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意见
时间:2022-09-26 09:40:00
导语: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意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根本要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争得九江应有地位的有力保证。市委九届七次全会以来,市大力实施“强工兴城”战略,市中心城区正加快从两湖时代走向八里湖时代,县城面貌日新月异,全市城镇化步入快速发展阶段。但与形势要求和先进地区相比,市新型城镇化水平还存在差距。为抓住当前城镇化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更高起点上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特提出如下意见。
近期市委、市政府拟出台有关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指导性文件。为进一步提高决策公众参与度,为在更高起点上加快我市新型城镇化进程。凝聚社会各界的智慧,增强决策的科学性,现将《中共九江市委、九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全文公示,欢迎社会各界人士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为便于联系,请在邮件或信封上注明“城镇化建议”字样。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完善发展思路和目标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契机,以规划为引领,以项目为抓手,以产业为支撑,以创新为动力,以民生为根本,加快发展市中心城区,全面推进县城、重点镇建设,坚持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互促共进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2、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处理好推进城市化与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关系,完善城镇设施,强化公共服务,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路子;坚持统筹协调,处理好推进城市化与建设新农村的关系,优化城乡布局,加快城乡互动,构建新型工农关系、城乡关系,走城镇化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路子;坚持可持续发展,处理好开发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关系,生态保护优先,合理利用资源,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路子;坚持突出特色,处理好自然资源开发与地方文化传承的关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山水生态和地方文化特色,走特色发展、文化兴市的路子。
3、发展目标。按照“山水生态、宜居宜业”的城市发展目标,彰显“诗韵田园、水墨九江”的城市文化特质,进一步发挥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把九江打造成长江沿岸重要工业基地、赣鄂皖区域物流中心和现代开放港口旅游城市。以九江城区为核心,以沿长江和沿昌九城镇为轴线,以鄱阳湖周边城镇为依托,加快建设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到2012年,中心城区达到规划建成区面积120平方公里、人口120万以上,进入国家园林城市行列;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0%左右,50%左右的县城达到省级园林城市标准,有条件的力争进入国家园林城市行列,三分之一县城达到省级生态县标准。到2020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0%,中心城区达到150平方公里、150万人口规模,“大九江”的框架逐步形成。
二、以优化空间布局为主线,加快新型城镇体系建设
4、统筹城乡,构筑集约发展的市域城镇体系。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科学规划、合理引导市域城镇产业与空间布局,实施“做大中心、打造‘脊梁’、培育节点、带动两翼”的城镇空间发展战略:做大中心——做大做强中心城区,增强其在长江流域、京九沿线、四省边际的区域地位;打造“脊梁”——打造沿长江、昌九“T”字型城镇发展轴,培育、扶持环鄱阳湖城镇发展次轴,使之成为支撑九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脊梁”;培育节点——推进共青和德安相向发展、融为一体,促进修水、武宁、都昌、彭泽、永修等县城及重点镇发展有序推进、规模明显壮大;带动两翼——通过做大中心城、打造“脊梁”,增强其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与扩散能力,带动东西两翼城镇协调发展。到2020年,初步构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沿长江城镇带和沿昌九城镇带为发展轴,东、中、西三个片区协调发展的“一心两轴三区”市域城镇空间系统,初步构建起结构合理、布局协调、功能互补、集约高效的城镇体系。
5、拓展空间,构建“大九江”城市发展格局。加强“四县(市)一山”(瑞昌市、湖口县、星子县、九江县、庐山)与中心城区的规划对接、产业对接、基础设施对接,合理配置资源。四县(市)要坚持互补发展、特色发展,不搞“小而全”。结合长江二桥、昌九城际铁路项目的实施,建设“四县(市)一山”与中心城区及城市各组团之间的快速通道,构建20分钟城市圈。促进中心城区与“四县(市)一山”功能互补和资源共享,推进“四县(市)一山”与中心城区相向发展、融为一体,构建1400平方公里的“大九江”城市发展格局。
