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一加三村级发展模式意见

时间:2022-05-01 02:59:00

导语:推行一加三村级发展模式意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推行一加三村级发展模式意见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明确党组织的工作重心、主要职责和目标任务;强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建和规范;围绕合作社加快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引领农户加快规模化组织化集约化经营;加强对推进“村支部+合作社+生产基地+示范户”这一发展模式的领导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基层组织建设的工作重心、党组织在推进合作社建设中的重要职责、加快党组织设置调整、明确发展规划和目标、强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建、切实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和引导、加大宣传,提高认识、调整结构,产业主导、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生产组织化、转移农业人口,加快土地集中、加强农技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发挥优势,形式多样、典型引路,示范引导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1+3”村级发展模式即“村支部+合作社+生产基地+示范户”的发展模式。实践证明,这一发展模式是当前我县加快农村党组织设置调整,发挥党组织、党员引领科学发展作用,实现农民大幅度增收的重要途径。为推进这一发展模式,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明确党组织的工作重心、主要职责和目标任务

(一)基层组织建设的工作重心。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问题体现到农村工作中就是如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能不能做到这一点,是衡量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是否保持先进性的重要标准。全力推进“村支部+合作社+生产基地+示范户”这一“1+3”发展模式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重心,其中合作社建设又是这一工作的重中之重,对稳定和完善农村经营体制,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业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培养新型农民,实现农民快速增收等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推进这一工作模式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服务中心工作的总抓手。

(二)党组织在推进合作社建设中的重要职责。乡镇、行政村及各部门党组织是推进“村支部+合作社+生产基地+示范户”这一发展模式的主体,因此各级党组织要切实肩负起这一重要职责,围绕各自实际,迅速统一思想,明晰职责,制定规划,明确方向和目标,切实发挥领导核心作用,采取组、推、扶、带、促等措施,引导土地流转,优化能人效应,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推进合作社建设,引领农户实现组织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提升农民致富能力和水平,实现农民收入的大幅提升。

(三)加快党组织设置调整。推行以“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为主的党组织设置方式,加快村级党组织设置调整。围绕合作社建设,就村级党组织设置和服务格局同步进行调整,打破原党组织以区域为主的设置形式,转而围绕“产业链”设置党组织。在“致富链”上,组织开展党员“设岗定责”;在“经济联合体”上,建立专业党小组,重点实施“双培双吸”;在“合作社”上,建立产业党支部,推行村两委班子党员干部与产业党支部班子成员交叉任职;实施村支部向党总支升格,建立村级党组织设置新体系。构建“党总支--合作社党支部--产业链党小组--产业党员”为构架的村级党组织设置新体系,健全引领新农村建设的基层组织保障体系,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党组织发挥作用建立新载体,为建设新农村增加助推力。

(四)明确发展规划和目标。各乡镇要以优势特色产业为依托,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宗旨,以政府(行政村)引导、支持、服务为手段,多元化参与、多渠道发展合作社。力争到2013年底,全县规范化合作社达到150家以上(每个村达到2个左右),其中,市县示范性合作社50家以上(每个乡镇达到7个左右),入社社员占农户总数的30%以上,辐射带动农户占总数的60%以上;合作社实现的农村经济收入占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的30%以上。同时实现每个合作社都有自己的发展基地,各村的优势产业都有运行规范、组织化程度较高的合作社,政府通过合作社落实农业产业扶持项目和资金的比例逐年提高。所有合作社都建立起专业党支部,合作社下的致富链都建立党小组,设置党总支的村达到40%,围绕合作社实施党组织设置调整的村达到100%。2010年,新注册合作社要达到50个以上,每个乡镇不少于7个;发挥作用较好的合作社要达到30个以上,每个乡镇不少于4个;实现规范化建设的要达到总数的70%以上。合作社成员中党员达到3人以上的,要全部建立产业党支部,在产业链上要全部建立产业党小组,在产业链上要全面开展党员先锋岗、示范岗、责任区等“设岗定责”活动。

二、强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建和规范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互助性经济组织,以其特有的民办性、专业性和合作性,成为农业、农民联结社会化大生产的有效载体,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市场主体,是党和政府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渠道,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各级党组织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认识加快发展和规范合作社建设的重要性,切实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按照“坚持条件、遵循原则、规范管理、积极推进”的要求,坚持“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的原则,加强引领发展,加大规范指导。

