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意见

时间:2022-02-09 09:00:00

导语: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意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意见

一、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意义

1.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及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农村基层组织的功能定位、设置形式面临一系列新问题,农村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和素质能力与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农村改革发展的新任务、农民群众的新期待还不相适应。各级党委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牢固树立坚持不懈抓党建的“主业”意识、与时俱进抓党建的创新意识、城乡党建“一盘棋”的大局意识,进一步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新发展。

二、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

2.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实现城乡基层党组织工作目标相协调、部署相呼应、成效相促进,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促、双向受益、共同提高的城乡基层党建新格局,为我市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3.目标要求。

——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进一步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方式、活动方式和领导方式不断创新,服务功能、阵地建设不断完善,工作力量进一步充实。

——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成长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宽,激励保障机制日趋完善,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村干部监管机制进一步强化。

——农村基层党员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农村党员队伍的思想观念和宗旨意识显著增强,农村发展党员工作更加规范,党员管理和教育培训工作创新发展,党内关怀帮扶机制不断健全,党员队伍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基层党内民主进一步扩大,村级组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机制不断健全,党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不断完善,农民群众有序政治参与不断扩大。

三、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

4.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要积极为村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提供制度保障,赋予村党组织对村委会和经济社干部的教育监管职能,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两委”分工负责制、村“两委”联席会议制和民主决策制。保证村党组织成员与村委会成员享有同等标准的薪酬待遇,强化村党组织对村财务和重大村务的全过程监督。

5.加强镇、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选好配强镇党委书记,探索镇党委书记跨区(县级市)交流任职。注重从优秀年轻村党组织书记、大学生“村官”、选调生中选拔镇领导班子成员,充实镇党委书记队伍后备力量。镇党委书记每年至少参加一次市或市以上集中培训,累计时间不少于7天。有计划组织镇党委书记到市直部门挂职锻炼。区(县级市)委书记每年要与镇党委书记谈心一次以上。进一步加强镇党委书记作风建设,重点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党性党风党纪突出问题。创新村党组织书记培养选拔机制,按照思想政治素质好、带富能力强、协调能力强的“一好双强”标准,注重从本村优秀现任村干部、致富能手、农民经纪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复员退伍军人、外出务工返乡的农民党员中选拔村党组织书记;鼓励优秀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镇(街)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退居二线、提前离岗或退休干部职工中的党员回原籍担任村党组织书记;探索村党组织书记跨村任职或向社会公开招聘等选任途径。落实村党组织书记保障激励措施,在自愿参保的前提下,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原则,到2010年底前为现任村党组织书记全部办理基本养老保险。加大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中考录镇(街)机关公务员、招聘镇(街)事业编制人员的力度,推荐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作为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人选,定期评选表彰优秀村党组织书记。

6.在镇设置党建工作指导员。在全市各镇设置党建工作指导员,解决农村基层党务工作力量薄弱的问题。镇党建工作指导员实行聘任制,由各区(县级市)委组织部负责统一向社会公开招聘,接受区(县级市)委组织部和所在镇党委的双重管理和领导。镇党建工作指导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参照社区党建工作指导员的标准,由市负责的部分纳入市财政预算。各地可根据当地实际生活水平给予党建工作指导员适当补助。

7.组织开展好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活动。组织好我市城区党支部与梅州市农村党支部的结对共建活动,抓好全市城区党支部与农村党支部的结对共建活动。城区党组织要推动人才、信息、技术和管理等优质资源向农村流动,发挥农村党组织的比较优势,组织好“五个一”活动,开展各具特色的互帮互助活动,实现城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基层党组织共建双赢。

8.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方式、活动方式和领导方式。推广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生产基地、专业协会、产业链和经济社建立党组织的模式,探索村村联建、村企联建、村居联建等组织设置新模式。改进村党组织活动方式,把党组织活动与发展农业、建设农村、培育农民有机结合;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为党组织活动创建平台;发挥村党小组的作用,把村党组织活动延伸至自然村;吸纳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扩大党组织活动的开放性。

9.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阵地建设。按照省委提出“有一块党支部牌子,有一个党员活动场所,有一套党员远程教育终端设备,有一个党建工作宣传栏,有一套党建工作制度”的“五个有”标准,规范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办公用房、党员活动场所等阵地建设。强化管理,整合资源,提高农村基层组织阵地在宣传教育、党员培训、议事办事、文化活动、便民服务等方面的综合功能作用。

