便民服务力度,4.全面推进政务公开。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切实加强对相对人知情权的保护。重点推进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和实施、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等领域及重点环节的政府信息公开,推进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

积极稳妥地下放行政审批权限,5.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清理行政审批事项。规范审批项目设置和实施程序,加强对行政审批的监督管理。继续推行“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服务”等便民措施,推进项目联合审批平台建设,探索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进一步提高行政审批效能。推行网上电子审批,加快电子监察系统建设,实现对网上行政审批项目的实时监控和预警纠错。

三)进一步提高制度建设质量

制定规范性文件年度立项计划,1.合理制定规范性文件立项计划。更加注重改善和保障民生、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及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制度建设。提高立项的科学性。

不得设定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事项,2.健全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落实《省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规定》省政府令第149号)修改《市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规定》市政府令第22号)各级政府及其部门严格依法制定规范性文件。不得违法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义务或者违法剥夺、限制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制定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义务产生直接影响的规范性文件,应采取多种形式,公开征求社会公众的意见,并由法制机构进行合法性审查,并经政府常务会议或者部门领导班子会议集体讨论决定后由主要负责人签署。未经公开征求意见、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的不得施行。实行规范性文件登记制度,对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政府法制机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统一登记、统一编号,并按照规定时限交由政府网站和政府法制网站统一公布。

实行一件一卷宗,3.建立规范性文件卷宗制度。2012年6月底前在区县政府和市直部门全面建立规范性文件卷宗制度。一年一评查。

每隔2年清理一次规范性文件,4.及时清理、修订规范性文件。完善规范性文件有效期制度。并向社会公布清理结果,及时修订规范性文件,做好汇编工作。

加大对下一级政府和本级政府部门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力度,5.加大对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力度。继续实施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和异议审查制度。备案率达到100﹪,做到有件必备、有备必查、有错必纠;落实并完善《市行政规范性文件异议审查程序暂行规定》积极受理异议审查申请,创新异议审查方式,加大监督管理力度。

四)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和效能

建立动态调整机制,1.全面提升行政管理水平。科学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计划。完善宏观调控机制;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及各级各类应急预案,重点落实基层政府在应急管理中的责任,全面提升应急管理水平。

加快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和慈善事业。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各类保险制度。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体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服务制度。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3.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推进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加强科教文体、商业流通以及社会治安、安全生产等领域的制度建设,保障各项事业有序发展。

完善政府非税收入管理,4.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等制度改革。积极推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健全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运行机制。

放宽社会资本投资领域,5.推进投资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相关配套制度。完善社会投资监管体系。

五)深入推进依法科学民主决策

通过召开座谈会、论证会等形式广泛听取有关方面的意见。对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重大行政决策,1.实行重大行政决策征求意见制度。重大行政决策作出前。除依法不得公开的事项外,通过政府网站、报纸等形式,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决策承办单位应将意见的采纳情况及理由以适当形式反馈或公布。对专业性和技术性强、复杂疑难的重大行政决策,应当组织专家对决策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进行论证,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公众对决策方案有重大分歧,2.执行重大行政决策听证制度。对涉及重大公共利益和公民、法人、其他组织切身利益。或者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听证的重大行政决策,应当进行听证。充分考虑听证事项的性质、复杂程度及影响范围,选择听证代表,使选择的听证参加人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并将听证参加人名单向社会公布。听证意见应当作为行政决策的重要参考。

应进行社会稳定、环境、经济等方面的风险评估。通过舆情跟踪、抽样调查、重点走访、会商分析等方式,3.建立重大行政决策风险评估制度。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行政决策。对决策可能引发的各种风险进行科学预测、综合研判,确定风险等级并制定相应的化解处置预案。风险评估结果应当作为重大决策的重要依据,未经风险评估的不得作出决策。

应当在召开政府全体会议或常务会议前交由政府法制机构进行合法性审查;未经合法性审查或者经审查不合法的不得提交会议讨论,4.完善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制度。制定《市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程序规定》政府作出重大行政决策。决策机关不得作出决策。重大行政决策应当经政府常务会议或者部门领导班子会议集体讨论决定,法制机构主要负责人应当列席会议。

决策机关应跟踪了解决策的实施情况,5.健全重大行政决策后评估制度。重大行政决策实施一段时间后。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利益相关方和社会公众对决策实施的意见和建议,对决策执行效果进行全面评估。探索决策实施部门评估、专家评议、管理相对人评价相结合的评估方式,提高决策评估的科学性。决策机关根据评估结果决定是否对决策予以调整或者停止执行。