(一)强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建

1、把握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本规律和条件。

(1)遵循合作社发展的基本规律。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业生产关系的变革和经营制度的创新,也是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的必然结果,是农业产业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农民自发组织起来,为整合优势资源、扩大生产经营规模、降低生产资料采购成本、增强防灾抗灾抵御风险能力、统一技术标准、创造产品品牌、拓宽市场空间、提高谈判地位及提高科学文化素质而开展联合协作的一种趋势,其发展有一个因势利导、能人带动、群众自愿、循序渐进、水到渠成的过程。因此,引导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必须坚持“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和“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从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尊重农民意愿,注重创造精神,在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和优势的产业或市场中,发挥党组织引导职能和能人带动作用,精心培育,做到边引导、边发展、边规范,强调因地制宜,不硬套模式,不搞行政包办和强迫命令,成熟一个,发展一个。

(2)掌握组建合作社的几种主要方式。在合作形式上注重多类型,大力推进股份合作制、合伙制或其他形式的合作机制。在合作内容上采取多领域,围绕劳动、资本、技术、销售、农资、信息、购销、加工、土地承包经营权等一个或多个环节开展合作。在此基础上,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参股龙头企业,创办经济实体,参与流通服务,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3)注重发展对象的选择。在引导和扶持农民积极参与合作社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以下因素:一是带头人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二是产业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三是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四是属实体组织,具有自我造血功能,而不是必须依赖贷款来发展;五是发展上具有明确目标,而不是专为争取财政或项目资金来设立;六是成员能够遵循合作社管理制度,坚持“三民”原则;七是组织必须脱离对村集体的交叉依附,完全独立;八是主要成员应具有不满足现状渴求自身或带领群众更快发展的愿望;九是成员中应有一定比例的“能人”;十是发展项目具有潜力,发展思路符合实际,经营内容不存在违法违纪。

2、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的着力点。

(1)多形式组建。一是多元化牵头,兴办一批。要积极鼓励和引导有能力的组织和个人,紧紧围绕全县的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创办能人带动型、龙头企业带动型、集体经济组织领办型、农技部门领办型等各具特色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农村种养专业大户、产品购销大户、产品营销经纪人、农村基层供销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基层农技服务机构等组织和个人牵头兴办,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参与兴办,引导农技部门、基层站所和村级组织联合兴办,鼓励各级干部带头领办和参与兴办。二是引导协会转型,改造一批。要积极引导现有的专业协会向专业合作社过渡。指导和帮助有条件的农民专业技术协会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进行改造改建,对已具备合作社条件的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规定办理注册登记,转型为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步引导群众从松散的产品购销向紧密的产权关系转变,通过商标注册,统一品牌、包装和销售,统一产品和基地认证认定,使之在市场竞争、产业带动、促进农民增收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增强合作社的经济实力。三是围绕重点目标,推进一批。将涉农产业全面纳入合作社发展范畴,不断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覆盖面。围绕农牧业主导产业、特色种养业和专业村、专业小区等种养板块布局,重点抓全县六大产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开展劳动、资本、技术和销售方面的合作,积极推进股份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建,实行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专业化服务、信息化管理,形成多元主体参与下的资源加快优化整合、产业不断集聚壮大、抗御风险能力和竞争力逐步增强的农村经济发展格局。