6、合理布局,优化中心城区功能分区。中心城区在重点开发建设八里湖新区的同时,继续适当向南并沿城西、城东港区两翼发展。结合山水自然环境,进一步完善城区功能,积极拓展城市发展空间,适时将沙河组团、姑塘组团纳入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范围,逐步形成“一核六组团”(一核:城市核心区,由老城区、八里湖新区、十里片区组成;六组团:城西港区组团、城东港区组团、芳兰组团、姑塘组团、沙河组团、港口街组团)的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城市核心区为城市生活、生产服务的核心区域,老城区主要承担城市商业服务、金融信息、商务办公、生活居住、文体娱乐等功能,八里湖新区以行政办公、商贸商务、文体休闲、生活居住功能为主,十里片区以生活居住、教育科研、工业制造等功能为主。六组团为产业功能区,城西港区组团以港口工业、物流、配套居住为主,城东港区组团以石油化工、物流与配套居住为主,芳兰组团以旅游服务、度假休闲、生活居住等功能为主,姑塘组团以化纤、化工工业为主,沙河及港口街组团以工业制造、生活居住、商贸物流等功能为主。
7、主攻新城,打造八里湖生态新区。按照“一个目标”(打造生态新区)、“两个优先”(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优先)、“三个三分之一”(水面、森林绿地、建筑各三分之一)的规划布局,营造观湖、观江、观山、观城的“四观”生态效果,力争用五年左右时间,使八里湖新区框架基本拉开、功能基本完善、环境基本建成。加快编制八里湖片区控制性详规。按照“显山露水”的要求,突出九江山水名城特色,最大限度地保护八里湖生态资源,使之成为“水乡名城、生态绿岛、文化乐园、人居胜地”的新城区。
8、做大县城,构建县域增长极。坚持以县城为重点,加强工业园区、生活居住区、城乡交通枢纽和生态环境建设,完善县城功能,做优人居环境,彰显县城特色,引导产业和人口向县城集聚。发挥县城和重点镇、一般镇之间的有机互动作用,推进城乡社会经济一体化。县(市)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5个百分点以上。到2012年,共青城和德安县城融为一体、连为一城,打造30—50万人口的城市;瑞昌市区人口超过20万,进入中等城市行列;其他县城城区常住人口规模多数超过10万。
9、突出重点,加强示范镇建设。选择交通区位好、发展潜力大、有一定规模的小城镇作为示范镇给予重点扶持。将示范镇建设纳入县(市、区)政府年度目标考评范围,建立市直单位、企业结对帮扶示范镇制度,完善扶持示范镇建设政策措施,力争通过3年努力,示范镇国内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幅分别高于全市平均水平5个以上百分点,建成一批布局合理、规划科学、功能完善、生态优美、经济实力较强、有一定带动能力的新型小城镇。
三、以科学规划为引领,进一步完善城乡规划体系
10、坚持规划的先导性。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的原则,在省、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指导下,编制完善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镇)近期建设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及村庄发展布局规划,加快形成中心城区—县城—建制镇—中心村—基层村五级城乡规划体系框架,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认真做好城市商业服务网点设置规划、城市防洪规划、城市交通规划、城市绿化规划、城市历史文化保护规划等各类专业性规划,编制完成“大九江”发展战略规划,做好总体规划与各专项规划的相互衔接。充分发挥规划对城市发展和建设的引领作用。
11、注重规划的科学性。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宜居城市和低碳城市为基本取向,科学定位城市性质、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优化城市布局形态,加强各类规划的衔接和协调,增强城乡规划的前瞻性、综合性和可操作性,做到“五个不”:不吃“后悔药”、不唱“空城计”、不做“复印机”、不犯“冷热病”、不欠“子孙债”。规划编制坚持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健全规划公示和专家咨询制度,对事关城镇发展重大问题和重点项目要组织专家认证,并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
12、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建立健全市城乡规划委员会制度,完善城市规划委员会构成,增加公众代表和专家比例,增强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民主性。市域内重大项目建设规划、综合性重要基础设施规划、县(市)城市总体规划、重点建制镇总体规划,必须经市城乡规划委员会审查后,按程序上报审批。切实贯彻实施《城乡规划法》,严格执行城镇规划用地红线、水体蓝线、绿地绿线、历史文化保护紫线、市政公用设施黄线等“五线”管制制度,严格规范用地性质和容积率等规划条件的调整程序。健全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监督机构,建立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加强城乡规划执法队伍建设,强化规划实施监管,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建设行为。
四、以产业兴城为核心,壮大城镇经济实力
13、坚持城区、园区互动发展。遵循以新型工业化支撑新型城镇化、以适度超前的城镇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思路,优先发展工业,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做大园区规模,把各类园区建设成为项目建设的载体、对外开放的窗口、产业升级的高地、吸纳就业的平台、城镇发展的新区。围绕“三年决战工业2000亿”的战略部署,把沿长江、昌九“两带”和工业园区作为做大做强工业的主战场,着力培植一批带动力大、附加值高、创新能力强的“航母型”、“旗舰型”工业企业,以工业的发展支撑城镇的发展,努力实现经济增长、就业增加与城镇发展的良性互动。
