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及重点镇建设工作意见

时间:2022-02-02 02:08:00

导语:县城及重点镇建设工作意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县城及重点镇建设工作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以加快城镇化进程为核心,按照推进城乡一体化要求,促进“三个集中”,推进“五个一体化”,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目标;按照“突出特色、合理布局、科学规划、精心建设、加强管理”的原则,突出重点,整合资源,分步实施,逐步推开。以主要交通干线为发展轴,以产业和资源条件为支撑,进一步完善城镇体系和功能,增强区域性中心城镇的集聚和辐射功能,达到可持续发展和加快城镇化的目的。

二、主要目标和实施步骤

(一)总体目标

1、实施“中心城市辐射”战略。围绕中心城区“三环十放射”的交通主干线,优先发展具有产业支撑又有集聚辐射优势的重点小城镇,增强中心区域城镇化承载力;

2、实施城乡“连接带动”战略。围绕“一纵二横”的交通主干线,优先发展县城和工矿区、风景区周边有条件的建制镇;

3、结合*城市经济圈的发展,实施优先发展重点镇战略,形成整体化的城镇发展空间布局。充分发挥中心城区基础设施、文化等资源要素的集聚辐射优势,逐步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幅射带动县城及重点镇,重点镇幅射带动中心村的梯次结构体系,县城及重点镇在这个城乡一体化梯次结构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优先发展。

(二)县城及重点镇建设目标

县城及重点镇建设目标是区域分工明确、基础设施配套、社会文明进步、城乡协调发展、生态环境优美、各具特色的城镇体系。其具体目标:

1.县城、国家级重点镇和中心区域内重点镇形成主导产业培育,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10%以上,第三产业年增长10%以上。财政收入年与地区生产总值同步增长,镇区人均纯收入年增长5%以上。其他重点镇经济发展高于县域平均水平。

2.形成较大的城镇规模,镇区人口达到1-3万人或镇域城镇化率60%以上。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基本完善,人居环境优良,适应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能对本镇域和周边区域发挥较强的集聚、辐射作用。镇区路网基本形成,镇区道路硬化率70%以上,城镇供电设施配套,安全饮用水普及率80%以上,供电普及率100%,电话普及率30%、有线电视普及率80%、镇区移动电话覆盖率100%、清洁能源使用率50%以上。

3.县城及优先发展重点镇要有计划、有规划地拓展建成区,在新区建设中,必须做到空间和色彩协调,布局合理,具有地方特色和风貌。新建建筑要严格按规划建设,功能完善、设施配套、建设标准统一、富有特色。努力建成一批居住示范小区、休闲健身活动场地、绿化娱乐场地。

4.加强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实现雨污分流,排水系统畅通,运行正常,卫生公厕不低于2座/万人(蹲位按国家标准设置),有集中污水处理设施或污水通过处理后排放。有垃圾转运站,能日产日清;有固定垃圾填埋场。

5.镇区绿化覆盖率达25%以上,人均绿地面积2-3平方米,镇域内工业污染源排放达标率达100%。

6.城镇要建设适应需要的宣传、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机构和体育健身设施,幼儿入园率和初中升学率达90%以上,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建立社会保障和就业服务体系。

(二)实施步骤

——2007年至2010年,围绕城市发展空间布局的拓展,重点抓好县城、国家级重点镇和中心区域内重点镇的优先发展,按规划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促进二、三产业的聚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力争到2010年清镇市城区人口达15万人以上,开阳县城人口达10万人左右,息烽县城人口达5万人左右,修文县城人口达6万人左右,非县城国家级重点镇城镇人口达1-3万人,其他重点镇城镇人口逐步达到1万人以上。

——2010年至2015年,以贵遵、贵黄、贵开、贵广高速、贵广高铁、厦蓉高速、环城高速等交通干线为基础,经济流向为主导,进一步推开对特色重点镇的重点建设,基本形成全市梯次城镇结构体系,加快重点镇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建成区面积进一步扩大,市域城镇化率达到75%左右。

三、主要任务

(一)县城及重点镇要进一步完善城镇总体规划,重点抓好控制性或详细规划编制工作。目前全市77个乡镇总体规划已经完成,但是控制性详细规划还有许多没有完成,规划是城镇建设发展的重要依据,必须尽快完成;其次,市级规划部门要加快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进一步明确各市、县及优先发展重点镇的发展方向;同时,要加大规划执法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违规建设行为。

(二)大力开展整脏治乱,实施综合整治工程。按照市、区、乡三级共建方式,重点镇要对镇区道路进一步改造和完善,按照规划要求,重点打通断头路、硬化平整支线及巷道路面、污水管网下地或污水沟加盖板、拆除占道搭建的违法乱法建筑,整治镇区沿街房屋立面,清除卫生死角,促进镇区环境的根本改善。开阳、息烽、修文、清镇县城是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要加大整脏治乱工作力度,提高城镇的文明程度,让城镇文明向农村辐射。