造成重大损失的按照“谁决策、谁负责”原则,6.落实重大行政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对超越决策权限或违反决策程序进行决策、决策出现重大失误或者依法应当作出决策而不作出决策。依照《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等规定,严格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六)全面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减少行政执法层次。积极推动区域行政执法工作合作,1.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向文化、林业、旅游、农业等领域延伸。适当下移行政执法重心。完善行政执法争议协调机制。

大力推进执法公开。健全和完善行政执法告知、调查取证、听证、回避、说明理由、集体讨论、投诉、回访等制度,2.规范行政执法程序。建立执法依据和执法职权动态梳理、公布机制。统一相关执法文书,推行说理式执法决定书。

建立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实施标准的动态完善机制和有效应用机制。积极开展规范行政审批(许可)自由裁量权工作,3.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全面推进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积极探索规范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收费等领域的自由裁量权。

推行行政指导制度,4.创新行政执法方式。大力推广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执法方式。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加强对执法行为的日常监管,避免“突击式”运动式”执法。探索建立行政执法分类动态管理模式,对不同执法对象分别采取不同的监管方式,切实提高监管效能。

实现行政执法案卷管理的规范化。5.健全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制度。定期开展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复议等行政执法案卷的评查。

建立行政执法人员定期培训和考核机制,6.加强行政执法队伍管理。严格执行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和行政执法人员执法资格制度。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的能力和水平。继续整顿行政执法队伍,坚决杜绝不符合条件的人员上岗执法。建设行政执法主体及行政执法人员信息数据系统并不断完善。

严格执行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和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7.深化行政执法责任制。继续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体系。切实落实到执法单位、执法岗位和执法人员。

七)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化解机制

重大行政决策实施前,1.建立健全社会矛盾预防与排查机制。建立行政争议预防机制。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应对可能出现的行政争议进行评估预测,提前做好应对准备。加大对社会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力度,坚持定期排查和重点时期排查相结合,重点对本地区涉及城市建设和管理、房屋拆迁、土地征收、社会保障、企业改制、环境保护等容易引发行政争议的领域进行排查,及时发现、化解社会矛盾。对可能引发行政争议的苗头和隐患,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应当及时分析原因,制定应对措施,把矛盾解决在基层,化解在初发阶段。

市及各区县2012年底前建立行政调解工作体制,2.完善社会矛盾纠纷调解机制。建立由各级人民政府负总责、政府法制机构牵头、各职能部门为主体的行政调解工作体制。充分发挥行政机关在化解行政争议和民事纠纷中的作用。进一步加大行政调解宣传力度,不断完善社会矛盾纠纷调解机制,规范调解程序,引导社会群体和成员合法、理性地表达利益诉求。科学界定调解范围,将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之间在资源开发、环境污染、公共安全事故等领域产生的与行政管理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民事纠纷,以及涉及人数较多、影响较大、可能影响社会稳定,需要政府出面协调的纠纷,纳入行政调解的范围。认真实施《人民调解法》加强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健全人民调解组织网络,充分发挥村(居)民组织的自治和协调作用。推动行政调解与人民调解、司法调解相衔接的大调解联动机制的有效运行。

实行行政复议首长负责制,3.加强行政复议工作。高度重视行政复议在防范化解行政争议中的作用。将行政复议工作纳入本级政府和本部门目标责任制。进一步畅通行政复议申请渠道,简化申请手续,方便当事人提出申请。严格依照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程序受理行政复议申请,依法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获得行政救济的权利。办理行政复议案件应深入调查,充分听取各方的意见,综合运用书面审查、实地调查、听证等手段,查明事实、分清是非。注重运用调解、和解方式解决纠纷,调解、和解达不成协议的及时依法公正作出行政复议决定。行政机关应严格履行行政复议决定,对拒不履行或者无正当理由拖延履行行政复议决定的依法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健全行政复议机构,充实行政复议工作人员,确保行政复议案件依法由2名、重大案件由3名以上复议人员办理。推行行政复议人员资格管理制度,切实提高行政复议能力和水平。建立健全适应行政复议工作特点的激励机制和经费装备保障机制。

逐步实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只设立一个综合性行政复议机构。认真开展行政复议委员会试点工作,4.创新行政复议体制和机制。积极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复议权工作。遵循依法实施、稳步推进、注重实效的原则,重点对行政复议委员会的功能定位、职责范围、组织形式、运行机制、工作规则等进行积极探索。2011年在区开展行政复议委员会的试点工作,2012年启动市行政复议委员会的试点工作。