14、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按照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国家产业调整振兴纲要的要求,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按照产品品牌化、生产集约化、产业集群化的发展思路,着力培植一批带动力大、产业配套完备、市场竞争力强的支柱产业,重点
15、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进一步完善文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建立以九江为城市旅游目的地、以大庐山为区域旅游中心、市县联动的文化旅游发展机制。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快文化旅游资源整合,积极推进庐山市申报工作,构建以庐山为龙头的大旅游格局。实行全市旅游统一宣传营销,突出“相恋庐山,品味九江”主题,打造九江旅游文化精品,努力把九江建成长江中下游旅游休闲中心城市和国内外知名的旅游文化胜地。
16、发展提升现代服务业。依托独特的区位和交通优势,做大做强一批专业市场,提升商贸现代化、国际化水平,提高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力。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逐步构建我市与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金融服务、商务会展、信息咨询、文化教育、家政服务等新兴产业。
五、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城市建设
17、三年决战中心城区200亿重点城建项目。以八里湖新区开发建设为重点,坚持基础设施优先、公共设施优先、环境景观优先的原则,按照“续建一批,开工一批,启动一批,规划一批”的要求,重点实施七大类百项重点城建项目,确保三年中心城区政府投入不少于200亿元。推进九江绕城高速、蔡马加密高速、九瑞码快速通道、滨江西大道等十大骨架道路项目建设,加强四县(市)一山与中心城区、城市各组团之间的快速联系;推进市民服务中心、市体育中心、市文化艺术中心、国际会展中心等二十项城市公共文体设施项目建设,进一步改善城市公共服务配套水平;新建八里湖滨湖公园、赛城湖公园、滨江生态公园等十大城市公园,进一步提升城市园林绿化水平;实施城西港区铁路专用线、城东港区码头、八里湖跨湖大桥、滨江水厂、污水处理厂扩容改造、城市市政管网改造延伸等十项重点市政工程,进一步满足现代城市生产生活需要;实施十里河综合整治、龙开河故道完善、抗洪纪念广场改造、老城区绿地改造等十项生态环境建设工程,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推进历史街区恢复与整治、保障性住房建设等十项重大城区改造项目,进一步提升老城区的形象;实施五大片区三十项城市路网工程,进一步完善城市道路网络系统,满足现代城市交通发展需求。
18、注重民生工程项目实施。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托民生,把供水、供气、公共交通、排污、防洪、绿化、环卫、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等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项目摆在重要位置,加快社区卫生服务网点建设,科学制定城区中小学校布局规划,加快中小学校建设,优化资源配置,着力解决城区学校布局不合理问题。积极推进城市供水、供气、电力、电讯、公共交通、环卫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与城市道路建设同步扩张并向园区和乡村延伸覆盖。推进以天然气为主要燃料的城镇能源改造建设。加大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抓紧做好县(市)污水处理设施运转,做好危险废弃物和医疗废物处理处置工作,推进城镇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2012年,市建成区污水收集实现全覆盖,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零排放,县(市)建成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0%以上,县城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以上。
19、打造宜居宜业生态名城。围绕一流的水质、一流的空气、一流的生态、一流的人居环境、一流的绿色生态保护建设管理机制的“五个一流”目标,积极倡导“绿色城市”理念,在发展中保护生态,在保护生态中加快发展。按照路旁增绿、空地建绿、拆墙透绿、近山植绿、水体泛绿的思路,实施生态园林建设工程,全面提高城镇生态建设水平。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促进新能源、洁净化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建设低碳城市。加大生态环境保护与执法力度,建立主要江河县级断面水质监测考评机制,实行水资源质量辖区负责制,切实保护好饮用水源地水质,确保群众饮用水安全。强化城市空气质量监测,加强建筑施工、道路施工、房屋拆迁管理,减少扬尘污染,治理机动车尾气和城市噪声污染。充分依托九江山水生态优势,加强城市水域和环湖、临江周边的生态建养以及沿江、沿湖水系功能的保护,着力打造城湖相依、山水辉映、人与自然和谐的宜居九江。
六、以资本运作为重点,提高城市经营水平
