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意见

时间:2022-12-15 08:24:00

导语: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意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意见

为大力推进中小学(含职业高中和教师进修学校)教育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使我省中小学教育实现新的跨越,现根据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的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就全省“十五”期间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推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信息技术是目前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科学技术领域之一。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着力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并把它作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新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将使青少年从小树立科学观念、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这是迎接世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及经济全球化挑战的必然要求。

信息技术不仅正在改变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正在改变教育和学习的方式。信息科学和现代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相互渗透、进一步综合,正在引起世界范围内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的重大变革。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推动教育改革的强大动力。以教育信息化来推动中小学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

加速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对于进一步巩固“普九”成果,提高中小学教育的整体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养和劳动者素质,实现国家第三步经济发展战略的宏伟目标更有着不可估量的深远历史意义。我们要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大力推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是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大决策和教育要适度超前发展要求的重大举措。我省作为地处沿海发达地区的教育大省,理应在这方面走得更快一点,做得更好一点。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大力推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努力实现我省中小学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二、明确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标

我省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到“十五”期末要达到以下目标:

1.在全省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乡镇中心小学、城市小学和所有中等学校普遍开设信息技术课程。

2.实现“校校通”。布局调整后农村的定点完小都拥有计算机并能上网。乡镇中心小学、城市小学和所有中等学校都建有多媒体网络教室,并与因特网互联或能模拟上网。省级实验小学、示范初中、重点中学(含重点职业高中)和其他有条件学校都建有校园网。

3.建立省、市、县、校教育信息资源服务体系。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建设有突出进展。网上可利用的教育信息资源,其数量和质量能初步满足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4.在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中普及信息技术。中小学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都具备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具有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及其管理工作的基本能力。建立稳定的能满足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需要的专业教师队伍。形成能够胜任教育信息技术设施维护、管理和教育信息资源开发的专兼职结合、校内外结合的骨干队伍。

5.广泛开展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对传统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取得明显进展。

6.建成全省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中小学内部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管理信息的网络化传输,促进中小学教育管理水平显著提高。

三、把握中小学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的具体要求

1.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课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是目前在中小学生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必要途径。信息技术必修课要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分析、处理、加工和传输信息的基本技能;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在“十五”期间,我省各中小学都要贯彻《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全省各地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的具体要求是:

2001年,高中(含职业高中)、大中城市初中。

2002年,苏南地区初中。

2003年,苏中地区初中,大中城市和苏南地区小学。

2004年,所有初中,县城城区和苏中地区小学。

2005年,所有小学。

省重点中学(含重点职业高中)、省示范初中、省实验小学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必须先行开设,其他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可以提前开设。

中小学开设的信息技术必修课必须在多媒体网络教室(暂不具备条件的可在计算机教室)里上。农村一般小学的信息技术课可以利用乡镇中心小学和初中的多媒体网络教室,统一安排开课。担任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必须是合格的专业教师。

2.启动中小学“校校通”工程,为教育信息化奠定基础

全省各地要从现在起,进一步加大以计算机及其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的工作力度,用五年时间实现中小学“校校通”。鉴于我省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现有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存在明显差异,各地在配置中小学信息技术设施时,可以从下述三个层次的建设要求中选择一个执行:

第一层次,建有能够满足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需要的多媒体网络教室和配套的基本应用系统,并以某种方式与因特网互联或提供因特网的模拟环境。能为师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上网提供初步条件。

第二层次,在第一层次基础上建有多媒体投影教室,建成覆盖学校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活动主要场所的校园网,并以专线方式与因特网互联。能满足多数师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利用因特网的需要,使网络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活动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为推进各门学科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使现代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和教师学习和工作的工具提供基本保障。

第三层次,在第二层次的基础上建成比较完备的校园网,网络到班,班班都能上网,初步拥有数字化校园必备的应用系统,与因特网高速互联。能满足所有教师和学生使用网络的需要,为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中广泛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并通过网络与其他学校共享网上教育教学资源提供保障。

第一层次的建设要求是基础,是乡镇中心小学、城市小学和所有中等学校都必须达到的最起码的要求。保住这个底线,才能初步满足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和在各科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的基本需要。有条件的学校都应该努力超出这个最低要求。我厅将就上述三个层次的建设要求制定相应的标准。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相关的技术标准将逐年修订,新建的基础设施要按新标准建设,老设施要限期升级改造。

“十五”期间,各地要根据当地的通信条件通过电信网、卫星通信、光纤高速连接等方式逐步将多数学校的校园网或网络教室连接起来,建设覆盖当地主要学校和相关单位的教育网络,并与省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络(JSERNET)或其他网络互联。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和其他有条件的地区应建设高速互联教育网络,将区内学校的校园网高速互联,并与地区的社会网络联通。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也应建设相应的网络系统,满足教育管理信息网上传输的需要。