发挥仲裁的优势和特色,5.充分发挥仲裁职能作用。积极支持仲裁事业健康发展。切实保障仲裁机构依法独立仲裁,使仲裁成为解决民商事等纠纷的重要手段。不断推进仲裁工作和仲裁机构的规范化建设,规范仲裁程序和裁决行为,确保仲裁案件依法公正审理。采取多种方式宣传仲裁法律制度,创新服务方式,充分发挥仲裁功能。

畅通信访渠道,6.健全信访工作制度。认真受理信访事项。规范办理程序,加大督查力度,维护信访秩序,落实信访责任,切实解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通过书信、电话等方式反映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意见或者投诉请求。健全信访案件受理、复查、复核制度,提高信访事项办理质量和效率。完善信访反馈与政策研究联动机制,针对信访工作中发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及时完善和调整相关政策。充分发挥信访机构职能作用,建立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平台,促进信访与诉讼、复议、仲裁、执法监督相配合,积极引导信访当事人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矛盾和纠纷。

八)完善行政监督制度和机制建设

认真接受人大代表的询问、质询,1.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建立健全重大决策事项事先向人大报告制度和征求政协意见制度。积极配合人大、政协的视察、检查活动。依法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

落实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2.自觉接受司法监督。建立健全行政诉讼案件备案、统计、重大案件报告、败诉案件分析等机制。建立行政败诉案件过错责任追究制度;自觉履行人民法院的生效判决和裁定,认真对待司法建议。健全和完善行政机关与人民法院的联系沟通机制。

做到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整合监督资源,3.完善政府层级监督机制。落实《省行政执法监督条例》强化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的监督。健全和完善规范性文件和重大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复议决定书的备案审查制度。加大监督力度,发挥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作用,围绕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及重要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进行专项监督检查。

积极探索电子监督的途径和方式,4.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进一步健全投诉举报制度。逐步推行社会评议、民意调查等制度和机制。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认真调查核实群众投诉举报及新闻媒体反映的问题。对社会影响较大的问题,应将处理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布。完善特邀行政执法监督员制度,充分发挥各派和各群众团体的监督作用。

不断完善行政问责机制。5.严格行政考核和问责。制定《市政府绩效考核办法》规范政府绩效考核的主体、对象、内容、程序、方式。大力推动行政监察、行政复议、审计等监督方式的衔接。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长效机制,加强组织领导。

并切实担负职责,各级政府及部门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推进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制定长期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继续完善依法行政报告制度,坚持向本级人大常委会和上级政府报告,向本级政协通报依法行政工作情况。各级政府及部门的主要领导,应切实履行好推进依法行政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带头研究制定和执行依法行政的各项制度,推动建立政府领导负责、部门分工落实、社会充分参与的推进依法行政工作长效机制。

二)统筹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突出工作重点。

制定贯彻落实《纲要》决定》和《意见》规划、办法和措施,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应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确定年度工作重点,有计划、分步骤地扎实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继续抓好依法行政示范点建设,培育依法行政的先进典型,及时总结、交流和推广经验,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上级行政机关应加强对下级行政机关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督促指导、监督检查。

三)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强化检查考核。

将考核评价结果纳入各级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落实《市人民政府依法行政考核办法》不断完善考核机制。并与组织人事部门的干部考核挂钩,作为干部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定期组织对《纲要》决定》和《意见》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

四)营造依法行政的良好氛围,加大宣传力度。

使各级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进一步做好《纲要》决定》和《意见》宣传工作。特别是领导干部全面了解掌握依法行政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大力培育依法行政工作先进典型,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积极开展政府法制理论研究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全面推进“六五”普法,全市营造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浓厚氛围。

五)充分发挥政府法制机构在推进依法行政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基础建设。

充分发挥好参谋、助手和法律顾问等作用。应完善政府法律顾问组制度,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政府法制机构的设置、人员配备及经费设施与所承担的任务相适应。加大对政府法制干部的培养、教育、使用和交流力度。政府法制机构应切实履行好在推进依法行政工作中所承担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督促指导、监督检查和考核评比等职责。全面推行政府部门聘任法律顾问。

六)完善依法行政经费保障机制,严格财政制度。

行政执法机关履行法定职责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统一保障,切实执行罚缴分离、收支两条线规定。不得将行政执法经费与罚没收入、行政收费等事项挂钩。行政执法机关的经费在充分保障行政执法的基础上,应重点保障执法人员培训、执法装备等提高依法行政能力的支出。设立依法行政专项经费,保证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经费支出,支持和奖励依法行政成绩突出的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