(2)多角度推动。一是乡镇、村党组织推动。各乡镇党委、村级党组织要把抓合作社建设作为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和经济建设的重要结合点,作为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先锋作用的重要平台,牢牢抓住,全力推进。各级党组织要根据总体规划和2010年发展计划,在详细调查摸底的基础上,逐村制定发展规划、落实推进任务,每名镇村干部都要落实推进目标,责任到人。对这一工作完成情况纳入对乡镇班子和村级班子年度考核重要指标。二是联系单位帮扶推动。联系各村的县直帮扶单位在继续做好联系互助、干部帮扶等工作的基础上,每个单位要在所帮扶的村重点帮助组建一家组建规范、示范性强、带动性好、发展较有潜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对这一工作完成情况纳入对科级班子年度考核重要指标。三是各级干部带动。乡镇包村的每名干部都必须落实组建和规范合作社建设的任务目标;行政村的书记、主任、副书记每人必须领办或组建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各包村单位派驻的驻村联络员每人必须指导组建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并将这一任务的完成情况作为各级干部考核、评优等的重要指标。积极鼓励支持各级干部参与、领办、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和发展。四是党员能人带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作用,通过在产业链上设置“先锋岗”等形式,实现党员对产业发展的凝聚和带动,在此基础上,充分整合和发挥农村各类“能人”资源,组织扶持“能人”带头组建合作社,带动合作社发展。五是企业带动。动员支持涉农企业积极领办或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在合作社发展的某个环节上发挥“龙头”作用,对合作社发展实现带动、稳定和促进作用。六是“两头”促动。实施“抓大户,带弱户,促中间”的方式,以带促建。即整合大户形成规模,实现积极引导;带动弱户进行实例示范,实现有效宣传;以此促动处于中间部分的农户积极参与合作社的组建和发展,进而有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一发展模式的快速拓展。

(3)多方位扶持。一是加大产业政策倾斜。《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四十九条规定,国家支持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建设项目,可以委托和安排有条件的有关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市场经营主体,由于竞争实力较弱,应当给予产业政策支持,把合作社作为实施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方面。符合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要主动支持参与农业项目建设。可以按照政府有关部门项目指南的要求,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农业产业化、扶贫开发、农田基本建设、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农技推广、农业标准化、农村信息网络、农业综合开发等建设项目,向项目主管部门提出承担项目申请,项目主管部门要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可以委托和安排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探索通过合作社落实项目资金和农业扶持资金的新途径。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农资市场秩序整顿,调整农资供应点布局,支持合作社设立农资销售点,对社员实行统一农资供应。二是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五十条规定,中央和地方财政应当分别安排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息、培训、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等服务。对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生产国家与社会急需的重要农产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予优先扶持。目前,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实力还不强,自我积累能力较弱,经费不足是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给予专业合作社财政资金扶持,就是直接扶持农民、扶持农业、扶持农村。各乡镇要结合县相关要求制定扶持政策,县财政、发改、农业、畜牧、林业、水利、扶贫、农机、产业办、农业开发等部门要按照相关要求,积极争取和安排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项扶持资金,在扶持其开展信息、培训、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等服务的同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兴办仓储设施和加工企业、购置农产品运销设备等给予贴息和补贴。与此同时,合作社要采取入股、吸收会费、有偿服务等手段多方筹集发展资金,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三是加大金融信贷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五十一条规定,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和商业性金融机构应当采取多种形式,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金融服务。为此,各级党组织要抓住这一政策机遇,积极协调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把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业信贷的重点,解决其生产性、季节性和临时性的资金需要,争取对用于种植业、养殖业等生产领域的贷款利率给予适当少浮或下浮。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通过自有资产抵押或成员联保等形式办理贷款。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联合合作社建立信贷联保中介机构,成立担保公司,设立担保基金,积极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担保,解决合作社生产资金贷款难的问题,支持其发展。四是予以税收政策优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五十二条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享受国家规定的对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和其他涉农经济活动相应的税收优惠。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独立的农村生产经营组织,可以享受国家现有的支持农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及国务院规定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其他税收优惠政策。为此,各级党组织要根据中央“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充分考虑农业、农村、农民的现状,结合各自实际,认真研究落实有利于推进合作社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为实现农业产业化生产涵养财源。五是加强人才资源保障。鼓励各级各类科研人员和农技推广人员到农民专业合作社任职、兼职或担任技术顾问,保留原身份、职级待遇,并允许按贡献大小(通过社员大会表决)从农民专业合作社取得相应报酬。鼓励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县人才交流机构为其提供人事档案保管。建立合作社指导员制度,组建以农经干部和科技特派员为主的合作社指导员队伍,各乡镇对每一家合作社都要落实一名指导员,具体指导合作社开展规范化建设及产业化经营,建立和健全考核奖惩机制,使指导员联系制度落到实处。六是加大信息技术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仅仅是一个生产实体,为了可持续发展,应该成为一个集科学试验、技术推广示范于一体的经济实体。鼓励和支持合作社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发展无公害和特色农产品。围绕市场需求,帮助合作社制定农业生产标准和技术培训。合作社可作为无公害农产品和无公害基地的申报主体,并享受有关优惠和奖励政策。鼓励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大专院校、专业技术部门、行业专家攀亲结友,建立紧密型合作关系,不断引进新技术、培育新品种、拓展新市场。对于认准的项目,要把握机遇,舍得投入,敢于投入。对于具有一定基础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注重拉长产业链条,在延伸合作领域的基础上拓展农民专业合作功能。农业局要尽快建立“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网”,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合作社法规政策宣传、技术资料搜集、形象产品宣传推介、供求信息、开拓市场空间、加强资源共享等,注重培育合作社信息员队伍,每个合作社明确1—2名专(兼)职信息员,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互联网上信息采集、数据库录入、宣传推介、产品营销等工作。七是加强教育和培训。在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采取有效形式,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宣传力度,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的基础上,乡镇及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指导员、负责人、财务人员和技术骨干的培训,县农业局要切实履行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职责,牵头协调各个乡镇统筹制定分层分类培训计划,针对不同培训层次、培训人员研究制定相应的培训大纲,编写实用性强、符合实际需要的培训教材,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进行合作知识、市场营销、经营管理、财务会计等培训,培养和造就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热心合作事业的农民致富带头人。合作社指导员、负责人要以县农业局为主进行培训,合作社财务管理人员和合作社社员要以乡镇政府为主进行培训。

