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创新型城区指导意见

时间:2022-06-12 09:09:00

导语:建设创新型城区指导意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建设创新型城区指导意见

协调解决创新型城区建设中的重大问题,22.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建设创新型城区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各部门要切实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明确职责任务,加大工作力度,根据本意见精神,抓紧制定各项配套的政策性文件,强化对策措施,明确具体要求,层层抓好落实,扎扎实实地推进创新型城区建设。

建设创新型国家,党的十七大演讲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把“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任务。

经过全区上下共同努力,自2006年东丽区提出建设创新型城区目标以来。科技创新工作取得初步效果,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全国科普示范区和东丽市可继续发展实验区,科技进步综合水平位居全市前列。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新形势下,东丽区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大好机遇,但也面临着发展空间、资源与环境等方面的压力。面对新的形势,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区的责任更加重大,要求更加迫切,任务更加艰巨。必需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1.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依照“立足滨海新区,建设特色新市镇,把东丽区建设成为高度开放、人才聚集、经济发达、社会进步、最宜人居的国际型、知识型、生态型津滨新城区”战略定位,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提升发展水平为目标,以推动科技创新为重点,以提高产业竞争力为核心,把自主创新战略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努力开创科技工作新局面,引领和支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形成高新技术的原创地、集聚地和先进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衔接地、扩散地,2.发展目标:2010年。拥有全市一流的创新能力、创新体系和创新环境,综合科技实力坚持全市前列,成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区。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0%以上。2020年,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成为我市重要的创新资源集聚和创新效果辐射中心,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的根本转变,科技创新成为带动生产力跨越的内在动力和全社会的普遍行为,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0%以上,建成水平高、消耗低、环境优、体制新的创新型先导城区。

二、主要任务

(一)提升区域科技进步水平

依托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3.建设国家可继续发展实验区。转变发展观念。探索和实践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经济、社会、生态共同进步,消除可继续发展所面临的障碍,全面增强区域总体竞争力。区域协调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加快乡村化进程、集成式科技创新等方面,实施一批兼具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优先项目和示范工程,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带动和引导实验区建设的有效开展。

完善区科技进步目标管理考核体系,4.创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区。实施国家、市科技进步考核。健全党政领导干部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落实《东丽区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探索特色鲜明、效果显著、示范带动作用强的科技进步新路子,增强科技发展实力,不时提高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5.科技支撑新农村建设。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技术开发和科技示范工程建设力度。推进农业向设施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为特征的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加大农村科技开发投入,稳定壮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继续提高农村科技创新能力。开展科技服务,加快农民专业协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科技信息网络等农村科技创新机制的培育、示范和推广,调动发挥各方面的优势力量和资源,形成全社会支持农村科技发展的合力。

(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促进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6.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和引导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的主体和创新效果应用的主体。支持企业建立高水平研发机构。对新认定的国家级、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给予一定补助。对企业承担国家和市级重大科技专项的给予相应的资金匹配扶持。

鼓励企业引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资源,7.推进产学研合作。通过财政引导、税收优惠和产权激励等政策。建立技术创新联盟和战略伙伴关系,形成新型的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创新组织和创新机制。引导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面向我区优势特色产业,与企业联合开展关键和共性技术研究。

培育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建立区重大经济项目立项知识产权状况调查机制和区级重大科技项目知识产权申报机制。培育专利试点示范企业,8.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企业培育计划。鼓励专利申请,扩大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量。对专利拥有量多、实施率高且形成规模化生产的企业给予一定资助。对作为主要起草单位或参与编制国家技术规范的企业、研发机构给予一定的奖励。

(三)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加强科技创新,9.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围绕我区“6+1优势产业和潜力产业。努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形成新的高新技术产业增长点。加快航空航天产业配套区、东丽软件园、滨海重机工业园等园区建设,发挥园区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聚集、孵化、辐射功能。

鼓励知识产权入股,10.改造激进优势产业。推进激进优势产业的技术创新和信息化改造。加强技术规范推广,增强激进产业的竞争能力。优化技改专项资金投向,鼓励节能环保技术的研发推广,支持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激进服务业,全面提高服务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增强服务业领域企业的发展活力。

(四)建设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强化科技型企业发展战略咨询、科技项目咨询、科技效果转化服务、科技信息分析研究、科技项目管理人才培养培训服务及资本运作服务。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科技含量高、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企业,11.加强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整合科技创新、科技服务、科技管理和市场资源。以促进效果转化为核心。使生产力促进中心成为企业与政府、高等院校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完善内部公共服务设施,加快建设各类公共技术平台,扩大自身服务功能,12.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培植一批具有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企业家和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

疏通技术转移通道,13.培育发展技术市场。完善技术转移机制。鼓励区内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公司制的技术转移机构,加大技术推广力度,提供技术公共服务。支持区外企业来我区参与技术交易,健全企业、中介机构有序推动的技术交易运行机制。

提高企业衔接重大科研攻关项目的能力。建设以高新技术改造激进产业为重点的公共技术平台,14.建设公共服务平台。重点支持以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为核心的研发平台。提高行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支持建设以提供检测条件为主的公共检测平台,以提供科研文献、情报、信息服务为主的科技信息平台。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和社会力量搭建立足东丽、服务全市、辐射周边的技术服务平台、技术创新平台和信息服务等平台建设。

(五)优化科技创新环境

区财政科技投入的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加强对我区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力度,15.加大政府财政科技投入。建立科技投入大幅度增长机制。继续加大区科技创新专项资金投入力度。根据各类项目实施进展的需要,提高相应的资金扶持力度。

用于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贷款担保平台,16.完善科技投融资体系。设立科技贷款担保专项资金。依托市科技贷款平台担保专项资金的引导放大作用,培育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较高创新水平、较强市场竞争能力、较好潜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高新技术项目或企业。设立科技风险投资专项基金,重点扶持高新技术效果转化和高科技产业化项目以及处于孵化期、生长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逐步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新型投入机制。

培育和扶持一批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强的优质科技型企业上市,17.加快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积极实施《东丽区关于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利用资本市场。区支持企业上市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科技型企业上市发展。加快发展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资公司和守业投资企业。

(六)加强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加大支持力度。发挥以企业为主体的各类机构引才聚才作用,18.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对进入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重大人才培养计划的拔尖人才。引进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学科带头人、科技拔尖人才。健全人尽其才的激励机制,坚持在守业活动中留住人才,以创新奖励的形式激励人才,优质服务中吸引人才,为各类人才提供优质服务。

建立高水平创新人才继续教育和知识更新服务平台。以重点产业、重点学科、科研基地、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为依托,19.培养创新型人才。加快创新型拔尖人才培养。扶持和培育一批有科研实力、有产业带动力的优秀创新团队,加强优秀企业家的培训。加大对领导干部科技管理知识的培训力度,不时提高各级领导干部领导科技工作、推动创新发展的能力。

三、加强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

营造激励科技创新的环境,20.培育创新文化。认真落实国家和市科技政策。努力构建有利于建设创新型城区的政策环境、法治环境和文化环境。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广泛开展科学普及和创新实践活动,着力提高全民创新素质和创造才能。积极营造勇于创新、尊重创新和激励创新的文化氛围,促进创新文化发展,夯实创新型城区建设的文化基础。

建立符合科技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服务于企业的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推动科技创新体系、科技创新服务和科技管理体系建设,21.完善科技管理机制。创新科技管理模式。完善科技管理组织,强化街乡科技管理职能和人员设置,形成区域科技工作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