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在救助管理工作中发展意见

时间:2022-03-15 10:39:00

导语:社会工作在救助管理工作中发展意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社会工作在救助管理工作中发展意见

10月,中共召开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第一次明确指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由此可见,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以专业方法解决人和社会问题的工作,对于推动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发展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鉴于社会工作与救助管理工作有着相同的工作目的和终极目标,两者之间存在着何种联系?又是怎样相互影响和发展的?借此,本文将围绕社会工作在救助管理工作中发展这一论题,根据实际工作试谈一些观点和看法。

一、社会工作对于救助管理工作发展的重要意义与价值

“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的社会工作和服务民生的救助管理工作,同样属于“社会保障”范畴,其内涵、要求与目标是一致的。因此,社会工作与救助管理工作的有机结合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的。

(一)自身要求。能够提高救助管理机构自身的工作素质和能力,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工作人员服务意识的提高和精神面貌的转变。面临新旧交替,改革完善的救助管理工作非常需要科学的、先进的助人理念去带动旧模式、旧观念的逐渐退化和改变,进而改变工作方式方法以达到保护人、帮助人、关爱人的工作标准。例如,可以在单纯管理的基础上增强亲情服务和人文关怀理念等。

(二)行业要求。能够补充救助管理机构在旧模式下的工作漏洞,促使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展并向多元化发展。例如,可以在身体康复、心理矫正和其他扩展方面给予受助人员更多更实际的安慰和帮助。

(三)发展要求。能够在救助管理工作的实践中给予我们科学的指引和指导,以纠正我们在救助管理工作中非专业的、不规范的工作操作。例如:可以运用社工意义上的“接纳”方式、技巧解决特殊受助人员的问题,开展问题青少年的类化阶段教育。

从上述种种来看,社会工作将是救助管理事业发展和进步的有力推手。如果救助管理工作中缺少了社会工作,就会渐渐出现滞后性,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社会工作在救助管理工作中的发展现状及积极作用

目前,就全国来讲,社会工作在救助管理工作的专业化发展不尽相同,发展速度和程度也相差很大,然而,各地结合实际,融入实际工作中的非专业社会工作却已逐渐显现效果,对推动救助管理工作起着越来越重要的积极作用。

(一)社会工作在救助管理工作中的发展现状。

从职业化程度和内容方法这两方面来比较判定,社会工作在救助管理工作中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或者说是“理念阶段”。

1.从社会工作在救助领域发展的职业化程度判定。社会工作在救助领域发展的职业化程度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社会工作职业化。在站内正式设立社工科,并由专业社工进行专业规范的社会工作;另一种是社会工作非职业化。仅仅在站内引入社工理念,把社工方式方法融入救助管理工作。当下,社会工作非职业化的救助管理站在全国占绝大多数,而职业化操作的救助管理站却还不多,这就说明社会工作在救助管理工作的发展道路上才刚刚起步,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2.从社会工作在救助领域发展的内容方法判定。社会工作在救助领域发展的内容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是解救危难阶段。一般是进入服务机构之前的救助,通过街头救助亭和街面救助车的劝导与救助,使救助对象脱离危险状况。二是解决临时困难阶段。主要是服务机构内的救助,在救助对象脱离危险状况后,为其提供基本的衣、食、住、行等帮助,并对其行为偏差、不良习惯、违法状况利用个案、小组的方法进行引导和矫正,提供专业介入服务。三是促进发展阶段。主要是帮助救助对象掌握适应社会的基本技能,帮助其回归主流社会,如利用类家庭、家庭寄养或技能培训,帮助其获得生活的基本能力。四是整合资源阶段。主要是救助对象离站后的服务,不仅运用救助管理站的资源,同样也帮助其整合全社会的资源,帮助其回归主流社会。如对有务工需求的务工不着人员整合劳力资源提供就业援助,对受家庭暴力妇女儿童整合法律资源提供法律援助,对生存无助人员整合当地政府资源提供低保援助。

