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生态循环农业建议
时间:2022-06-15 11:30:00
导语:落实生态循环农业建议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为进一步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含林业),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根据《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发展生态农业行动方案的通知》(政办发〔2010〕61号)要求,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着眼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转型升级,以建设现代农业强县为目标,以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为主要平台,以投入物品减量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物利用资源化、产品供给无害化为主线,以科技创新、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创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示范区、示范企业、示范项目为载体,着力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循环农业生产经营体系,打造富有安吉特色的现代农业。
二、发展目标
到年,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技术模式广泛应用,无公害供给得到保障,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和进一步改善;建成县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5个、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企业25个、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项目50个;创建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1-2个、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企业2-3个、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项目4-6个,成为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全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分别达到85%和20%以上,农业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达到80%以上,其中农业龙头企业、规范化专业合作社实施全覆盖;农物作秸杆利用率、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资源化利用、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分别达到80%、97%和75%以上。
三、工作重点
(一)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根据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规划,合理调整结构,布局产业,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生态循环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引导企业提升加工规模和档次,提高农产品原料利用率和科技含量。弘扬农业生态文化,拓展休闲观光农业,促进农业一二三产联动发展。严格执行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政策,按照种养生态平衡要求和周边种植业的土地承载、消纳能力,合理安排规模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严格控制畜禽养殖污染物产生总量。
(二)发展节约型农业企业。结合现代农业园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大力推广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能、节工等节约型农业技术,着力减少农业资源消耗和物质投入。组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普及行动,大力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鼓励使用农家肥、商品有机肥,努力减少化肥使用量。积极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行农业、物理、生物等绿色防治技术,大力实施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严格饲料、兽药生产、经营管理,加大环保饲料推广应用力度,积极推行雨污分流、干湿分离等畜禽清洁化健康养殖规范。加快发展设施农业,鼓励利用丘陵山地等发展设施农业,推广设施栽培、节水灌溉、肥水同灌等设施应用。加大节能高效先进适用农机具应用,逐步淘汰、更新能耗较高的老旧机具。到2015年,全县完成标准农田质量提升5万亩,发展设施农业3万亩,畜禽规模化养殖雨污分流、干湿分离率达到90%以上;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10%、利用率提高5个百分点,氮肥使用量减少8%。
(三)倡导循环生产新模式。按照循环化、立体化、无害化要求,推广农作物间作、套作和轮作技术,创新资源环境保护、生态循环高效的农作制度。加快发展“资源—废弃物—再生资源”模式,大力探索和实行产业循环发展。北部平原传统农业区重点推广“废弃物资源再生”产业循环模式,充分利用农业生产废弃物,以稻草、麦秆、蔬菜残渣等,生产加工饲料、有机肥,变废为宝。大力发展高效蚕桑、优质粮食、特色水产及花卉苗木,利用废弃桑枝生产食用菌和加工桑枝地板,开发花果飘香红色游,生态体验游,转化、提升传统农业,保护利用农业生态环境;西南山区竹产业带在适度发展竹产业上,重点推广“竹林鸡”等生态立体种养模式,竹屑板、竹炭、竹胶板等循环利用模式,开展竹乡风情绿色游;中部丘陵白茶产业带重点推广“猪—沼—作物”循环模式,对畜禽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再利用,成为沼气能源和有机肥,配套周边白茶产业。依托白茶产业的迅猛发展,在稳定种植面积的基础上,着力提升产品品质,大力发展绿色、有机白茶,以此为依托开展茶园观光采摘游、茶文化体验游等白茶之乡银色游项目。
