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产业培养意见

时间:2022-06-23 10:52:00

导语:战略性产业培养意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战略性产业培养意见

各县(市、区),市各部门: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12号)精神,加快培育和发展具有我市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重要意义。加快培育和发展具有我市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市”和“工业强市”战略,对接国家扶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具有战略意义。

(二)指导思想。把握国家鼓励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历史机遇,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和优势,以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动力,以抢占经济发展制高点为目标,加快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为深入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市”和“工业强市”战略,加快发展作出新贡献。

(三)基本原则。

――市场主导,政府推动。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加强政策扶持,创新商业模式,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鼓励创新,抢占高地。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建设,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不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打造自主知识产权品牌,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

――科学规划,集约发展。明确发展重点,积极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向省级产业集聚区、国家和省级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特色产业园区聚集,集中、集约发展。

――项目支撑,龙头带动。以项目为载体,抓好一批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和招商引资大项目、好项目,做大做强一批行业龙头骨干企业。

(四)主要目标。到年,战略性新兴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3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30%以上,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35%以上。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产业成为主导产业,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产业成为先导产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规模超50亿元、超100亿元、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大企业,形成一批创新活力强的中小企业;建成一批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把建设成为全省、长三角南翼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基地和生产基地。

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

(一)先进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汽车及关键零部件,兆瓦级风力发电机、水力发电机、环保设备等成套装备,大型工程机械、高档数控机床、联合收割机等农业装备,新能源发电设备、航空制造设备、电子电气设备、建筑工程装备、高铁和轨道交通设备、先进轻工、纺织设备等十大类装备,微特电机、变频电机、特种泵阀、高可靠性精密轴承、天然气管道输送设备等。

(二)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发展石英晶体谐振器和振荡器、数字电视全套系统设备、汽车电子、3G移动通信网络设备、终端产品、专用芯片、关键配套件及测试仪器、物联网、软件和集成电路、电子商务和网络服务、三网融合、国际服务外包等。

(三)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风电装备、太阳能光伏产业及专用设备制造、光电光热、智能电网、核电辅助装备制造、生物质能利用装备、地源热泵等。

(四)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磁性、光纤光缆、光电晶体等电子信息材料,太阳能光伏、半导体照明、锂电池等新能源材料,高性能金属合金、有色金属、焊接材料等新型金属材料,导电玻璃、高性能陶瓷等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氟化工材料、工程塑料、合成材料等化工新材料,高技术纤维、差别化纤维、产业用纤维等纺织新材料,生物医用、纳米、智能、超导、环保、新型建筑等材料。

(五)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能源汽车整车重点发展采用纯电动或混合动力驱动的公交车、轿车、校车等乘用车,重型卡车、码头牵引车、机场摆渡车等商用车,越野车、休闲车等非道路用车。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重点发展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和电子控制系统等。加快建设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施,推进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化。

(六)生物医药产业。重点发展用于重大疾病防治的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化学药物、现代中药等创新药物大品种,加快先进医疗器械等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抢占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制高点,提升生物医药产业水平。

(七)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及产品、先进环保技术装备及产品、资源综合利用和再制造技术装备及产品,推进市场化节能环保服务体系建设。

三、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措施

(一)加强科技创新,突破关键技术。

获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省科学技术奖第一完成单位的企业,按国家、省奖励资金的1:1给予配套奖励。

新认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企业(技术)研究中心、工程技术中心、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及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企业研究院,分别给予50万元、30万元和15万元的资助。

新承担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国家标准制订的主要参与单位,给予一定奖励。

落实投资者以知识产权入股有关政策,鼓励技术持有方以技术入股等形式,与投资者建立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实体。允许以知识产权入股,其出资比例最高可占注册资本的70%。

(二)加快项目实施,做大产业规模。

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技改项目,纳入重大产业项目绿色通道,在重点项目申报立项、土地供给、银行信贷、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列入市级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技改项目,按一般产业重点技改项目标准再提高2个百分点给予财政补助。投资额较大的重大项目,可采用“一事一议”确定扶持政策。

(三)培育龙头企业,构建产业链条。

达到优势企业基本条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龙头企业,同等优先列入优势企业培育,优先推荐为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省级行业龙头骨干企业。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龙头企业吸纳中小企业开展专业化分工协作,推动产业链向两端延伸,提高产业配套能力。支持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龙头企业为核心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四)加快平台建设,打造产业基地。

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率推进,产业集聚区、义乌商贸服务业集聚区两个大平台主要用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加快经济技术开发区、1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的产业提升,实施“腾笼换鸟”工程,引进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和龙头企业,引导有条件企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升级。鼓励有条件县(市、区)争创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加快建设一批新兴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公共检测平台,培育一批科技孵化器(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大学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等),鼓励支持园区以免租、低租等方式孵化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初创企业。

依托园区规划建设好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园。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内项目,优先安排计划用地。

(五)推进产业招商,扩大对外开放。

经市政府审定后,从市外引进的新兴产业重大招商项目,前两年按其经营形成地方财政贡献额予以全额资助,后三年按其经营形成地方财政贡献额予以减半资助。对新兴产业有重大带动作用的战略性项目,实行“一事一议”、“一企一策”。

鼓励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领域兼并重组。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企业加强市内协作、相互持股。

鼓励企业“走出去”,积极参与新兴产业国际合作,在国外建立研发中心或科研基地,与国外有关研究机构建立长期科研合作关系,不断提高企业研发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

(六)加大财政扶持,强化金融支持。

在原有市本级工业类、科技类财政性资金的基础上,设立市本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建设、重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市场培育、人才引进与培育等。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根据财政状况和资金使用绩效,逐步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金投入。各县(市)要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财政扶持力度。

认真落实国家、省鼓励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引导社会资金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

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市级金融机构在遵循信贷管理要求的基础上优先予以贷款。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担保机构,其担保风险补偿资金予以重点安排,并优先推荐申报国家、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务补助资金。

积极引进和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对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为主要投向的风险投资机构,给予一定补偿。

优先支持和推荐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境内外上市。

(七)强化人才支撑,塑造领军人才。

把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作为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的重点,制订实施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

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集聚计划、海内外英才引进计划、引进创新和科研团队计划、留学人员来金创业计划,加快完善期权、技术入股、分红权等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大力引进和培养一批能冲击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前沿、处于国内一流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和高级管理人才。综合运用科技、财政、税收、金融等多种手段,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团队建设的支持力度。

鼓励科技人才自主创业,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重大科技实施项目的高端人才带项目、带技术来金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人才来金创办并控股的企业,给予一定的项目资金补助。对实施大项目、发展大产业起关键作用的高端人才,优先帮助其解决住房、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医疗保健等问题。

发挥企业家对资本、技术、人才、资源的集聚作用,大力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计划。

鼓励市内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开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培育所需人才,积极开展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

(八)加强组织领导,优化发展环境。

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市工业转型升级领导小组统筹负责全市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政策制订与实施及发展重大问题的指导协调等工作。各县(市、区)也要建立健全相应的组织协调机制。

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部门分工责任制度。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研究制订和落实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具体措施。逐步探索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体系,为适时调整、完善扶持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清理并废止不合理收费项目,降低行政性、事业性收费标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提供“一站式”服务,提高服务效率。优化执法环境,规范执法行为,加强执法监督,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创造宽松环境。发挥舆论导向作用,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社会氛围。

意见自印发之日起施行。以往有关政策文件与本意见相抵触的,以本意见为准。本意见的财政资助(奖励)政策适用于市区,各县(市)可参照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