(三)实施新居工程,加快“三个集中”步伐。加快“三个集中”的落实,关键是加大土地整理工作,重点镇和国地部门要加大土地整治工作力度,让土地向规模化集中,在土地整治中让农民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因此重点镇要与国土、规划、建设等部门互动起来,推进“三个集中”落实。集中建设新居工程,是推进“三个集中”的一个重要措施,采取市、区、乡三级补助方式,在土地整治中推行新居工程的建设,促进“三集中”实施。

(四)加大县城及重点镇基础设建设。交通部门要支持完成过境路的改造,水利、电力部门要帮助完成城镇电网、供水设施改造;园林绿化要帮助完成县(市)城区及镇区绿化任务;建设部门要支持、帮助各县城和重点镇完成城镇道路硬化、各种管线下地、污水、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

要进一步完善清镇、开阳、修文、息烽等县(市)城区基础设施,发挥县城作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作用的发展极作用,力争在2010年前完成城区主要路网骨架建设,给水、排水、污水处理、垃圾收集处理等市政设施配套完善,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0%以上,县(市)城区生态环境建设初见成效,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形成特色鲜明的县城风貌,建设成为全省一流的县城。清镇市城区,围绕发展商贸、“两湖”旅游业、铝及铝加工基地建设、煤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基地等,完善城镇基设施,为中心城区延伸奠定基础;开阳县县城,依托磷煤化工产业、富硒农业和喀斯特生态旅游,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发展现代服务业;修文县县城,结合工业走廊带的形成,加强与城区的联系,围绕阳明文化发展旅游,形成城区特色。息烽县县城,结合县城区空间的拓展和磷复肥基地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城区人口集聚能力。

(五)以产业为支撑,推动“三化联动”开展。城镇化必须以工业化,农业产业化为支撑。农业、发改等部门要引导、支持各重点镇发展农业产业化、工业化,重点镇要与农业、发改、建设等部门互动推进“三化联动”,乌当区东风镇、白云区麦架镇、花溪区青岩镇、修文县扎佐镇、清镇市站街镇、开阳县双流镇、息烽县小寨坝镇等国家级重点镇要努力推进“三化联动”,认真落实“三个集中”,对实施“三化联动”较好的城镇,要实施优先发展战略,给予政策、资金倾斜。

——乌当区东风镇、白云区麦架镇、都拉乡等小城镇处于我市城区周边,应按照“三化联动”的方向,利用花卉大棚基地、草莓基地发展都市休闲、观光农业,培育强势产业,逐步形成产业特色,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结构优化,以工业化改造传统农业,做好园区配套建设促进工业现代化,从而推进城镇化进程。

——花溪区青岩、石板、修文县六广、开阳县南江、禾丰、乌当区新堡、息烽县鹿窝、清镇市红枫湖、暗流等小城镇,旅游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应借风景区开发建设,立足于各地自然和人文资源优势,培育主导产品,优化区域布局,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而专、新而奇、精而美的各种物质、非物质产品和产业,按照一镇一特、一镇一品、保持本色、凸现特色的原则,加强基础设施及软环境建设,调整景点景区周边的产业结构,创建具有本土特色的乡村旅游点,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开阳县双流镇、息烽小寨坝镇磷化工工业、站街镇电解铝、磨料工业是镇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应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完善其生产和生活设施,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南明区龙洞堡片区、花溪区小碧乡等地区及高速公路沿线有条件的镇(乡),依托良好的现代物流业发展条件,加强物流基础平台建设,发展大型物流园区和物流配送中心。

(六)积极推进城镇生态建设和保护。县城及重点镇在加快城镇化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和农村面源污染的管理,尽量保留天然水体、森林、草地、湿地等,加强风景名胜区、历史名镇(村)、文物古迹等资源的管理,为城镇进一步发展提供充足的环境容量,严格禁止在农田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进行不符合保护目的的开发建设活动。

红枫湖、百花湖环湖各乡镇应严格按照村镇规划及湖区水污染防治规划进行建设,积极探索和推广符合镇(乡)和农村特点的污水处理方式,确保水源安全;要合理划定城镇的绿化空间,做到“点、线、面”有机结合,建设公共绿地、生产绿地、庭院绿地,形成绿色防护体系,提高镇区绿化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工矿型各乡镇要加强环境保护治理工作,环保部门要加强监测,完善治理措施,强化重点镇环境质量考核,各乡镇要进一步完善城镇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将社会、经济、自然三个系统有机结合,实现三者的可持续发展。

(七)大力支持优先发展重点镇社会事业的发展及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按城市标准配建医疗卫生、教育、文化活动、体育活动、广播电视、信息网络,以及社区服务设施和社会福利、劳动保障体系、就业机制,确保社会事业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四、政策措施

(一)统一认识,加强领导,强化考核,优胜劣汰。由市领导牵头成立小城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对全市小城镇建设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各区(县、市)要加强对优先发展重点镇建设工作的领导,配强优先发展重点镇党委和政府的领导班子力量。全市统一制定重点镇量化考核管理办法,按照“扶优、扶强、奖勤”的原则确定重点镇(乡)指标考核体系,对优先发展重点镇进行评选和考核,实行重点镇量化动态管理,对发展缓慢、积极性不高的镇(乡)及时调整,适时增补。对不适应发展的领导班子和班子成员应及时调整充实。