(4)多措施支持。一是简化登记。要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规定,本着程序规范、简便易行的原则,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登记注册工作。申请人提交的登记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格式,能够当场登记的,应予当场登记;不能当场登记的,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向审查合格的合作社颁发营业执照。对不符合法定条件,暂时无法登记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申请人,要耐心解释,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办理登记、年检不收取费用。二是税收优惠。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社员生产和初加工的农产品视同农户自产自销,免征增值税,允许开具普通发票,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向农民专业合作社购入免税农产品可凭取得的普通发票按票面金额的13%予以抵扣。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提供技术服务和劳务所得的收入,免征所得税;对从事农业机耕、排灌、病虫害防治、植保、农牧保险以及相关技术培训业务,经营家禽、畜牧、水生动物的配种和疾病防治项目的收入,免征营业税。三是用地优惠。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经营用地,要在符合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依法优先安排用地指标。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办养殖小区,发展花卉苗木业、渔业和畜牧业以及从事农产品临时性收购和初加工用地,均视作农业生产用地,允许只办备案不办审批手续。但选址要符合城(村)镇规划,必须报经乡镇政府认可。鼓励合作社进农产品加工园区兴办加工企业,所需的非农建设用地指标,由县国土资源局专项安排解决。四是优化环境。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种植、养殖生产用电执行农业生产电价标准。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输的鲜活农产品,农牧、交通、公安等部门要执行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有关规定,并优先办理相关手续。要把减轻合作社的负担作为减轻农民负担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规范对合作社的各项收费行为,任何机关或者单位不得以任何方式向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搭车收费、摊派和组织集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权拒绝除法律、法规规定以外的各种收费。鼓励各地按照“依法、自愿、民主”的原则组建合作社协会或社长协会,履行行业自律和维权职能。

(5)多渠道推进。一是推进标准化生产。围绕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产品、乡土产品和特色产品,加强对成员的农业标准化宣传和培训,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和标准化技术规范,建立标准化示范基地;积极向上争取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及时总结推广一批先进典型经验,以点带面逐步扩大标准化生产,提高和稳定农产品品质。二是推进品牌化经营。总结推广品牌化经营经验,组织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创造条件,注册商标,改进包装,整合品牌,做好绿色认证和专利申请,加强宣传,创出品牌产品,放大品牌效应,提高品牌效益。三是延伸产业链条。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改良农产品品种,引进和推广新品种与新技术;通过与农业科技单位的合作,与龙头企业的联合,促使其开展农副产品商品化处理及深度加工,破解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融入市场的瓶颈问题,提高附加值。四是推进再联合与再合作。在产权清晰的基础上,根据共同的需要,以加工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营销企业为依托,推进同类专业合作社实行跨区域的再联合与再合作,促进其以更大规模、更低成本、更好质量的产品走向更为广阔的市场,获取更多的效益,让农民社员得到更多的实惠。五是强化市场营销。引导合作社与龙头企业、知名企业和专业市场的经营合作,与农村经纪人的联合,与连锁超市、物流或配送中心、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销售网络,逐步畅通和扩大农产品销售渠道。六是开发特色产品。注重市场信息和趋势,引导开发突出本地优势的特色农副产品,开拓市场空间,增强竞争力。七是打造诚信品牌。合作社要注重诚实守信,切实履行契约赋予的权利和义务,树立自身的市场信誉,以诚信巩固和拓展市场。八是扩宽经营领域。突破行政区域界限,实施跨区经营;拓展经营范围,从农机、蔬菜、养殖、瓜果等向旅游、运输、科技服务、加工、物业等各业发展,从生产经营型向实体投资型发展。