20、建立健全城建融资平台。强化市县两级国有资源、资产、资本统一管理和运营,进一步盘活国有企业改制后存量资产,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运作,通过整合各类政府资产,重点做大做实三家市级政府融资平台,每县重点建好一家政府融资平台。高薪聘请资本运作人才,提升政府融资平台运营水平。
21、加强城市土地经营。完善城市土地收储经营机制,正确处理好“卖与收”的关系,定期对城区土地进行清理,积极拓宽土地储备融资渠道,变“卖地筹资”为“收地融资”,把土地升值的空间牢牢掌控在政府手中;正确处理好“先与后”的关系,变“先卖地后做环境”为“先做环境后卖地”,变政府走在开发商后面为政府走在开发商前面,适时公开出让,增加土地收益;正确处理好“管与放”的关系,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实行“饥饿”供地,经营性建设用地全部实行公开招标拍卖挂牌,使土地在政府手中升值、项目在银行注资下推进。
22、推进城市设施经营。优化增量资产。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整合政府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吸引投资者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经营,按照投资主体多元化、资源享用商品化、项目运作市场化的要求,积极推进公共产品向公共商品、公共事业向公共产业转变。对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燃气、地下人防设施等一批城市建设项目逐步实行商品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吸引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境外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效缓解城建资金难题。盘活存量资产,城市现有基础设施资产只要国家法律法规允许,均可通过产权出让、经营权转让等方式,吸纳社会资金,进行资产运营,实现存量资产的保值、增值、变现;搞好城市无形资产经营,充分发挥城镇无形资产经济效益。
23、规范城建规费收缴。采取“一卡通”的收缴办法,实行“财政统一收缴,统一管理,分项核算,应收尽收”,做到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出水,为城市建设聚集资金,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七、以强化管理为手段,推进城市管理科学化
24、理顺城市管理体制。按照重心下移、属地管理的原则,进一步理顺市、区、街道、社区之间的关系,明确各自在城市管理中的职能作用,确立城区政府(管委会)在城市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服务”的城市管理体系,形成“城市政府统一领导、城区政府全面负责、街道(乡镇)具体实施、社区居民共同参与、专业队伍为主民办队伍为辅”的城市管理体系。
25、建立网格式城市管理系统。按照“条块结合、分级管理”和“权随事转、费随事转、人随事转”的原则,整合管理力量,划分管理责任,建立“网格管理、信息反馈、监督检查、考核奖励”机制,形成以路为线、纵横成网、布局合理、覆盖城郊的管理网络。整合完善市民服务中心和应急救援队伍职能,形成“功能完善、反应快速、运作规范、协调统一”的应急救援体系。建立“网格管理、市区联动”城市管理机制,实现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活动的实时监测与动态控制,强化市政公用设施运行监管,提高城市管理效率。积极稳妥地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建立和完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力争中心城区在2011年底前完成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2012年全面投入使用。
26、推进和谐社区建设。按照“民主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要求,大力推进和谐社区建设。深化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创新,进一步健全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社区组织体系,完善城市居民自治。整合社区资源,加快城市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完善社区救助、卫生保健、治安调解、权益保障、信息咨询、慈善捐助、老年福利、文化教育、健身娱乐等功能,充分发挥社区在办理公共事务、组织居民活动和提供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全面开展科普、文化、卫生、体育、法律进社区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27、开展“六城同创”活动。以中心城区为主战场,以“六城同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无障碍城市、省级生态城市)为抓手,坚持长效管理与专项整治相结合,使城市管理体系、基础设施、文明程度得到显著改善和提升,进一步提高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增强城市的魅力和吸引力。按照测评指标和时间节点要求,建立统一指挥、运转高效、责任明确的工作推进机制,确保创建工作责任到位、人员到位、落实到位。加强创建舆论引导,总结推广典型经验,突出抓好全民动员,形成人人关心、全民参与、合力攻坚的良好氛围。
28、规范“大九江”规划范围内农民建房。制定“大九江”城市规划范围内农民建房管理办法,使农民建房有法可依,管理有序。“大九江”规划区范围内农民建房,实行堵疏结合、分类规范,中心城区及县城规划范围内统一规划建设市民公寓,中心城区和县城规划范围外建农民新村,引导农民集中居住。强化属地管理,加大违法建设查处力度。结合城市棚户区和旧城改造,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政策支持、社会参与,加快“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的整治和改造,改善居民生活生产环境,提升城市整体形象。
