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大力发展的实施建议

时间:2022-06-09 11:43:00

导语:水利大力发展的实施建议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水利大力发展的实施建议

水利是农业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文明建设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为充分发挥水利在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中的支撑保障作用,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发﹝2011﹞1号)和《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浙委﹝2011﹞30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现就加快推进水利改革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旅居兴县”发展战略,按照“推动跨越发展、加快绿色崛起”的战略部署和“十二五”总体目标,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健全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快推进防洪保安工程、水资源保障工程、农田旱涝保收工程、水环境保护生态工程等“治水保收、兴水润民”四大工程建设,进一步增强应对有力的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合理高效的水资源配置能力、环境良好的水生态保护能力和科学规范的水利管理能力,奋力推进磐安水利跨越式发展。

(二)主要目标。力争通过5-10年努力,基本建成四个体系,现代水利发展的体制机制基本建成:一是基本建成功能完善的防汛抗旱减灾体系。城市防洪标准全面达到50年一遇以上,集镇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以上;文溪、好溪、澄潭江3条中小河流重点河段治理基本完成,规划内病险水库、山塘除险加固全面完成,山洪地质灾害防灾的薄弱环节和易发地区的突出问题基本解决。二是基本建成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年供水能力新增80万立方米,农村供水保证率提高到90%以上;基本完成重点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16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8以上。三是基本建成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健康保障体系。主要河流水生态明显改善,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75%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四是基本建立适应科学发展的水利管理体系。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基本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水资源节约和合理配置的水价形成机制基本建立,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机制基本形成,依法治水管水的能力显著提升,水利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高。

二、主要任务

(一)加强防洪防台抗旱能力建设,着力构建防灾减灾网络。

1.完善城市防洪工程体系。加快城市防洪工程建设,扩大工程的保护范围,提高城市和产业聚集区防洪能力,切实保障城市安全,改善生活居住环境。“十二五”期间老城区及延伸地段新建50年一遇标准防洪堤7.2公里,新城区和云山旅游度假区新建50年一遇标准堤防5.8公里。

2.加快推进河流治理。“十二五”期间新建标准防洪堤35公里,其中小流域堤防加固计划新建好溪、溪炉港、始丰溪、西溪、玉虹溪、双坑溪等河道堤防20公里;中小河流治理计划实施澄潭江、文溪、好溪三条中小河流项目,完成重点河段治理6.9公里,新建或加固堤防11.5公里;山洪沟治理完成河道堤防3.5公里。启动河道堤防安全鉴定及动态监测,加快建设防灾避灾场所,提高防御山洪灾害的能力。

3.深入实施“强塘”工程。巩固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成果,加强水库安全动态监测,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十二五”期间重点加强安全隐患严重的山塘除险加固,完成73座山塘整治,确保山塘防洪和兴利等功能的正常发挥。

4.健全防汛防台抗旱组织指挥体系。全面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防汛防台抗旱各项责任制,强化统一指挥、分级负责、部门协作、反应迅速、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防汛防台抗旱指挥体系。修订各类防汛防台抗旱应急预案,构筑科学、完备的预案体系。巩固深化基层防汛防台体系,加强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抢险救援队伍建设,加强基层防指办能力建设。

5.完善监测预警体系。健全水库山塘、重要堤防、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等的巡查预警制度,建立健全基层群防群治的长效管理机制;编制防洪风险图;建设重要防洪工程远程图像监视系统,建立防汛抗旱综合信息共享平台。加快应急通讯和机动监测能力建设。健全水利、气象、国土、环保、建设、卫生等部门密切协作的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水环境安全的监测预报、预警体系。

(二)开展民生水利工程建设,着力构建农业生产水利保障网络。

1.加快农业“两区”水利设施建设。围绕粮食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同步配套水利基础设施,完善灌排配套渠系,推进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确保粮食生产功能区农田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确保现代农业园区防洪排涝灌溉标准达到相应农业生产要求,实现农业“两区”水利设施的现代化。

2.大力抓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十二五”期间计划以高效节水灌溉、现代化灌排渠系、节水改造等工程为重点,新建渠道及输水管道36公里,堰坝23座,完成低丘红壤开发治理1500亩,着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

3.积极实施喷微灌工程。深入推进节水灌溉建设,优先在设施农业区、饮用水源地、低丘缓坡和经济园地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扩大喷微灌面积,着力提高农业灌溉水平。“十二五”时期建成经济型喷微灌工程3000亩。

(三)加快推进水资源供给保障工程,着力构建供水安全保障网络。

1.推动好溪水利枢纽和花溪水库建设。全面完成花溪水库工程建设,为城区饮水提供水源安全保障;开工建设好溪水利枢纽工程,及早发挥工程效益。

2.加强农村饮用水工程长效管理。继续推进农村饮用水提升工程,巩固“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成果,推进农村供水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构建工程运行和管理长效机制,设立农村饮水安全长效管理基金,制定长效管理考核办法,加强日常管理和维护,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3.努力开展小型水源工程建设。重点解决农村饮用水工程水源配套问题、中心集镇供水后备水源问题和农田灌溉配套小型水源问题。“十二五”期间新建小型水源工程14处。