10.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和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围绕农村改革发展的新任务,积极开展创建先进农村基层党组织,争做优秀共产党员活动。深化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赋予活动新内涵,创新活动载体。及时总结表彰创建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11.建立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信息反馈和分析排查制度。建立日常情况反馈机制,通过多种渠道让基层单位和农村党员、干部群众顺畅地向组织反映意见建议。建立信息交流机制,加强各单位间的交流学习。建立分析排查机制,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定期排查、及时处理。

四、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培养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

12.进一步疏通优秀村干部成长进步的渠道。拓宽优秀村干部的发展空间,调动村干部工作积极性,探索建立来自农村基层一线的党政干部培养链。从2009年开始,镇(街)录用机关公务员、招聘事业编制人员时,要留出30%的比例录用符合条件的优秀村干部尤其是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有条件的地区可建立雇员制,聘用优秀村干部到镇(街)机关或企事业单位工作。

13.建立健全村干部薪酬待遇保障机制。建立完善区(县级市)、镇(街)两级财政和村集体统筹解决村干部报酬机制,实行在职村干部工资补贴最低保障制度,建立健全村干部报酬待遇落实及正常增长机制。从2009年开始,按照不低于当地农村劳动力平均收入水平确定村干部基本报酬。加大对工作业绩突出的村“两委”班子和村干部的表彰奖励力度。推行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健全村干部离任保障制度,凡符合一定条件的村干部均可享受离任保障,所需经费由区(县级市)、镇(街)财政和村集体收入统筹解决。

14.加强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坚持把思想政治素质好、带头富和带民富能力强的专业大户、民营企业主、农民经纪人、回乡创业人员、复退军人等优秀农村青年作为村级后备干部的主要来源,在镇(街)建立农村致富能手、实用人才信息库和培养对象个人档案。要加强对村后备干部的培养锻炼,跟踪考察,适时将条件成熟、群众公认的后备干部推荐进入村级班子。

15.组织镇、村干部挂职锻炼或跟班学习。组织优秀的村干部到镇(街)机关挂职锻炼或跟班学习,组织优秀的镇干部到区(县级市)直属部门挂职锻炼或跟班学习,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整体素质。要对挂职对象进行动态管理,组织岗前培训,建立个人业绩档案,定期检查指导。

16.公开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每年向社会公开选聘一定数量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或村团组织书记、副书记,争取用5年时间实现全市“一村一名大学生”的目标。大学生村干部可享受上级专项补贴,比照本地镇(街)新录用公务员试用期满后工资收入水平确定其工作生活补贴标准,享受养老、医保等社会保障,其费用由区(县级市)、镇(街)财政统筹,按时足额发放;其薪酬待遇、户口问题予以保障;对服务期满考核合格后报考党政机关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员的大学生村干部可享受加分优惠;对任期满后有就业或创业意向的大学生村干部推荐就业、引导创业;对在村任职2年以上、具备“选调生”条件的大学生村干部,经组织推荐,可参加“选调生”统一招考。要及时挖掘报道大学生村干部中的先进典型,营造良好氛围。

17.实行机关新录用公务员下基层锻炼制度。新录用的机关公务员要分期分批到基层锻炼至少一年,把新录用的公务员下基层锻炼和选派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工作有机结合,优先选派机关新录用的公务员下基层驻农村,确保全市每个行政村都有一名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驻村或联系村。

18.加强对村干部的监督管理。推行村干部目标管理制、公开承诺制、年终考评制、离任审计制、民主评议制和责任追究制,探索把对村干部的监管模式向经济社干部延伸。村委会干部每年要就竞选承诺兑现情况等内容向村民会议述职并接受村民评议;村党组织干部要分别向镇(街)党(工)委和村党员大会“双向述职”,接受镇(街)党(工)委和党员群众的“双向测评”,测评结果与村干部的待遇奖励挂钩并向党员群众公示。发挥人大对农村工作和村委会、经济社干部的监督职能。

五、扎实抓好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巩固和扩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

19.做好农村发展党员工作。遵循“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严格规范发展党员程序,不断提高发展党员质量。积极推行发展党员公示制、票决制、回执制、培训制、考核制、淘汰制和责任追究制,加强对发展党员工作的领导和指导。要积极探索在农村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行业协会负责人及村社干部、后备干部、复退军人、妇女中发展党员的有效方式。

20.构建农村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体系。推行群众事务党员制、党员服务承诺制,开展党员设岗定责活动,建立党员先锋岗、党员示范责任区、党员志愿服务队和服务型的党员之家。建立农村党组织成员定期走访群众制度,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变“集中接访”为“入家询访”,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完善党员目标管理考评办法,把党员联系服务群众情况纳入民主评议党员和对党员的考核内容。

