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意见
时间:2022-04-03 09:51:00
导语:关于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意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编者按:农业综合开发是保护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一项重要措施工作,是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现代化生产的一个重要途径。为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工作实际,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提出以下意见。公务员之家
一、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提出的以农田水利建设为基础、带动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生态环境建设、加快推进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及美丽富饶文明和谐安宁河谷建设的要求,把握“乘势而进、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创新机制,强化管理,加大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以改造中低产田土、建设高标准农田为重点,集中力量,推进粮食核心产区建设,积极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支持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提速增量,提质增效,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确保我农业综合开发再上新台阶。
(二)工作目标。
2010-2012年,土地治理项目财政投入2亿元,农民自筹2400万元,改造中低产田21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15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4000万公斤;新增和改善灌面2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0平方公里,农民年人均增收250元。产业化项目财政投入3000万元,引导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农民和农村金融机构投入1亿元,扶持龙头企业补贴项目10个、贴息项目7个、专合组织3个、大中型专用基地建设项目3个,重点支持马铃薯、蚕桑、畜牧、果蔬等优势产业升级和品牌创建,带动12万户农民户均增收2400元。
(三)基本任务。
围绕委、政府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集中资金办大事。项目和资金安排侧重向粮食主产区集中,向农产品品牌建设基地倾斜,做大做强优质粮食产业,促进粮食产业化经营和品牌打造,延长产业链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粮食产业的效益和竞争力。
1.大力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围绕全新增灌面、新增稳产高产农田和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目标,按灌区和流域统一规划,选择集中连片、开发潜力大的区域,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示范建设,坚持田水路林山综合治理,提高建设标准和投资标准,以田间水利和道路等公共基础设施为重点,建设“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科技先进适用、优质高产高效”的高标准农田,增强项目区综合生产能力。公务员之家
2.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优质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着力推进规模开发和标准化生产,建设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品牌响亮的优质农产品种养基地。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积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农业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龙头企业与广大农民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持续增收。
3.有效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和投入物资使用效率,积极支持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种养科技水平,努力把项目区建成现代农业科技实验示范区。条件较好的项目区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并发挥应有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4.切实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加强金沙江及各主要支流、流域生态综合治理,搞好生态屏障建设,支持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坚持三个结合,进一步整合资源,不断提高全农业综合开发水平
农业综合开发要自觉将基本任务与全农业发展总体目标结合起来,发挥区域性、综合性项目资金统一管理的优势,为全农业上新台阶、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做出新的贡献。
(一)土地治理和产业化经营项目相结合。
紧紧围绕区域主导产业的发展需要,科学规划、整合资源、集中投入、统筹安排,按照“依托龙头建基地、围绕基地扶龙头”的原则,将土地治理项目区的规划布局与区域主导产业、龙头企业的发展需要有机结合。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将项目区建设成为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围绕土地治理项目区安排产业化经营项目和资金,引导龙头企业组织带动农民改善农业基础条件,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和标准化水平,促进区域主导产业发展壮大,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带。同时做好土地治理项目、产业化项目与部门项目之间,中央立项项目和地方项目之间的统筹安排,形成互补优势。
(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与各类支农资金项目相结合。
发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用途宽、投入稳定的优势,按照“条件具备、农民自愿、政府规划、农业综合开发参与、组合各种资金建设新农村”的原则,围绕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扶持壮大区域主导产业,按照“统一规划、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形成合力”的要求,引导支农资金统筹支持新农村建设,提升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效果。
(三)农业综合开发投入与社会资金相结合。
运用市场手段,创新开发运行机制,处理好政府、市场和农民的关系,合理划分政府与市场的投入责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财政政策和资金的引导作用,通过财政补助、贴息等方式,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集体经济组织等各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经营主体,引导他们自觉投资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农业综合开发的积极性。
三、坚持与时俱进,进一步探索创新,实现全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三个转变”
(一)在项目安排和资金分配上,从稳定存量向积极调整转变。
突出重点,优势优先,资金安排向高标准农田建设聚集,项目布局向粮食主产区聚集,集中力量办大事,促进优势特色农业聚集发展。
(二)在开发县管理上,从保持平衡向优化结构转变。
要打破开发县终身制,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激励机制,对没有开发潜力、缺乏开发积极性、有违纪违规行为的开发县,及时退出开发县范围。在国家开发项目县管理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向上级申请调整开发项目县,逐步将一些开发潜力大、工作积极性高的县纳入开发县范围,使我主要农业县得到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有效扶持。
(三)在项目和资金管理上,从重制度执行向执行与探索创新并重转变。
解放思想,大胆探索,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放大财政资金聚集效应。在项目建后管护落实上有实质性突破,探索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理维护的长效机制;探索项目法人责任制的具体实现形式;完善政策措施,逐步解决招投标、监理、自筹资金落实等农业综合开发实际工作中的难点问题。公务员之家
四、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密切协作配合。
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已纳入“十大民生工程”进行考核,各县市人民政府也要把农业综合开发放在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位置,切实加强领导,给予重点支持和保障,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在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要坚持和健全“政府负责,农发办牵头,部门配合打总体战”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机制,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各行业主管部门要密切协作,互相支持,形成工作合力。
(二)加强外部监督,完善内部控制。
进一步增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资金管理各环节的透明度,以公开为基础,强化以农民监督为核心的政府、社会、中介机构外部监督,全面推行农民监督员制和竣工造价审计结算制。各级农发办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分离决策、执行、验收、评价职责,相互制约,互相监督。
(三)加强资金保障,切实增加投入。
要进一步明确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增长与任务相适应的政策措施,以优良的工作业绩争取中央和省财政的大力支持,力争中央、省级资金稳中有增。在确保中央和省级项目足额配套上,、县市财政要按照规定比例将各类项目配套资金列入预算,确保足额落实到位。在财力许可的情况下,适当安排地方项目,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在农业综合开发中的主体作用,采取竞争选项等有效方式,鼓励和引导项目区广大农民群众自愿为其直接受益的项目建设筹资投劳。改革和完善财政资金投入方式,通过贴息和补助等多种有效形式吸引信贷资金和其他社会资金,增加对农业综合开发的投入。
(四)加强资金监管,确保项目实效。
规范项目和资金管理是保证农业综合开发目标和任务实现的关键,要按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财政部29号令)的要求,坚持项目和资金统一管理,以资金投入确定项目规模,按项目管理资金,资金采取“综合因素法”公开公平分配;资金管理实行专人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全面实行县级财政报账制;资金使用以审定批复的项目实施方案和计划为准,按规定的开支范围、内容和标准执行;自觉接受监督,实行年度审计和竣工项目审计,确保资金规范分配、安全运行和有效使用。根据当地农业总体规划制定中长期规划,建立项目库,采取竞争立项的方式择优选项。项目必须自下而上逐级申报,严格按照批复计划实施工程建设,实行项目责任制、专家评审制、招投标制、大宗材料政府采购制、工程监理制、资金和项目公示制、项目竣工验收制、建后工程管护责任制,保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选准、建好、生效。
(五)加强队伍建设,改进工作作风。
要稳定和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机构,充实人员力量,加大对农发办人员的培训,建设一支综合协调能力强、熟悉项目和资金管理的农业综合开发队伍。各级农发办要健全管理制度,落实管理责任,加强内部管理,努力把每一个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好、管理好,不断提高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水平。公务员之家
- 上一篇:农村电网十二五发展工作规划
- 下一篇:免疫规划与疾病防治工作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