从中可以看出,救助管理工作恰恰属于社会工作的重要内容。然而,目前国内大部分救助管理机构还不能完全涵盖救助领域社会工作的内容方法,仍需探索与延伸。

(二)社会工作在救助管理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虽然社会工作在救助管理工作中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然而由于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理念与救助管理工作内容方法十分契合,已经显现出较为积极的作用。以我们苏州为例,尝试着将“爱心、真心、热心、耐心、安心”的五心服务理念与社会工作理念紧密结合,将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与救助管理工作紧密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社工理念在受助人员的衣食住行中体现。为了解决受助人员的临时困难,我们从他们的合理需求出发,提供服务。一是生活照顾。提供卫生、可口的饮食,根据气候变化添置衣物和被褥,组织受助人员洗澡、清洁,遇上生活不能自理的受助人员,悉心照料,端水喂饭。二是环境改造。合理利用现有面积,改造受助人员的生活、娱乐、教育和活动环境,使受助人员的留站生活方便舒心。三是离站安心。对不能自行返乡的,及时联系亲属领回或护送返乡,对能够自行返乡的合理安排返乡车程,提供乘车凭证,途中准备好所需饮食。

2.社工理念在受助未成年人的特殊教育中体现。至,苏州站先后向社会招聘了3位教师,组成了教研小组,在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从事未成年人的特殊教育工作。一是分类教育。教研小组根据流浪未成年人的文化程度和身心特点,编制出了一套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分为六类三十课,包含避险与自救、法律与自我保护、思想品德、心理健康与卫生、基础文化知识和艺术赏析,开展分类教育。二是分龄教育。根据流浪未成年人的年龄,分成大小班,开展分龄教育。大些的孩子,针对他们的叛逆心理,交流时给他们信任和赞赏;年龄小些的孩子,则根据他们天真、盲从的特点,给他们关怀和引导,并通过开设识字、作文、绘画、手工、下棋、唱歌等课程,寓教于乐,使他们娱乐身心的同时学会做人做事的一些道理。三是规范教育。在分类教育与分龄教育的基础上,形成以“入站宣导、集中教育、分班辅导、沟通观察、情绪调适、行为矫正、心理治疗”为主要内容的流程化工作模式,使特殊教育的内容多元化。同时,制作各种工作记录表,建立工作档案,为下一步针对流浪未成年人的问题开展定量分析工作做好准备。

3.社工理念在创新服务中体现。社工理念拓宽了救助思路,创新的救助服务又进一步体现了社工理念。一是就业援助。苏州站与英格玛人力资源集团联合成立了就业援助基地,为年满16周岁、具有健全劳动力的受助人员提供就业信息和职业介绍,已成功帮助3位受助人员找到了工作。二是妇幼避救。设立妇女儿童避救中心,帮助那些不幸遭受家庭暴力的妇女和儿童,为其提供临时食宿、心理疏导与维权知识学习,已成功避救保护了3位遭受家庭暴力的妇女。三是志愿服务。苏州站以苏州大学实习基地为基础,先后与4个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开展了互动合作,并从档案信息全面化、接待程序规范化、活动内容专业化和评估工作系统化四个方面,规范志愿者管理和志愿活动开展,既让志愿者们获得了社会实践机会,也为救助管理站带来了新鲜血液,产生了双赢效果。

三、社会工作在救助管理工作发展中遇到的瓶颈

在救助管理工作中践行社工理念,使流浪乞讨人员的权益得到了更全面的保障,然而由于理念理解、发展失衡等原因造成的生活无保外出流浪、返乡后无助再次流浪等问题还不能解决。因此,救助管理领域的社会工作还存在一些瓶颈,还需要进一步发展、探索和思考。

