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产业文化建设工作意见
时间:2022-11-22 08:52:00
导语:体育产业文化建设工作意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创造性地发挥体育产业在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繁荣等方面的独特作用,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2号)和省政府加快发展服务业、旅游业、文化产业有关政策规定。提升我省体育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经省政府同意,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主线,坚持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协调发展,统筹推进体育产业和旅游、文化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统筹推进各区域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加快建立完善有利于体育产业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深化改革、开拓创新,积极培育体育产业主体,不断增加体育市场供给,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的体育需求;坚持依法管理、科学管理,规范体育市场秩序,切实维护体育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为加快建设体育强省、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二)发展目标。到2015年,体育产业总量初具规模,体育产业增加值以平均每年20%以上的速度增长,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超过0.5%,超过中部省份平均水平。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体育产业体系,创建一批各具特色的体育产业功能集聚区,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体育骨干企业,打造一批有特色和全国影响力的体育品牌。体育市场繁荣发展,居民人均体育消费显著增加,体育服务贸易较快发展,体育产业从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数比例明显提高。
到2020年,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之一,体育产业增加值继续保持平均每年20%以上的速度增长,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建立门类齐全、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具有特色的体育产业体系;基本建立规范有序、繁荣发展的体育市场,形成多种所有制并存,各种经济成分竞相参与、共同兴办体育产业的格局;基本建立有利于体育产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体育公共服务与市场服务相互结合、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主要任务
(三)优化产业布局,建设四大体育产业功能集聚区。进一步优化体育产业布局,推动和引导各区域依据资源禀赋进行合理定位,分类建设体育产业功能集聚区,加快集聚、合理配置资金、土地、人才、信息、科技等产业要素。以合肥经济圈为中心,建设皖中体育健身竞赛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体育赛事、体育用品销售和体育数字运动、体育健身培训、体育旅游休闲、体育中介业等产业;以黄山、九华山、天柱山和太平湖等山水生态资源和旅游配套基础设施为依托,建设皖南体育旅游休闲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体育旅游、户外运动休闲、体育赛事、健身养生等产业;立足皖江城市带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建设皖江城市带体育用品制造业集聚区,重点承接体育用品制造业转移,做大做强体育用品制造业;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名城亳州及皖北地区民间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建设皖北民间民俗体育健身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传统武术、养生健身气功等产业。
依托体育功能集聚区,根据《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管理办法》和相关标准,坚持重大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强体育产业基地建设,创建1—2个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积极推进体育健康休闲产业园区等重点项目建设,建设一批以特色优势体育项目和体育产品为主导的省级体育产业基地,促进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向产业优势和品牌优势转化。
(四)壮大市场主体,着力培育骨干体育企业。着力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增强我省体育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重点体育产业中选择一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体育企业或体育企业集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壮大企业规模,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促进体育产业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筹建体育产业集团。推动跨地区、跨行业联合或重组,培育一批体育领域战略投资者,形成具有引领示范带动作用的体育企业或体育企业集团。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体育企业面向资本市场融资,进一步做大做强。适应城市化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新形势,重点发展体育服务业,大力培育体育市场主体。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体育产业,积极扶持中小体育企业发展,充分发挥其在自主创业、吸纳就业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技术结构,改善组织结构,促进体育产业良性发展。
(五)繁荣体育市场,进一步健全体育产业体系。积极引导城乡居民体育消费,促进农村体育消费与城镇体育消费、传统体育消费与现代体育消费的协调发展,努力繁荣城乡体育市场,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体育产业市场体系。以培育品牌赛事为龙头,积极培育手球、武术、自行车、登山、铁人三项等体育赛事,积极承办国内外田径、跳水、乒乓球、水上运动项目、汽车、摩托车、棋类、篮球等高水平的单项体育赛事(含商业赛事),努力开发体育竞赛和体育表演市场,积极探索完善大型综合性运动会、单项体育赛事的市场开发和运作模式,带动体育中介市场发展,促进体育服务贸易,放大体育赛事的综合效益。大力发展体育健身市场,加快制定和推广体育行业服务标准,加快发展体育健身咨询与运动康复服务业,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层次的体育消费需求,丰富体育健身休闲服务项目,培育体育健身俱乐部品牌。研究探索体育彩票市场发展规律,创新工作机制和运营模式,优化产品结构,不断丰富体育彩票新品种,加强渠道建设,扩大销售规模。完善体育彩票市场管理制度,健全发行销售监督机制,强化风险防范,确保安全运营。加强对彩票公益金使用的监管,提高使用效益。
(六)促进融合发展,协调推进相关产业发展。发挥体育产业的综合效应和拉动作用,促进体育与文化、旅游、科技、医疗、电子信息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复合,促进体育旅游、运动康复、体育影视动漫、体育会展、体育传媒、体育产品的文化创意与研发等相关业态的发展。充分利用体育训练基地、体育运动休闲项目、体育赛事活动、大型体育场馆等体育资源,大力发展体育旅游业,培育一批体育旅游的精品线路、赛事和景区。加强体育健康科技开发,研发数字化体育运动的新产品。以体育劳务、体育场馆建设、技术培训等为重点,逐步扩大体育服务规模,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树立我省体育服务贸易品牌。
三、政策措施
