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调解工作建议

时间:2022-06-25 11:20:00

导语:深化调解工作建议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深化调解工作建议

近年来,全县人民调解工作按照“有效预防、及时化解”的总体目标,加强组织建设,创新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人民调解便民利民、止纷息争的优势,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把大量民间纠纷化解在基层,筑起了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存在问题和工作难点。部分基层同志对人民调解在处理矛盾纠纷上的重要作用认识不清,重视和支持不够,调解工作经费得不到较好保障,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调解组织的建设,挫伤了调解人员的积极性;调委会人员变动较多,流动性大,队伍不够稳定;村企调解组织职能弱化,人员老化、学历偏低、法律素质普遍较低;调解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程度不高,缺乏严格统一的标准体系。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和全省第五次人民调解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现就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人民调解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新形势下人民调解工作的重要意义

人民调解制度是一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加强新形势下人民调解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是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有效途径,在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工作体系中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全县各乡镇、各部门要充分认识人民调解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加强人民调解工作贯穿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整个过程,积极构建“大调解”、“大服务”格局,不断推进人民调解工作改革发展。当前,我县经济社会总体稳定和谐,但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仍然存在,特别是随着各项改革措施、新农村建设等的逐步深化,利益格局、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不断调整和变化,经济社会生活中新的矛盾和问题不断显现,迫切需要加强人民调解工作,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为推进“平安松阳”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二、加强人民调解的组织建设

1、健全人民调解组织机构。结合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村(居、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配齐配强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有条件的单位应当配备专职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切实加强乡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健全完善乡镇人民调解组织,充分发挥其化解疑难复杂纠纷、指导村(居、社区)调解组织开展工作的作用。大力加强区域性、行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建设,推动人民调解工作向人群集中的地方延伸,力争做到“哪里有人群,人民调解组织就建到哪里;哪里有矛盾纠纷,人民调解组织就在哪里发挥作用”。着力推进企事业单位、外来人口聚居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和毗邻跨界地区联合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力争用两至三年时间在职工人数200人以上的企业全部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外来人口聚居区和毗邻跨界地区普遍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和联合人民调解委员会。建立健全人民调解组织备案制度。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设立及其组成人员,应当向所在地乡镇司法所备案;乡镇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设立及其组成人员,应当向县司法局备案。

2、进一步充实人民调解员队伍。建立完善人民调解员选任、聘任制度。按照国务院《人民调解组织条例》和司法部《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的要求,采取各种方式,调整充实人民调解员队伍。按照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范围的特点和要求,将具有较高思想道德水平,公道正派,热心人民调解工作,能够联系群众,在群众中有威信,并有一定法律知识和政策水平的人员选聘到人民调解员队伍中来。有条件的乡镇可以适度发展专职人民调解员队伍。争取打造一支业务精湛、服务热情的人民调解员队伍,培养和形成人民调解队伍的骨干力量,提高人民调解工作技能和质量。积极吸纳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陪审员和离退休的法官、检察官、警官以及律师、法律工作者等志愿者参与人民调解工作,不断优化人民调解员队伍结构,逐步建立起一支懂法律、懂政策、知民情的专兼结合的人民调解员队伍。

3、不断提高人民调解员的整体素质。按照分级培训的原则,大力加强对人民调解员的政治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其法律、政策水平和调解技能。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及其他人民调解员每年进行组织培训,根据实际需要,采取集中授课、以会代训、疑难纠纷讨论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努力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建立法官联系并指导乡镇人民调解工作,邀请法官参与人民调解员的培训工作、人民调解员参与诉讼旁听、从人民调解员中推荐人民陪审员等各项制度,不断提高人民调解员的工作水平和社会公信力。