(一)社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同旧的体制、观念和工作方法之间的矛盾。全国大部分救助管理机构本身,对社会工作的认同仍存在差异,有的认为救助管理机构的受助人员流动性很大,解决最基本的衣食住行就可以了,管得太多,条件太好,受助人员都不走,会加重政府负担;有的认为受助人员大都素质低,背景复杂,社会工作根本不可能改变他们的面貌、现状,也根本解决不了他们的根本问题。这些观点往往是对客观问题和社会工作认识不够,他们反对社会工作在救助管理机构内开展,也不支持在机构内设立社工科。所以,救助管理机构与社会工作之间的伙伴关系与信任感的建立,仍然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二)社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发展与非规范化操作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在那些引入社工理念但没有使其职业化发展的救助管理机构内广泛存在,这意味着全国大部分救助管理站都存在这样的矛盾。也就是说,救助管理机构完全认同社会工作的先进理念及专业方法,但开展社会工作由机构内非专业社会工作人员,也就是普通职工包办代替,这不仅降低了开展救助管理社会工作的效率,而且客观地抑制了或推迟了社会工作在救助管理工作中的发育与成长。

(三)社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发展与政府支持、社会联动网络之间的矛盾。目前,社会工作在国内还没有形成一个广泛存在的职业,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对口岗位还不多,因此,真正的社会工作实践者更少。这就导致有的救助管理站虽已初步具备了社会工作机构的雏型,但在职业化、专业化的道路上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此外,社会工作不仅要发挥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社区等层面的效能,同时还要调动民间组织、慈善机构、志愿者队伍和广大市民的力量。然而,目前的现状是,国内地区与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跨省的社会联动网络无法建立。就经济相对发达的江苏省和苏州市来说,社会联动网络建立状况也不理想,联动网络不完善、不规范,造成社会工作行动慢、效率低,致使社工服务过早终止结案,阻碍了社会工作职业化与专业化发展。

四、促进社会工作在救助管理工作中发展的探讨

社会工作在我国还处于逐步推进阶段,但是其在救助管理工作中发展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无可限量的,因此,虽然暂时遇到了一些瓶颈和难题,我们必须迎难而上,在探索中求发展。

(一)要获得政府的支持。要充分发挥社会工作的优势,做出卓有成效的成绩,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必须的,特别在政策立法及建立社会联动网络时,离开政府的支持,仅靠救助管理机构自身是无法取得实效的。在立法上,要依据现有政策法规的运行情况及遇到的难点,制定有针对性和时效性的政策法规,以适应实际工作需要。在联动上,要尽可能地开发可以支持、合作的力量,从政府机关到民间组织再到广大市民之间建立起联动关系,最终形成一种人人参与、人人有责的良好局面,真正扩大救助保障网,从根本上解决受助人员的问题,实现社会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二)要推动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要真正发挥社会工作在救助管理工作中的作用,使其良性发展,就必须推动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发展。只有赋予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地位和职业化的职能,社会认同、专业形象、行业影响和作用发挥才会不断提升,发展才会不断成熟。要从人才培养、有效使用、职业评价、激励机制等方面加大力度,真正从体制机制上推动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

(三)要切实开展机构内社会工作。在救助管理机构内开展社会工作,将政府支持与专业职业化落到具体工作层面,才能最终实现社会工作融于救助管理工作,互相促进。思维模式上,每一位参与其中的职工要化旧为新,真正认识到社会工作的发展前景,真正认识到社会工作对救助管理工作的推动及对自身职业生涯成长的帮助;人才培养上,要在职工掌握社会工作专业理论的基础上,提供实践机会,加强工作督导,帮助其成才,胜任工作;机构设置上,要组建机构内的社工科,明确岗位职责,严格奖惩考核机制;专业发展上,要注重总结调研,结合实际工作反思成效,结合具体问题破解难题,结合发展趋势展望未来,总结出适合救助管理工作需要的社会工作经验和方法,并加以推广。

社会工作在救助管理工作中的发展虽然才刚起步,但是发展空间十分巨大,随着国家对社会工作越来越重视,职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工作必将在救助管理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而不可取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