(四)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充分挖掘农业废弃物和副产品的利用价值,推广农作物秸秆覆盖还田、腐熟还田等肥料化利用,生物质能沼料化利用,逐步建立农作物秸秆市场化收储利用体系。提倡林产品深加工技术创新,推广竹木废料加工利用,废水经有效处理后重复利用。推广畜禽排泄物、有机肥加工、沼气工程等综合利用技术,鼓励推广使用有机肥,建设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有机肥生产企业,深入实施农村沼气工程,多渠道扩大沼液、沼渣、沼气的综合利用,促进畜禽排泄物、农村生活污水等转化为清洁能源和优质肥源。支持农产品加工下脚料开发利用,减少加工环节的消耗浪费和废物排放。按照“户集、村收、乡镇中转、县处理”的方式,严格农膜等农业投入品及其包装物的集中回收处理机制,防止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带来不良影响。支持建立病害动物收集、运输、贮藏和焚化运行机制。到2015年,建设有机肥生产企业4家,新建沼气池5000立方米,实现病害动物无害化全覆盖处理。
(五)保障农产品无害化供给。加快完善集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加工包装等农业标准体系,加强标准化技术示范,提高农业标准化的覆盖面和到位率。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按标准组织生产和订单收购,参与农产品质量认证,普及推广无公害农产品,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加强品牌资源整合,支持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与基地农户共建共创农产品品牌,集中力量创建一批区域性农产品知名品牌,鼓励开展品牌农产品直销和连锁经营,建立品牌农产品优质优价机制。到2015年,通过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达到385个,基地面积达53万亩。
(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加大全县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力度,实施环境绿化、生态公益林建设及林地改造提升工程。积极做好城乡绿化工作,深化“森林城市”和“森林村庄”建设工程,美化生态环境,优化生存空间,倡导可持续发展;继续完善生态公益林管理制度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优化林地林分结构,到2015年,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林面积占总生态公益林的65%以上。组织开展松材线虫病防治工作,到年,新发生疫点、孤立疫点和危险性大、区域位置显要的疫点基本拔除率达到100%,疫木除害处理率和处理合格率达到100%。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工作机制。组建县生态循环农业发展领导小组(见附件),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农业副县长任副组长,统筹协调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各乡镇(街道)相应成立生态循环农业发展领导小组。农业、林业、财政、发经、环保、国土、交通、水利、科技、旅委等部门要密切协作,精心组织,通过健全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考核机制,形成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为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提供组织保障。
(二)加强宣传引导。从转变思想观念入手,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宣传,引导基层和农民树立全程生态和产业循环的农业发展理念,提高建设生态循环农业的自觉性,营造政府积极主导、农民自觉实施、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示范作用,积极引导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创新农作制度,推广清洁生产,实行废物利用,实现企域农业生态小循环;支持镇乡(板块)区域内合理生态布局、产业循环链接,实现镇域农业生态中循环;通过镇块衔接,整体构建农业生产、加工、流通、休闲、服务相协调的生态循环农业产业体系,实现县域农业生态大循环。
(三)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县财政每年整合1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其中,900万元用于现代农业园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建设;450万元用于“三沼”综合利用等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150万元用于品牌建设等;生态公益林、动植物疫病防控及森林病虫害防治资金由财政按原渠道列支。
专项资金具体奖励补助办法,由县财政局、农业局、林业局制订具体细则后实施。
(四)落实畜牧业用地政策。严格按照《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促进规模化畜禽养殖有关用地政策的通知》(国土资发〔2007〕220号)要求和我县畜牧产业发展规划,落实畜禽养殖用地。鼓励利用闲杂地、废弃矿山、疏林地、荒地和荒滩等发展畜牧业,推广应用耕地上用预制板架空或覆盖稻草再浇水泥等措施保护耕作层。
(五)促进农业科技科研与推广。加强产学研结合,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技术和人才资源,探索“产学研”结合模式,引导和推广应用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关键技术及多种具体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努力为突破制约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技术瓶颈提供科技保障。重点推广应用节地、节水、节肥、节能、节材、节工的农业生产技术、产业循环新型农作制度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治理技术等。鼓励和扶持大学生到“两区”创业,加快培养与引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急需的科技创新人才和高层次管理人才,为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精品范文
1落实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