八、以政策机制为保障,又好又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29、创新土地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强城镇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依法保障城镇发展的合理用地需求。实行城镇土地“统一规划、统一征收、统一储备、统一开发、统一供应、统一监管”制度,确保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机制,强力推进和积极扶持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作,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全家或部分成员迁入城镇落户的农户,按照承包方的意愿,允许保留土地承包经营权,并鼓励其依法有偿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加快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积极探索农村宅基地流转机制,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
30、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口管理制度。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进一步放宽中心城区和城镇落户条件,改革“二元制”人口管理模式,逐步在全市范围实行按居住地登记户口。凡在中心城区和小城镇有合法职业、固定住所(含租住房)的居民及其共同生活的直系亲属,经审核批准可登记为城镇户口。鼓励高素质人才进城落户,对落实用人单位的可办理城镇居民户口。各地在办理户口迁移过程中,除法律法规规定的工本费外,不得收取城镇建设增容费和变相收取各种费用。
31、建立有利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坚持把促进就业、创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强化技能培训,扩大城镇就业,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健全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加强以廉租住房为重点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促进房地产业规范有序健康发展。进一步扩大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失业保险的覆盖面。建立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为基础的多层次城镇医疗保险制度。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步伐,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范围。积极探索城镇基本医疗制度的衔接,逐步建立城乡一体的医疗保险制度。努力改善农民工进城发展环境,在为农民工提供基本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方面加大改革和推进力度,逐步实现农民工就业创业、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医疗、住房租购等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32、完善项目推进机制。坚持四套班子会议作为最高议事平台,讨论决定重大城建项目,实行“一个项目、一个领导、一个责任人、一套工作班子、一个实施方案、一支好的施工队伍”的“六个一”推进机制,每个项目由一位班子成员负责主抓,形成四套班子齐心协力抓项目建设的良好局面。充分发挥综合协调、项目规划、资金测算监管、进度督查、宣传及资料整理等五个小组作用,对城建项目进行统一调度、统一管理,并实行一月一通报,确保各项工程按照既定的时间节点顺利推进。按照“争分夺秒抢进度,一丝不苟抓质量,精打细算省资金,万无一失保安全”的要求,严格把好规划设计关、组织施工关、工期进度关、工程质量关、项目协调关、资金使用关、工程廉洁关、安全生产关、招标投标关、宣传建档关。坚持“5+2”、“白加黑”,强化项目督导,加快工程进度。完善重大城建项目考核激励机制,对进度快、质量优、重节约的市本级投资的中心城区城市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进行奖励。
33、加强对新型城镇化工作的领导。成立九江市推进新型城镇化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职责任务,研究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大战略问题,进一步加强对新型城镇化工作的指导和协调。相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落实政策措施,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县(市、区)要着眼统筹城乡发展,切实把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明确发展目标,落实推进举措。建立新型城镇化工作考核机制,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纳入各地各部门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并作为市考核县(市、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的重要内容。
- 上一篇:工厂车间主任竟职发言
- 下一篇:文学系开展创先争优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