(6)多典型带动。一是加大扶持,树立典型。各级党组织要选择一批产业特色突出、致富效果明显、运行机制和服务内容比较规范、示范带动能力较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重点扶持,创建示范点,进一步创新和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行机制、组织机构、制度建设、利益分配和扶持政策等,支持一批产业基础牢、经营规模大、质量安全优、品牌效益高、带动农户多、社会效果好的示范社做大做强,引导更多的主体创办和领办合作社,吸引更多的农户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规范、健康发展。二是推广典型,示范带动。通过试点示范,及时发现、总结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功经验及典型做法,利用各种宣传途径,采取有效形式大力宣传优秀合作社及其带头人的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形成社会各界重视和支持合作社发展的整体合力,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三是开展县、乡两级规范化示范合作社评选活动。结合实际制定标准,出台政策,实施县、乡两级规范化示范合作社评选活动,建立县、乡两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体系。对县级规范化示范合作社,优先推荐申报上级的示范合作社,并予以政策上的重点扶持和倾斜。

(二)切实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要严格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建立健全合作社章程和制度,合理设置组织机构、成员股金结构,规范财务制度和会计核算,设置成员账户,健全档案管理,实行社务公开,接受成员监督,重点在组织形式、内部运行机制、内外部利益关系的处理等方面严格依法办事。各级党组织要注重从下几个方面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

1、完善合作社组织形式。一是规范注册登记。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的规定办理注册登记,领取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营业执照。以其它形式登记的合作社要变更或重新登记,特别在合作社名称、注册资金、经济性质、业务范围等方面加以规范。工商登记名称核准后,及时报县农业局备案。二是规范合作社名称。合作社名称应当依次由“行政区划、字号、产业类别和专业合作社”字样组成。合作社名称要突出产地优势、体现产品特色。各乡镇、村在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前期工作中,应主动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工商部门办理登记手续时提供帮助。三是规范合作社成员身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员中,农民至少应占成员总数的80%;成员在20人以下的,可以有1个企业、事业单位或者社会团体成员;成员20人以上的,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成员不得超过5%。严格依法查实成员身份,维护合作社的声誉,保护农民成员利益。规范健全成员入退社手续,核发成员证,健全成员管理及其生产档案。四是规范股权证书。合作社向成员签发股权证书,加盖合作社公章,作为所有者权益和盈余分配的依据,并以记名方式进行登记;合作社向成员发放二次分配资金时,应当加盖合作社财务章。

2、健全经营服务体系。合作社要建立规范的生产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开展“六统一”服务:一是统一生产经营服务场所和设施。合作社要具备一定的生产经营和为成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场所与设施。二是统一农业生产资料的采购和供应。合作社要根据生产经营与成员的需要,统一组织采购、供应农业生产资料,努力减少成员的生产成本。三是统一生产质量、安全标准和技术、培训服务。合作社要按照质量安全要求,统一制订实施生产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以此组织生产,逐步建立产品质量追溯、检测、监督等制度。四是统一加工、运输、储藏等服务。合作社要根据生产经营和成员的需要,统一开展成员产品加工、运输、储藏等服务。五是统一品牌、包装和组织销售。合作社产品要注册商标,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销售。六是统一产品和产地的认证认定。合作社要统一争取产品产地认证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及地方名牌、著名商标等,提升产品品牌与档次。