3.加强资源建设,为在网络背景下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信息支持

为中小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供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种类多样、形式生动活泼、方便师生使用的信息资源和相应的软件支持,是信息资源开发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标志。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建设,近期要以媒体素材和网络课程为主要内容,体现素质教育要求。既要为中小学教师备课、上课服务,提供各种教学辅助资料、优秀课例、教学用多媒体课件和制作多媒体课件用的各种媒体素材;又要直接为中小学学生服务,通过网络提供优秀教师的教学辅导。要实事求是,注重实效,充分用好现有的优质教育信息资源,做好收集、筛选、整理、加工和数字化处理工作,扩大辐射面。

教育信息技术资源的开发建设要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作指导,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开发具有人机对话功能的多媒体教材和各种专题的多媒体资料,开发设计、实验和制作的各种模拟软件,为学生开展自主的、创造性的学习,为学生获得各种咨询服务和开展各种远程的讨论交流和调查活动提供基本条件。开展这项工作,要特别注意调动和发挥社会的积极性,把专业软件开发人员和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结合起来。

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建设要贯彻统筹规划、分工合作、鼓励竞争、资源共享的方针。按照“鼓励竞争,择优扶持”的原则,建立若干省级中小学教育资源开发服务中心。省教育厅将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提出“十五”期间中小学教育信息技术资源开发建设的重点项目。对于重大的信息资源开发项目实行公示,引入招标竞争机制,鼓励各界参与,或分工合作,或集中开发。对开发的成果及时评估和公布,择优推荐,有偿使用。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实验区和示范类学校,可按“虚实结合,动态发展”的原则建立本地、本校的信息资源开发服务中心。各级教育信息资源开发服务中心可以重合设置,共同投资、共同管理。各中心之间要扬长避短,分工协作,逐步形成全省中小学教育信息资源开发服务体系和有效的运作机制。

4.努力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确保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

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必须兼顾在中小学教师中普及信息技术,建立一支合格的信息技术课程专业教师队伍,形成一支维护和管理信息设施、开发信息资源的骨干队伍三个方面的任务。

在中小学教师中普及信息技术,就是要使中小学教育工作者都具备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具有在教育教学工作和教育管理工作中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习惯。达到这项要求是今后认定教师资格,评定教师职称的必备条件。各地要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核心课程,开展全员培训,确保培训质量。各级各类师范院校要将信息技术列为所有学生的必修课程,保证师范类毕业生都能基本胜任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要求。各中小学要积极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提高信息技术运用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积极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变革的推动作用。

要加快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的信息技术课程专业教师队伍。省教育厅将制定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专业教师上岗的基本要求、工作量标准,与省人事厅商定在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系列中增设信息技术学科。各级各类师范院校要切实加强信息技术等相关专业建设,凡具备条件的师范院校要积极开办信息技术等相关专业,逐步扩大招生规模,并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和引导信息技术等相关专业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各地要加强对信息技术课专业教师上岗培训和在职进修工作的管理。

拥有高素质的维护、管理人员才能保证在信息化环境下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要高度重视这方面专门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各市、县可以把这方面人才集中起来,实行企业化管理。

四、采取有力措施,加快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教育信息化建设涉及学校工作和社会的方方面面,必须加强领导,加大投入,科学规划,强化管理。

1.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领导

我厅将调整、充实省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建立由厅长任组长的领导班子,下设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小组,负责统筹协调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各项工作;将成立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专家小组,负责制定和修订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标准,指导和评估各地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成立中小学教育信息资源开发领导小组,负责全省中小学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规划、组织和协调,主持教育信息资源质量的评估,指导各地运用信息资源、推进网络环境下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验。各地都应建立相应的组织,统一领导教育信息化建设。各中小学要有一名校长负责本校信息技术教育工作。

2.做好建设规划,认真组织实施

推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要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因地制宜,注重实效。

各地要从当地实际和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认真制定并完善当地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施规划,纳入本地区“十五”教育发展规划和本地区信息化的发展规划。“校校通”建设规划,要与城镇化建设、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和薄弱学校改造相结合。各市落实本意见的具体方案和“校校通”规划于今年6月底以前报我厅基础教育处。

3.要切实加大对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投入

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和实施“校校通”工程,需要大量的财力和物力。在经费筹措上,要形成以政府投资为主,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多渠道筹措经费的体制。

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所需资金,要纳入教育经费的预算,在每年安排教育经费时要安排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所需经费。省里将设立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用于贫困地区乡及乡以下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扶助、省级教育信息资源开发服务中心的建设、教育信息化建设先进地区和单位的奖励。各市、县都应设立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专项基金,确保政府对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投入。

各地要从本地实际出发,采取多种形式筹措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所需经费,并逐步加以完善和规范。

4.要加强对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指导和管理

各地要加强并规范对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多媒体网络教室、校园网、区域网的建设要用公开招标的办法确定施工单位。

各地要加强对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实验区、现代化示范乡镇、教师进修学校和省级实验小学、示范初中、重点中学率先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工作指导。

在面广量大的中小学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注重调研,把握工作进程;要针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引导、加强指导,确保这项工作健康发展。