(四)全面提升水资源保护能力,着力构建水环境生态保护网络。

1.加强水资源保护。加强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的保护,强化饮用水源水质保护,依法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实施饮用水源保护区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开展饮用水源地环境综合整治,强化饮用水水源应急管理,确保提供清洁安全的饮用水。加强地下水资源保护和管理。

2.深化城乡水环境整治。深入实施万里清水河道建设,结合城镇环境建设和村庄整治,加大城乡河网沟渠水系的综合整治力度,改善水环境,营造水景观,共建生态城市、绿色城镇和秀美乡村。积极推进水域保洁,推行河道上下游保洁联动考核,健全水域保洁长效机制。“十二五”时期完成农村河道综合整治117公里、河道保洁165公里。

3.加强水土保持。贯彻落实水土保持法,加强重点小流域生态修复和生态脆弱地区的综合治理,推进易灾地区、水源涵养区水土流失防治,“十二五”时期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5平方公里。强化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健全水土保持方案前置审批和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制度,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建立健全水土保持补偿制度,坚决遏制人为造成水土流失的现象。

4.严格水资源管理,落实“三条红线”。建立用水总量控制制度,加强相关规划和项目建设布局的水资源论证工作,未通过水资源论证的有关规划不得批准实施,严格取水许可管理,落实用水计划管理,没有通过水资源论证并取得许可管理的建设项目,不得开工建设;建立用水效率控制制度,推进建设节水型社会,理顺节水管理体系,加强用水定额管理,对年取用水10万立方米以上的用水户实行实时监控;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制度,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强化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管理,限制审批新增取水和入河排污口,建立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评价体系。

三、保障措施

(一)着力增加水利投入,建立健全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发挥政府在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将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积极引导社会各类资金和力量投入水利建设,力争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年高出一倍。积极筹措财政水利资金,加大对水利的专项投入;从土地出让金总额中提取2%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按照中央关于进一步完善水利建设基金政策的规定,足额征收水利建设资金,专项用于水利建设与管理;完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严格征收、使用和管理。加强对水利投入的绩效评价,确保增加投入的政策落到实处。引导金融机构增加水利信贷资金,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水利建设。积极稳妥推进经营性水利项目进行市场融资,拓宽水利投融资渠道。按照“多筹多补、多干多补”的原则,加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充分调动农民投工投劳兴修农田水利设施的积极性。

(二)不断创新水利发展的体制机制

1.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水利建设行业监管,全面落实水利工程质量、安全责任制。深化国有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将公益性、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基本支出和维修养护经费纳入财政年度预算。推进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改革,明晰所有权和使用权,落实管护主体、管理责任和管理经费,增加对公益性小型水利工程管护经费的补助。

2.健全基层水利服务组织。健全职能明确、布局合理、队伍精干、服务到位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完善县域内流域(区域)水利站“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建立流域或乡镇水利服务管理机构。探索建立村级农民水务员队伍,为健全农村水利的长效管理机制开辟一条新路子。强化基层水利服务机构水资源管理、防汛防台抗旱、农田水利建设、水利科技推广等公益性职能。

3.强化科技支撑。健全水利科技创新体系,加大水利先进技术和适用产品推广应用力度。强化水文、气象在防灾减灾中的技术支撑作用。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推进信息技术在防汛抗灾、水利工程管理、水资源管理、水政执法等方面的应用。

4.推进依法治水。深化水政执法体制改革,探索水利、国土、环保、林业、公安等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加强水利执法队伍和能力建设,落实执法保障经费,提高综合执法能力。建立重大水事违法案件挂牌督办制度,限期查处整改。维护社会水事秩序,建立水事纠纷依法调处机制。

5.认真开展全国第一次水利普查工作。水利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资源环境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科学制定水利及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推动水利建设,强化水利管理等具有重要意义。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涉及范围广,参与部门多,质量要求高,工作难度大,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必须落实责任、积极参与,共同开展工作。

(三)切实加强对水利工作的领导

1.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责任。“十二五”期间各级党委、政府每年要定期研究水利工作,及时研究解决本区域水利建设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实行防汛防台抗旱、饮水安全保障、水库安全管理首长负责制。建立水利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加强对水利财政投入、项目建设、运行管理等工作的督查考核。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推进水利改革发展。

2.加强水利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适应水利改革发展新要求,积极搭建培养水利人才战略平台,加大对水利干部职工在职培训、继续教育力度,全面提升水利干部职工队伍素质,切实增强建设管理和依法行政能力,鼓励广大科技人员服务于水利改革发展第一线。

3.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水利工作。加大力度宣传县情水情,提高全民水患意识、节水意识、水资源保护意识,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水利建设。把水利纳入公益性宣传范围,为水利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对在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