3、明确法定合作内容。一是成员要有真正意义上的出资。合作社成员必须有以现金、实物作价等形式的出资,而且成员出资必须取得真实有效的出资证明。二是成员真正享有一人一票、民主管理的权利。在制定章程、民主选举理事会、监事会成员、重大决策、利益分配等方面,成员能够全方位、全过程的参与并发表各自的意见,坚持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农民成员意见能够充分得到尊重,合作社管理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三是成员通过合作得到的实惠和现实利益,应高于同类型非成员的获利,可分配盈余主要按交易量(额)进行分配,并带动周边非成员农民增收。

4、建立科学运行机制。一是规范制定章程。章程是合作社的根本纲领,必须体现全体成员的意愿。合作社在制定章程时应以农业部示范章程为范本,本着精简、实用、有效的原则,由全体成员讨论确定,特别是合作内容、管理机构、利益分配、民主权利等关键性内容要经全体成员充分讨论、反复磋商、票决确定,使章程符合自身实际,体现本社特色,不允许章程由个别人或部分人说了算,章程的讨论记录、会议纪要等要归档保存,妥善保管,正式文本要全体成员共同签名或盖章。二是规范成员账户。合作社要为成员设立账户,记载成员出资、股金、公积金份额以及与合作社交易情况,以此作为界定私人产权、成员利益分配、成员退社和承担责任的重要依据。三是规范入社股金。合作社成员必须按章程规定认购股金,原则上从事生产的农民成员持有的股份必须占优势比例,单个成员持有的股份最多不超过20%,防止一股独大。为鼓励社会资金投资合作社,股金可设置资格股和红利股,资格股持有者拥有一人一票的民主管理权利和按股金分配的获利权,红利股持有者没有民主管理权利,不参与合作社经营管理,仅享有按股金分配红利的权利。合作社应向成员签发股权证明,作为盈余分配的依据。四是规范利润分配。合作社实行以年度为单位的分配制度。合作社在营业利润中提取5—10%的公积金,用作合作社的再生产;提取5—10%的公益金,用作合作社的公益事业和社员福利;提取10—20%的风险金,建立风险基金,用于合作社社员生产、营销遭遇重大经济损失时的补贴;然后再对可分配利润作二次返利和投资分红,社员按投售额享受“二次返利”,“二次返利”比例不低于可分配利润的20%。公积金、公益金和风险基金作为合作社的公共积累,社员中身份股与投资股的权属比重与合作社章程所规定的“二次返利”总额和投资股份分红总额的比例相一致。合作社的公积金不足以弥补年度亏损的,由下一年的利润弥补。五是规范设置机构。规模较大的合作社要将决策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分设,起到权力制衡作用。建立合作社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理事、经理不得兼职业务性质相同的其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理事、监事、经理或者财务会计人员。健全财务制度、分配制度、会议制度、培训制度、社务公开、领导职责分工、档案管理等制度,各种管理制度要集体讨论制定并张榜公布,以便监督。六是规范民主管理。合作社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成员大会选举和表决实行成员各享有一票的基本表决权,充分体现成员地位平等。合作社内部制度建设要充分发挥全体成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制度的建立要广泛听取成员意见,成员(代表)大会每年至少召开1次,成员培训每年不少于2次,理事会、监事会每季度至少召开1次,并有会议记录。对筹资、投资、盈余分配、管理人员变动以及影响生产销售的重大事项必须由社员大会或社员代表大会民主讨论决定。成员(代表)大会实行一人一票制,出资额或者与本社交易量(额)较大的成员可以享有附加表决票,但不得超过本社成员基本表决票的20%。表决必须真实记录每个投票人的票数和具体意见。七是规范财务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社要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要求,独立建账,设置会计账簿,设立会计核算科目,执行财政部制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准确、及时、完整地编制会计报表,做到人员岗位分离、科目设置合理、核算及时准确、凭证合法有效、收支手续齐全。成员账户要及时、准确、详细记载每个成员的出资、分红、累计额以及与本社的交易量(额)等信息;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其成员的交易和利用其提供服务的非成员的交易,应当分别核算。合作社会计资料归档管理要按规定年限完整保存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报表、备查簿等会计资料。会计人员持证上岗,规范核算;会计和出纳不得相互兼任,正副理事长、理事、监事及其亲属不得担任本社的财会人员。重大财务活动,要通过成员大会决策;合作社定期进行财务公开,每年进行内部审计,并向成员(代表)大会报告审计结果。依照国家规定合理使用国家财政扶持资金和他人捐赠资金,纳入合作社的公共积累,用于扩大再生产,不得用于社员分配,对国家财政扶持合作社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要加强审计监督,审计结果要向合作社全体成员公开,提高合作社事务的公开透明度。八是规范盈余分配。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完善盈余分配制度,加快从松散型向紧密型转型。合作社盈余按章程规定决定是否提取公积金和提取比例,并按规定用途使用。所提公积金必须按章程规定量化为每个成员的份额。合作社的可分配盈余应按成员与本社交易量(额)比例分配给成员,分配比例不得低于可分配盈余的百分之六十,其余部分按成员出资额和公积金份额等比例分配给本社成员。不得先按出资额或完全按出资额分配,避免挫伤成员的生产积极性。九是规范场所建设。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办公室门前悬挂名称与工商部门登记一致的牌匾;室内有办公、召开会议和学习用的桌椅、电教设施、图书资料等;合作社法人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等悬挂在办公室醒目的地方,《章程》、合作社组织机构设置示意图、合作社各项管理制度、合作社基本情况及发展规划(文字、表图式均可)、合作社全体社员基本情况花名册、合作社社员(代表)大会会议记录簿等要张贴或悬挂在办公室墙上。十是规范档案管理。建立档案管理制度,将合作社社员情况、章程文本、相关制度、会议记录、财务收支、生产经营服务活动等相关资料,分门别类进行整理,妥善归档保管。有条件的合作社要确定专门的档案室和管理人员,做好档案管理和保存等工作。