三、加强人民调解的工作创新,构建“大调解”工作格局

1、要创新人民调解工作理念。以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为主线,以预防矛盾纠纷为重点,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把维护群众切身利益、促进民生问题解决作为人民调解工作的根本出发点。要加强婚姻、家庭、邻里、损害赔偿和生产经营等常见性、多发性矛盾纠纷的调解工作,促进家庭和睦,邻里和谐,维持和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努力适应新形势下矛盾纠纷发展变化的趋势开展人民调解工作,大力拓展调解领域,依法调解公民与法人、公民与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纠纷,积极参与城乡建设、土地承包、环境保护、劳动争议、医患纠纷、征地拆迁等社会热点、难点纠纷的调解,促进解决民生问题,缓解利益冲突,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要创新调解方法。根据矛盾纠纷的性质、难易程度以及当事人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村头”、“地头”、“街头”“炕头”调解等适应基层特点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综合运用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因地制宜、不失时机地开展人民调解工作;要大力推广“庭式调解”,统一调解程序,规范调解协议;要充分依靠人民群众开展调解工作,引导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要邀请专家学者和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参与专业性较强的纠纷调解工作;从而不断提高调解工作的公信力和实际效果。

2、进一步加强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建立完善“大调解”工作机制。根据新形势发展需要,把人民调解工作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结合起来,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结合起来,与人民信访工作结合起来,积极推进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的有效衔接。充分运用乡镇综治工作中心平台,建立完善人民调解组织与信访部门的联动机制,通过联动服务窗口,将人民调解引入信访工作;建立完善人民调解组织与公安派出所的联动机制,通过治安纠纷委托调解等方式,发挥人民调解组织优势,化解治安行政纠纷;建立完善人民调解组织与公安交警部门的联动机制,通过建立交通事故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等方式,积极参与交通事故纠纷的调处;建立完善人民调解与劳动仲裁部门的联动机制,通过社会力量,积极化解用工、劳资等劳动纠纷,着力构建在党委、政府领导下,以人民调解为基础的多元化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

3、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与诉讼调解程序的衔接配合。人民调解组织要依法调解矛盾纠纷,规范制作人民调解协议书。县人民法院(法庭)要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受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并依法确认人民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当事人持已经生效的具有金钱给付内容的人民调解协议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的,人民法院应当及时审查,符合法定条件的,应当及时发出支付令。积极开展在县人民法院(法庭)设立人民调解窗口的做法,建立健全人民调解与民事审判良性互动机制。人民法院对于常见性、多发性的简单民事纠纷,在当事人起诉时或立案前,应尽可能引导当事人通过人民调解解决矛盾纠纷。人民法院对于进入诉讼程序的民事案件,在征得当事人的同意后,可以委托或邀请人民调解组织对案件进行调解。人民法院对刑事自诉和其他轻微刑事案件,可以根据案件实际情况,参照民事调解的原则和程序,委托或邀请人民调解组织调解,推动当事人和解。

4、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工作规范化建设。要通过大力推进人民调解工作规范化建设,不断提高人民调解工作质量,提高人民调解的社会公信力。要健全完善人民调解工作流程,明确受理、调解、回访等环节的具体要求,进一步规范人民调解工作程序。要健全完善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岗位责任制、疑难复杂纠纷研究讨论制度,以及学习、例会、业务登记、统计和档案管理等各项制度,尤其要切实抓好各项制度的落实。通过健全、完善并有效落实各项制度,努力把人民调解工作的规范化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四、加强对人民调解工作的领导

1、各乡镇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人民调解工作,把人民调解工作摆上重要位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研究人民调解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切实关心、爱护广大人民调解员,积极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引导好、发挥好、保护好广大人民调解员的工作积极性。基层人民法院(法庭)要履行好职责,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积极配合县司法局加强对人民调解员的业务培训。县司法局要把人民调解工作作为一项重要职责,进一步加强对人民调解组织日常工作的指导,深入调查研究,不断总结经验,推动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改革与发展。

2、加大人民调解工作保障力度。认真落实《财政部、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保障的意见》,根据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把司法行政机关指导管理人民调解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切实加大对人民调解工作保障力度,不断提高人民调解委员会和人民调解员的经费保障水平。加大奖励力度,对乡镇先进调委会和工作业绩突出的调解员进行奖励,同时加大对先进典型的宣传报道力度,对具有创新特点并对实际工作起到良好促进作用的工作内容、方法、措施、建议给予推广。进一步推广“以奖代补”激励保障模式,进一步完善人民调解经费保障机制。县司法局要切实加强人民调解经费管理,研究制定使用管理办法,管好用好人民调解经费,以进一步调动乡镇、村(居、社区)调解员的工作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