(二)统筹资源,合力推进,各计其功,各尽其责。全市各级各部门要集中力量,对县城及重点镇要加大政策、资金和项目的支持,全力推进重点镇建设和发展。

规划部门要根据各个地区的比较优势,按照优势互补、合理配置资源的原则,处理当前与长远、建设与发展、城镇与农村、现状与发展需求的相互关系,完成城乡一体化空间布局规划、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调整编制工作及优先发展重点镇的规划编制、调整各项建设规划。国土部门要根据土地利用规划,为重点镇留足土地发展空间;各级各部门要结合实际,支持帮重点镇编制产业发展规划、水利发展规划、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规划、文化产业培育、旅游发展规划、园林绿地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专项规划。各区(县、市)政府按照规划尽快完善优先发展重点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库,制定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产业项目等重大建设项目年度计划。

2.拓宽城镇建设资金渠道,集中财力,整合资源,建立政府、企业、个人、社会多元化的投资体制。大力推行“以地生财、以财建镇、以镇招商、以商富镇”的原则,各区(县、市)和乡(镇)要加大对重点镇建设的资金投入,重点用于道路、供排水、集贸市场、环卫绿化等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市政府每年从财政资金中安排不低于5000万元用于重点镇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各区、县(市)财政根据具体情况,按不低于3:3的比例配套资金,乡(镇)财政按不低于3:4的比例配套资金,并每年在资金预算内安排不低于20%的资金用于小城镇建设;各区、县(市)和乡(镇)要制定优惠政策,积极编制好项目库,搭建招商引资平台,坚持“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广泛吸引企业、个人和社会以多种方式参与小城镇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和经营,大胆改革和创新投融资方式,减轻地方政府资金压力,缓解地方政府基础设施瓶颈制约,走出一条由政府引导下主要依靠社会资金建设小城镇的路子。

3.提高重点镇政府的财力调控、统筹能力。在重点镇范围内收取城市维护建设税,全部返还各小城镇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市和区(县、市)有关部门在重点镇收取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按收支两条线原则,地方留成部分均向重点镇安排,专项用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4.加大土地整理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及省的支持,在市域范围内合理调整用地结构。各重点镇根据土地管理部门要求,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工作,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盘活土地存量。对重点镇符合规划、列入城乡一体化重大建设项目计划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产业项目,土地管理部门纳入年度用地计划,及时安排用地指标,按供地政策积极保障用地。各区(县、市)土地储备机构要向优先发展重点镇延伸,做好城镇建设用地的服务工作。

重点镇在旧城改造过程中按照“总量控制,封闭运行,台帐管理,年度检查,到期归还”的原则,实行建设用地指标周转,土地整理中新增的耕地可折抵建设用地指标,并免收耕地开垦费。重点镇现有建设用地的有偿使用收益,全部留镇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开发。新增建设用地的有偿使用费,除按规定应上缴部份外,其余直接由重点镇收取,专项用于耕地开发,不再先交后返。

5.积极鼓励农民进镇落户,对现行政策措施进行清理,清除农民进城障碍,降低农民进城“门槛”,疏通农民进城渠道。凡在城镇有固定住所和生活来源的农民均可转为城镇户口,享有城镇居民的同等待遇,有关部门不得收取其城镇增容费或其它类似费用。在县域范围内,允许农民带退耕还宅指标进入小城镇,鼓励和支持其按统一规划在城镇的住宅示范小区内统建住房或在农村居住点内建房。对按《*市新农村农民住宅推介图集》实施的建房,经验收合格后,市、区(县、市)财政给予每户1000元奖励。

6.大力扶持产业发展。积极为优先发展重点镇特色产业培育和产业发展服务,搞好项目的包装、推介和招商引资。每年为各重点镇组织一次招商活动,至少完成一项招商引资项目,实施一项农业产业化项目,工商部门应加强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培育一批品牌产品,科技部门为科技兴镇、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服务。

(三)创新机制,强化重点镇管理。

1.各重点镇严格按批准的规划组织实施建设,无违反规划建设的情况发生,严格执行“一书两证”规划审批制度,坚决制止盲目建设和违法建设,加强规划督察,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加强对优先发展重点城镇主要负责人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其政策水平和管理能力。

2.建立完善镇(乡)村镇建设管理机构,配备工作人员,主要负责全镇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的工作。逐步建立、健全从规划制定、规划实施、建筑市场管理、工程质量监督到竣工验收、城建档案全过程一条龙管理。

3.县级政府职能部门结合实际,在重点镇设置行政执法派出机构,依据法律法规行使相关行政处罚权,加强对小城镇建设的监督和检查,制止一切违反规划,随意乱拆、乱建的行为,加快改变小城镇脏、乱、差现象。对不应由乡(镇)政府承担的工作由县级政府职能部门管理,并建立限时办事制度,建立良好的城镇工作、生产秩序,保障城镇建设发展的规范化和法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