三、围绕合作社加快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一)把握推进原则。在加快生产基地建设上要坚持“八个结合”,即坚持政府(村)主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坚持项目倾斜与自力更生相结合;坚持以小区为主的集中建设与以农户为主的分散经营相结合;坚持市场调节和订单引导相结合;坚持引进品牌与培育品牌相结合;坚持单体推进与区域统筹相结合;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坚持积极引导与群众自愿相结合等原则。在以市场为主体的前提下,倡导抗市场风险能力强的骨干龙头企业或合作社建立紧密型基地,优化龙头企业、合作社与生产基地的契约关系,减少基地市场风险,促进农产品生产基地健康发展。

(二)壮大发展规模。以现有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为基础,依托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市场,以土地流转和专业村、专业小区建设为抓手,以规模种养户为主体,促进一批种养大户向专业大户、规模小区方向发展,实现农产品总量的新突破,形成具有规模优势的“一村一品”区域特色经济,实现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的整体推进。同时,要多元投资,在整合涉农资金、信贷资金的前提下,积极引导龙头企业、社会力量投资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完善优惠政策,吸引私营业主、城市职工和其它社会力量投资生产基地建设。

(三)提升管理水平。要以市场和龙头企业对农产品产量和品质的要求为目标,以解决粗放经营为重点,引进、培育和推广优良品种,围绕生产基地建设,全面实施良种工程,强化精细管理,同时把基地建设和推广应用配套技术结合起来,促进生产基地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实现节本增效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为龙头企业配套的生产基地生产要加大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开发力度,实施农业标准化制订和农产品检验监测体系建设。要以规模种养户为重点,加大培训和技能提升,不断提高经营户及广大生产者的综合素质。要逐步建立农产品生产全程质量监控体系,注重生产及产品安全,降低运行风险,围绕动、植物病虫害防治要求,做好疫病灾害防治工作;加强对农药、兽药、化肥、饲料等农业投入品市场及其应用的监督管理,严禁不合格农药、化肥等投入品进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领域,严格有害和残留超标的源头控制,推广统防统治等社会化服务。

(四)强化科技支撑。要把科技作为强化生产基地建设的“第一生产力”来抓,坚持不懈地抓好科技推广体系建设,稳定农技推广机构,健全公益性职能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实用技术推广力度。探索与农科院所、大专院校的科技共建,推进农科教结合。实施好“阳光工程”、“科技入户工程”、“新型农民”和“致富技能”培训项目,提高农民的致富本领。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和制度,创新信息模式,切实帮助农民解决信息、技术难题。