21.建立健全城乡党员互助关怀机制。建立健全农村困难党员信息库,完善困难党员帮扶救助制度,丰富党内关怀帮扶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增强党组织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增强党员的向心力和荣誉感。通过财政下拨、党费支持、党员捐款、社会捐助等多种渠道,结合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活动,设立城乡党员互助基金、党员创业小额担保基金等公益性基金,为农村困难党员解决实际问题。定期组织党员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党员的业余生活。

22.构建城乡一体的党员动态管理机制。构建以流入地党组织管理为主,流出地与流入地党组织密切配合、有机衔接、双向互动、共同负责的流动党员管理的长效机制。实现流动党员持证流动,完善流动党员服务站点建设。建立完善流动党员信息库,及时为流动党员提供技能培训、就业推荐、权益保障等服务。探索跨区域、跨行业开展党组织活动的有效途径,建立城乡共育的党员动态培养模式。鼓励和支持返乡农民工党员在村就业和创业,为新农村建设作贡献。

23.实施“十万农村党员干部大培训”三年计划。巩固扩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不断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养和致富领富能力。整合城乡培训资源,依托各级党校、高校以及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将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村“两委”班子成员、经济社干部和农村基层党员全部纳入培训范畴,三年内完成。建立市、区(县级市)、镇(街)三级培训经费保障机制,把对农村党员干部的培训教育工作经费纳入各级党建工作经费。改善区(县级市)、镇两级党校的办学条件,发挥其在农村党员干部培训教育工作中的主阵地作用。

24.进一步搞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完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硬件建设,按“管、学、用”的要求抓好软件建设。加强对终端接收站点管理员的培训。培养高度负责、相对稳定的管理员队伍,提高站点实际使用率。建立政治素质强、技术过硬、愿意为农民群众服务的教学辅导队伍,搞好技术保障和教学辅导。定期对远程教育终端站点的运作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和测评。

六、切实改进党的作风,着力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

25.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坚持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治相结合,推进农村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筑牢党员干部廉洁自律的思想基础。全面推进“三公开”建设,健全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制度。切实纠正损害农民利益的突出问题,严肃查处涉农违纪违法案件。

七、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农村群众自治机制,积极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26.推进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建设。完善村党组织领导班子“两推一选”的选举办法,探索推进村党组织领导班子“公推直选”方式。加强农村党务公开工作,实现党务公开规范化、程序化和制度化。完善村党组织决策机制,严格实行民主集中制,推进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27.完善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机制。完善民主选举程序,重点在委托投票、惩处贿选、选民界定等环节加强规范,提高村民民主法制意识,保证选举公正有序。完善民主决策机制,健全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完善民主管理机制,健全村规民约、村务和财务管理制度。完善民主监督工作,定期开展民主评议,组织村社干部述职述廉,加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发挥村民理财小组监督作用,推广村帐镇(街)、社帐村制度。

28.加强村级组织配套建设。抓好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加强党建带工建、党建带团建、党建带妇建。村党支部要领导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共青团、妇代会、民兵等组织和乡镇企业工会组织依照法律法规和章程开展工作,切实发挥各配套组织的作用,形成基层建设合力。

八、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29.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级党委要切实加强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领导,不断完善农村基层党建工作领导责任制,每年要专题研究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提出年度工作目标和政策措施,解决好农村基层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市、区(县级市)党委要建立健全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党委组织部门要配强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领导和工作力量,确保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有人抓、有经费、有阵地、有制度、有考核。市、区(县级市)党委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常委会,镇(街)党(工)委每半年至少召开一次党(工)委会,专题研究部署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市、区(县级市)党委常委会每年向全委会(或者党代会)报告工作时,要有专门部分报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接受代表和委员的评议。各级党委书记是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市、区(县级市)党委书记每年开展一次以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专题调研,研究解决有关问题。要着力强化镇(街)党(工)委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直接领导责任,建立健全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管理、监督、考核和教育的机制。

30.加大投入保障力度。继续完善市、区(县级市)和镇(街)三级对贫困村的财政补贴措施。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和党费补助等途径,逐步加大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投入力度,形成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村干部报酬和养老保险、党员干部培训资金保障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结合实际,把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并着重向农村基层贫困地区倾斜。

31.强化考核监督。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作为考核各级党组织及其领导干部的重要指标。把考核结果作为评定领导班子工作绩效、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抓好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监督检查,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责任到人、措施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