(七)推进体制改革。坚持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在体育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健全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业依法经营的管理体制。推动国有经营性体育事业单位改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放宽市场准入政策,大力发展非公有制体育企业,凡是法律、行政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领域,都可向社会资本开放。鼓励外资、社会资本参与国有体育企业股份制改造和资产重组。积极探索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重大体育赛事活动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加强各级各类体育基金会、体育社会团体、职业体育俱乐部等体育社会组织建设。
(八)加大财政投入。各级政府要加大对体育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设立体育产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省级设立体育产业专项扶持资金,从2012年起每年安排1000万元。采取贷款贴息、项目补贴、政府重点采购和奖励等方式,对符合政府重点扶持方向的体育产业项目给予扶持,培育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体育品牌产品,积极扶持体育企业做大做强。加强对财政资金投入产出效益的评估、监测和考核。支持有条件的体育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通过发行债券、股票,以及项目融资、资产重组、股权置换等方式筹措发展资金。创建和完善体育产业信息、投融资及体育产权交易等服务平台。
(九)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体育企业享受国家及省有关税费优惠政策。对小型微利体育企业,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符合条件的体育类非营利组织的收入,可按税法有关规定,享受企业所得税相关优惠政策。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广告费支出,可以按照税法规定扣除。对单位和个人从事与体育有关的新兴产业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以及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并按文化产业或服务业的相关政策规定享受其他税收优惠。鼓励体育企业新增岗位招收持《就业失业登记证》人员,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的,3年内按实际招用人数予以每人每年4800元定额依次扣减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鼓励企业、个人和其他社会力量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向体育赛事活动、优秀运动队、公益性体育设施等捐赠,符合税法有关规定的,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十)支持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和体育产业项目用地的规划,建设、管理和利用,提高体育设施综合利用率和运营能力。各级政府要科学规划公共体育设施和体育产业重点项目用地,并纳入当地年度国有建设用地供地计划,优先安排纳入省体育发展规划的重点体育设施和体育产业项目用地。多渠道投资兴建体育设施,加强中小型体育场馆和体育服务设施建设,特别要大力加强农村基础体育设施建设。大幅度增加群众性体育场所的数量,改善体育设施和服务的供给结构、质量和效率,满足群众性体育运动和健身需求。政府对用于群众健身的公共体育设施日常运行和维护给予经费补助,并根据其向群众开放的程度,在用水、用气、用电、用热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
(十一)加强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和保护。完善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各类体育组织、体育赛事依法开发其专有名称、标识等无形资产,依法保护奥林匹克知识产权。制定省综合性运动会市场开发政策,规范完善全省体育群众性体育组织的市场开发政策,理顺和明确各相关主体在市场开发活动中的责任、权利、义务。依法保护体育无形资产所有者的合法权益,体育赛事主办者依法享有体育赛事电视转播权以及各项相关权利,广播电视部门对体育赛事活动的转(直)播予以支持,探索实行体育赛事电视转播权的有偿转让。强化知识产权对各类体育企业的导向作用,提升体育产业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在引进国外、省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时,加大自主研发和科研成果转化,开发科技含量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加强体育产品品牌建设,推动体育企业实施商标战略,增加体育产品商标内涵,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体育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十二)加快体育市场法制化、规范化建设。制定相关政策,完善监督管理机制,明确监管主体及其管理职能和各类市场主体的权利义务,规范体育市场主体行为,维护市场秩序,促进体育市场规范发展。加强体育经营活动的安全监管,对于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的经营活动,依法确定严格、规范、公开、透明的准入和开放条件、技术要求和服务规范,加强技术指导和安全保护,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及产品质量检测,确保设施设备和管理服务符合要求,确保消费者人身安全。推行体育服务质量认证制度,建立和完善体育服务规范,提高体育服务水平。开展体育行业特有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提高体育服务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和专业水平。经营单位和活动组织者应当根据情况,提供相关的安全保险。
(十三)加强人才培养。加大体育产业人才培养力度,重点培养管理、经营、中介、科研等高层次体育产业人才。鼓励多方投入,开展各类体育产业培训,多渠道培养复合型体育产业人才。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增设相关专业或课程,有计划地培养体育服务业专门人才。积极推进体育行业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加强现有体育从业人员的岗位职业培训,建立体育服务业专业人员资质认证制度,提高体育服务业从业人员素质。加强体育产业人才培养的国际交流和合作,建立体育产业人才智库和体育产业研究基地,加强对全省体育产业发展重大问题的研究。
四、加强组织领导
(十四)加强对体育产业工作的领导。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切实加强对体育产业工作的领导,把体育产业发展纳入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和组织实施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加强考核调度,确保政策落实。体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对体育产业发展的统筹规划和协调指导,各级体育行政部门应有相关人员专门负责体育产业管理工作。省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通力合作,形成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的合力。
(十五)夯实体育产业工作基础。省体育、统计等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体育产业统计工作机制和体育产业信息制度,建立体育产业统计长效机制,确保体育产业统计工作的及时性与准确性。积极推进体育产业法规政策的制定,加强体育产业理论和实践研究,实施体育产业专家智库工程,加强体育产业研究基地建设。发展体育中介组织,建立和完善体育经纪人制度,促进体育中介业发展。
各市、县要按照本实施意见要求,结合实际,细化完善体育产业政策,进一步抓好政策措施的落实,促进体育公共服务与市场服务相结合、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努力开创我省体育工作新局面。
- 上一篇:房管所一创双优心得体会
- 下一篇:工商局一创双优学习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