(五)加大扶持力度。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要加大对合作社生产基地的扶持力度,积极帮助协调争取项目,指导规划协调,提供技术支持,对基地的水电路等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倾斜,千方百计推进生产基地建设发展。

四、引领农户加快规模化组织化集约化经营

面对充满竞争、千变万化的市场,千家万户各行其是、单打独行,分散生产、分散买卖的农民,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无所适从的被动地位,缺乏主动参与市场竞争、积极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难以把握长远的生产发展方向,难以维护自己的市场交易权益。主要表现是以户为单位生产、销售、维权的农户势单力薄,缺乏规模化生产、社会化销售、群体化维权的力量,在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被动的劣势地位。在生产方面,有好销售的农产品,市场需求量大时,一家一户又不能批量的生产出来,满足不了大宗交易的需求;在销售方面,一家一户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又是自产自销,自找市场,零星交易,有的经销商到村收购农产品,压级压价,农户自知吃亏,也只能卖;在维权方面,一家一户在生产、销售中遇到侵权行为,又形不成群体维权的力量。由此可见,面对市场的种种冲击,迫切需要提高农民生产、销售活动、维护经济权益的组织化程度。要改变农民的这种状况,只有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走农业产业化的路子,实现千家万户相互联结、共同行动的合作生产、联合销售,才能增强农民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在发展生产中变盲目为自觉,在市场竞争中变被动为主动,把握主动权。为此要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上。

(一)加大宣传,提高认识。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和宣传,从目前农民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存在的具体问题着手,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引导农民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标准化建设、参与各级农产品市场竞争与交流、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新农村建设重要举措来引导,让广大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对合作社的认识,调动农民参与合作社的积极性,自觉组建或参与较为规范的各种经济合作组织,促进农业生产,改善农村社会生活,获得切实利益。

(二)调整结构,产业主导。重点抓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产品的布局调整,突出集中连片成规模,壮大规模显优势,打破行政界限,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做到同一品种规模化、优势产品区域化,形成集聚效应,把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形成商品批量、市场批量、销售批量,以经济效益引导农民自发成立或加入经济组织共同发展。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生产组织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把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连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通过土地流转、合同契约等多种方式,使分散的农户成为龙头企业的原料基地、“生产车间”,成为整个产业链中的一个基础环节,通过专业化生产、区域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企业化管理,提高农民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四)转移农业人口,加快土地集中。现阶段,农民收入呈现出多元化,农民外出打工收入可观,农业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例下降。因此应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放弃对土地的依赖,制订有利于土地流转的机制,营造有利于发展规模经营的环境,加快土地流转速度,使留守农村的种植能手实现规模经营。

(五)加强农技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强化现代农业、市场经济知识培训和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培育高素质的农民掌握新工艺、新技术、新机械等技能,提高参与组织化生产的能力和本领。

(六)发挥优势,形式多样。按照农民的意愿,通过合资入股、合同契约、中介服务、市场组织等形式,独立自主的开展生产合作、劳动合作、资本合作、技术合作、销售合作。

(七)典型引路,示范引导。选择一些基础较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行重点培育,提高规范化运作水平,树立典型,突出带动效益,为其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起到示范带动作用,调动农民参与合作社生产的积极性。

五、加强对推进“村支部+合作社+生产基地+示范户”这一发展模式的领导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由之路,推进“支部+合作社+生产基地+农户”这一发展模式是当前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县委、县政府将把发展和规范合作社工作情况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各乡镇进行年度考核,确保我县合作社快速、规范、健康发展。各级党组织要增强发展和规范合作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根据全县合作社发展的目标任务,明确发展和规范合作社的工作重点,并分解落实年度目标,制定相应的工作措施和考核制度。并将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对村级班子和各级干部的年终目标考核内容。各有关部门要尽职尽责,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牵头抓好规划、指导、扶持、协调、管理、信息采集和政策措施落实、示范单位扶持培育、监督检查等具体工作。财政、发改、扶贫、人事、工商、地税、质检及农口等各涉农部门要各司其职,积极配合,齐心协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